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規制
親王府
按照明朝的規定,
親王府的周長是三里三百零九步五分。城高二丈九尺,下寬六丈,上寬二丈。另一種規定是,東西闊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長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
折算後差不多是33萬平方米(南京故宮是101.25萬平方米,北京故宮是72萬平方米),將近有500畝。其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金碧輝煌,四周同樣圍繞高大的城垣和四個城門,城樓上覆以青色琉璃瓦,大門飾
以丹漆金塗銅釘,
儼然是皇都應天府紫禁城的縮影。王府四城的正門,南曰端禮,北曰廣智,東曰體仁,西曰遵義。
進入城中有基高六尺九寸三組正殿,依次是
承運殿、圜殿和存心殿。朱元璋反覆告誡親王們能睹名思義,承擔起藩屏帝室的任務。前殿承運殿最高大,闊達七間,是整個王府建築的主體,緊接著是圜殿和存心殿。整個格局與
紫禁城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相同(明代三大殿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年間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朝改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親王舉行慶典和行使權力的場所。所有宮殿都是窠拱攢頂,中畫蟠螭,飾以金邊,畫八吉祥花。殿中的座位用紅漆金蟠螭,掛帳用紅銷金
蟠螭,座後壁則用畫蟠螭彩雲。
正門、前後殿、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殿門廡及城門樓皆覆以青色琉璃瓦。
親王宮得飾朱紅、大青、綠,其他居室只飾丹碧。
承運殿兩廡為是左右二殿。自存心、承運,周回兩廡至承運門,為屋百三十八間。殿後為前、中、
後三宮,各九間。宮門兩廂等室九十九間。凡為宮殿室屋八百間有奇。廊房飾以青黛。此外還有頂門樓、庭、廂、廚、庫、米倉等共數十間。社稷、
山川壇位於王城內的西南,宗廟位於東南,位置與北京紫禁成相同。
郡王府
明代的
郡王府與親王府相比要低一等,建築規模也小得多。
據《明史-輿服志》中記載:“郡王府制:天順四年定。門樓、廳廂、廚庫、米倉等,共數十間而已。”
在《
明會典》中記載:“天順四年定郡王府制:郡王、每位蓋府屋共四十六間。前門樓三間、五架。中門樓一間、五架。前廳房五間、七架。廂房十間、五架。後廳房五間、七架。廂房十間、五架。廚房三間、五架。庫房三間、五架。米倉三間、五架。馬房三間、五架。”總計四十六間。
南昌王府
寧王府
寧王府在南昌市星火路。為明寧獻王朱權改封南昌後所營建。權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說是第十七子)原封大寧,朱棣“奉天靖難”奪取皇位後,遂被改封南昌,建寧王府。府第規模宏偉,雕樑畫棟,十分華美。因年代之遠,風雨侵蝕,都已倒毀,僅頭門尚存。頭門兩壁還嵌有明婁妃所寫的“屏翰”二大字,高8尺,寬6尺,用青石刻成。為歷代寧王居住之所。正德年間(1506—1521)寧王朱宸濠起兵謀反失敗後寧王府廢。清代改為藩署。建國前後,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藝學院後改革者文藝學校)均曾設於此。今為江西省京劇、話劇、歌舞三團團址。
湖廣王府
楚王府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
朱楨為楚王。次年開始在武昌高觀山(今
蛇山)南側建王府,歷時9年竣工。楚王府位於高觀山南麓,坐北朝南,背依高觀山,東西寬2里,南北長4里,占地8平方里,相當於當年的半個
武昌城。從後世的零星記載中可知,當年的
楚王府內遍築宮殿、樓閣及水榭庭院,宮殿、宮室、堂庫、宗廟等800餘間。周圍壘石為城,高二丈九尺,號稱“王城”;開四門,正門稱鎮楚門,俗稱公衙門,位於今
湖北醫學院一帶,尚有地名曰“王府口”。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門、前後殿、四門城牆飾以青綠,廊房飾以青黛。四城正門,以丹漆,金塗銅釘,豪華壯觀,猶如皇宮。清初曾有文士吟詠楚王府“朱甍繡瓦倚斜曛,楚歌燕舞鎮目聞……
