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區

晉源區

晉源區是山西省太原市六城區之一,於1998年1月1日太原市行政區劃調整後掛牌成立,地處太原市西南晉陽古城遺址所在地,以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蹟眾多聞名。北起義井東街,與萬柏林區相依,南至姚村鎮高家堡村,西南與清徐縣古交市接壤,東以汾河為界,與小店區隔河相望,汾河自北而南縱貫全區,全長30.8公里。區域面積289平方公里,山川各半,西高東低。截至2016年底,總人口23.67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4.32萬。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系,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城鄉建設,生態環保,交通,始祖文化,天下王氏,天下張氏,晉源故事,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水母娘娘的傳說,民俗風情,特產與小吃,晉祠大米,大寺蓮藕,古寨豆腐,晉祠元宵,驢油炒灌腸,爐食人人馬馬,旅遊景點,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經國民政府批准,正式設立太原市,同時為避免市縣重名,改太原縣為晉源縣。因地處晉水源頭,故名晉源。

歷史沿革

晉源區為晉陽古城所在地。
堯帝在此築唐城,稱為唐地。
夏、商、周時稱唐國。西周初,周成王剪桐葉封弟叔虞為唐國諸侯,史稱唐叔虞。
秦為太原郡治。
漢為韓國國都、代國國都、太原郡治、并州刺史部治所。
西晉為太原國都、太原郡治所。
十六國時為前趙、後趙、後燕郡州治所或國都。
北齊為大丞相府、別都、太原郡治。
隋為并州治、太原郡治,唐為北都、太原府治、北京。
五代為後唐西京,後漢國都。
宋及金、元、明、清、民國,境內縣級建置基本穩定,先後稱平晉縣、太原縣、晉源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一度建立清(源)太(原)縣、清(源)太(原)徐(溝)縣民主政府。
太原解放後,初為晉源縣,1951年8月劃歸太原市,撤縣分置外六、外七兩個區。之後,隨著太原市行政區劃的變動,境內所屬的區、公社多次變動。
1970年3月,太原市南郊區正式成立。
1996年,南郊區轄小店、北格、晉源、晉祠4個鎮,金勝、姚村、劉家堡、西溫莊、親賢、黃陵、郝莊、楊家峪、孟家井9個鄉,239個村委會,298個自然村,14個居民委員會。中共南郊區委、區人民政府駐小店鎮昌盛西街49號。
1998年1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晉源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8年底,晉源區轄2個街道、4個鎮,分別為:義井街道、羅城街道、金勝鎮、晉源鎮、晉祠鎮、姚村鎮,下設48個社區、96個行政村。
2001年,晉源鎮改設為晉源街道。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底,晉源區下轄3個街道、3個鎮,總計45個社區、77個行政村。
一巷社區┃二巷社區┃南一巷一社區┃南一巷二社區┃西峪街一社區┃西峪街二社區┃南一條社區┃南三巷社區┃義井社區┃華都社區┃格林社區┃綠地一社區┃吳家堡社區┃蘭亭玉湖城社區┃陽光汾河灣社區┃南堰村北堰村
第一社區┃第二社區┃第三社區┃第四社區┃羅城社區┃棘針社區┃王家墳村閆家墳村開化村┃寺底村
金勝鎮
電西社區┃一電社區┃金勝社區┃賈家莊社區┃冶峪社區┃武家莊社區┃古寨社區┃木廠頭社區┃西寨社區┃城北社區┃北阜社區┃金勝新苑社區┃電南社區┃南阜社區┃聖湖社區┃上冶峪村西峪村┃新村村┃董茹村石莊頭村
晉祠鎮
晉祠社區┃晉祠一社區┃小站社區┃索村村┃東院村北大寺村┃南大寺村┃長巷村┃赤橋村花塔村┃西鎮村┃楊家村村┃小站營村┃王郭村┃張村村┃新莊村┃萬花堡村┃東莊村┃東莊營村┃三家村村┃野莊村┃牛家口村┃青陽河村┃窯頭村┃下石村┃吳家峪村┃三泉頭村┃五坡村┃明馬村
姚村鎮
備註:表格信息整理自太原市民政局網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晉源區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2°19′~112°46′,北緯37°36′~37°55′之間。南北長23.3公里,東西長20.3公里,區域面積289平方公里。地處太原市西南,北起義井東街,與萬柏林區相依,南至姚村鎮高家堡村,西南與清徐縣、古交市接壤,東以汾河為界,與小店區隔河相望。
晉源區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晉源區晉源區
晉源區有東西向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和眾多褶皺斷裂。地表裸露有古生界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區境東西兩山對峙,中間為向南呈開放形的廣闊河谷平原,山區占34.44%,丘陵占8.23%,平川占57.33%。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十餘座,廟前山主峰海拔1865.8米,為境內最高山峰。中部沖積平原和洪積平原在海拔763米~780米之間。

