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縣領域約有今鄂州、黃石、大冶三市。在武昌縣城設武昌郡,管轄武昌、江夏、沙羡、下雉、興國、柴桑(九江市西南)、尋陽(九江)七縣。郡治、縣治均在今城區。吳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即帝位於武昌。從此,武昌不僅是郡、縣的治所,而且是孫吳的國都,江南地區的政治中心。都城遺址至今尚明晰可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昌縣
- 孫權:魏黃初二年(221年)
- 取:以武而昌
- 改郢州:鄂州
簡介
歷史發展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郢州為鄂州,州的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這是“鄂”字西移的開始。同年,撤武昌郡,並鄂、西陵入武昌縣,隸屬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設立軍事建制,稱為武昌軍,軍的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開始。其時,本地仍為武昌縣。此時,武昌軍城、武昌縣城同時存在。故唐代詩人劉長卿之詩有“上下武昌城”之句。五代自後梁至周(907—960年),武昌縣先後隸屬揚吳鄂州、南唐鄂州。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割武昌縣三鄉之地設大冶縣(含今黃石市),武昌縣和大冶縣同屬於鄂州。武昌縣領域,東到西塞山,南至大幕山,西至梁子湖,北至長江。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武昌縣隸屬荊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縣升為武昌軍,因該名與鄂州的武昌軍雷同,遂取“玉寶壽昌”之文,次年改名為壽昌軍,領武昌縣。這是本地稱“壽昌”的開始。端平元年(1234年),廢壽昌軍,武昌縣隸屬鄂州(江夏郡)。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縣又升為壽昌軍,直隸武昌軍節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壽昌軍改名武昌散府,隸屬鄂州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稱武昌路,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西移的“武昌”之名由軍事建制名稱變成了行政區劃名稱。此時,武昌縣隸屬於湖北道武昌路。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為武昌府,武昌縣隸屬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縣屬湖廣布政司武昌府,西塞山劃屬大冶縣。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縣屬湖北省武昌鹽法道武昌府。在清代,長港兩岸自樊口至蘆席口(六十口)及蘆州、粑鋪,劃為黃州衛屯地;月山為大冶飛地。
民國2年(1913年),廢武昌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而武昌縣卻改名為壽昌縣,至此,在本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二字,硬被江夏取代了。次年(1914年),因“壽昌”一名與浙江省一縣同名,壽昌縣改名為鄂城縣(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這是本地稱“鄂城”的開始。鄂城縣領域未變,隸屬湖北省鄂東道。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壽昌花園(壽昌大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