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漢王高煦之亂

明平漢王高煦之亂

朱高煦叛亂或稱高煦之叛高煦之亂,是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的事件。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亂。

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帶兵時,朱高煦經常隨軍左右,尤其是在某些關鍵戰役中立有大功,為朱棣所倚重,高煦自恃有功,周圍也有一幫人為其出謀劃策,幾次陰謀離間燕王與世子關係。

朱棣即位後,太子定朱高熾。其後,朱高煦屢不就國,多次改封,最後封于山東樂安州。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仁宗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仁宗當了10個月皇帝,於洪熙元年5月病崩,太子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改明年年號為宣德。

朱高煦在樂安州,聞朱棣崩,蠢蠢欲動,10個月後,明仁宗又崩,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奔喪,即陰謀從路上伏擊,因倉促而未能得逞。明宣宗對朱高煦仁至義盡,但其仍沒收斂,於宣德元年8月起兵反叛,打“靖難”之名。

明宣宗召群臣應對,有提議派陽武侯薛祿前往征討,而大臣楊榮則主張親征,夏元吉也表示贊同,明宣宗定奪,率三大營五軍將士親征朱高煦。明宣宗一面派人到樂安城宣詔,曉以利害,令其投降;一面大軍直抵樂安城下,重重圍困。朱高煦被迫出城向宣宗請罪。朱高煦之亂遂平。

明宣宗對待皇叔很好,沒有殺他,但是在朱瞻基來看他的時候竟然使用掃堂腿把朱瞻基絆倒,朱瞻基便命人把大缸扣在朱高煦頭上,他舉著缸到處跑,朱瞻基忍無可忍,最後用火燒死了朱高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高煦叛亂
  • 別名:高煦之叛、高煦之亂
  • 人物漢王朱高煦
  • 時間: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
  • 在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背景,過程,後續,軼事典故,

背景

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世子朱高熾鎮守北平。而朱高熾的同母親弟朱高煦則跟從朱棣征戰白溝東昌有功,並在江上之戰中突擊成功,朱棣曾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之後建立儲藩府,舊臣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均喜愛朱高煦,時時稱其為“二殿下”。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卻仍然立朱高熾為東宮,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鎮國雲南;三子朱高燧為趙王,鎮國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去,曰:“我何罪,斥我萬里。”朱棣不悅,之後太子朱高熾力求諒解,得以暫時居住於京師。之後又請得天策衛為護衛,後又請增加兩護衛。