氣候

晉源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度,無霜期170天,年均降雨量462毫米,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水系

晉源區境內有汾河瀟河、晉泉水及14條季節性河流和晉陽湖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截至2013年底,晉源區行政區域內森林覆蓋率26.39%,天龍山一帶有鳥類150餘種,有國家一類、二類保護動物褐馬雞、金雕、游隼、蒼鷹。

礦產資源

截至2016年底,晉源區的西部山區擁有原煤儲量1.2億噸,還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等礦產資源。

水資源

晉源區地表水與地下水儲量豐富,是北方城市中的富水區。截至2016年底,晉源區開發利用水總量為5926萬立方米/年。按水源分類:地表清水3700萬立方米,占總量的62.43%;地下水1900萬立方米,占總量的37.57%。

經濟

綜述

晉源區委、區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紮實推進,一些關鍵性指標和重要領域工作呈現出爭先進位的積極態勢。
2016年,晉源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7.16億元,增長9.1%,全市名列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6.58億元,增長26.1%,全市名列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4.56億元,增長17.1%,全市名列第二;服務業增加值完成32.74億元,增長10.6%,全市名列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8億元,增長20.1%,全市名列第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受政策性因素影響減收2億元的情況下,仍然完成5.89億元,全市名列第八;其他約束性指標圓滿完成市政府下達的任務。

第一產業

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立足我區鄉大城小的實際,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緊緊抓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積極推進康培農業科技產業園建設,提檔升級北河下、梅芝園藝等農業園區。大力升級改造老舊溫室群,建設一批標準化、智慧型化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繼續扶持玉露香梨、櫻桃、西梅等特色水果基地建設,打造2個生態標準化果園。加快黃樓溝生態養殖園區建設,推動農之樂蛋雞、眾和奶牛養殖等園區提檔升級,打造10個現代化畜禽養殖園區。著力推進功能農業發展,努力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和提檔升級,多途徑探索利用農村資源增加農民收入,讓廣大農民富起來。
截至2016年底,晉源區實有耕地72990畝。2016年,晉源區糧食播種面積39990畝,糧食總產21534噸;蔬菜播種面積35910畝,產量163576噸;花卉苗木面積7156.95畝,產值2.52億元;乾鮮果品面積7383畝,果品生產總量3807噸;全區肉、蛋、奶產量分別為4624噸、5735噸、12159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33萬元,增長7.2%,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完成8億元,完成農業投資8045萬元。2016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76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5.03億元,同比增長1.4%;林業產值0.30億元,同比下降18.4%;牧業產值2.29億元,同比增長16.4%;漁業產值0.03億元,同比下降4.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11億元,與去年持平。

第二產業

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深化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這一主線,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把服務好一電廠關停、太化轉型作為去產能的重點,抓好太原藥業、遠東城市管廊等一批企業技改項目。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力促國新晉藥等投產達效。以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以建設省級開發區為目標,引進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姚村新興產業園區,打造區域經濟強力引擎。
全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5家,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總量的52.6%,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20%。區屬國有企業共有8家,中小企業2300戶,從業人員5萬餘人。民營工業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80%。2016年晉源區完成工業增加值10.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7.8%,同比增長1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8億元,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38.0%,同比增長20.1%。

