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氏

葛天氏

葛天氏,是傳說中遠古部落名。相傳有葛天氏之樂,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發明“樂舞”,是編布織衣始祖。見《呂氏春秋·古樂篇》。

基本介紹

文獻記載,文學研究,故里之爭,許昌長葛說,商丘寧陵說,相關資料,現狀,歷史,

文獻記載

路史》的記載:葛天氏,葛天者,權天也。爰擬旋穹,作權象。故以葛天為號。其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湯湯乎無能名之,其及樂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亂之而歌八終。塊柎瓦缶,武喿從之,是謂廣樂。於是封泰山,興貨幣,以制數會,故沈滯通、而天下泰矣。
寧陵縣葛天氏陵寧陵縣葛天氏陵
《詩經·采葛》中這么寫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這首詩是描寫男女之間在采葛勞動中思念伴侶。“那采葛的人兒啊!一天看不到猶如三月未曾見面一樣!”可見這些相愛的男女們思念之深。那么他們採回去葛滕乾什麼呢?《詩經·葛覃》解答了這個問題。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藿,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史記·司馬相如傳》載有“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一個社會景象。葛天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襲伏羲之號”的三皇時的“帝王”,又是我國音樂、歌舞始祖。《呂氏春秋》、《竹書紀年》和《史記》等文獻記載的《葛天氏之樂》,是中國音樂、詩歌、舞蹈、劇目、農牧業和養生學的重要源頭。葛天文化是炎黃文化、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寧陵是中國音樂之鄉、歌舞之鄉,音樂始祖葛天氏故里。
葛天氏葛天氏