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
當時朱棣曾命太子朱高熾及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皇太孫朱瞻基同謁孝陵。太子朱高熾體肥重,且有腳病,兩邊人架著掖部行走,經常失足。朱高煦就在後面說:“前人失跌,後人知警。”皇太孫朱瞻基應聲稱:“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於是回顧色變。太子為人性情仁厚,喜好經文歷史,有為人君子的度量。朱高煦則不肯學習,而英武的樣子很像燕王朱棣,所以朱棣很喜歡他,每次北征都帶著他。朱棣曾有多次易儲的想法,卻也沒有實現。朱棣曾和各大臣談及太子朱高熾的事,大臣也都說太子是個守成的令主,朱棣逐漸放下易儲的念頭。一天,朱棣和皇后御臨便殿,太子妃張氏親自抱著庖爨(大概是飯鍋),服侍御膳很是恭謹,朱棣很高興,說“新媳婦很賢惠,以後我家事多依靠她了”,從此再無易儲的念頭。朱高煦則時常傳出作踐太子的事。朱高煦曾經誣陷解縉泄露皇上易儲的話,致使解縉得罪貶至交趾(今越南)。之後再次誣陷,致使其死於獄中。
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歸還,東宮遣使迎遲,朱高煦於是造謠監國的太子,並中傷黃淮等人下獄。永樂十三年,朱棣改封趙王朱高燧彰德漢王朱高煦到青州。朱高煦不想去,上奏說願常侍左右。朱棣再次下敕要求其不得再辭。永樂十四年(1416年),漢王朱高煦選拔各衛壯健藝能軍士隨侍。
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月,漢王朱高煦因為有罪,改居山東樂安州。朱棣因其所為不法,他的長史史程棕、紀善周巽等不能匡正,皆罰貶到交趾為官吏。朱高煦仍不收斂,在府中私募軍士三千餘人,不隸籍兵部;縱容士兵在京師內外掠奪,並把無罪的人肢解投江;此外殺死兵馬指揮徐野驢,還僭用乘輿器物。朱棣聽聞後,在返回南京時候質問蹇義。蹇義不敢對答,堅持稱自己不知道。又問楊士奇,楊士奇對答:“漢王最初封國在雲南,他不肯去任;之後改為青州,又堅持不行。現在朝廷將遷都北京,他卻只想留守南京,這是路人皆的想法。希望陛下儘早妥善處理,使得其有定所,既全父子之恩,也為後世造福。”朱棣聽後沉默良久。幾天后,朱棣又得知朱高煦私造兵器,陰養死士,招納亡命,及漆皮為船,教習水戰等事,因而大怒,當面訓話,將其衣冠剝下,將人關在西華門內。皇太子朱高熾力求營救,才免治罪。朱棣對太子高聲呵斥:“我為你計謀大事,不得不去割捨。你卻要養虎為自己所患嗎!現在我削去他兩個護衛,並讓他住在山東樂安州。那裡離北京很近,一旦獲知有變,早晨出發晚上就可以擒獲了。” 朱高煦抵達樂安後,怨氣很盛,更加明顯地策劃謀反。太子朱高熾多次寫信勸戒,仍然不改。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駕崩,明仁宗即位。同年八月,召朱高煦赴京。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明仁宗遣漢王朱高煦子朱瞻圻鳳陽守陵。同年五月,明仁宗去世。六月,太子朱瞻基從南京來奔喪,朱高煦在路中埋伏部隊,因倉惶沒有成功。同月,太子即位,改明年年號為宣德。七月,朱高煦陳奏利國安民之事,宣宗對侍臣說:“永樂年間,皇祖(朱棣)經常對皇考(朱高熾)和我說,這個叔叔有異心,宜防備著他。然而父親對待他非常好。像今天所說的話,如果是出自真誠,則是過去想法已經革除了,就應該順從啊。”於是命有關部門執行,且寫信感謝他。