離宮別館連天起,王砌金鋪輝月明”。可見當年楚王府之繁華。
洪武十四年(1381),
朱楨正式就藩武昌。朱元璋期望朱楨的武昌藩地成為拱衛京師(南京)的戰略要地,一旦天下有變,即可率大軍順江東下,討伐亂臣賊子,禁止皇室。故當年朱楨所統護衛竟多達6500人,比赫赫有名的燕王朱棣所統之5770人猶有過之。朱楨自就藩武昌起,直至
建文帝即位的17年間,曾多次統帥大軍征戰,立下赫赫戰功。就連信國公
湯和、
江夏侯周德興等開國元勛都受朱楨的節制,對朱楨俯首稱臣,朱楨實質上成為朱元璋在湖廣的一個化身。
朱楨臨終前囑咐子孫遵循遺訓,忠於朝廷。他的子孫恪守其囑,在與帝系關係日疏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奉承帝系,使楚王
藩封得到綿延,明終始楚王世代盤踞武昌城達262年之久,與秦、蜀、周並稱為明代富甲天下的四大藩封。楚王一宗人丁興旺,至明末子孫不下萬人。隨著明朝的衰落、府庫的空虛,也時常饑寒交迫,歲供祿米不足餬口,而
朱元璋所立“祖訓”又不允其從事四民之業。故明末楚王旁支庶宗中人,公開搶劫,暗中偷盜,甚至盜掘自家祖墳的,大有人在。朝廷也並不因為他們是朱元璋的裔孫而寬容他們,還是下令地方官吏將其中的危險分子捆綁而沉入大江。
崇禎十六年春,
張獻忠攻破
武昌城,明朝官員棄城而逃,殺盡楚宗室,將楚王
朱華奎囚入鐵籠沉於大江之中,放火燒毀
楚王府。
明朝歷代楚王均居於楚王府內,歷代楚王的子孫均受封為郡王與將軍之銜,郡王名目雖有通城、漢陽、大冶、壽昌、
崇陽之類,卻都是虛人其名,那裡並非其封國,他們也都居於武昌城內。楚府郡王前後共封15位,諸郡王府多建於武昌城,其建築亦甚華麗,如崇陽王府在崇福山,清代稱為“靄園”,是武昌城內的遊樂勝地。又有永安王府,王府中的花園內有一座風格綺麗的御風亭,是當年永安王朱蘊鐘蓄養的歌姬們之排練場地。
楚王在武昌的活動場所遠非那座8平方里的
楚王府,可以說早期武昌和近城之設施都是以楚王生活起居為中心。楚王府前有歌笛湖,是楚王種蘆取膜為笛簧之處,北湖亦因此而名。榛子園是因楚王種植引自湖南武岡的榛子而建。
黃鶴樓旁所建武當宮,是楚王祭祀神靈祈求降福之地。洪山背後有“放鷹台”,是楚王出城遊樂時放鷹之處。山川、社稷壇是供楚王春秋祭祀之備。南湖“老人橋”為楚王行獵路過時所架設,
武勝門外有供楚王府廚膳專用的養魚池,名“鰉魚濠”,城東有一座楚王別墅“桃溪小隱”。今武昌有名的“廣埠屯”,乃當年楚王府護衛軍屯田自給之處及所建廣埠倉之故地。而設在武昌的省、府、縣各級衙署,均環繞
楚王府而建。
興王府
明世宗
嘉靖皇帝的父親興王的藩府,也是嘉靖皇帝
朱厚熜的出生之地;現位於
鐘祥市郢中王府大道南端皇城門街、
鐘祥二中校園旁。時過境遷,歷經風風雨雨的興王故宮,僅存一座
鳳翔宮,屬磚木結構,紅牆綠瓦,飛檐翹壁,氣勢宏偉。
其實,
興王故宮是一組宏大的古建築群。據《承天大志·宮殿紀·龍潛舊邸》載:“初,獻皇帝封國,擬居德安,後請改安陸(今鐘祥),
弘治四年始建府第,七年獻皇帝之國遂定居焉。今上皇帝入繼大統,命內臣留守。嘉靖十八年,命有司重加修飾,其制俱視帝都宮闕,凡諸名額皆上所親定雲。龍飛殿即舊承運殿,在郡城正中,後為穿殿,又後為啟運殿,殿前為左右廊,又東西各有迴廊,正南門曰龍飛,其外左為東順,右為西順,又南為
麗正門,門之外左為
鼓樓,右為
鐘樓,又南為重明門,是為外朝之制。卿雲宮即舊前寢宮,在啟運殿之北,前為卿雲門,門內東出為日升門,西出為月恆門,後為穿殿。鳳翔宮即舊後宮寢宮,在卿雲宮之北,後為鳳翔門。由鳳翔門而北為弘載門,門內東為關睢門,西為麟趾門。周垣之內為六所,六所之外為連房,為鹽庫等房,是為內宮之制。”
“隆慶殿即舊家廟,在正殿之東北,東南為神廚,為宰牲亭。初,正德十六年四月,上入繼大統,且行奉安獻皇帝神主於其中,命守臣以
四孟及朔望致祭。嘉靖元年五月設
祠祭署,二年二月欽定四孟祭,用籩豆、牲宰俱如大廟之儀,朔望常祭如
奉先殿之儀,樂舞用八佾,命工部造送祭器、樂器、祭服,三年七月迎獻皇帝神主至京師,奉安於觀德殿,而家廟止設神位。十三年八月更今名,十八年三月,大狩至舊邸,上詣獻皇帝神位前行謁見禮,後以迴鑾行祭告禮並設獻皇后神位。純一殿即舊書堂,在龍飛殿之東。初,獻皇帝別號純一道人,又歲時禱祀必致齋於此,誠敬純一遂以為名。中正齋在卿雲門之西,上在潛邸時,講學於此,今仍舊名。泰禋殿嘉靖十九年補建,在邸內之東北隙地。嘉靖十九年,上以舊邸世子府制未備,乃命補建,定以今名,殿之前為門曰泰禋殿,後為永配殿,後垣之左門曰保和,右曰太和,又後為宮,宮之前殿曰受命、御極之殿,後殿曰青霄殿,宮前門曰啟祚,後門曰福寧。外有庫樓連房,其西通隆慶殿之路為門曰光熙門。