文學研究

《詩經·采葛》
詩中“絺”為細麻布,“綌”為粗麻布。她們把採回去的葛滕經過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纖維,捻成線繩,編織成細麻布和粗麻布,為人們遮羞取暖,抵禦嚴寒。《詩經·風·鄭風》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計在溱洧河邊祀求愛情幸福的幽會。那些青年男女們拿著像征幸福的蘭草、芍藥互相玩笑贈送以寄託幸福相愛。《詩經·風·鄭風》是來自鄭國民間的詩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著牛角唱歌跳舞的風格相吻合。
樂舞是伴隨著勞動的產生而誕生的,尤其是聲樂,它實際上就是人們集體勞動的號子,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而逐漸完善的一門藝術。
炎帝神農氏為解民疾苦,植五穀、嘗百草,歷游大山名川,發現這種特有植物既能充飢又能解毒,遂采其種子傳播四海,後人稱其為葛根。《黃帝內經》也載:遠古時期,先人們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編織葛床睡眠,用葛纖維紡繩織布,編葛鞋;用葛根充飢、醫病;葛根為華夏人類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
《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記載:大約5000年前,隨著農業的發展和手工編造技術的提高,紡織技術出現並發展起來。以葛天氏為首的部落酋長,將葛滕採集,以量曬清除外皮,或像《詩經》中所說煮去外皮和連線纖維之間的那些東西提取葛的纖維,然後再編結成布,做成衣服來替代用獸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獸皮不足而沒有衣服擋寒遮羞之急,將人類文明向前推進一步。在那生產力極低下的時代,穿衣吃飯是部落之民的頭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這種植物纖維編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擁戴呢?部落之民推他為首領,稱他為上天下凡的神人,這樣“葛天氏”的名號便產生了。無怪西北大學教授強雲在《故鄉史話》中稱葛天氏不僅是樂舞的始祖,也是編布織衣的始祖了。
前文提到神農氏歷游大山名川,發現葛這種特有植物既能充飢,又能解毒,遂采其種子傳播四海是有事實根據的。長葛民國十九年縣誌(在清●康熙36年何鼎任長葛知縣時寫上的縣誌後附牽至今)在山川一欄載有黃帝具茨山(現始祖山)領七個部落首領共會長江流域部落首領,而在陘山迷路到襄城紫雲山問童子路的故事。具茨山同陘山並立,前者在北屬新鄭所轄,後者在南同禹縣相鄰屬長葛(當時名為長社邑)管。而“石固崗河遺址”就位於陘山東腳下。
《葛天氏世襲歷代葛天氏號》
根據記載和傳說,亘古時期(7500年左右)的"葛天氏"其人之後(以'氏'號代表族共用)部落族稱呼,始於東夷部【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時期(前期或者當時)。舊石器母系制過渡到新石器父系制社會,據《神話和傳說》從今甘肅天水遊牧母系氏族遷徙到今山東半島曲阜(窮桑)一帶,成為東夷部族最早的伏羲氏(初期的炎部落母系氏族)氏族部落。因為氣候原因分離出一支系母系氏族風姓的葛天氏脫穎而出的葛天氏族群西遷到今寧陵縣(最古老的葛地、《山海經》、《尚書》等說),在五帝時期歸豫州管轄的葛地、葛天國、葛國(春秋戰國稱為葛鄉、今天的石橋鄉葛伯屯夏商周三代葛國都城遺址處,有葛天氏陵、葛國都城遺址是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帶居住稱‘葛’,葛天氏來到故葛地後被推舉為中原(包括豫魯蘇皖冀晉陝鄂部分地區)聯盟共主傳說興盛四世紀,後被陰康氏取代。
葛天氏乃遠古聯盟共主。據《呂氏春秋》、《路史》、《帝王世紀》、《五禮通考》、《河南志》、《河南通史》、《寧陵縣縣誌》、《寧陵縣通史》由多名史學家論葛天氏發表(李玉潔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歷史人文院院長等),等記載說法,葛天氏初為東夷伏羲氏部落聯盟十五部族之一的葛天氏部族首領(本部族酋長),後襲伏羲氏之號為伏羲世系之帝王。孔子曰:“德合天地者,稱帝以氏也”。史稱葛天氏號葛天氏為”以葛土德教化子民稱王,建都於葛(今寧陵西北),葛天氏壽終為‘薨’(hōng)(公侯卒也,王者薨之言奄也)。當洪荒之時,葛天氏率其葛天氏部族聯盟部族創建葛天穹廬(今建房)是作廣樂、制葛布、葛衣、定禮制,開物成化,造化顓蒙,其治世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行"開中華最初文治道德和諧之盛世。及其樂也,領舞者頭飾牛角,手操牛尾,身挎扴(jiá)鼓,歌舞闕圍觀者敲擊柎(fū)缶(fǒu)踏步和唱:據專家考證‘葛天氏之樂’又稱‘廣樂’乃以音樂、歌舞、戲劇、詩歌、建築、紡織之源頭,葛天氏乃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又是葛姓、葛伯姓、諸葛姓(西漢後期由葛姓分出諸葛複姓)、權姓(部分支系五帝分出)、蓋姓(部分支系五帝分出)、徐姓(部分之系夏初分出)始祖。《風俗通義》記載:“葛氏,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葛氏,古葛天氏之後”。《抱朴子外篇》自序:“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市)人也,”謂其先葛天氏蓋古有天下者,後降為列國,因以為姓焉"。《百家姓姓氏溯源》:“葛姓源於葛天氏”。《路史●禪通紀》:“葛天氏,葛天者,權天也。……後有葛氏、權氏”。葛天氏部族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進入了國家制社會。
葛天氏號作為氏族共有稱呼延至顓頊帝,豫州古葛地被封為贏姓之國管轄的葛國(現在個別說法是贏姓之葛是錯誤的說法),舜帝時被封為贏姓之國管轄的葛國區域包括:五帝時期的葛國北至陶丘(今山東定陶)鳴條(今河南封丘)敦丘(今河南清豐);南至厲丘(今河南鹿邑)、戈(今河南太康);西管鄩(xún)(今河南鞏義);東轄芒碭(今安徽碭山河南永城)。
大禹時期,佐部落聯盟主者大費公(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有心讓其繼位,其伯益公不受隱退(今登封東南箕山),大禹隨封伯益公長子大廉為異姓伯爵諸侯葛伯王,管轄葛國。因伯益不願繼承大禹之位,大禹之子啟隨即繼位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奴隸社會開始,因而啟帝破壞了禪讓制度,故而引起了東夷部族聯合反對,以有扈氏為首之亂十年前後失敗,啟帝遷怒大廉而削去其伯爵位並發配至箕山(今山東省巨野縣西北),大廉後來被殺;大廉之弟若木罰封徐伯(今徐州東南)建徐國;夏啟復封大費之弟無用(柏翳)公之長子源為葛伯,屬於第二任葛伯葛國王;至夏朝末年,第十六世系葛伯王(名回)者不祭祀(《史記》記載),商族崛起後商湯以此為由懲罰葛國,實際是推翻夏王朝的理由,厲爍弟名回(葛伯王)被殺,部分子孫遷徙敦丘(今河南清豐一帶),夏朝經歷了十六世系葛國國王葛伯。商朝建立後第一任葛伯王名是叫愨(què)經歷了商朝六百年二十四世系葛國葛伯王。周朝崛起姬發建立西周在公元前(1047年)西周時諸侯葛伯國王首任葛伯名方公,經歷到春秋後期成為望族,故而才有“葛氏源自梁國出,晉朝頓丘葛姓望”之說。
據傳說,大費(伯益)有十七個兒子分出十五個姓氏;無用有十三個兒子,分出十個姓氏;大費長子大廉有九子,分出五個姓氏等。傳說,葛天氏有四十二世系,約兩千多年(舊時約50---60年為一世系);葛天氏部族從母系社會中後期到父系社會時期進入了完全的奴隸制度社會,實際就是到了夏啟建立夏朝時期,葛天氏後裔又經歷了夏、商、周三代(七十七位葛伯,六十二世系),至春秋末年最後一位葛伯王葛乙(公元前557年失國)總計三千六百多年,計一百零四世系。從公元前557年至今又有兩千五百六十多年,八十六世繫上下(以三十年為一世系),總計將近六千二百年,共一百九十世繫上下。公元前五百五十七年葛國被魯國、宋國所滅,葛國子孫分葛天氏、葛氏、葛伯氏、諸葛氏、部分權氏、部分蓋氏、部分徐氏、部分黃氏、部分趙氏、部分江氏等,散居全國各地及海外多地。
《葛天氏世襲歷代葛天氏號》內容為寧陵縣葛氏後裔葛贊棟三十多年努力,根據宋版《葛氏族譜》、參閱各地圖書館史料和各地珍藏《葛氏族譜》、《葛氏家譜》、《葛氏宗譜》、《葛氏家乘》以及走訪各地葛氏後裔之老人和熱心葛氏繁衍者整理所編。

