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早期樂舞遺存,是指2015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發現一個春秋早期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瑟和編鐘架等文物,距今約2700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早期樂舞遺址
- 所處時代:春秋
春秋早期樂舞遺存,是指2015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發現一個春秋早期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瑟和編鐘架等文物,距今約2700多年。
春秋早期樂舞遺存,是指2015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發現一個春秋早期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瑟和編鐘架等文物,距今約2700多年。出土文物2015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棗陽郭家廟...
樂舞遺存位於郭家廟曾國墓地曹門灣墓區一號墓內。墓室北部分布著彩漆木雕大型編鐘架和編磬架。這批鐘、磬架包括長、短不等的梁,以及立柱和底座。其中鐘梁最長者約四米五左右,兩端圓雕龍首,通體彩飾變形龍鳳紋。底座大小兩對四件,均腐蝕嚴重,其中較大者為圓雕鳳首,局部彩繪垂鱗紋,形象生動飽滿。在墓室西北...
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了宣漢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屬賨族的範圍,羅家壩遺址是巴人賨族的活動區域。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后舞”,舞風剛勁,音樂鏗鏘,屬武舞、集體舞。漢初巴渝舞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又是接待各國使節、宮廷祭祀、天子喪禮的樂舞。唐朝時...
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用吼叫、動作等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樂舞已經全面盛行,不朽著作《詩經》中的許多樂章就是為樂舞服務的。各個諸侯國也都有自己的樂舞。這時候的樂舞就存在著“雅”與“雜”之分。諸侯國上層欣賞自己所謂的雅樂、雅舞,並對世俗之樂嗤之以鼻。而廣大勞動人民則在勞動...
春秋王宮 春秋王宮由奄君殿、西施謎宮、編鐘樂宮“一殿兩宮”組成,再現五級爵位的春秋王宮的宏偉壯闊構造,是中華早期宮殿的生動模擬。編鐘樂舞全新演繹了春秋宮廷生活;《西施謎宮》夢幻劇場上演了范蠡、西施一段穿越千年的愛情故事。遺址廣場 遺址廣場處在春秋樂園中心,向西可進入淹城遺址,向東有高科技動感影院,...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是戰國時期的漆器,於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盒長20.1厘米,寬12.5厘米,高16.5厘米,呈鴛鴦形,由兩半膠和而成,頸部有圓形樺卯結合,插入器身,頭部可自由轉動;背部開長方口,內部挖空;漆物通體髹黑漆,上施彩繪;腹部兩側...
伏羲有一副龍相:“龍身牛首”,“龍唇龜齒”(《春秋合誠圖》);“庖羲氏,蛇身人首”(《帝王世紀》)。因太昊為風姓,又是女媧的哥哥,由此伏羲與鳳也有血脈關係。炎帝,神農氏(樂舞 扶持)是個龍子,且長著一副龍顏。《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游華陽...
葛天氏,是傳說中遠古部落名。相傳有葛天氏之樂,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發明“樂舞”,是樂舞始祖。見《呂氏春秋·古樂篇》。文獻記載 《路史》的記載:葛天氏,葛天者,權天也。爰擬旋穹,作權象。故以葛天為號。其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湯湯乎無能名之,其及樂也,八士捉扴投足、掭...
因韶樂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樂舞。到春秋時期,韶樂在齊國仍然盛行。《論語·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史記·孔子世家》載:“子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論語·述而》又載:“子在齊聞《韶》,三月...
拜殿:位於正殿之前,與之相連,是春秋大祭之時百官僚屬謁拜之所。殿中懸掛有乾隆御書的“聲靈於鑠”匾和“翌漢表神功龍門並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聯。平安殿:又稱啟聖殿,是關林的主體建築,位於整個廟院的中心,雕樑畫棟、氣勢恢宏。殿內供奉有貼金關聖帝君像,關平、周倉、王甫、廖化侍立兩側。二殿...
我國古籍中,記載了不少樂舞的起源傳說,僅在《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一篇中,就有這樣幾則: 一,古帝顓頊在登上帝位的時候,聽到四面八方熙熙鏘鏘的風聲很好聽,就命令部下“飛龍”仿效風聲創作了“樂”,又令一人率先做樂工,它就躺在地上,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發出嚶嚶的聲音。顓頊把這個樂舞叫做《承雲》,用來...
如黃帝氏族以云為圖騰,而產生了以《雲門大卷》為名的樂舞,以祭祀黃帝。原始夏人的圖騰為龍。“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其後有了龍舞,一直留傳至今,而龍成為華夏民族的象徵。龍是虛擬的動物,龍的基調是蛇,陶寺出土的屬於夏文化的龍盤形象可資證明。此後,又吸收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鬛的尾、鹿...
