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黃長吉玉蘭形墨,高6.8cm,長徑2.3cm,短徑1.1cm,文物原屬宮廷御用,為清宮舊藏,文物現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黃長吉玉蘭形墨,高6.8cm,長徑2.3cm,短徑1.1cm,文物原屬宮廷御用,為清宮舊藏,文物現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黃長吉玉蘭形墨,高6.8cm,長徑2.3cm,短徑1.1cm,文物原屬宮廷御用,為清宮舊藏,文物現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簡介墨圓雕作玉蘭花苞形,造型逼真,柔美中孕育著綻放的生機。一枚花瓣上鐫“長吉”篆文小印。明代晚期...
黃長吉玉蘭形墨,明萬曆,高6.8cm,長徑2.3cm,短徑1.1cm。 中文名 黃長吉玉蘭墨 所屬年代 明代 墨圓雕作玉蘭花苞形,造型逼真,柔美中孕育著綻放的生機。一枚花瓣上鐫“長吉”篆文小印。 明代晚期是中國制墨業史上的繁榮階段之一,制墨名家輩出,裝飾題材豐富,且出現了圓雕造型的作品。此墨為這一時期少見的圓雕作品...
明黃長吉玉蘭墨是明萬曆時期的一件文物。墨圓雕作玉蘭花苞形,造型逼真,柔美中孕育著綻放的生機。一枚花瓣上鐫“長吉”篆文小印。明代晚期是中國制墨業史上的繁榮階段之一,制墨名家輩出,裝飾題材豐富,且出現了圓雕造型的作品。此墨為這一時期少見的圓雕作品之一,藝術風格寫實生動,體現出明清以來墨模雕制技術的...
《靜志居詩話》卷二十一認為“元仲鏤錯見長,澄濾不足”。《晚清簃詩匯》卷一八云:詩“亦戛戛獨造。間效長吉,尤與遺民謝皋羽相近”。世熊在明代的聲名並不顯著,但他對清代閩西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寧化文人李世熊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作家群,促成了清代客家地區文化的繁榮。結語 1686年,...
松平忠直(1595年7月16日-1650年10月5日)是江戶時代的大名,也是越前松平家的第二代當主、越前國福井藩主。他是初代當主結城秀康的長男,母親是側室岡山(中川出雲守之女)。子女有松平光長、永見長良、永見長賴、高松宮好仁親王妃龜姬(將軍德川秀忠養女)等人。其孫是松平綱國。幼名是長吉丸、仙千代...
余謂班王詩吸髓於古樂府,而佐以青蓮(李白)之逸,長吉(李賀)之怪,東野(孟郊)之生,浪仙(賈島)之僻,香山(白居易)之真,務在吐棄凡近,獨闢蹊徑。〔民國〕揭陽著名學者林清揚:公生而韶令,奇慧絕人,為詩瑰奇矯變,獨具天才,幾竄太白之室。……居官立朝,凜凜具節概。……孤忠大節,天不...
何況草野疏愚,涉身丘壑,暇著斯“冶”,欲示二兒長生、長吉,但覓梨栗而巳。故梓行,合為世便。 內容簡介 播報 編輯 總論 《園說》是全書的總論,作者從造園藝術出發,就園林所要達到的意境做了描繪,其中最為精闢的莫過於“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了。它是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的一個綱,也是人們評價一個園林藝術作品...
余曰:“諾。”遂書之以為序。幼青膚清貌癯,如羽人道流。其詩少摹長吉,晚師香山,骨氣清穩,非以割剝為能事也。海內能詩者知之,余不具列焉。作者簡介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
羊坪鎮,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地處鎮遠縣東部,湖南、貴州兩省三地(州)五縣的結合部,東與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新店鄉接壤,東南與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涼傘鎮、茶坪鄉毗鄰,南與三穗縣雪洞鎮、長吉鄉、八弓鎮為鄰,西與青溪鎮呈犬牙狀交錯,北與岑鞏縣新縣城隔㵲陽河一衣帶水,...
明萬曆年間(16世紀70年代),明建凹字形邊牆,由新民西白土廠門南下到牛莊北三岔河越遼河,沿河東向北,越過新民東部老邊達開原,將新民全境置於邊外。這時蒙古族兀良哈三衛由潢水(西拉木倫河)以北逐漸南移,其中泰寧衛一部占據遼河以西,福余衛一部進占遼河以東。清朝時期,邊牆改向,由白土廠門越新民北...
萬曆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占據明奴爾乾都司各地。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改女真為滿洲。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金為清,建都盛京。金、清延續明在東北建置,賓境歸寧古塔將軍所轄。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與滿人入關,賓縣境人煙漸少...
明萬曆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門麵粉廠南圍牆前),並親自題立“詩伯夜台”墓碑,即“大詩人之墓”的意思。主要事跡 戴叔倫爺爺戴修譽和他爸爸戴昚用,都做了一輩子隱士而不願為官。可到了戴叔倫這輩兒,他與哥哥戴伯倫就都開始做官了。他哥哥做的官不大...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鎮遠衛改隸貴州都司。三十一年(1603年)隸湖廣都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載鎮遠衛併入鎮遠縣,雍正五年(1728年)改清浪衛設青溪縣。雍正七年(1730年)為了開闢苗疆,在鎮遠設分巡貴東道,治衛城,並在鎮遠府設台拱鎮,鎮遠設協營。乾隆四年(1740年),為加強黔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