故里之爭

關於葛天氏故里爭議長葛說,根據《長葛縣誌》清朝康熙36年版何鼎任知縣(縣長)何鼎說:“葛天氏的故址在長葛”從那以後長葛縣的每個年代至今多版都延用此說法。所有專家學者可以查看康熙36年之前《長葛縣誌》和國家所有歷史和地方志記載沒有說葛天氏故里在長葛的論斷和記載。

許昌長葛說

河南長葛市是葛天氏故里,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史記記載,長葛為“葛天氏之墟”。1978年發現、發掘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長葛“石固遺址”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發現有斐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直接疊壓,其中斐李崗文化遺存豐富,屬於典型的斐李崗文化遺址。年代距今約七八千年以前,早於炎黃時代而晚於伏羲之世,大體上與葛天氏時代相當。發掘出斐李崗文化房基3座,灰坑189個,墓葬69座。出土文物440件,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出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單孔骨笛,直接明證了長葛為“葛天氏之墟”、“葛天氏故址”。2014年,在長葛市坡胡鎮海子李村發現了一通斷碑,該斷碑沒有碑帽,長約130cm,寬60cm,此碑名為《重記葛天老祖聖殿》,碑文如下:自夏商周設老祖祠以祀先祖,宣葛天老祖德裔。昔葛,川地,邑氏族於川東,望平紀綱。民三伏於川,久居川泉,川繞重葛,水蟲盡躍。懷德於八闕,舞平唱足。葛麻為羞,騰依敝掩,養息紀民。黃帝傳堯舜至禹,設老祖地,以戴民敬念。逢葛開,以禮祀,諸侯王皆從。自文帝三月初六大祀,其十里,文武徒行,以示誠德,曰長葛邑民皆老祖之裔。大宋開寶元年(公元986年)花春記。此宋碑的發現,再次證明了葛天氏故里在長葛。
傳說中的長葛葛天氏陵遠眺傳說中的長葛葛天氏陵遠眺

