太原西華門

太原西華門

太原有三條以“華門”命名的古街小巷,以其所處原晉王府的地理方位,依次叫做“西華門”、“東華門”、“南華門”。述及華門諸街,必然要追溯其有明一代,顯赫於三晉大地的晉王府邸——晉王府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西華門
  • 地點太原
  • 性質:景點 
  • 出自:晉王府城
歷史演變,發展現狀,

歷史演變

述及華門諸街,必然要追溯其有明一代,顯赫於三晉大地的晉王府邸——晉王府城。
元之季年,朱元璋領導的明軍,驅逐元順帝,定鼎南京,建立明王朝。明初,被驅出長城之外的元王朝殘餘勢力,時刻圖謀復辟,經常率軍南下騷擾明之北境。為防禦元勢力的南擾,鞏固既得的政權,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藩籬北境。號稱為“多謀善斷,威猛能征”的三子朱(木岡),遂被封爵晉王,來到“控帶山河,居天下之肩臂”的北方軍事重鎮太原。
據載,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木岡)受封之後,並未即刻赴並,而是派遣他的岳父——永平候謝成,先行太原勘測府址,興建晉王府城。當時之太原城,“周一十二里七十步,門四”。城內狹窄且飽經戰亂,難以修築浩大的晉王府邸。謝成遂選址於太原城之南30餘里的晉陽古城遺址,動土興工。誰知,興工之初,“椽礎既具,一夕大風盡壞”。主建者謝成以為這是選址不吉,上天示警。便另選宮址於太原城外東北,以太原府城之東城牆為府邸外城之西牆,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宮殿巍峨,有宮城、外城兩座城池,六座城門(宮城三門,外城三門)的晉王府。這三座宮城之門,就分別叫作西華門、東華門、南華門。而今日的西、東、南華門三街,正是當年宮城西、東、南華門通往外城三門的走道。
清初,晉王府城失火,化為灰燼。關於這次失火之因,《陽曲縣誌》載曰:“丙戌(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四月十二日夜,不知火從何起,烈焰燭天,俱成五色,比日出。自內城,至宮門、大殿、東西齋、靈壽等宮,盡為灰燼。飛煙逾月始息。傳曰人火,曰天火,曰災。晉藩之毀,天與人必當有辨之者。”一座歷經二百多年的宏偉建築,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技藝的古建築群,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毀之一旦。
前朝的志書曾肆意地抵毀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占太原之後的所謂“暴行”,但是,除去太原城東南角樓,自毀於城中所藏火藥之外,城中各類建築物均無毀之記載,就連晉王府城,亦保護如初。然而,清軍攻占太原近半年之後,“督撫馬公下令禁止,不許一人人府,布政陸公封扃曉示”的晉王府,卻平地起火,夷為廢墟。聯想到清初,大同代王府之火,長治沈王府之火,西安秦王府之火,究竟是人火?還是天火?豈不昭然若揭!
晉王府失火之後,僅留兩座土城垣尚存。後來清軍“精騎營”駐入火焚故址,隨之城中百姓亦逐漸遷入,修建民宅院落,若干年後,這裡成為居民密集的住宅區,留下的只是以王府舊址引得的街巷名稱,諸如,以原宮殿台基為名的“東丹墀”、“西丹墀”,以原祭天祈地的祭壇為名的“天地壇”,以原晉王管理膳食遺址為名的“典膳所”,以及以宮城門遺址為名的“西華門”等等。

發展現狀

每當我們漫步在這些以晉王府城遺址為街名的街巷時,一種追尋往事、回顧歷史的心緒油然而生。西華門,這個曾經是晉府宮城的走道,曾幾何時變成了一條小街。城市的演變,構成歷史發展的一個側面,昔日的晉王府城,早已煙飛灰滅不復存在,那怕是一點點遺蹟。今日的西華門小巷,也將必然被將來的大道或是高樓所取代,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但願這種取代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進步,而不要像晉王府的毀滅那樣,成為一種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