過程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北京地震,漢王朱高煦謀反。其派一名官員抵達北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當夜逮捕官員上報朝廷。此後又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以濟南為應。又分散弓兵旗,令真定諸衛所,盡奪傍郡縣畜馬。並設立五軍都督府:指揮王斌領前軍,韋達領左軍,千戶盛堅領右軍,知州朱暄領後軍。諸子朱瞻垐、朱瞻域、朱瞻埣、朱瞻墿各監一軍。朱高煦率中軍,世子朱瞻垣居守。指揮韋賢韋興,千戶王玉李智領四哨。部署已定,偽授王斌、朱暄等大帥、都督等官。御史李濬在發現此事後上報朝廷,於是宣宗升其為左僉都御史,並派遣中官侯太賜書高煦,問起謀反事情。侯太在抵達樂安州後,看到朱高煦傲倨不拜敕,向南面坐,大聲說:“我怎麼會負朝廷啊!靖難之役時,如果不是我死力付出,現在燕還是燕的事情恐怕還尚未可知。朱棣聽信讒言,削我護衛,讓我遷徙到樂安。朱高熾只給我金帛餌我。現在朱瞻基又拿祖先事情糊弄我,我怎麼還能沒有動作?你看我的兵營,士兵戰馬怎麼不可洸洋天下啊。你速上報朝廷,把奸臣都捆綁過來,再談我所要的事情。”侯太非常恐懼,只好唯唯諾諾而歸。宣宗問起朱高煦說過什麽,侯太不敢說話,宣宗說“侯太有二心”。之後錦衣衛官員介入後,侯太如實陳述。宣宗對侯太大怒道:“事後必然會處罰你。”
同月,朱高煦派遣百戶陳剛進疏,稱明仁宗違背洪武、永樂年的制度,給文臣誥敕封贈,而現在修理南巡席殿等都是過錯。又誣陷大臣夏原吉等為奸佞,並索要誅殺掉。又給公侯大臣寫信,其中言語驕言巧詆,污衊明宣宗。宣宗嘆道:“朱高煦果然謀反了。”於是商議派遣陽武侯薛祿將兵討伐,大學士楊榮力言不可,稱:“皇上難道不記得李景隆的故事么?”皇上默然,之後面對夏元吉。夏元吉亦稱:“往事可以借鑑,此事不可失策啊。我見過朱高煦派遣人臉色都變了,和我們對話時候在哭泣,知道是高煦無能。況且兵貴於神速,應當卷甲韜戈前往,一鼓作氣平定,這就是先聲有奪人之心。如果命將領出征,恐怕不濟。楊榮所稱是對的。”宣宗於是心意遂決,立即召張輔諭親征。張輔稱:“朱高煦驕傲但沒有計謀,對外猖狂卻內心害怕,現在所擁有的也都是不能戰鬥的人。我願意帶領兩萬部隊,擒拿賊首獻給陛下。”宣宗稱:“你誠然足可以平定叛亂,但我剛即位,心意已決。”
之後敕遣指揮黃謙,同總兵、平江伯陳瑄防守淮安,防止其南逃。並令指揮芮勛守居庸關,令法司盡弛軍旗、刑徒等跟隨出征。同時,命定國公徐永昌、彭城伯張昶皇城;安鄉侯張安、廣寧伯瑞、忻城伯張榮、建平伯高遠守京師。命豐城伯李賢、侍郎郭璡郭敬李昶督軍餉;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京、都督張升山雲,尚書黃淮、黃福李友直協守;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楊榮、太子少保吳中、尚書胡濙張本、通政使顧佐扈行;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隨後,以高煦之罪,告天地宗廟社稷山川百神,然後親征。
部隊在經過楊村的時候,宣宗問從臣曰:“嘗試猜測一下朱高煦會出什麽計謀?”對答道:“樂安城很小,他們會首先取濟南為老巢。”又或稱稱:“他們肯定不願意離開南京,現在已經率兵南去。”宣宗稱:“不然。濟南雖然近,但是不好進攻;聽聞大軍抵達,亦沒有空閒進攻。護軍家都在樂安,不肯拋棄家小南走南京。朱高煦雖然外面看夸詐,但內心膽怯,臨事狐疑,展轉不斷。現在敢謀反的原因,是因為輕視我年少剛立位,眾心尚未歸附。他又以為我不能親征,只能派遣大將來,到時候以甘言厚利誘餌就可以。現在聽聞我親征,恐怕已經膽子掉下來了,又怎敢出戰!我們到了就擒拿了。”
當時大軍截獲樂安歸正人員,得知其城中虛實。雖然文官武臣都請求大軍前進謹慎防止埋伏,但宣宗仍然率領大軍加速前行。很快,大軍抵達樂安城北,並發神機銃箭,諸將請即攻城,宣宗不許,並敕諭朱高煦,沒有得到報信。之後,宣宗命放箭書到城中,對諭黨逆者宣以禍福,城中於是很多人慾逮捕朱高煦獻上。朱高煦非常狼狽,於是密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寬解,並明日早晨出城歸降,得到宣宗許可。當夜,朱高煦取出積累的兵器與凡謀議交通文書,全部毀掉。城中通夕火光照明。朱高煦將要出城時,王斌等人堅持阻止,說寧可一戰而死,束手就擒是恥辱。朱高煦則稱城小無法獲勝。之後出城,大臣紛紛上疏請求用重典宣宗卻阻止,將群臣彈劾奏摺展示給朱高煦。朱高煦頓首言:“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宣宗命朱高煦寫書,召諸子同歸京師。罪止牽連至倡謀數人,其餘城中被脅迫者一律釋放。並逮捕王斌等下錦衣獄。之後,令薛祿等人巡撫樂安,改樂安州武定州