第三產業

實施現代服務業發展工程,抓住城中村改造、晉陽湖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等機遇,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大力發展文化、教育、體育健康等幸福產業;大力發展物流、金融、專業市場等生產性服務業;實施“雙創”孵化新產業新業態工程,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雙創”基地,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持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新產業新業態;實施文化旅遊業興區工程,加快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我區戰略性支柱產業,加快蒙山景區市場化運行步伐,建設好晉祠特色小鎮,積極推進明太原縣城修復保護工程,加強程家峪、店頭、赤橋等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保障好晉祠景區、天龍山景區、太山景區、太化工業文明遺存展示等市重點項目建設,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和新興文化生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建設全域旅遊示範區,擦亮山西省旅遊綜改示範縣金字招牌。
2016年,晉源區服務業增加值完成32.74億元,同比增長1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6.58億元,同比增長26.1%。鴻升眾創、農創聯盟等8個雙創基地建成,培育文化創意、園藝展示、物聯網研發等創新型企業178戶,新增小微企業646戶、從業人員3170人。小微企業技術契約成交額、擁有授權專利數完成年度目標147%和110%;晉祠景區周邊綜合整治成效顯著。晉農之窗農業博覽園市域旅遊集散中心作用凸顯。蒙山景區市場化運作框架協定簽訂,改制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6年底,晉源區有中國小46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職業高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區直屬國小3所,鎮(街)國中5所,鎮(街)國小35所,在校中、小學生20513人。幼稚園73所,在園幼兒8095人。民辦學歷國小校3所。民辦培訓機構15所。此外,轄區內有市屬中學3所,市屬國小1所,市教育局審批的民辦學校1所。
2016年,晉源區持續推進優質教育引進戰略工程,落實青年路國小、太師一附小、四附小引進工作,全力保障成成中學、二外新校區建設,新(改、擴)建村級幼稚園4所,對25所中國小校舍的室內、室外進行粉刷美化,2016年11月23日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驗收認定。

科技

2016年,晉源區高新技術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高新技術企業銷售額占規上工業企業銷售額的比重達到了64.37%;“農創聯盟眾創空間”和“鴻昇眾創空間”被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技術契約登記完成3584.7萬元,其中小微企業完成1300萬元,新認定市級科技型小微企業4家;全區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1件;小微企業專利授權數達到46件。共組織各類培訓225期,培訓農民8500餘人次。

醫療衛生

2016年,晉源區完成了衛生計生的全面整合,醫改政策全面落實,“十二五”規劃目標基本實現,省、市、區、鎮、村五級醫療體系框架全面形成,網底建設進一步夯實,新的服務模式初見成效。為92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部配備了健康一體機,實施了55個村衛生室提檔升級,鎮(街)村兩級醫療機構100%達標; 區人民醫院和市人民醫院合作共建項目門診樓封頂;標準化的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業務用房裝修完成並投入使用;圓滿完成了承擔的區政府“十件實事”,即晉源健康行及計畫生育家庭優質服務工程;成功創建了3個國家級的“民眾滿意的鎮衛生院”和22個省級 “民眾滿意的村衛生室”。

社會保障

紮實做好就業創業、社會救助等兜底性民生工作,不斷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和諧勞動關係。2016年,晉源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累計參保83049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參保17282人。發放城市低保救助金859.813萬元、農村低保救助金2828.45萬元。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844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44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6%。為1743名農民工解決拖欠工資2018萬元。

城鄉建設

把省市重點工程作為加快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堅持個性問題分類施策、共性問題集中調度的工作方法,全力做好征地清表工作。2016年,晉源區完成城中村宅院、公臨建拆除任務1431處、54.39萬㎡。城北村50天、棘針村40天、賈家莊村55天完成整村拆除,南堰、吳家堡、西寨完成掃尾清零。安置房開工建設56棟、12188套,南阜、北阜兩村1838人喜遷新居。全力保障東區城市綜合管廊工程、長興南街、汾河治理三期及太山龍泉寺等33項省市重點工程建設,濱河西路南延、新晉祠路蒙山大街至古城大街段等7條道路順利完工並通車,晉陽湖公園東岸初現雛形。

