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祖(1335—1370年),字世安,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燕山侯。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隨朱元璋攻取和州。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參加龍灣之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隨徐達北征。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戰死三不剌川,追封為燕山侯,謚忠愍。
基本介紹
- 本名:孫興祖
- 字號:字世安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濠(今安徽鳳陽)
- 出生時間:1346年
- 去世時間:1380年
- 爵位:燕山侯
- 諡號:忠愍
人物生平,從征張陳,隨軍北征,戰死沙場,歷史爭議,人物成就,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後世文物,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從征張陳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隨朱元璋攻取和州。六月,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攻克毗陵,每站都身先士卒,累功升任右都先鋒。
至正十七年(1357年),隨軍攻克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隨徐達攻克宜興、馬馱沙,皆有戰功。十二月,攻克婺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攻克越州、舒州、池、陽。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參加龍灣之戰,升遷統軍元帥。大破瑞昌八陣營,進攻南昌,升任天策衛指揮使。孫興祖做事有謀且沉著冷靜,深受徐達器重。隨徐達攻克泰州,因徐達的請求,守衛海陵,海陵是張士誠軍隊入淮的軍事要地,軍事意義很大,孫興祖到任後,整修軍令,訓練士兵,防守地非常嚴密。張士誠軍隊從海口來攻,孫興祖將其擊敗,擒獲彭元帥,升任驃騎大將軍、大都督府副使。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平江攻克後,孫興祖奉命攻取通州,兵未至,通州守將已降徐達。升任大都督府副使,移鎮彭城。
隨軍北征
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平定關陝後,率軍北征,讓孫興祖在東昌和徐達會師。七月,奉命監修通州城。八月,孫興祖隨徐達攻克元大都,朱元璋設定燕山六衛,留兵三萬人,讓孫興祖和華雲龍留守。九月,朱元璋在北平開設大都督分府,孫興祖領府事。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功臣廟修成,留有孫興祖之位,位列倒數第一。大軍西征,王保保駐軍居庸,覬覦北平,徐達對諸將說:“北平有孫興祖,不用擔心。”遂率大軍直搗太原。
戰死沙場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率燕山六衛的軍隊跟隨徐達出塞作戰,兵至三不剌川,遭遇元軍,雙方交戰,孫興祖力戰而死,時年三十五歲,朱元璋為之惋惜,親往北平祭奠,贈推忠宣力效節功臣、龍虎上將軍、北平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為燕山侯,謚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九月,因為汪興祖上奏,朱元璋聽到興祖兩個字,想起來孫興祖,於是下令仍將孫興祖的俸祿發放給他的家人。
歷史爭議
據《明史》、《明太祖實錄》記載,孫興祖於洪武三年(1380年)五月便戰死三不剌川了,但據河北青縣發現的明代封官誥書內容記載,孫興祖並未戰死,並記載孫興祖於洪武五年、洪武八年、洪武二十三年先後出征,於洪武二十三年老疾而終,享年五十六歲。
人物成就
孫興祖跟隨朱元璋以來,屢立戰功,深的徐達信任,為徐達所器重,在龍江之戰中率軍追擊陳友諒敗軍,後鎮守軍事重地海陵,遏制了張士誠對淮地的進攻。又隨徐達北征,駐守重地北平,使徐達毫無後顧之憂,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統一作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明史》:明祖之興,自決策渡江,始力爭於東南數千里之內,摧友諒,滅士誠,然後北定中原,南圖閩、粵,則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諸人,厥功豈細哉!計不旋踵,效命疆場,雖勳業未竟,然褒崇廟祀,竹帛爛然。以視功成命爵、終罹黨籍者,其猶幸也夫。
《明太祖實錄》:剛毅有膽氣。
朱元璋:①開國將臣,四征強敵,實有功能。②奴酋犯塞,官兵奮擊挫遁,孫興祖駐紮立邊之力居多,真不負廠臣授畧籌邊,委任御酋之意。
親屬成員
- 父:孫成,字遇仙,安徽鳳陽府宿州城西門人。
- 幼子:孫升,永樂八年(1410年)八月改姓姚,一說非孫興祖之子。
- 孫:姚忠,孫升之子。
- 曾孫:姚洪。
- 玄孫:姚晨。
- 五世孫:姚勛。
- 十世孫:姚永爵。
- 十一世孫:姚可聖。
後世文物
2014年,河北青縣文保部門在流河鎮姚莊子村一戶姚姓村民家中發現一份保存完好的明代封官誥書,該聖旨記載了明開國將領孫興祖及其後人的軍功、世襲和封爵,其中洪武三年後,對孫興祖的記載與清代所修《明史》大有不同。
姚氏家族保存的這份誥書長約150厘米,寬約40厘米,材質黃白色絲織品,軸頭為犀牛角材質。誥書上面鈐蓋一個整方、一個半方朱紅色篆文“制誥之寶”大印,這是明代專門用於頒布誥書的印璽,一個整方紅印鈐蓋在“大明洪武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字型之上,一個半方紅印鈐蓋在“大明正德元年四月初十日”上。從“奉天承運”到“大明正德元年四月初十日”誥書中592個字全部用黑色毛筆寫就。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明太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