山川壇、社稷壇,俱在邸內之西南與舊邸同建。嘉靖十八年,大狩命督臣重修,上親臨祭告焉。”
由此可見,興王故宮當時的建築規模之大,宮殿設計之巧,殿、門之多,具有它獨特古樸的建築風格。
相傳,
憲宗辭世前,於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以金冊封已滿11歲的朱佑杬為
興王。憲宗辭世後,孝宗
朱佑樘繼位登基,
弘治四年(1491)十月命
建興王府,同年十二月冊指揮使蔣斅女為興王妃,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已滿18歲的興王朱佑杬攜蔣妃從北京出發就藩湖廣安
陸州(今
鐘祥)。正德二年八月十日中午,嘉靖帝在
鳳翔宮降生。這樣,從弘治八年二月興王正式入駐興王宮,到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
朱厚熜離開
興王宮到北京承繼皇帝位,興王父子共在興王宮生活了26年。
如今保存完好的鳳翔宮,面闊6間(22.4米)、進深3間(12.4米),為磚木結構。宮前有一圓形荷花池,池上有一石孔橋,長13.6米,寬2.3米,池壁周圍有出水石雕龍頭6個。此外,還存雲龍
丹墀2塊,故宮
後宰門石門框1座。1992年12月,興王府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吉王府
1370年(洪武三年)封第八子朱梓為
潭王,在長沙城正中首建藩王府。此後隨著藩王府的不斷更主,王府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成為長沙城建史上的一奇觀。
1403年(永樂元年)成祖徙封其弟朱於長沙,稱谷王,建谷王府。1425年(洪熙元年)仁宗封子瞻善為
襄王,建襄王府。1457年(天順元年)
英宗封第七子見浚為吉王。
吉王府在潭王府故址上改建。當時吉王才兩歲。到1478年(成化十四年)才正式就藩長沙。吉府就藩之初又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
湘城訪古錄》云:“考明藩邸制,五殿三宮,設山川社稷廟於城內,城垣周以四門,堂庫等室在焉。總宮殿室屋八百間有奇,故省會幾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藩府在城中占地如此之大實屬罕見。明長沙王府仿北京明故宮的形式。亦建有
紫禁城,在長沙城內形成了一個城中之城,且在王城之外還有相應的建築
清《
長沙縣誌》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磊,石徑逶迤。”這是長沙園林史上首次出現的人造石假山。
明代的王城,建在長沙古城的中心,占去長沙城大部分地方,宮牆外的城市所剩無幾,戒備森嚴的王府將長沙古城四分五裂,給當時的百姓造成的不便和困難不言而諭,但這種狀況竟然維持了200多年,占踞王城200多年的王孫公主們早已被歷史的長河淘汰,他們的宮苑宅第也已灰飛煙滅。但王城的建設在長沙古城的發展史上卻留下了輝煌的一頁,不少街道仍保存著當時各景點的名稱就是歷史的見證。
襄王府
襄王府座落在湖北省襄陽城南的
綠影壁巷東端。襄王為
明仁宗朱高熾第五子
朱瞻墡。
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王府由長沙遷移
襄陽城內東南隅,重新營建,占地約4萬平方米,有正廳3間,後堂5間,大門、儀門各3間,左右榜房18間,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當年大興土木時建造了這座王府前的照壁。
那時的王府,紅牆綠瓦,壁壘森嚴;王府之前,百官叩拜,好不威風。朱瞻墡在當時地位是相當高的。據有關資料記載,1449年“
土木之變”(今河北省
懷來縣)
英宗被俘,在朝政遭遇危機之時,朱瞻墡上書皇太后乞命皇太子(英宗之子)朱見深居攝皇位,以郕王
朱祁鈺(英宗之弟)監國,並急發府庫,募勇敢之士,務圖迎復。可是當這份上書送到京城時,朱祁鈺已稱帝多日了。1450年英宗返駕京師,後成功復辟,見此上書後被皇叔的一片忠心所感動。因此,朱瞻墡當時所獲禮遇之隆,諸藩所未有。別具一格的
襄陽王府和特殊藝術風格的
綠影壁就是最好的例證。