生態環保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控煤、治污、管車、降塵、增綠”為重點,鐵腕治污,利劍斬霾。在全區範圍內推進清潔供熱全覆蓋,全力抓好農村“煤改氣”“煤改電”工作;嚴控機動車尾氣污染,完成黃標車全淘汰;加強工程建設、渣土運輸等揚塵污染整治工作,開展農田土壤污染調查和修復工作,實施裸露地面整治。截止2016年底,晉源區行政區域內森林覆蓋率26.39%,綠化覆蓋率47.11%,綠地率43.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6.45㎡/人。2016年,實施鞏固退耕還林工程薪炭林項目1288畝,完成“創森骨幹”工程提檔造林1.3萬畝。新建街頭綠地6處,綠化面積1.2萬㎡。整治裸露地面53處,綠化25.7萬㎡。七大城郊森林公園完成投資20.63億元,完成綠化面積1.936萬畝,植樹432萬株。

交通

晉源區境內現有太原南環、西北環、太祁高速公路3條29公里,現有高速互通4處(羅城、晉祠、古城營、濱河西路),在建冶峪高速互通1處、姚村高速互通1處。國省幹線公路307國道1條13公里,縣級公路5條51公里,鄉級公路14條91公里,村公路299公里,天龍山旅遊路、西山旅遊路2條專用公路54公里。公路總里程537公里,公里密度56.88/百平方公里、25.57公里/萬人,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幹線公路為骨架,農村公路、專用公路為脈絡的較為完善的公路網。
近年來,晉源區把加強交通路網建設作為加強區域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加快路網建設,不斷拉大城市發展主框架,加快區域交通與市域交通一體化發展,“十三五”時期,區委、區政府確立了加快“三縱九橫”路網建設(“三縱”為濱河西路、新晉祠路、舊晉祠路;“九橫”為南中環西街、長興北街、長興南街、蒙山大街、七三路、古城大街、龍山大街、迎賓路、小牛線)。截止2016年底,濱河西路南延、新晉祠路、長興南街、南中環西街、迎賓路新建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蒙山大街、古城大街建設全面啟動,2017年將全面啟動長興北街、七三路、舊晉祠路及小牛線的拓寬改造。

始祖文化

天下王氏

王氏之祖根植晉土,枝蔭天下2000餘年,繁衍子孫一億餘人。東周第十一代王周靈王即位未久,立長子姬晉為太子,字子喬,史稱太子晉(公元前565年——公元前549年)。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
《國語》記載,周靈王二十二年(前550),谷、洛二水泛濫成災,洪水直逼王宮,形勢危急,靈王要“壅洪飾宮”用壅堵的辦法來保護官殿。子喬說“不可”,並列舉了歷史上有的君王一心為百姓著想,人民安居樂業,國力興盛,有的君王不以民為本,導致國力衰弱乃至激起民變而亡國的典故,來勸諫靈王。周靈王不但不聽,還生了氣,廢掉他的太子名號,黜為庶人。不到三年就生了病,抑鬱而死,終年十七歲。子喬死後,國內動亂,他的後裔避難於平陽,並改姬姓為王氏。《元和郡縣誌》謂“太原……平陽……其實一也。”
秦漢之時,他的後裔在姓氏諸望中,分為太原、琅琊兩支。這兩支都尊王子喬為始祖。晉祠晉溪書院建有“子喬祠”,國內以及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海外太原王氏社團都來此尋根謁祖。

