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春王正月1
元年者何2?君之始年也3。春者何?歲之始也4。王者孰謂?謂文王也5。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6?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7。
公何以不言即位8?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9。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10,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11,國人12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13。隱於是焉而辭立14,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15。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16,以長不以賢;立子17,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18,母以子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春王正月:此篇是對《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一句的“微言大義”作解釋。題目是後人所加,但已略去“元年”二字。王正月:君主即位後改用新的曆法那一年的第一個月。
2.元年:指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3.君之始年:人君即位開始的那一年。
4.歲之始也:一年的開頭一個季節。
5.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
6.曷:何。
7.大一統:指整個天一統在天子下,服從天子的命令。
8.公:指魯隱公,名息姑魯惠公弗皇之子。惠公元妃為孟子。孟子卒,續娶聲子為妾,生隱公後又娶宋武公之女為夫人,生桓公軌。惠公卒,桓公年幼隱公攝政,所以《春秋》在隱公元年就沒有書“公即位”三字。這句說,《春秋》在隱公元年為什麼不書“公即位”呢?是為了成全隱公本人的意願。
10.桓幼而貴:謂桓公年紀雖小,但因為他的母親為宋武公之女,其地位貴重。
11.尊卑也微:意指隱公桓公的母親都是後娶的姬妾,誰尊誰卑,區別微小。
12.國人:國都內的人。
13.扳(pan)攀援,攀附。
14.隱於是焉而辭立:如果隱公在這個時候辭讓君位。相輔佐。
15.為桓立也:意指隱公同意立自己為君,乃是為了將來立桓公而考慮的。
16.適(di):通“嫡”,正妻所生之子。
17.子:指庶子,一般姬妾所生之子。
18.子以母貴:做兒子的地位尊貴,是依靠他母親地位尊貴而來。
白話譯文
“元年”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是指國君即位的頭一年。“春”字是什麼意思?是一年的開始。“王”指的是誰?是指周文王。為什麼先說王而後說正月,這是為了說明是周王朝的正月。為什麼說周王朝的正月?是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統天下。
隱公為什麼不說即位?是為了成全隱公的意願。為什麼說是成全隱公的意願?因為隱公準備治理好國家,然後還政於桓公。為什麼還政於桓公?因為桓公年幼卻地位尊貴,隱公年長卻地位卑下;他們之間尊卑的差別是很小的,國都里的人沒有知道的。隱公年長而有德行,眾大夫攀援隱公而立他為國君。隱公在這時要是推辭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為國君;如果桓公立為國君,又恐怕眾大夫不能輔佐幼君。所以,總的說來,隱公的即位,正是為了桓公將來即位。隱公年長而有德行,為什麼不宜立為國君?這是因為,立嫡子,憑年長不憑德行;立庶子,憑尊貴不憑年長。桓公為什麼尊貴?因為他的母親尊貴。母親尊貴,兒子為什麼就尊貴?母憑子貴,子憑母貴。
創作背景
此文出自《公羊傳》。《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據說它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公羊高為解釋《春秋》一書所作的,旨在闡發《春秋》中所包含的政治觀點。它最初是師徒間口耳相傳,並沒有形成書面文字,直到漢景帝初年才由公羊壽和胡母生寫定成書。
《春王正月》此篇則是對《春秋》經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釋,從而闡發尊崇王道,維護社會秩序和統一局面的“大一統”思想。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春秋》魯隱公元年第一句經文是“元年,春,王正月。”《春王正月》一文則採用問答體的方式對這句經文進行逐層剖析,以便揭示出經文中所含的微言大義。文中主要通過隱公攝政不即位這一歷史事實說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制度。
按慣例,《春秋》記述魯君即位,都有在其即位的首年書“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九字,但記隱公即位,卻只有“元年,春,王正月”六字。本篇旨在解釋這種書法體例及其原因。前半部分講體例時,先釋“元年”,次釋“春”,最後釋“王正月”,重點在揭示“王正月”三字所含的尊周大一統的意義後半部分解釋不書“公即位”的原因:一是為了成全隱公的本意,因隱公攝政,並無當國君之意,只是想藉此把魯國治理好,當桓公長大後便把政權交還予他。二是隱公之所以接受諸大夫的擁戴,自有其良苦用心:桓幼而貴,自己雖長而卑,這種情況國人是不太清楚的,一旦自己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如果立桓公,則又恐諸大夫不能擁戴幼君,所以他之立,實為桓而立。既是為桓而立,當然不宜書“公即位”了。三是說明為什麼隱長而賢卻不宜立,原來按宗法制的規定,立嫡子只以長而不以賢,立庶子則憑藉其母親地位的貴賤而定。桓公當立是因其母貴,而隱不宜立則是因其母賤,所謂“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上兩部分所作的解釋實際上反映了儒家尊周大一統的思想以及親親貴貴的封建觀念。
文章在寫法上是先引《春秋》經文,然後逐句作問答式的解釋,一問接著一問,流淌著一股窮追不捨的氣勢,直至把所要發掘的所謂微言大義揭示出來為止。其設問的形式也靈活多變,有“者何”“孰謂”“曷為”“何言乎”“何以”等各式疑問詞的組合。但由於過分追求所謂的微言大義,就難免生出牽強附會、詞繁意復等瑕疵。如解釋為什麼不書“公即位”三字,《左傳》只用了“不書即位,攝也”,以一“攝”字來說明,文簡而意明,也符合《春秋》作者原意;而此篇則衍生出了許多文字,且未必皆是《春秋》作者之意,這也是讀者應注意的一點。
名家點評
【清】
林雲銘:仲子歸考宮諸事,但在隱公在位時所行,則桓母之貴可知。且羽父請殺桓公,以求太宰,若桓不當立,隱可公然傳子,何待羽父請殺乎?隱不據位,是其賢處,故曰“成公意”。此其定論不刊也。其行文許多曲折,卻以數語了之,如利刃斷物,應手而碎,且成一片,真千秋僅筆。(《古文析義二編》卷二)
【清】
吳楚材、
吳調侯:透發將“平國而反之桓”句,推見至隱。末一段又因隱桓而表揭立子之義。其下字運句,又跌宕,又閒靜,又直截,又虛活,不但以簡勁擅長也。(《古文觀止》卷三)
【清】
浦起龍:勝處在中間兩摺,揣度隱公心事,曲而微。意主褒隱,遂混尊卑,其論非允,文特雋。(《古文眉詮》卷九)
【清】高嵣:年則魯君之年,月則周王之月也。大一統一語,大義炳如日星。蓋春秋之作,率天下以尊周室。正月系王,示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楊升庵曰:“晉曲沃莊伯,改建夏正。當時諸侯,如蜂房蟻穴,不奉天子之朔矣。”春秋所以托始於隱歟!仲子非夫人,桓公非嫡子。篇中所論,誠未允矣。然意主褒隱,遂繆崇桓,而中間發明隱公心事,特曲折深透。至前揭尊王之義,後論立嗣之法,尤為千古不刊。(《公羊傳鈔》)
作者簡介
公羊高(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齊國人,相傳為孔子門生
子夏的弟子,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他是《春秋公羊傳》的始作者,這本書作為家學,世代相傳至玄孫
公羊壽。漢景帝時,公羊壽與齊人胡母子都合作,方才將《春秋公羊傳》定稿“著於竹帛”。所以《公羊傳》的作者,班固《
漢書·藝文志》籠統地稱之為“公羊子”,顏師古說是公羊高,《
四庫全書總目》則署作漢公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