崇禎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李自成燒毀,唯照壁保存。高7.6米,寬26.2米,厚1.6米,系仿木結構,面闊3間,均以
漢白玉鑲邊。中間刻有“二龍戲珠”,左右各刻巨龍飛舞於“海水流雲”之間。四周框線精雕小龍64條,姿態各異。影壁造型莊重,雕刻華美,風格豪放,生動雄偉,是石刻中珍貴的藝術品之一。王府舊址上,現已新建
王府大門、正殿,陳列著襄樊市及所屬各縣出土的文物。
惠王府
遼王本來就藩於遼東廣寧。靖難之役後,明成祖遷遼藩於
江陵(今荊州)。遼王府的宮殿本來是原來湘王的。隆慶元年(1567),第八代遼王朱憲(火節)因被告發犯有淫僭諸罪,被廢藩,自此國除。遼王府先是歸了
張居正,後來又歸了新來的神宗第六子惠王
朱常潤。
崇禎十六年(1643),
張獻忠攻克荊州,惠王被殺,王府被毀。
岷王府
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岷王朱鞭(
朱元璋第18子)從雲南遷武岡州城,翌年建王邸,世襲14代,歷時272年。
清順治四年(1671年即南明
永曆元年)四月,
桂王朱由榔遷武岡,以岷王府為皇宮,改武岡州為奉天府;八月,永曆帝敗走黔滇,武岡復為州。
關於岷藩家族,劉佑平先生的《中華姓氏通書·朱姓》中有如下記載:明太祖朱元璋與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為岷王,原建國於岷州(今甘肅岷縣)。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實行
削藩政策,岷王因被西平侯汰晟告發不法,被廢為庶人,遠徙福建漳州。朱棣稱帝後,他恢復爵位,回到雲南,但此後又在
永樂六年(1408年)被削除護衛、官屬。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岷王自雲南北遷至湖南武岡。1450年岷王去世,謚為莊,史稱岷莊王。
前總理朱鎔基的堂兄
朱天池,曾對棠坡朱氏的歷史作了梳理,從他整理的資料來看,棠坡朱氏是
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後裔,屬於
朱元璋第十八個兒子岷莊王這一支,朱鎔基應該算是岷藩十七世孫。
山西王府
晉王府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開始了明朝的統治。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父皇封為晉王。朱棡委託其岳父謝成修築晉王府,幾經考慮才決定在宋建太原城外東北面修建起一座富麗堂皇、規模宏大的晉王府,晉王府的落成時間在公元1376年前後。雖說,晉王府比不了南京的皇宮,但這三皇子也想在天高皇帝遠的太原享受一下當皇帝的感覺。在朱棡的內心裡這晉王府就是他的皇宮。從上世紀60年代初繪製的想像圖上可見,在晉王府這座方形城池內南北中軸線上及周圍建有宮殿無數,其格局類似皇宮。內城即宮城,辟有三個宮門,即仍稱呼的“東華門”、“西華門”和“南華門”。北面有“後宰門”,那是為方便王府人員行走而開的王府後門。晉王府的宮城外圍還建有四道城牆,就是仍稱呼的東、西、南、北肖牆,“肖”實為“蕭”,即“蕭牆”。晉王府的西南有天地壇,是晉王祭祀天地的場所。東南和南面有“杏花嶺”和“松花坡”,那是王府花園。西有典膳所,是管理王府膳食的地方,而晉府店則是供應王府生活用品的機構。明朝初年,晉王朱棡還修建了萬壽宮(皇廟),新建和擴建了祟善寺等寺廟和祠堂,當年的興旺可見一斑。朱棡的兒孫們當然是世襲為王,他們又在自己的領地內大興土木修建王府並代代相傳。稱“府”的街名流傳下來就有:“寧化府”、“臨泉府”、“方山府”、“二府巷”等。至於平陽府、廣昌府、寧河府、河東府、靖安府、榮澤府等王府現今已很少能聽到了。“七府墳”則因朱棡的七子朱濟(火高)與嬪妃劉氏、楊氏的合葬墳墓而得名。晉王朱棡死於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葬於南郊黃陵。“黃陵”應為“皇陵”,它是朱棡及其後裔諸晉王的皇家陵墓。從明初朱棡修建晉王府始,至明朝滅亡後的第三年,歷史的年輪已經走過了260多年,也就是清順治三年(1646年)的春天,晉王府不知何故突然燒起了大火,經久不息。這次火災的結果使巍峨豪華的晉王府化為灰燼,晉王府從太原城內消失了。如果不是這場莫名的大火,不知晉王府是否可能像北京紫禁城一樣仍然矗立?20年以後,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代著名詩人屈大均來到太原,看到晉王府破敗荒涼的樣子,十分傷感地寫下《望晉恭王園》詩一首,其中有“悲風處處吹松柏,誰到并州不斷腸”的句子。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在晉王府廢墟上修建起數千間兵營房舍,駐紮清軍綠營兵精騎營。後來,人們就把這個駐兵的地方簡稱為“精營”了。恐怕是再難尋到晉王府的任何痕跡了。流傳下來的只有稱作“東丹墀”、“西丹墀”等許許多多的地名而已。