天下張氏

天下張氏出晉陽。張姓是中國三大姓之一,迄今占全國人口的7.1%,總數近九千萬。張氏祖地就在今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張村、張家墳、王郭村、青陽河村一帶,為紀念青陽氏而在青陽河畔修建的青陽廟遺址依然存在。
關於張姓起源和張姓始祖的歸屬,流行較廣的是始祖揮公說。張揮的祖父即黃帝,父親是少昊青陽氏。揮公隨父出征,夜現弧星,受到啟發,發明弓箭,被黃帝賜姓為張,並授“弓正”之職,封於青陽一帶。唐代林寶撰《元和姓纂》云:“黃帝第五子少昊陽氏第五子揮,官職弓正,夜觀弧星,狀射天狼。悟而始制弓矢,祀弧星,賜姓張氏。”《爾雅·釋詁》又說:“正”即“長”。“弓正”即為“弓長”,“弓”“長”合二為一便是“張”。

晉源故事

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

“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事件,事件主人公豫讓留下的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更為人們所熟知。該故事2012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豫讓刺趙反映的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晉之際的一則真實歷史事件。豫讓當時是晉國卿大夫智瑤(智伯)的家臣。儘管人稱智伯“貪而愎”,企圖掌控整個晉國權利,排斥其餘趙、魏、韓勢力而獨吞晉國,但在豫讓看來,智伯卻是最為“知己”之人。所以當智伯獨吞晉國失敗而被趙襄子殺害之後,豫讓稱曰“士為知己者死”,一心要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當他意識到趙襄子實乃開明仁義之人後,做出了壯烈的擊袍自刎的義士之舉。他拔劍擊斬趙襄子之衣,以示為主復仇,自刎則實現了對仁義認同和保全。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稱豫讓刺趙為“捨生取義”,是所謂“義刺”。今晉源區赤橋村中的豫讓橋,即是其擊袍自刎所在之石橋。而該村之所以名為“赤橋”,也就是依此事件而來。

水母娘娘的傳說

在我國最古的地理書《山海經》便有:“懸瓮之山,晉水出焉”的記載,它不僅指出了難老泉是晉水的源頭,而且還告訴我們,難老泉水破天荒以來便開始涌注奔流於人間了。那么水母娘娘的傳說故事,是否在那時已經開始流傳,已不得而知,但是晉祠水母樓(明代),卻是水母娘娘傳說故事的物證。
傳說很久以前,晉祠這地方沒有水,老百姓吃水要到十幾里外的山溝里去挑水。在懸瓮山下,住著一戶人家,為久病的兒子娶了位俊秀賢惠的媳婦,名叫柳春英。不幸的是春英剛過門,她的丈夫就病逝了。春英的婆母是村里出了名的惡毒女人,小姑子是一個又懶又饞又刁蠻的女人。不管颳風下雨,不論嚴寒酷暑,她們都讓春英去挑水,而且挑回來的水,只要前桶不要後桶,說春英把後桶水弄髒了。為了虐待春英,她們還特意讓木匠做了一副尖底水桶,春英挑著滿滿的水一路上也不能休息,回來遲點非打即罵。儘管如此,春英還是悉心照料著惡毒的婆婆和刁蠻的小姑子。
春英以她的勤勞和善良感動了玉皇大帝,於是玉皇大帝派白衣大仙下凡考驗她。一天,春英在挑水返回的路上遇見一位白髮老翁。老人牽著馬站在路口,見春英挑水過來,懇求道:“大嫂,我和我的馬都渴壞了,請你給點兒水喝吧!”春英有些為難,但看到老人和馬都渴得厲害,就答應了,但老人同樣只要前桶水,不要後桶水。於是春英毫不猶豫地把水讓給了老翁,又返身去挑水。第二天,春英挑水走到那個路口,老翁又等在那裡要水喝,春英讓他喝了個飽。第三天,老翁喝完水後笑吟吟地對春英說:“大嫂,你的心腸太好了,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特來考驗你,現在送你一條金絲馬鞭,回去以後把馬鞭放入水缸,用水時只要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水就滿了。但千萬要記住,不能把馬鞭提出缸外。”說完,老翁便不見了。春英回到家後,按老翁的話一試,果然清水滿缸。春英高興地把此事告訴鄉親們,讓他們到自己家裡打水,鄉親們萬分感激。這下可把春英的婆婆和小姑子氣壞了,一天婆婆藉故打發春英回娘家,春英臨走時再三叮囑婆婆和小姑子,千萬不要把馬鞭提出缸外。就在春英回娘家的第二天,小姑子就急不可耐地把馬鞭提了出來,頓時大水湧出缸外,水越流越急,越流越大。水流到了街上,沖跨了房屋,把春英的婆婆和小姑子也沖走了。此時,春英正在娘家梳頭,聞此訊息,她連頭上的梳子也來不及往下取,飛奔回婆家,衝進廚房,拿起一個蒲團蓋在水缸上,自己一屁股坐在上面。洶湧奔流的水被制服了,一股清清的泉水從柳氏坐的缸底下流出,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難老泉水,而柳氏也從此坐化成仙了。從此以後,四方百姓尊稱柳春英為“水母娘娘”,並集資在泉水源頭蓋起了水母樓,紀念這位勤勞、簡樸、善良、仁慈的農家婦女。