商丘寧陵說

2006年5月底,由國內著名歷史學家組成的“葛天文化專家考察組”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玉潔的帶領下,到寧陵考察葛天文化。他們實地考察了石橋鄉葛伯屯村即葛國都城遺址,認真研讀了相關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民間傳說,並通過研討、論證,認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國故地在寧陵,寧陵也是“葛、葛伯、諸葛”三姓氏的發祥地。寧陵縣石橋鄉葛伯屯村村西有一個土堆,一個葛姓村民說這個地方就是葛國都城遺址。
寧陵縣葛天氏陵寧陵縣葛天氏陵
葛在寧陵有權威依據:一、《史記集解》:“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二、《漢書·地理志》:“寧陵葛曰‘康善’。”三、《後漢書·郡國志》:“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四、《水經注》:“汴水又東經寧陵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汴水又東經葛城北,故葛伯國也。”五、《四書五經集注》宋元人註:“葛,梁國寧陵縣東北。”六、《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寧陵,古葛國。”“葛,古國名,贏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寧陵縣北十五里。”七、《一統志》:“葛在寧陵縣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國。”八、《河南通志》:“寧陵,夏葛伯國。”九、《歸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十、《寧陵縣誌·古蹟》:“葛城,在縣北十五里,古葛伯國。”十一、《中國歷代戰爭史》:“葛,今河南寧陵縣。”十二、《河南是華夏姓氏的主要發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帶外,它的很多屬國也在河南。如許(今許昌)、斟灌(今濮陽)、葛(今寧陵)……”十三、《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史記正義》、《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縣為南亳,即湯都也。”《通典》、《括地誌》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說:“書所稱三亳者,蒙縣之亳曰‘北亳’,湯所興;谷熟之亳曰‘南亳’,湯所都;偃師之亳曰‘西亳’,湯所遷也。”《歸德府志》和《商丘縣誌》說:“在谷熟鎮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學者王國維《說亳》一文對葛、亳之地考辨最詳: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兩漢薄縣和今曹縣,“皇甫謐、司馬彪、杜預、酈道元均以寧陵縣之葛鄉為葛伯國。謐且謂‘偃師去寧陵八百餘里,不能使民為之耕’以證湯之所都當為谷熟之南亳。”長葛學者張佐軍在《長葛之名瑣談》一文中,駁斥清代長葛知縣何鼎所謂“葛天氏故址也,後人思永澤,故名曰長葛”是“不考證歷史的妄說”,長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說不攻自破。同樣,其他地方也是既無史志書證,又無考古物證。

相關資料

原始社會的“理想之世”葛天氏部族
寧陵縣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淵源流長。上古時期,寧陵叫“葛”,此地名源於一種植物名———葛。《本草綱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載:葛,別名野葛、葛藤和葛條,其拉丁學名為Puerarialobata(willd)Ohwi。豆科落葉纏繞植物,三出複葉,總狀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紅,莢果線形。葛對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遠古人有塊根可食用裹腹、塊根花序可入藥、莖皮纖維可以紡織用來遮羞禦寒、種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對葛頂禮膜拜以為圖騰,當地人更是以葛為榮,特以“葛”為地名。此為古葛地名之來歷。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這塊熱土上休養生息,創造了較高的早期文明。中華民族在距今一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尚無農業,人們只是靠採集野果、植物塊根及漁獵為生。至葛天氏時方進入原始農業階段,其標誌是人們已能製作較為精製的耕作石頭工具,在採集經濟基礎上產生了原始畜牧業。新石器時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養生息。對“葛天氏”,漢朝高誘《呂氏春秋·訓解》說“三皇時君號也”,《中國人名大辭典》解釋為“上古帝王”,《辭源》注釋“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之前”。不管是“君號、帝王、帝號”,葛天氏為古葛地葛天氏部族首領當無疑義。《帝王世紀》謂“有巢氏之後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其時代應在伏羲之後。從《葛天氏之樂》第四闋“奮五穀”推斷,當時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綜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時的一方君主,年代約在伏羲氏和神農氏之間,屬新石器時代之初,距今約一萬年前。
當年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漁牧,神農氏授民耕作,葛天氏教民自治,各有分工。葛天氏發現、總結葛的養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傳授、推廣用葛紡織生活、生產用品的技能,如搓繩、編籃筐、織葛布等。紋理粗的葛布叫“糹谷”,紋理細的葛布稱“糹希”。又用葛布縫製葛衣、葛衫、葛巾等,使族人告別蠻荒,步入文明。《說文解字》曰:“葛,糹希糹谷。”《本草綱目》有“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糹希糹谷”。《詩經》中有“絺兮綌兮,淒其以風”的詩句。《論語·鄉黨》有“當暑,袗糹希糹谷”的聖語。為使天、地、人和諧相處,葛天氏草創了道德規範———禮。
葛天氏開創了原始的和諧社會,其所在時代的葛天氏部族是古代人嚮往並稱道的“理想之世”。《陶淵明集·五柳先生傳》說及理想世風時云:“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也曾自謂“葛天氏之民”;元朝的沈禧《竹窗詞·阮郎歸山寺樵歌》有“忘世慮,斷塵緣,逍遙傲葛天”的詞句;《史記·司馬相如傳》記有“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嶺為之震動,川洛為之盪波”。可見葛天氏時人性純真,世風淳厚,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諧部落,被古人稱為“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當為原始共產社會。正是在此和諧生存狀況下,葛天氏才創製了《葛天氏之樂》。

