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青銅劍,菱形暗格紋,現藏台灣古越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菱形暗格紋青銅劍
- 館藏地點:台灣古越閣
- 所屬年代:春秋
- 材 料:青銅
- 規 格: 通長61.2厘米,格寬5.2厘米
春秋時期青銅劍,菱形暗格紋,現藏台灣古越閣。
春秋時期青銅劍,菱形暗格紋,現藏台灣古越閣。名 稱: 菱形暗格紋青銅劍製造年代:收 藏 地:介 紹春秋晚期(約公元前5世紀)菱形暗格紋青銅劍,通長61.2厘米,格寬5.2厘米,現藏台灣古越閣。...
青銅劍,為春秋時期文物。斜從厚格式,附劍鞘,劍身寬長厚重,中央起脊梭,縱貫全身抵峰,其最寬處距格約為劍身長的2/3處,然後兩從主弧(鍔)內收至近劍鋒處再次外凸,然後斜銳內收呈尖鋒,劍鋒兩度弧曲的外形亦稱作兩鍔垂末小敝。現收藏於洛陽龍門博物館。文物介紹 劍身飾雙線菱形暗格紋,棱形交匯處,飾...
吳越寶劍是在中原青銅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相互影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顯著特點,其劍體的菱形暗格紋、劍首的同心圓和複合劍體更是被稱為“三絕”。由於當時缺乏史料記載,這三種工藝在秦漢就一度失傳,直到近年來通過一些專家研究和試驗,謎團才被逐漸解開。菱形暗格紋劍的劍體上均布滿了很精美的菱形圖案,...
劍首同心圓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狀凸棱組成。對東周時期的多件劍首同心圓的考察表明劍首同心圓成用了類似輪製法成形工藝,預先單獨鑄造成形,後與劍莖鑄接成一體。花紋劍 在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等傳世名劍的劍刃表面。均有著精美的菱形暗格花紋。這種表面處理技術也是青銅劍的傳奇工藝之一。關於它的工藝流...
吳王夫差青銅矛是一種春秋後期的刺擊兵器。器身與劍身相似而稍短,中線起脊,脊上有血槽,兩面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首。骹中空,骹口扁圓。通體滿是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錯金銘文兩行八字,記器為吳王夫差自做。冶鑄精良,花紋優雅,保存完好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這件兵器為青銅鑄造,其狀如矛,長二十九點五厘米,...
菱形紋銅鏡 菱形紋銅鏡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直徑21.2cm 出土環境 1973年宜昌前坪23號墓出土
彩繪點格紋漆匕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1975年雲夢睡虎地9號墓出土。木胎,削制。匕背面有針刻文字。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 秦 長23.5、匕寬5.2厘米 1975年雲夢睡虎地9號墓出土 木胎,削制。匕背面有針刻文字。
春秋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
整個劍身滿飾有菱形暗紋,在靠近劍格的地方刻有鳥篆體錯金銘文“鉞(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鐱(劍)”八字。劍主人“鳩淺”就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前465年)。考古學家稱此劍為“勾踐劍”。無論就勾踐劍的外形研製,還是質料搭配,這口劍都無疑是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
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在這把鋒利無比、精美絕倫的青銅劍的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這種古...
青銅劍的表面處理 這部份又可分為烏黑亮澤的防鏽層與規則的表面暗紋兩種,其製作方法仍是千古之謎;防鏽層是一種鉻鹽氧化物,厚度僅十微米左右,在西方直至二十世紀才掌握它的技術;平面暗紋或呈菱形格狀、或象火焰,至今所知並無重複者,構思巧妙、華美絕倫,在世界兵器史上無出其右,可說超絕古今。金屬的摺疊...
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餘層一划而破。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
春秋時期的劍用青銅鑄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錫、鉛、鐵、硫等成分,以保證劍身的韌性和刃部的鋒利,使其剛柔相濟。吳國青銅劍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種類主要有短劍、扉耳劍、窄格無箍劍、寬格有箍劍、扁莖劍等,對東周時期南方各國乃至中原地區的兵器產生了重要影響。吳國青銅劍在春秋時期的...