民俗風情

1.晉祠廟會
“七月初二,晉祠趕會。”每到盛夏時節農曆七月初二,由民間自發形成的傳統古廟會——晉祠廟會氤氳著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熱烈開演。香火裊娜、市聲鼎沸、歷史久遠的晉祠廟會綿延至今仍具相當規模,千百年來傳統盛大的廟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晉祠周邊幾十個村、鎮以及陽曲、清徐,甚至交城、文水、太谷、忻州等地方圓百里的百姓,在當地是一個比過年還熱鬧、比進城還隆重的傳統節日,真可謂民間盛典、古老熱烈。2007年被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晉陽風火流星
晉陽風火流星(俗稱火流星)是一門融民間雜技與中華武術為一體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一說源於民間雜技的水流星,一說源於武術中的流星錘。作為民間社火之一的晉陽風火流星,是民間傳統節日自娛自樂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它是由愛好和善於武術的人組成,表演者持有刀槍棍棒,流星錘(也有火流星),三三叉等兵器,在行進中或場地表演。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於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二月二焰火
南街焰火源於古晉陽,明清太原縣。南街焰火的老火架按層次擺設,一共十二層,閏年按十三層擺設,老火架上擺放鞭炮,其中疊架炮別具特色,在最頂層還要布置一個火神廟。架火按牌樓形式設計,有一定的格式,還要便於人上去擺放鞭炮,老火架象徵月月上進,節節高升,紅紅火火,越燒越旺,配以各種雜耍,在彩繪時還要加入民間故事,如嫦娥奔月、大鬧天宮等雜耍品種。2010被山西省政府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太原秧歌
太原秧歌最初是晉陽先民栽種水稻時隨口編唱的民歌小調,主要內容是祈禱水稻豐收。因為給稻秧唱歌,故人亦稱“歌秧子”,久而久之改稱秧歌,之後有了地域名稱叫“太原秧歌”。200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產與小吃

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因晉祠泉水澆灌而名,它與天津小站大米同為華北地區的米中珍品,是太原農耕文化的品牌,太原農耕歷史的榮耀。2012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寺蓮藕

大寺蓮藕,因種植於晉祠鎮南大寺村,北大寺村而名,是晉源區頗負盛名的土特產品。

古寨豆腐

古寨村製作豆腐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說已近千年,古寨
豆腐的特點是白、嫩、細、香,略帶一點滷味,是晉源的地方名吃。古寨豆腐製作技藝201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晉祠元宵

晉祠元宵是晉源人人皆知的傳統名吃,舊時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凡種稻穀的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元宵,以應時節。晉祠桂花元宵製作技藝2012年被晉源區人民政府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驢油炒灌腸