代王府
明朝第一代代王
朱桂在大同就生活了50多年,他經歷了洪武、建文、
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代皇帝,與鞏固明朝基業的永樂皇帝是平起平坐的親弟兄,再加上永樂皇帝娶了開國大將軍
徐達的大女兒,而朱桂則娶了徐達的二女兒,又是連襟,這樣便是親上加親,因此朱桂在大同城是頤指氣使,當地官員也畏之三分。甚至後來的
英宗皇帝對他的這個曾叔祖也不敢怎樣。一些受過朱桂責打和怨氣的官役上告到英宗皇帝,皇帝只能下旨傳曰:“曾叔祖春秋已高,宜在府內安享富貴,樂善循理,以表率諸王。”但在行動上,也不動他一個指頭。他甚至可以和其兄永樂皇帝爭建九龍壁,只不過永樂皇帝要他把龍爪雕成四隻而已。如此代王,所建府邸之豪華,可見不是一般,與其他王府相比,它堪稱“天下第一王府”。
朱桂子孫繁衍旺盛,在他臨終之前,大同城已有朱氏嫡系人氏千人,而且多為王子、郡王、
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
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郡主、浩命夫人等等。一些人員雖封為廣靈王、懷仁王、
潞城王等,但仍是久居大同城內。明代中葉大同城內大小王府之多,處處皆是,如十府街、三王府巷、稍竹巷、翠花宮等都是當時的皇親國戚后妃居住之地。當年,大同城居住朱家貴族人氏之多僅僅次於北京的
皇城,明代的皇城氣象在大同尤為突顯。
代王府是在遼金
國子監和元代府學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國子監是古代的
太學,是當時西京皇家的最高學府,也是國家的學術研究機構,有時皇帝親臨現場,或講學或監考,可見此處不是一般地方,其風水是穩坐城東,雖不在城內中軸線上,卻在太陽出處,又是八卦中占有利地位的地方(艮方),而且王子不能與天子同位,因此,以國子監為方位建王府是非常合適的。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時年
朱桂18歲,他就來大同就藩,開始建立
代王府,並在王府之東又設立大同前衛和後衛,每衛擁兵8500人,當時,老城內兵員就有1.7萬人。只是因為後來的建文帝和
永樂帝幾次
削藩,他只剩下了不到一個連的護衛隊,但是王府周圍的氣派也是規模很大的,官員過之要下馬,平頭百姓過之不敢正視一眼。
代王府的建築群分為三條主線,它的四圍紅牆與故宮的如出一轍。內部建築中軸線從南到北建有裕門、(這裡所說的門實際上是個過道的大殿)、端禮門、承運門、
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
長春宮、廣智門,後來這裡留下一個巷子,叫廣盛店巷。東軸線從南到北建有廣贍倉、長春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
燕居之殿、東後殿。西軸線從南到北建有
戟門、社稷壇、風雲雷雨壇、大成之殿、謹德殿(此殿內還建有東西南三配殿)、西後殿等。此外,東建體仁門,西建成
西華門,如此豪華的建築足可與兩京
故宮(即
南京故宮和
北京故宮)媲美。
山東王府
魯王府
太祖庶十子朱檀。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藩兗州府,魯王府規模相比其它王府較小。崇禎十五年,清兵再次入關破兗州,魯王朱以派及諸郡王宗室千餘人被害。其弟朱以海南奔浙東,清順治三年,被
張國維等推為監國,清兵入浙,朱以海南下投靠鄭成功,後病死於台灣。
衡王府
在
青州城南門裡西側,被稱為“西皇城”的地面上,聳立著兩座宏偉壯觀的石坊,當地民眾稱它為“
午朝門”。午朝門往東,還有個地方叫“
東華門”:往西,有個地方叫“
西華門”;往北,有個地方叫“
後宰門”。假如以這四個“門”為中心,各向左右延伸取一條直線,四條直線所構成的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稍短的長方形,恰好是明朝
