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義(《春秋大義》——熊逸)

春秋大義(《春秋大義》——熊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秋大義》是2007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逸。中國儒家思想中其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儒家思想在社會價值、倫理道德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看法、取捨和褒貶。其本質就是個人在群體的社會生活中,在與其他人、周圍的環境等產生作用時,在個人行為選擇上所遵循的一套行為規範和其背後的思想原則。

基本介紹

  • 書名:春秋大義
  • 作者:熊逸
  • ISBN:9787561340868
  • 頁數:554
  • 定價:49.80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50萬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歷史緣起,

內容簡介

我們已經大略看過了儒學於漢、唐兩代在政治運作中的實用意義,看來儒家典籍既可以在審案的時候被援引為法律判例,更可以在國家大政上發揮綱領性的指導作用。嗯,儒學並不像現在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是什麼講做人、講倫理的哎——不是的,儒學的核心是在政治,而且,儒家的政治思想核心並不是像很多現代人認為的那樣主要體現在《論語》當中,而是體現在《春秋》里的。
錢穆曾經很清晰地梳理過這個脈絡:“隋唐以前人尊孔子,《春秋》尤重於《論語》。兩漢《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幾乎是五經之冠冕。《論語》則與《爾雅》、《孝經》並列,不專設博士。以近代語說之,《論語》在當時,僅是一種中國小教科書,而《春秋》則是大學特定的講座……此下魏晉南北朝以迄於隋唐,《春秋》列於經,仍非《論語》所能比。”後來直到宋朝,《論語》才和《春秋》平起平坐了,二程和朱熹則抬高《論語》超過了《春秋》,到清代乾嘉以後,《春秋》又超過了《論語》,“只有最近幾十年,一般人意見,似乎較接近兩宋之程、朱,因此研究孔子,都重《論語》,而忽略了《春秋》。”
其實,要說這“最近幾十年”,《春秋》也發出過不小的聲音——晚清時代公羊學獨勝,維新派拿它講變法,革命家拿它講“華夷之辨”和“易姓革命”,即如一向給人以埋頭訓詁之印象的楊樹達前輩也在1943年出版的《春秋大義述》的自序當中倡明“意欲令諸生嚴夷夏之防,切復仇之志,明義利之辨,知治己之方”。他所指明的這幾條“春秋大義”在當時是實有所指的。而如果以我們現在為坐標,這“最近幾十年”的特色則更是明顯——要知道,“《春秋》學”比“《論語》學”可複雜和深奧多了,所以,偌大文化斷層邊緣上的人們藉助於《論語》來給斷層搭橋顯然要比藉助於《春秋》容易得多。不過悲觀地說,現在再怎么熟讀《論語》和《春秋》,乃至其他種種儒家經典,都不會恢復當年的風光了——看看人家漢朝,儒者之學居然切切實實地施展在現實的政治生活當中,影響著內政與外交,掌握著生殺大權,真是威風八面啊。

作者簡介

熊逸:讀熊逸的文章讓人想到令狐沖,那個武俠世界裡的自由主義者,獨孤九劍以無招勝有招,破盡天下招式。熊逸的前作《周易江湖》可比“破劍式”,到《春秋大義》已經是“破氣式”了。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傳自風清揚,熊逸的獨孤九劍傳自何處已不可考,但我感覺他的哲學觀和方法論受哈耶克和波普爾的影響甚大,《春秋大義》是可算是借中國歷史對奧地利學派精神的一種宣揚,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人對的政制的思考熱情也淹沒在賺錢的浪潮中,這本書的出現,給了很多人擦亮自己眼睛的機會。