現狀

2007年4月,在中國寧陵葛天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書法家協會、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洛陽社會科學聯合社、山東理工大學、商丘師範學院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歷史、文學等權威專家學者,通過研討後得出結論: 葛天氏是華夏音樂、舞蹈的始祖,寧陵是音樂歌舞之鄉,葛天氏時期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和諧社會形式。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寧陵縣上古時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寧陵為葛、權、葛伯、諸葛四姓發源地。這些專家學者在實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遺址等史跡遺存後呼籲:要加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歷史

遠古的狂歡:中國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樂》
葛天氏部落是個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時,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勞動過程中逐漸萌發、形成的,其舞蹈動作和歌唱內容也常常是勞動過程的簡單再現。為慶祝捕獵勝利、穀物豐收,人們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們勞動中所哼的號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結合,就是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樂》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內容有八個部分,無論從其規模還是從其複雜程度來看,都已相當完整。故《葛天氏之樂》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歌舞,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源頭之一。
對《葛天氏之樂》,諸多典籍均有記載,以《呂氏春秋》記述最詳。《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秦始皇焚書前,當時可據古籍很多;再者,呂不韋曾懸書城門,“改一字,賞百金”,時人普遍接受,故此書可信可傳。《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種“三人操牛尾歌八闋”,成鳥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樂文化藝術,也是世界上最為原始的歌舞藝術。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時,表達對農耕、畜牧等農業活動的重視與祈願心理,反映的僅僅是葛天氏部族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縮影。
《葛天氏之樂》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闋“奮五穀”、第八闋“總禽獸之極”兩部分與農業有關,從其闋名上可知:當時不但屬於原始農業階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國進入原始農業的時間相對較早,其農牧經驗相對較高,為中國原始農業的創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該樂所載歌舞證實,葛天氏部族為生計不僅辛苦耕作,樹藝五穀(“奮五穀”),而且還尊崇大地、辨識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觀察日月運行、天氣變化的規律(“敬天常”),已能自覺地對農業的自然再生產過程進行不斷的探索。
《葛天氏之樂》還是中國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氣功。原始人的保健和氣功活動產生於人類早期的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並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日趨成熟。《黃帝內經·素論·移精變氣論》云:“遠古民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文中的“動作”,指勞動或模仿勞動的肢體運動;所謂“陰居”,則是指寧靜的休息。原始人正是通過歌舞或靜養的方式來抵禦寒暑,達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狀是一個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樣子。《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中在記述“陶唐氏歌舞”時云:“陶唐氏之時,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路史·前紀》在記述“陰康氏之舞”時云:“陰康氏之時,水潰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人既郁於內,腠理滯著而多腫袿,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陶唐氏和陰康氏的時代均晚於葛天氏,那時的先哲們仍仿照葛天氏,引導人們以舞的方式治療因風濕而引起的各種病症,祛病保健。當然《葛天氏之樂》既舞且歌,不僅有“玄鳥”、“總禽獸之極”仿生氣功等內容,而且還有其他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頌君主(“建帝功”)和禱祝富足(“遂草木”、“奮五穀”)等內容,較“陶唐氏之舞”、“陰康氏之舞”內容上更豐富,形式上更完備。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樂》是原始人的集體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為大型慶典活動助興,二是可以自娛自樂,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養氣,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傳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頌正義與鞭撻醜惡,八是可以鼓舞人們的鬥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