後續

大軍班師時,部隊駐紮在蹕獻縣之單橋,戶部尚書陳山迎駕,並進言道:“應當乘勝移師向彰德,襲擊趙王朱高燧,這樣朝廷就永遠安定了。”宣宗召見楊榮並跟他說了陳山的建議,楊榮稱讚其是大計。之後召蹇義夏原吉,兩人不敢持異議。楊榮請求先傳送敕令給趙王,指責其與朱高煦同謀的罪過,而大軍即刻趕到自然可擒拿了。宣宗聽從。楊榮於是傳旨楊士奇草擬詔令,楊士奇說:“事情必須屬實,怎麼可以欺騙天地神鬼啊!況且敕旨以何為由?”楊榮大聲說:“這是國家大事,你怎麼能反對?只要命錦衣衛指責其是漢府人同謀,有狀說‘與趙連謀’,就是事情的原因,怎麼會擔心沒有理由?”楊士奇稱:“錦衣衛的責狀怎麼可以說服人心?!”楊士奇於是見蹇義、夏原吉,蹇義說:“皇上意思已經定了,大家意思也定了,閣下能阻止得住嗎?!”夏元吉說:“萬一皇上聽從您的主張,現在不去採納。以後趙王若有變,如同永樂年間孟指揮的舉動,到時候誰承擔罪責?”楊士奇說:“現在這事與永樂年間的不同。永樂年間,趙王擁有三個護衛,現在已經去掉其中兩個。況且當時孟指揮所為,王爺實際並沒有參謀。不然的話,趙王豈能活到現在?”蹇義問道:“即如閣下所說,那現在又該怎么辦?”楊士奇稱:“為今之計,朝廷應重尊親屬,厚待他。有懷疑時,只需嚴加防範,也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對國體而言也是正道。”蹇義、夏原吉對他說:“閣下所言雖然得當,然而皇上特別信任楊榮的話,不是我們兩人所能決定的。”楊士奇只好退下,再與楊榮商談:“太宗皇帝(朱棣)只有三個兒子,皇上只有兩個親叔。一人有不可寬恕之罪,另一人沒有罪應當厚待,才能仰慰皇祖在天之靈啊。”楊榮仍不肯改變主意。當時楊溥贊同楊士奇的主張,楊溥說:“我們兩人一起入見皇上,勸皇上一定不能移兵討伐。”楊榮聽完楊溥話,趕緊進去見皇上,楊溥和楊士奇跟在楊榮的後面,門衛卻阻擋兩人不得入見。之後,宣宗蹇義夏原吉。蹇義稟告了楊士奇的話,雖然宣宗不高興,卻也不再提用兵的事情,於是大軍班師回京。
朱高煦被燒死朱高煦被燒死
同年九月,宣宗班師回京,御奉天門。朱高煦父子家屬都抵達京師,命工部築館室於西安門內,安處朱高煦夫婦男女,其飲食衣服的奉給,仍然按照以往制度未曾改變。宣宗撰寫御製《東征記》,以示群臣,所有關於朱高煦的罪,已及朝廷不得已用兵的緣故,均詳細寫入書中。逆黨王斌、朱暄等伏誅,殺死參與同謀的人六百四十餘人,犯故縱與藏匿罪的,處以坐死或戍邊的有一千五百餘人,發配口外的有七百二十七人。只有長史李默免罪。
宣宗抵達京師後,開始時,想著楊士奇的進言,沒再提及彰德(趙王)的事情。然而言官仍然喋喋不休,請求把趙王的護衛盡數消除,且要把趙王拘到京師。宣宗均不聽,召見楊士奇問:“言官拿趙王說事的越來越多,怎麼辦?”楊士奇對答道:“現在的宗室中,只有趙王是最親的,應當考慮保住他,不要在被群臣所言迷惑。”宣宗說:“我也是這樣想的,皇考對趙王最友愛,現在我也只有這一個叔叔,怎麼會不愛。應當思考保全之策。”於是想將群臣上奏的奏摺包起來,派遣駙馬都尉廣平侯袁容左都御史劉觀拿著去向趙王出示,讓趙王自己決定何去何從。楊士奇說:“皇上能夠親自書寫一上諭並用璽,則更好。”宣宗贊同。袁容等人抵達後,趙王大喜,說:“我有救了。”立刻自動獻出護衛,且上表感謝隆恩,至此言官不論此事。
廢為漢庶人的朱高煦被鎖壓在逍遙城內。某日,宣宗前往視察,看了很久。朱高煦趁宣宗不注意,伸腳將宣宗絆倒在地。宣宗大怒, 馬上命令大力士用銅缸朱高煦扣起來。銅缸重有三百斤。朱高煦仗著力大,愣是把銅缸頂了起來。氣得宣宗讓人在缸上堆積了如山炭,然後燃起炭火,過後火燒銅融,漢庶人朱高煦被燒死。之後他的兒子也全被處死。
評價
劍橋明代史:這場叛亂的悲慘的失敗表明了帝國諸王的權力已經下降的程度。

軼事典故

此役,朱瞻基在城北築高台坐鎮指揮攻城,因為朱高煦的漢王府距離北城牆最近。朱高煦眾叛親離,被迫投降,朱瞻基改樂安州為“武定州”,這便是“武定”一名的由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