蕎面灌腸是是太原、晉中一帶的傳統風味小吃,即可涼調冷食,又可鍋炒熱吃,很受人民民眾歡迎。晉源區的驢油炒灌腸尤為著名。

爐食人人馬馬

爐食人人馬馬(簡稱爐食馬馬),是晉源特有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是用白玉茭、小麥兩種麵粉和鹼、米稀混合而成的一種多圖形、帶色彩的燒餅。可食、可玩、可作為藝術裝飾品掛在牆上觀賞。2012年被晉源區人民政府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遊景點

晉祠
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晉水發源處,是蠻聲中外的旅遊勝地。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中國古代建築的集約載體,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曾是西周成王次子、晉國開國君主姬虞的祠堂。祠內聖母殿、獻殿、魚沼飛梁被文化部定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侍女塑像、難老泉及具有二千八百多年樹齡的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
晉祠晉祠
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創建於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晉國世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選擇了西依龍山、東臨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築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晉陽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為戰國時趙國的第一個都城、北齊時的陪都、北漢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龍城之譽”。三家分晉、西漢戍邊、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肇基、五代戰亂,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晉陽古城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太原市建城2500年的實物見證,晉陽古城遺址承載了一座城市的記憶,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頗受關注。
蒙山
蒙山位於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是晉陽佛教聖地。東魏孝靜帝曾敕佛教淨土宗始祖曇鸞住大岩寺(開化舊名)。公元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鑿寺後大岩為大佛,歷五帝24年始成。蒙山大佛依山鐫刻,結跏跌足而坐,雙手施禪定印,佛體厚胛肥肩,佛超山巒,據史稱,佛高“二百尺”(約66米),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有確切計年的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蒙山大佛蒙山大佛
近年來,晉源區委、區政府大力打造蒙山大佛景區,如今,經過開發建設的蒙山大佛景區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佛教文化、宜人的生態環境,成為太原一處靜心養生絕佳勝地。
太原縣城
明太原縣城是晉陽古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於明洪武八年,面積大約1平方公里。明太原縣城全部疊壓在晉陽古城遺址之上,基本保存了明、清太原縣城的建制特色,因其整體格局如同頭北尾南、振翅高翔的鳳凰,俗稱鳳凰城。鳳凰城西依龍山,東臨汾河,凝聚著龍鳳呈祥的靈氣,傳承著晉陽文化的文脈,保存和延續了傳統地域民俗文化的精髓。
2012年6月啟動了明太原縣城復興工作。截至目前,已啟動28處歷史遺存修繕工作,關帝廟、寶華閣、道台府、鼓樓、財神廟、窯神廟、旗桿院等19處已完工,完成投資約8861.6萬元。全長3700米的城牆已全面合攏,總建築面積約為77000㎡,完成投資2.71億元。
太山
太山位於晉源古城西風峪溝內,海拔1178米。太山風景得天獨厚,如煙如雲的濃霧時聚時散,虛無縹緲。龍泉寺坐落在太山的山腰上,太山龍泉寺揚名全國,原名昊天觀,始建於唐代景雲六年(710年),初為道教昊天洞,毀於金元時期戰火,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改建為佛寺,寺因山勢而造,分上、下兩院,上院為明代重建的觀音閣。下院大雄寶殿為雙層樓閣式建築,下層奉觀音菩薩,上層奉釋迦牟尼。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距省城太原36公里,海拔1700米,旅遊公路直通山頂,交通便利。天龍山遍山蒼松翠柏,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天龍山石窟分布在東西兩峰,共25窟,含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的作品,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藝術風格各異,其中第9窟十一面觀音菩薩像被現代著名雕塑藝術家傅天仇、錢紹武稱為世界雕塑之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聖壽寺、七松坪及“亞洲一絕”蟠龍松等精品景點和其相映成輝。聖壽寺內藥師佛,是人們祈佑怯病健身之處。
天龍山景區天龍山景區
龍山石窟
龍山石窟位於懸瓮山北側,主峰1057米,“龍山紅葉”為太原八大景之一。“道南”即南峰現存元代道教石窟,為全國現有唯一保存完整的道教石窟,共有大小雕像60餘尊和珍貴龍鳳圖案,莊重樸實。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北”即北峰佛教名剎童子寺,現有燃燈石塔留存,另有昊天觀與龍山紅葉。
龍山石窟龍山石窟
晉源文廟
晉源文廟位於晉源街辦東街中段,占地1.2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六年 (1373年),為明代太原縣城內遺構。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欞心門、泮池、獻殿、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藏經閣以及各院東西兩廡,另有崇聖寺等建築。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東西兩山繪有山水、花卉等圖案壁畫60餘平方米。其形制、規模在縣級文廟中均少見。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秀寺
明秀寺位於晉源區晉祠南、王郭村西北,現建築為明嘉靖三十八年建築,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明秀寺碑記》載:“明秀寺始於漢,歷載有重修”。店內塑金妝三世佛,結跏跌坐於須彌座上,後有佛光,旁有四協侍和二力侍像等,系明代泥塑作品,後壁彩繪各種佛像約80平米。存有明、清重修碑2通,清代重修官堰、改修河橋碑記各1通。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晉陽阿育王塔
古晉陽阿育王塔位於晉源區古城營學校內,創建於隋文帝二年(602年),系惠民寺遺物。據佛經講,阿育王為古印度一位國王,作戰勇猛,戰功卓著,後皈依佛門,深感自己年輕時殺戮太重,便發願在大千世界建八萬四千座塔,超度亡靈,在我國建有19座。古晉陽阿育王塔是與西安法華寺塔齊名的中國19真身舍利塔之一,總高25米。阿育王塔,即惠明寺(一名淨明寺)舍利塔,號稱“古塔凌蒼”,為明清太原縣八景之一,屬國家級文物。
明秀寺明秀寺

