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戰國青銅劍是一件春秋至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通長厘米48.2厘米,身長39厘米,刃寬3-5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至戰國青銅劍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春秋至戰國
- 通長 :48.2厘米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是一件春秋至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通長厘米48.2厘米,身長39厘米,刃寬3-5厘米。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是一件春秋至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通長厘米48.2厘米,身長39厘米,刃寬3- 5厘米。
劍,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早期是匕首式短劍,源於北方草原地區,既是吃肉餐具,也是護身武器。春秋戰國時期,長劍開始流行,為步戰主要兵器。長劍便於戰鬥,短劍利於護身,荊軻刺秦王,圖窮匕首見就是利用短劍的一個典型例子。1974年,西工區一座幾經盜墓賊光顧的戰國墓葬進入最後清理階段。考古人員黯然收拾“殘羹...
戰國青銅劍,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是古代貴族與戰士佩帶的用以格鬥擊刺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徵。這件戰國時的青銅厚格劍,鋒利刃薄、光澤無銹,鋒利如初。整個造型古樸端秀,劍身脊長與兩刃保持平行,至鋒處尖削,厚格呈倒凹字形,圓莖有兩箍。文物歷史 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
劍刃鋒利異常。劍柄的裝飾花紋成倒著的“凹”字形狀,劍柄中部渾圓,上面附著兩道金屬條“箍”緊劍柄用於裝飾,該劍的劍身較長,根據其特色,認定該銅劍為青銅劍盛行的戰國時期所鑄造。文物背景 銅劍是古代短兵器的代表,從春秋時期一直到秦、漢兩朝,都會使用,不僅可以手持,而且可以作為佩戴物。
春秋青銅劍 春秋青銅劍是一件春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青銅劍長47.6厘米,寬4.8厘米,厚1-2厘 米。
春秋戰國青銅劍 此展品為春秋時代文物。長39.2厘米,寬4厘米,其中劍身長30厘米。現收藏於臨海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春秋時代文物。長39.2厘米,寬4厘米,其中劍身長30厘米。中有凸棱脊,鍔鋒銳利,劍柄為圓柱體,有兩道圓箍。劍身剖面呈棱形,表面光滑,刃部鋒利。現收藏於臨海市博物館。
青銅複合劍是刀剪劍、出自春秋戰國的青銅劍,長65cm,寬5cm。概況 藏品類別 刀剪劍 年代 春秋戰國 質地 青銅 尺寸/重量 長65cm,寬5cm 詳情 雙色劍的嵌鑄工藝與一般青銅劍的鑄造工藝有同有異。相同的是,同樣採用雙面無芯范。根據近代青銅合金理論,銅錫合金的機械性能與含錫量的關係來分析,當錫青銅的合錫...
春秋末至戰國初斜從厚格式青銅劍 春秋末至戰國初斜從厚格式青銅劍是一件春秋末至戰國初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春秋末至戰國初斜從厚格式青銅劍長29.5厘米,寬4厘米。
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與《越絕書·寶劍篇》上的描述十分吻合,其堅韌鋒利足以證明《戰國策·趙策》對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的描述並非虛言,其做工之精美絕倫足以證明歐冶子的鑄劍藝術巧奪天工、曠絕千古。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東周。而春秋時歐冶子鑄劍於龍泉秦溪山麓的傳說,...
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 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 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秦劍發展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
春秋銅劍 春秋銅劍是一件春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銅劍長40.3厘 米。
青銅短劍,一種是劍柄與劍身連鑄地一起的匕首式短劍,主要分布在蒙古大草原東南部邊緣,包括山西、河北的廣大地區;另一種是分布在東北地區,尤其是遼寧、吉林和朝鮮半島等地的雙曲刃式短劍。歷史背景 中國古代的北方,春秋戰國時期盛行著以兩種青銅短劍為特殊標識的少數民族文化。訛是這些青銅短劍的主人,國內外學者...
可以說,越國青銅劍的製造,獨具特色的越國青銅文化的最高成就。紹興博物館展出的七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質地精良,造型各異。其中的一把平脊劍,通長42.2厘米,劍身寬3.8厘米,劍格飾有香草虺紋,劍首滿飾斜方格紋,莖上鑄有兩周凸箍,箍上鑄有橫豎相間的條紋,劍鋒留有明顯的淬火痕跡,似未經使用,擬...
但由於劍脊平坦,使得劍身剛度減弱,以致於它雖然在兩周青銅製式武器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始終沒有成為青銅劍型的主流。 東周時期,戰事頻繁,與車馬戰為主的中原地區不同,吳越地區山川河流交錯,地勢複雜,則多以步兵近戰和水戰為主,劍作為主要的攻擊武器被大量裝備。春秋晚期至戰國是青銅劍最為盛行的時代,“吳戈...
春秋晚期青銅劍 春秋晚期青銅劍是一件春秋晚期文物,現藏於南京 博物院。春秋晚期青銅劍長48.6厘米,格寬5.4厘米,首 徑3.8厘米。
此展品為春秋戰國時期文物。長65cm,寬5cm。圓盤形劍首,劍身中部起菱形脊,劍身輕薄、劍刃鋒利,一字形素格。複合劍劍脊和劍刃部分採用不同含量比例的銅錫來鑄造。劍脊部含錫量低,質柔而韌。劍刃部分則含錫量高,質鋼而堅。複合青銅劍剛柔相濟,抗震性強,提高了劍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由於劍脊與刃部採用...
勾踐劍的劍身經過硫化處理,使上面的菱形暗格花紋不會被鏽蝕 。文物事件 春秋越王勾踐劍在1994年8月24日新加坡舉辦的“戰國楚文物展”中展出時被人為損壞。由於新加坡方工作人員操作不慎,使一塊有機玻璃柄板卡在了劍刃上。劍拆下後,中國工作人員發現劍刃部有一道長0.7厘米、寬0.1厘米的新傷痕。中國國家文物局...
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以蘇州為中心的吳國和相鄰的越國,兵器技術名揚四海,歷史文獻中干將、莫邪、魚腸、湛盧諸劍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神器。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吳國有銘文兵器出土不下百件,但都和蘇州無緣。收藏夫差劍的王振華夫婦因其祖籍浙江,故以古越閣為其齋號。古越閣吳越兼收,其中就包括吳國兵器精品多件...
西周晚期至春秋的銅劍增多了,劍體也加長了,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4柄銅劍,最長的達到40厘米。圓柱形莖,出現圓形劍首,劍體有高起的脊,尚未有劍格。河南洛陽出土的幾柄春秋銅劍,其中一柄還套有整塊象牙制的刻有花紋的劍鞘,異常考究。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
古代佩劍具有明顯的等級觀念,隨著劍在戰場上作用的減弱,佩劍之風的流行,等級之分也更加明顯。據考證,早在西周末春秋初,就有佩劍之風“簡公六年,令使初帶劍”1973年在長沙城東南彈子庫的戰國楚墓中發現了稀有的藝術珍品—人物御龍帛畫,帛畫長37.Scm.寬28cm,畫面中心人物神情瀟灑自若,身材修長,高冠長袍,...
兩色劍是春秋戰國時期激烈戰爭的產物,在青銅鑄造技術上領先於當時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其劍構造具有歷史價值。兩色劍構造 該兩色劍屬柳葉形青銅劍,為刺殺短兵器,長480毫米。劍身前有銳利的鋒,其兩刃呈流線型。在前約1/3處收細呈束腰,以利穿透。中間有脊。劍柄較扁,又稱"扁莖"。與眾不同的是,該劍由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