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青銅劍是一件春秋晚期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晚期青銅劍長48.6厘米,格寬5.4厘米,首徑3.8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晚期青銅劍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春秋晚期
- 首徑:3.8厘米
春秋晚期青銅劍是一件春秋晚期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晚期青銅劍長48.6厘米,格寬5.4厘米,首徑3.8厘米。
春秋晚期青銅劍 春秋晚期青銅劍是一件春秋晚期文物,現藏於南京 博物院。春秋晚期青銅劍長48.6厘米,格寬5.4厘米,首 徑3.8厘米。
春秋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一級文物,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望山一號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春秋越王勾踐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重875克,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
菱形暗格紋青銅劍 春秋時期青銅劍,菱形暗格紋,現藏台灣古越閣。名 稱: 菱形暗格紋青銅劍 製造年代:收 藏 地:介 紹 春秋晚期(約公元前5世紀)菱形暗格紋青銅劍,通長61.2厘米,格寬5.2厘米,現藏台灣古越閣。
此展品為春秋戰國時期文物。長65cm,寬5cm。圓盤形劍首,劍身中部起菱形脊,劍身輕薄、劍刃鋒利,一字形素格。複合劍劍脊和劍刃部分採用不同含量比例的銅錫來鑄造。劍脊部含錫量低,質柔而韌。劍刃部分則含錫量高,質鋼而堅。複合青銅劍剛柔相濟,抗震性強,提高了劍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由於劍脊與刃部採用...
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秦劍發展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
春秋戰國青銅劍 此展品為春秋時代文物。長39.2厘米,寬4厘米,其中劍身長30厘米。現收藏於臨海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春秋時代文物。長39.2厘米,寬4厘米,其中劍身長30厘米。中有凸棱脊,鍔鋒銳利,劍柄為圓柱體,有兩道圓箍。劍身剖面呈棱形,表面光滑,刃部鋒利。現收藏於臨海市博物館。
但由於劍脊平坦,使得劍身剛度減弱,以致於它雖然在兩周青銅製式武器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始終沒有成為青銅劍型的主流。 東周時期,戰事頻繁,與車馬戰為主的中原地區不同,吳越地區山川河流交錯,地勢複雜,則多以步兵近戰和水戰為主,劍作為主要的攻擊武器被大量裝備。春秋晚期至戰國是青銅劍最為盛行的時代,“吳戈...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是一件春秋至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通長厘米48.2厘米,身長39厘米,刃寬3- 5厘米。
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約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即已出現,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是高峰階段,嗣後,一直延續到秦漢。到鐵劍出現時,青銅劍就逐漸銷聲匿跡了。通過田野考古發掘,全國各地出土包括青銅劍在內的青銅兵器,可說是層出不窮,異彩紛呈,特別是前些年,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
春秋銅劍 春秋銅劍是一件春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銅劍長40.3厘 米。
吳王夫差劍為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時製造的一系列青銅劍。劍身鑄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吳王夫差劍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1976年河南輝縣出土吳王夫差劍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平度發現的吳王夫差劍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藏;台灣古越閣吳王夫差劍現藏於蘇州博物館;1976...
春秋時期吳王諸樊青銅劍(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為春秋末期時製造的一系列青銅劍,劍身有28字銘文。2018年湯陰羑河墓地M1出土,現藏於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簡介 吳王諸樊劍,2018年出土於湯陰羑河墓地M1,現藏於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由劍身和劍柄組成,通長41.3cm,通寬5cm,最厚處0.8cm,柄長9....
劍 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越王勾踐劍是中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使用的一把青銅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
春秋晚期的銅劍,絕大部分都有劍首,並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有名的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越王勾踐劍等等,都是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製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製作工藝。戰國銅劍有了長足的發展,數量特別多,這與當時戰爭的增多和加劇有著直接的關係,但同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