衡王府的舊址了。這個衡王府在歷史上很有點名氣,不光當地民間有許多關於它的傳說,就連我國古典名著《
紅樓夢》上也曾出現過它的鼎鼎大名。《
聊齋志異》一書中的《
林四娘》、《綠色女》、《王成》、《馬介夫》等名篇,更是以富麗堂皇的衡王府為背景創作而成。
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
朱見深封他的第五子朱祐楎為
衡王;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衡王就藩
青州。在朱祐楎還沒有到達青州之前,這裡就大興土木,為他修蓋了一所富麗堂皇的王府。這王府,不令是建築氣派極力模仿北京城裡的皇宮,就連裡面的擺設、機構設定以及隨從人員的配備等等,也都跟皇宮差不多,只是規模小些、定員少些罷了。諸如長史司、審理所、典膳所、
奉祠所、典寶所、
紀善所、良醫所、典代所、公正所,還有什麼伴讀、教授、引禮、典服、承奉、宮女、內監等等,一應俱全,儼然是國中之國。
最後的一代衡王朱由椰,貪吝懦弱,既腐化又無能,後來乾脆投降了清兵,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廷指責衡王府子弟叛亂反清,將朱由椰召進京去“對質”,實際上則是把他囚禁了起來。第二年,乾脆給他加上個反叛的罪名砍了腦袋。在朱由椰被殺的同時,
青州的
衡王府被抄,富麗堂皇的宮殿頃刻夷為平地,其建築物料和豪華的擺設,“半歸禪剎,半入侯門”,有一部分用於修建了宏偉壯觀的
法慶寺,有一部分歸了官司宦人家。
衡王府留下的痕跡就是正門外通道上的那兩座石坊。這兩座石坊的規模,形式完全一樣,寬十一點五米,高近五米,八條方形石柱的底部,各有兩隻名字叫囂的怪獸守候,柱頂橫樑上則是雙龍戲珠的浮雕圖像,四面橫額分別鐫刻著樂善遺風,眾賢永譽和孝友寬仁,大雅不群的獎譽之詞。這兩座石坊造型弘闊,刻工精細,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陝西王府
肅王府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其庶十四子
朱楧為漢王,初駐平涼。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又改封為
肅王,二十五年置肅王府於
甘州(今張掖市),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
朱模就藩於甘州。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肅王府從甘州遷至蘭州。移蘭縣縣治建置於城西南150步(原永昌路百貨大樓及其院後駐地),而以城北原蘭縣舊治所在地改建為肅王府。
肅王府在清
康熙年間改為巡撫署。乾隆二十九年。又改作
陝甘總督署。後經
甘肅巡撫劉斗,靖逆侯張勇,陝甘總督
那彥成等人的迭次改建,將舊址擴建為後苑、四堂、三堂、二堂、大堂。大堂前為肅王府
朝房午門(即今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其式樣依舊未改)。
整個王府周築府牆千米(北牆為蘭州城垣),牆高2丈有餘,周長3里之圍,坐北朝南。中部為府署,東、西、南三面均有府門,南門為王府正門,府門前方立四根高大旗桿,旗桿下為牌樓,牌樓後為“朝房午門”。“朝房午門”清代為陝甘總督署之“南轅門”,第二南門為欞星門,其左為府之東門,右為府之西門。在欞星門之後有端禮門,左右有廊,有過門二,分在端禮門內的東、西側。端禮門之後為承運門,承運門之後是
承運殿。再後便是存心殿。肅府王宮(也叫寢宮)在存心殿後,建有東、西二宮,東宮在東過門內之東北;西宮在西過門內之西北。承運門之右即為
肅王宗廟。
“承運殿”,即省政府院內的“
中山堂”。是肅王發布政令、舉行典禮的殿堂。該殿為七架梁雙坡
懸山頂套前廳四檁卷棚頂結構,正殿七間,前廳五間,面闊25米,進深8米,琉璃瓦屋面,飾雕花正脊一條,弓脊二條,
垂脊四條,各脊端均飾吻、獸。木構件繪青綠雲子彩畫。
肅府王宮的東北面為宮苑,統稱“凝熙園”,是
肅王和妃嬪游息之外。凝熙園的北面是肅王府的北圍牆,原是蘭州舊城北城牆的一段,城牆頂上建有拂雲樓。書堂、碑亭俱在承運門內東。在《皇明祖訓錄》中規定諸王不許有離宮
別殿,所以在構建肅王府第時力求將園林與府宅融為一體。
崇禎十六年,
李自成部將
賀錦攻克蘭州,肅王
朱識鋐被處死,其妃顏氏率幕府宮人200餘人想由北苑奔赴北城,投河殉難。因追兵跟蹤而至,來不及投河,顏氏即碰此碑而亡,其餘200多人全都殉難。