目錄

引子之一:新問題常是老問題
(一)“詆岳飛而推崇秦檜也”——(二)五十年前哈耶克——(三)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四)祭孔·文天祥——(五)義和團·誰還記得陳天華——(六)馬克思論太平天國——(七)恩格斯論“9·11”
引子之二:事實問題還是邏輯問題
引子之三:在詩歌的標籤之外
第一章 殺人無罪,報仇有理
(一)徐元慶謀殺案——控方:陳子昂,辯方:柳宗元
(二)梁悅謀殺案:韓愈的法律難題
(三)以德報怨,以直報怨,以過分報怨——從趙娥親案、康買得案和陽球滅門案看《公羊傳》的復仇大義——愛德華·泰勒的人類學解釋
(四)“漢時以經義斷事”——張湯亭疑奏讞——雋不疑處置衛太子事件——蕭望之以儒術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的“九世復仇”
第二章 一經三傳:哲學、歷史、還是政治?
(一)“三傳”小史——國小《論語》與大學《春秋》——“春秋三傳”和“春秋四傳”——公羊學和榖梁學在皇家擂台上的正式比武——作為實用政治學的儒學
(二)作為官方政治學的“春秋大義”——《唐太宗文集》——《春秋決獄》——《詩經》和《春秋》的聯合斷案——對孟子的一次問難
(三)原心定罪:同罪不同罰——《春秋繁露》——逄醜父該殺——轅濤塗不該抓——魯季子追捕慶父——吳季子寬恕闔廬——皇恩浩蕩與感恩圖報——愛國的邏輯試題——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鹽鐵論》
(四)官員私鬥:漢代“《春秋》原心定罪”的一個案例範本——棄市——完城旦舂——孝道的順民邏輯
(五)查案不難,判案才難——許世子判例——誰是理性人——腹誹判例——約法三章
(六)趙家村的愛國主義——君親無將——同姓公卿和異姓公卿——國家股份公司
(七)江山可以送人嗎?——賣國的人不都是賊——工人無祖國——泰戈爾對民族長遠利益的質疑——民族主義與普世情懷
(八)三綱實系命——黑社會的三綱五常——乞丐何曾有二妻——在哈巴狗的眼裡,狼是粗俗可鄙的——《馴狗教程》——“罷黜百家,獨尊墨家”,“罷黜百家,獨尊陰陽家”——從《論語》中論證出奴隸制的優越性,用《左傳》來支持納粹,甚至從《詩經》里論證出外星人的存在——諂媚的笑資格考試
(九)Don’t Be Evil,真的嗎?——《路溫舒尚德緩刑書》——文章模板——烏鴉蛋和鳳凰蛋——提意見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領袖似乎比普通老百姓更容易向墮落和愚蠢的一面發展——事情總是被“奸臣”搞壞的——“大人栽培”和“小的豈敢”——禪宗和尚的“打機鋒”和官員們的“揣摩上意”
(十)絞盡腦汁,抓住路溫舒的破綻
第三章 天人三策
(一)“天人三策”之一——鬼神與靈異現象——做人還是做政治?——格勞孔PK蘇格拉底——呂底亞牧羊人的戒指——儒法合流——皇帝上崗資格認證——孔孟之道和周孔之道——但欠世宗一死——《李秀成供詞》——忠——從絕對父權到絕對君權——皇帝也需要刻章辦證——建議皇帝下台——烏托邦種種
(二)“天人三策”之二——形式主義必不可少——“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嗎?——漢承秦制——家天下、家庭行為和家長行為——要“國富民強”還是“國強民弱”?
(三)“天人三策”之三——“問鬼神”和“問蒼生”並不矛盾——《搜神記》的怪力亂神——湯禱——龍圖騰和龍王——端午節到底紀念誰?
(四)在老天爺的英明領導下……——最怕是日蝕——日蝕三十六,弒君三十六——學習漢明帝的重要講話
(五)緯書和偽書
(六)用靈異現象勸皇帝下台
(七)年號也是一門學問
第四章 黃老,老莊,申韓,誰是真道家?
(一)樂毅是忠還是奸?——聽文天祥講愛情故事——海南人民的分裂運動或獨立運動——樂毅後人的故事
(二)到底什麼才是“國”?——伏爾泰的《哲學詞典》
(三)樂毅一家人與早期的道家傳承——河上丈人與安期生——曹參的轉型
(四)獄市,黃老之道在政治管理上的一次具體實踐
(五)兩種“無為而治”
(六)到底誰才是奴隸?
(七)《管子》,兩千年前的前衛經濟思想——“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法禮之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善惡與習俗——不相信天堂,但信仰天堂
(八)臣乘馬——乘馬數——人言盪子銷金窟,我道貧民覓食鄉——道家:黃老還是老莊?——《韓非子》的忠孝觀——道可道,非常道——王大還是人大?——老子有個學生叫文子?——伏羲時代的好時光——國家圖騰——家庭的發展本身就導致宗法統治的建立——有必要虛構出一個共同的祖先——伏羲小鎮和岳不群小鎮——社會分層與階級對立
(九)《淮南子》解讀《老子》——小故事,大智慧——1.法令滋彰,盜賊多有——2.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豀——3.道沖,而用之又弗盈——4.勇於不敢則活——5.夫代大匠斫者,希不傷其手——6.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其一焉——7.貴以身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9.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0.能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11.去彼取此——12.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也
(十)青蛙國王
(十一)于吉之死的三個版本——小說是如何做到“比歷史更真實”的
(十二)屠龍術——小堯舜——夷夏之防
後記

歷史緣起

相傳孔子(B.C.551 -- B.C.479)根據魯國的歷料記載將魯隱元年(B.C.722)到魯哀公十四年(B.C.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這部編年史書就被叫作《春秋》。共242年史事,大約有1.5萬字。《春秋》記事非常簡練,近乎大事年表
其後(也可能是同時)出現了《左傳》。《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B.C.722),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B.C.468)。《左傳》約18萬字,也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比《春秋》多記17年,同時也比《春秋》多很多史料。但後來儒家的經學家認為《左傳》是解《春秋》經之作,故西晉杜預作注時重加編排,首列《春秋》經文,然後分條記事,從此《左傳》原貌不可得見。《史記》和《漢書·藝文志》則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孔子開了私學之風,由於《春秋》非常簡練,傳授時就需要解釋其文辭和史義。到了漢代,大約是B.C.100期間,就出現了著重從解釋《春秋》的文辭和史義上加以發揮的《公羊傳》和《穀梁傳》,先列《春秋》原文,然後逐字、逐層進行解釋。《穀梁傳》相對更遵從忠實記載史實的原則,而《公羊傳》則認為:《春秋》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司馬遷(B.C.145? -- B.C.???)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稱,孔子寫《春秋》不單純記載史事,它的遣詞用字型現出一套褒貶書法,藉此以表達他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見解,寄託他的社會理想。這也就是《春秋》的“微言大義”。
另一方面,相對於漢代通行的語言和文字,孔子寫《春秋》時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已經叫“古文”了,如果沒有注釋,當時普通文人恐怕也很難讀懂。因此,在傳授《春秋》時確實需要進行注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