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城池)

武昌城(城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吳王孫權為圖霸業朔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在此稱帝建都故址在今今鄂州市老城區以東一帶城略作方形,邊長0.75公里,南壁和東壁的南段保存較好,城基寬十餘米,殘存最高處達4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昌城
  • 地理位置:湖北 鄂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湖北省鄂州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孫吳的國都之一,武漢三鎮之一,

孫吳的國都之一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吳王孫權為圖霸業朔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在此稱帝建都。故址在今今鄂州市老城區以東一帶。俗稱吳王城。城略作方形,邊長0.75公里,南壁和東壁的南段保存較好,城基寬十餘米,殘存最高處達4米。城內北部原似建有子城,為孫吳武昌宮所在。城西有郭城遺蹟。再西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發現有古代冶鐵遺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瀾湖,東南隅有鳳凰台高地,形勢險要,又有良港、鐵冶,是控制長江中游的一個軍事重鎮。東吳立國60年間,武昌作為國都和陪都,先後達45年,與現在南京並稱“東都”和“西都”。

武漢三鎮之一

武昌地區包括今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一部分。“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位於長江南岸,與漢口、漢陽隔江相望,當地人的習慣將武漢市長江以南的市區部分統稱武昌,包括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三個行政區劃,所以現今的武昌區是習慣上武昌地區的一部分。
武昌有城,是從223年(東吳黃武2年)開始的。那一年吳主孫權在他的國都武昌(今之鄂城)臨近的黃鵠山北側(今之蛇山北側)築城,因為此城面對長江,並與夏水(今之漢水)口遙遙相對。故取名為夏口。名揚天下的黃鶴樓是夏口城內一處登高憑眺的軍事瞭望台。現今武昌的興起,大約由此起始。南朝時宋孝武帝於454年(孝建元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故武昌在那時又稱郢城。此時的夏口不僅行政地位得到提高,城牆也被擴建和修葺。這就是古郢州城垣,也是今日武昌最古老的城垣遺址。現存於黃鶴樓後。
隋文帝於589年(開皇九年)廢江夏郡置鄂州,改汝南縣(原治在金口)為江夏縣,州、縣治所均設城內,故武昌又有鄂州、江夏縣之稱。
此前,鄂州城池為夯土結構。江風一起,滿城灰土,不利民居。唐寶曆年,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孺對鄂州城進行整修。不僅城的範圍擴大了,而且以陶甓為城,武昌有磚城自此始。
此時,黃鵠山已逐漸演變為遊樂之地。三國時矗立在那裡的軍事哨所則已成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黃鶴樓。引無數遷客騷人前去宴遊賞玩,把酒吟詩。
宋時商船雲集,鄂州為長江水運中心之一。宋仁宗皇祐初年,鄂州知州李堯俞重修城池。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湖北的行政中心則由荊州轉到鄂州(即今之武昌)。元大德年間,將原先的鄂州路先改為武昌路,後又改為武昌府。帶有“武昌”二字的地名,到此時方正式在現在的武昌落地。
明建立後,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分封武昌,是為楚王。此後,楚王世代盤踞武昌達262年之久,與明始終。
武昌城基本定型是 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朝開國功臣、江夏侯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將城區擴大到黃鴿山(今蛇山)南,該山始包人城內,舊武昌城是現在南到民主路小東門、北到臨江大道平湖門漢陽門、西至紫陽湖保全街、東抵中山路積玉橋的範圍正好處於蛇山的周邊和洪山北邊和鳳凰山以西的地方。城周約20里,辟有9個城門,東有大東門,東南有新南門,南有保全門、望澤門,西南有竹簰門,西有平湖門,西北有漢陽門,北有草埠門,東北有小東門。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都御史顧磷重修武昌城時,改大東門為賓陽門,新南門為中和門(辛亥革命後 改為起義門),望澤門為望山門,竹簰門為文昌門,草埠門為武勝門,小東門為忠孝門。
清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於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增闢一門,稱通湘門,設車站於門外,以通湖南,故址在今紫陽路東端,靠近武昌火車站。
由此,武昌城共有十門。城高二丈八尺,牆厚六丈八尺,頂寬五丈四尺,周長三千四百三十丈。各城門間距為:賓陽門至忠孝門一里一百八十步;忠孝門至武勝門三里;武勝門至漢陽門二里一百八十步;漢陽門至平湖門一里;平湖門至文昌門一里一百八十步;文昌門至望山門一里一百八十步;望山門至保全門一里;保全門至中和門一里二十步;中和門至通湘門一里半;通湘門至賓陽門一里半。城的直徑為:南北長六里,東西寬五里。
武昌城西臨長江,設水門二座,有閘,有漢陽、平湖、文昌三門。北有武勝門。東為通湘、賓陽、忠孝三門。南有望山、保全、中和三門。北、南、東三面城外皆有護城河,河深二丈,寬二丈八尺,全長三千三百四十三丈。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武昌首義”就發生在這個城池之內。
1926年,北伐軍一路高歌北上,北洋軍閥吳佩孚部退逃入武昌城,奉命固守。九月一日,武昌封城,兩軍對峙達四十天,雙方都死傷無數。 十月十日,北伐軍進城。
武昌城垣於1927--1928年拆除,拆城司令為鄧演達。是後,武昌無城垣。從1371年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以來,共存在了556年,其間8次修葺,今僅存的起義門,係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而重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