慶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六子朱栴為慶王,封地寧夏。但因當時寧夏糧餉不足,朱栴於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在韋州城建造。慶王宮府,次年入住韋州。1394年又在韋州置寧夏群牧千戶所,也稱韋州群牧千戶所,隸屬寧夏衛,有官兵1120名,專為慶王府司牧養羊、馬之業,管理慶王府在寧夏各地牧場。後慶王府遷往寧夏鎮城,慶王每年春居韋州,秋返鎮城,韋州王府成為慶王避暑行宮。慶王於正統三年(1438年)病逝,翌年安葬在同心韋州的羅山。以後,皇帝親封的9世親王和慶藩分封的諸王及嬪妃等70多人先後安葬在此,形成了“明慶王陵”。建文三年(1401),慶王奉命遷王府於寧夏,負責慶陽、寧夏、延安、綏德等地軍務,直接管理中護衛。慶王府建於寧夏鎮城南薰門內(今銀川市中山南街西),蕭牆高4.33米,周長1.5公里,內有王宮、東宮、西宮、承運殿及逸樂園、宜秋樓等。設儀衛司、長史司、工正所、典膳所典儀所、廣濟倉等機構。
瑞王府
明
萬曆二十九年(1601),神宗
朱翊鈞封其第五子朱常浩封瑞王,建藩漢中。營造瑞王府,歷時26年告竣。宏偉豪華的王府幾乎占了漢中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天啟七年(1627),之藩漢中。”(《
明史·瑞王常浩傳》)朱常浩正式就藩漢中。直至
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在李自成起義軍占領西安後,朱常浩倉皇逃離漢中,翌年在重慶被張獻忠所殺。
河南王府
周王府
太祖第五子
朱橚,洪武三年封吳王,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開封。據筆者考證,周王府大約在洪武十二年下半年或十三年初春動工興建,十四年基本完成。
開封周王府是在宋金故宮遺址上建造的,它由內外兩座城垣組成。外面的牆(即蕭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不能稱作古代城市戰略防禦體系的城牆),“高二丈許,蜈蚣木鎮壓,上覆琉璃瓦”,周圍九里三十步,“向南是
午門,東曰
東華門,西曰
西華門,北曰
後宰門”。實際上這是宋金皇城的範圍。
內城即
紫禁城,牆高五丈,上有垛口,四周有城壕環繞,四面有門,“南門曰端禮門,北門曰承智門,東門曰禮仁門,西門曰遵義門”。筆者依據現場發掘、現存地上資料及文獻記載估計,紫禁城周圍五里左右,其範圍在今
龍亭公園一帶,公園大道為其中軸線。大抵為宋宮城的範圍。這比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規定要大出許多,而其建築、布局也與一些王府不同,實為明代為數不多的幾個“高等級”王府之一。
開封周王府有如此宏偉的規模,這是與周王的地位、古都開封自身的條件和歷史以及主持周王府建設的當事者等諸多因素有關。周王
朱木肅為太祖第五子,與其四位兄長均備受太祖和高皇后的喜愛,且太祖對其寄予厚望,在諸子中地位特殊。秦、晉、燕、周四王府的規模大抵相當。開封城(指今城牆內範圍)的大小,從唐五代到明清無大變化,到了明代仍是河南省城,可謂河南第一大城,城周長“二十里一百九十步”。而堂堂的古都洛陽,城區變化特大,到了明清時期,河南府城周長僅八里三百四十五步,整個府城還比不上周王府的面積大。
福王雖備受萬曆皇帝的寵愛,但位於洛陽城中的福王府規模,與開封的周王府相比,確有小巫見大巫之感。
河南其他王府的所在城市,南陽城周長六里二十七步,彰德城周長九里一百一十三步,
衛輝城周長六里一百三十步,鈞州城周長九里,懷慶城周長九里一百四十八步,汝寧城周長五里三十步,其城中的王府大約都沒有形成秦、晉、燕、周四王府那種“城中城”、“府中府”的布局。開封周王府的規模,在明代幾十個王府中,名列前茅;在河南的十幾個王府中,則排在第一位。