曾侯乙墓銅殳 曾侯乙墓銅殳,戰國青銅兵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7件,2種。一種:柲長3米餘,徑2.3厘米,殳鐏長17.6厘米,呈三棱矛狀,刃鋒利;鋒後裝有粗棘刺形銅箍和細棘刺形銅箍,間隔40~50厘米;矛上有銘,骹部飾浮雕龍紋。另一種:積竹柲,長3.21米;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銅鋸、銅刀 銅鋸、銅刀是一件青銅器文物,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銅刀:殘長35.6、刃寬2.4cm;刀柄玉刀身之間有闌、刀身呈三角尖狀。背中脊起棱,上飾貝紋。銅鋸:長25.6、寬4cm;鋸身作長方形,近柄處略寬,刃部有細齒。
彩繪方格捲雲紋圓銅鏡 彩繪方格捲雲紋圓銅鏡是 1966年江陵望山4號墓出土。戰國,圓徑9.8厘米,厚0.1厘米。銅胎,鑄造。背面正中有一橋形細鈕。背面在褐漆地上以黑漆雙線勾繪16個小格,每格里又繪捲雲紋,邊緣繪一周帶紋。
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寶庫分為西、北、中、東4個槨室,呈不規則多邊型,總面積達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編鐘、編磬、琴、瑟、排簫、篪等組成的交響樂團,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博物館和音樂廳。許多未必聲名顯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藝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嘆為...
銅刀、銅戈 銅刀、銅戈是一件青銅器文物,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左:銅戈:長27.8、援寬4.6cm;右:銅刀:長38.8cm
全身以黑漆為地,施以艷麗的鱗紋、鋸齒紋、菱格紋等。器腹右側繪擊鼓圖,以獸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繪一獸拿兩個鼓槌正擊鼓,另一旁繪一高大佩劍武士,正隨著鼓聲翩翩起舞。器腹左側繪撞鐘圖,以兩鳥為立柱,立柱分上下兩層,上掛兩鐘,下懸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鳥的樂師,拿著撞鐘棒正在撞鐘。製作技術...
銅雕花鉞形刀 銅雕花鉞形刀是一件青銅器文物,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長40.0、寬10.1cm 壁薄,器中部鏤空龍形紋,龍身作波浪狀,龍身上下間飾雲紋。器上緣有一個長方形穿,器左右兩側飾反“3”字形扉棱牙。
銅雕花鉞形刀楊家灣 銅雕花鉞形刀楊家灣,壁薄,器中部鏤空龍形紋,龍身作波浪狀,龍身上下間飾雲紋。器上緣有一個長方形穿,器左右兩側飾反“3”字型扉棱牙。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
玉首銅刀 玉首銅刀,刀 身青銅質,首為青玉,四 角 各有一透雕的龍形裝飾。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刀 身青銅質,首為青玉,四 角 各有一透雕的龍形裝飾。出自東室墓主腰部。
戰國蟠螭紋帶蓋金鼎,帶蓋金鼎高11厘米,口徑15.1厘米,金匕通長13厘米,重56.4克,總重2.156千克。這件戰國蟠螭紋盛食器。蓋頂有四柱支撐的環形提鈕,蓋沿有三個等距的銜扣。平口,口沿外側有對稱環耳,三足作向外彎曲的倒置鳳首。提鈕面飾渦雲紋,蓋面飾蟠螭紋、綯紋、勾連雷紋四周,口沿下飾蟠螭...
【簡介】:器內髹紅漆,器外髹黑漆。滿飾針刻花紋,並填以金粉。蓋上中心為奔龍,周圍飾間斷的直線紋,蓋內為飛鳳紋。器身外壁的中部飾仙鶴、鳥紋、奔虎、玉兔、怪人等,其間填繪流雲紋,線條纖細而流暢;其上繪菱形紋和三角形紋帶,其下繪綯紋帶,它是我國所見最早的戧金花紋的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