劍川海門口青銅時代初期遺址的出土物說明,至少在距今三千一百多年前,這裡就有了銅礦開採業,並已使用銅器了。滇池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進入奴隸社會,銅作為統治階級的禮樂器,統治權威象徵,為銅鼓製造和使用,創造了重要的社會條件。據發掘的大量銅鼓證明:商晚期、春秋中期、戰國早期、以至戰國晚期、西漢中、晚期、東漢...
黃帝時的樂舞名為《雲門》,顓頊(傳說為黃帝之孫)時的樂舞名為《承雲》,顯然都和圖騰崇拜有關。至於朱襄氏之樂的“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呂氏春秋》),伊耆氏之樂所唱歌詞“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郊特牲》)之無異於咒語,據說一些原始時代的古樂如黃帝的《雲門》...
”(《呂氏春秋·知分》)就是作為“夏民族的祖先大禹的禹字,是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運動中的蛇。”(王宇信:《鯀禹的失統與鯀禹傳說的史影》,《歷史研究》,1988年第6期)而蛇正是構成龍的原始素材,也可以說蛇也是龍的一種。如此等等。這就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中國龍的形象:美角似麟鹿,迤身似蛇蟒,披...
在封建時代,每逢朔、望(農曆初一、十五)朝聖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教諭、訓導學教官由大成門進,士子走持敬門,不得逾矩。下階為丹墀,東西並立三碑,東為元至順二年(1331年)封至聖夫人碑,西為四亞聖碑,再西為清康熙修學宮碑記。丹墀左右為兩廡,外有走廊通正殿。兩廡供奉孔門的七十二賢人牌位。正中是...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套用範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
相傳姜子牙渭濱釣魚遺址在今釣台街道釣魚台村,漢上林苑野韭澤在今釣台街道東張村之北,馳名中外的“鹹陽古渡”,為關中八景之一。景點 著名人物 壤駟赤 姓壤駟,名赤,字子徒,漢族,東周春秋秦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長於詩書。作品雖散佚,但受到人們尊崇。東漢安帝時配祠闕里,唐太宗追贈北征侯,宋...
“古有陽阿之劍,可陸斷牛馬,水截鴻雁”,豐富的礦藏資源使大陽成為我國冶鐵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大陽古鎮不僅有冶煉鑄造的陽剛豪氣亦有輕歌曼舞的靈動柔美。從春秋戰國到兩漢魏晉,陽阿成為蜚聲於世的歌舞之鄉,“陽阿奇舞 ”、“陽阿薤露 ”成就了大陽文化藝術的輝煌。大陽古鎮擁有規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群,...
直到春秋的墨子時代(約公元前5世紀),“桑林”仍是萬人矚目的盛大祭祀活動。“桑林”之祭所用的樂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稱為《桑林》了。《莊子·養 生主第三》曾用十分流暢的筆調描寫過庖丁解牛時的動作、節奏、音響“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據其間接描述我們不難知道,《桑林》樂舞既強而有力,又輕捷...
在距今約2700年的春秋早期,生活在雲南省中西部地區禮社江流域的濮人通過炊具銅釜創造了打擊樂器銅鼓,即萬家壩型銅鼓。1975年,雲南楚雄萬家壩遺址23號墓出土4面銅鼓,鼓面上有煙燻的痕跡,說明它們曾作為炊具使用。銅鼓誕生後,很快傳播到滇池地區。戰國至漢代,生活在滇池地區的滇人對銅鼓的造型和裝飾進一步美化,...
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相聯繫。例如黃帝氏族曾以云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關於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見《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這首歌的歌詞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根據...
西周時代的豐鎬遺址井叔家族墓地、北趙晉侯墓地、虢國墓地等,均以大墓為中心,墓地布局主次分明,是考察當時高級貴族葬制的重要資料。春秋戰國時代的墓葬主要發現於列國都城和其他城市遺址附近。列國國君陵墓多單獨集中在一個墓區,整體布局有一定規劃。有的國君墓已有高大的墳丘,墓上建有宏大的“享堂”,墓內隨葬有...
2022年12月,經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重慶市合川區張家院子遺址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一批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填補了嘉陵江下遊春秋時期巴文化考古發現的空白。文獻記載 有關對巴人源流研究產生分歧意見的原因,事實上都是基於對有關文獻記載內容的理解和解釋不同而造成的。研究巴人歷史所本的主要早期...
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呂氏春秋. 仲夏紀》高繡註:“竽,笙之大者”。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竽為36簧。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