福王府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均封其子朱常洵為福王,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開始在洛陽建造福王府,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就藩洛陽。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兵攻占洛陽,焚燒了明福王府,明福王府從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據考證,福王府遺址在中州路北側,仍保留著的一對明代石獅守衛著王府大門。進入宏偉的大門,是一條連線大殿約15米至20米寬的中心大道,其兩側為排水設施,在殿堂周圍是配殿,其規模和豪華程度在當時王府中首屈一指。福王朱常洵被封洛陽後,“婚費至三十萬,營洛陽邸第二十八萬兩白銀”,“日閉閣飲醇酒,所好唯婦女倡樂”。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活捉朱常洵並將其處死,福王府也被一把火焚毀。清代在福王府遺址上建成了熱鬧的衙門。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一度將這一帶當做“行都”。解放後,這裡先後建成了青年宮、人民會堂等。
四川王府
蜀王府
公元1371年,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將漢唐、前後蜀遺留下來的“子城”全部拆毀,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布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從而形成類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軸線東西相對稱的龐大建築群。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則被稱為“皇城壩”。“皇城”和“皇城壩”的位置,便在“天府廣場”北端和展覽館一帶。
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為宮,兩年後撤離時縱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毀於一旦。公元1655年,清政府將“蜀王府”的舊址改成了“貢院”,成為全四川省考試舉人之地,最大規模時可讓13900多人同時進考,成為“巴蜀文膽之所在”。貢院中主體建築為“明遠樓”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軸線建造在“蜀王府”宮殿舊址上。東西兩邊則為鱗次櫛比的考棚。即使“貢院”建築群不如昔日“蜀王府”般宏大,但是“貢院”的整體空間組織,仍延續著“蜀王府”的威儀:按照一位成都市民的回憶,“從紅照壁開始,樂亭、表柱、三橋、石獅等傳統宮殿區前面的序列,仍使人感到有肅殺之氣。”並且,即使從模糊的歷史圖片中看,“明遠樓”和“致公堂”的巍峨氣勢都是攝人心魄的。此後的民國時期,“貢院”雖先後被用作軍政府、學校和其他民政辦事機構,其建築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習慣稱之為“皇城”。而進入五十年代以後,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中,“皇城”與“皇城壩”遭受了巨大破壞,直至消亡。
廣西王府
靖江王府
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它有承運門、
承運殿、寢宮,左建宗廟,右築
社壇,亭台閣軒,堂室樓榭,無所不備,紅牆黃瓦,雲階玉壁,輝煌壯觀。王城周圍是3里長的城恆,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體仁”(
東華門)、“端禮”(
正陽門)、“遵義”(
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
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代
靖江王,後來被清定南王
孔有德所占而成為
定南王府。農民軍
李定國攻克桂林後,孔有德縱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為焦土。王城尚完好,還有承運門、
承運殿的台基、石欄和雲階玉陛供人遊覽。因
朱守謙為太祖長兄血脈,所以雖為
郡王府但其規格卻跟太祖諸子的親王府同等,甚至遠超後世的親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