著名人物

唐堯,堯,姓伊祁,名放勛,號陶唐氏,習稱唐堯。是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後期部落聯盟的著名首領,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後世歷朝歷代封建帝王之楷模。
姬 虞,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於,又稱晉唐叔虞。是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周成王少年時對他的弟弟叔虞有過封國的承諾,日後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諾,遂封唐叔於唐國,為“桐葉封弟”的典故。
豫讓,姬姓,畢氏。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是晉卿智瑤(智伯)家臣,豫讓為報智伯知遇之恩,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最終捨生取義,舉劍自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士為知己者死”的俠士典範。
劉恆(前202—前157),漢文帝劉恆為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即位前在晉陽擔任代王十七栽,其子劉啟(漢景帝)也出生在晉陽,即位後勵精圖治,輕徭薄賦,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高歡(496—547),一名賀六渾。他以晉陽為基地,東征西討,在晉陽虎踞十五載,遙控東魏政權,晉陽時有“霸府”之名。其子高洋建立北齊,追尊其為太祖獻武帝(後被改尊為高祖神武帝)
李世民(599—649),諡號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即位後虛心納諫,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的盛世,其父李淵未稱帝前在晉陽任職,李世民從小在晉陽生活,人稱“太原公子”。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唐代并州晉陽人。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王瓊(1459—1532),字德華,號晉溪,他是明朝中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曾任戶部、兵部、吏部3部尚書。葬於蒙山腳下,後詔建專祠於晉溪園西,名“王瓊祠”。
閻若璩(1636-1704),字百詩,號潛丘,明末清初晉源區西寨村人。他是清初著名漢學家,是開一代考據之風的先行者,對乾嘉學派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雍正皇帝高度評價他“讀書等身,一字無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
楊二酉(1705-1780),字學山,號又屯,清代太原縣晉祠南堡人。他進士出身,以書法著稱,曾入清宮廷擔任翰林編修等文職,後以御史身份巡視台灣兼理學政,退仕歸里後對晉祠多有文化建樹。
劉大鵬(1857—1942),字友鳳,號臥虎山人,別署夢醒子,晉源赤橋村人。是著名的地方史學者、地方文化學家。著有《晉祠志》《晉水志》等地方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