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是戰國時期的漆器,於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盒長20.1厘米,寬12.5厘米,高16.5厘米,呈鴛鴦形,由兩半膠和而成,頸部有圓形樺卯結合,插入器身,頭部可自由轉動;背部開長方口,內部挖空;漆物通體髹黑漆,上施彩繪;腹部兩側繪有漆畫:左側繪撞鐘、擊磐場面;右側繪擊鼓、舞蹈場面。

2013年8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將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 館藏地點:湖北省博物館
  • 出土時間:1978年
  • 所屬年代:戰國
  • 出土地點: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
  • 文物等級:一級文物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製作技術,文物鑑賞,文物價值,出土環境,保護措施,

文物歷史

1978年,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文物特徵

盒長20.1厘米,寬12.5厘米,高16.5厘米,形如一鴛鴦,頸下有一圓形榫頭,嵌入器身頸部的卯孔內,使頭可以自由旋轉。器身肥碩,由兩半膠合而成,內部挖空,背上有一長方形孔,承一長方形浮雕夔龍蓋。翅膀微上翹,尾部平伸,足作蜷曲狀。全身以黑漆為地,施以艷麗的鱗紋、鋸齒紋、菱格紋等。器腹右側繪擊鼓圖,以獸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繪一獸拿兩個鼓槌正擊鼓,另一旁繪一高大佩劍武士,正隨著鼓聲翩翩起舞。器腹左側繪撞鐘圖,以兩鳥為立柱,立柱分上下兩層,上掛兩鐘,下懸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鳥的樂師,拿著撞鐘棒正在撞鐘。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製作技術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的胎質是木胎。在製作上,不同的器形往往採用不同的製作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斫制,即將木塊研削(也用刨、鑿、劑等手法)出器形,多用於製作杯、願、案等,一般成器較為厚重:二是旋制,即取大小與所做器物相當的木塊,旋出外壁和底部。再雕琢出內腔,這種方法主要用於製作鼎、盒等器物,也較為厚重;三是卷制,即將木片捲成圓筒狀器身,底部用圓形平板與器身接合,這種胎骨就是樓橘胎,又稱木片卷粘胎、薄片屈木胎,交胎等。這種工藝一般採用厚度為1至2毫米的薄木板捲成,表面光滑平整,厚薄均勻,接口兩端削成斜面後黏合,接口處極為平整,工藝相當考究,漆食、漆卮等器物大多採用這種製法,這種胎骨較為輕巧,實用性強。

文物鑑賞

此盒造型狀似一隻浮水的鴛鴦,做工巧妙,頭與身以棒連線。鴛鴦下腹兩側以朱紅、金黃兩色接彩繪了兩幅圖畫,左側為一直立如人的怪獸,前腿握桿撞鐘,後腿踏機關擊磬,動作協調,左右兩側各有兩人長袖飄動,翻附起舞,兩幅畫面搭配在一起,人獸同樂,共賀昇平,洋溢著一種天人合一的神秘氣息。該漆盒展示出漆器紋飾漸漸由抽象走向具象的發展趨勢。該漆盒整體造型逼真,彩繪紋飾細膩,極富情趣。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文物價值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代表了戰國漆器工藝的水平。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局部)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右側繪的是一幅樂舞圖。從這幅樂舞圖上面,可以解讀出:一是舞者飄舉的長袖證明了《韓非子·五蠢》中所說的“長袖善舞”的先秦舞蹈美學思想,說明了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開始重視服裝和道具在舞蹈魅力製造方面的作用。二是從這幅樂舞圖中還可以看到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係。

出土環境

曾侯乙墓是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描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年發掘。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將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