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哲學的本質》是2019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 岡田武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代哲學的本質
- 作者:(日) 岡田武彥
- 譯者:焦堃
-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09119450
《明代哲學的本質》是2019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 岡田武彥。
《明代哲學的本質》是2019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 岡田武彥。叢書信息日本陽明學研究名著譯叢(共6冊), 這套叢書還有 《明代思想研究》《明清思想史研究》《日本之陽明學》《朱子學與陽明學》《日本陽明學派...
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是由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王守仁創立的儒家學派。因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故學派被稱為陽明學派。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重要學派,其學說也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該學派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主旨,代表人物除王守仁外,還有有錢德洪、王艮、王畿、鄒守益等。
本書融合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為理解宋明理學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本質,開闢了廣闊的視野。圖書目錄 第一章 宋明時代精神的概觀 一、唐代精神 /031 二、宋代精神 /032 三、元代精神 /035 四、明代精神/037 第二章 陶瓷器的精神 一、陶瓷器與時代精神 /041 二、唐三彩與唐代精神 /043 三、宋瓷...
知行合一(漢語辭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哲學理論,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認知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
《中國明代哲學》是一本河南人民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明代哲學》從總結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經驗教訓、弘揚民族文化的高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既從巨觀上把握明代哲學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繫,突出時代潮流,揭示其邏輯演變的軌跡,又從微觀上對各個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
哲學本質上是人理解人、人認識人的理性活動。哲學(英文: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本質上是對世界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研究的學科,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概述 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科,一般具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研究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基本問題。中文裡,...
背叛了自己的階級,是明朝中葉的一個‘武訓’”。“泰州學派……他們的哲學思想,本質上是反動的”。哲學家楊榮國(1907-1978)在《簡明中國哲學史》中說:“王艮思想有接近勞動人民的一面,他反映出廣大農民和小生產者的若干願望和利益,但是有嚴重的弱點,就是對統治階級仍然存在幻想,宣揚階級調和論的觀點。……...
唯心主義: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①主觀唯心主義:世界由人的意識派生、決定。宋朝哲學家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外無物”。“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
理學另一創始人張載則主張“太虛即氣”,以太虛之氣為宇宙的實體,把理看成是天地之氣“聚散攻取”過程中“順而不妄”的規律性。但張載沒有明確論述理、氣關係。明代的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等人都繼承張載的氣本論思想,對程朱理學的理在氣先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批判。特別是王廷相,提出了“理根於氣”的命題...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號浚川,時人稱王浚川、浚川先生、浚川公,明朝開封府儀封縣(今河南省蘭考縣儀封鄉)人,祖籍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明代中期官員、儒家氣思想哲學家,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廉潔奉公、學識淵博,集成前人氣本論,與羅欽順、王尚絅、楊慎一起構建了氣學,被後世稱為...
明代的羅欽順反對程朱的觀點,肯定理在氣中,理是氣運動變化的規律。王廷相也提出“理載於氣”,認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王夫之進一步發展了張載的思想,稱“天下惟氣而已矣,道者氣之道”,明確指出道對於氣的依賴關係。清代的顏元認為“理氣俱是天道”,戴震也把道解釋為氣運行的規律。②心性、心物。心性...
價值的哲學本質,哲學術語。基本信息 在自然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長過程,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負熵”的創造與消耗;在社會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本質力(即勞動能力或社會生產力)的增強過程,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價值”的創造與消耗。然而,無論...
明代中葉以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封建地主階級的“三綱五常”、“忠孝節義”以及“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教條和倫理原則,受到一部分具有啟蒙意識的思想家的揭露和批判。從此,封建地主階級的倫理思想開始走向衰落。(見宋元明清倫理思想)③中國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階段。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
明代,在陽明心學的發展、分化和自我否定的思潮中,出現了顏鈞、何心隱、李贊等活動於民間的許多思想家。他們大都把陽明心學中昂揚主體自覺的“狂者”意識,發展到對封建綱常名教的權威的否定。他們狂傲不羈,揭露“假人”,呼喚“童心”,主張個性解放、反對倫理異化的許多言論,雖屬時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淵源...
1910年曾將《中國哲學史》贈給胡適老師杜威,杜威回贈胡適的《中國哲學大綱》。梁啓超在《子墨子學說》中便是借鑑了高瀨武次郎《墨子哲學》的分析。叢書信息 日本陽明學研究名著譯叢 (共6冊), 這套叢書還有 《明代思想研究》,《明代哲學的本質》,《明清思想史研究》,《朱子學與陽明學》,《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天泉論道,王守仁將他畢生的坎坷與智慧傳授給了後人,此即為所謂心學四決,流傳千古,不衰。作者簡介 王守仁,明代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
《天泉論道》,又稱為《心法四訣》,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所著的心學。原文 心學四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解析 平藩王,定兩廣之後,王守仁又接到任命,由於多年積勞成疾,守仁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將自己畢生所感化為四句通俗易懂的心學四訓(又稱心法四訣)...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暢銷書《王陽明大傳》作者、國際儒學泰斗岡田武彥先生的成名作及代表作,被公認為日本研究陽明心學的扛鼎之作,著名漢學家狄百瑞曾鄭重地將它置於案頭隨時翻閱,哲學大師陳榮捷、著名哲學家唐君毅等學術界泰斗們對它曾予以高度評價。暢銷書《明朝一哥王陽明》的作者呂崢曾坦言自己早年讀此書,“只...
哲學思想體系超越了程朱理學“是外非內”的“理本論”思想體系與陸九淵心學“是內非外”的“心本論”哲學思想體系,它是對程朱理學“是外非內”的“理本論”與陸九淵心學“是內非外”的“心本論”的綜合與創新,從根本上體現了白沙心學的本質特徵和理論特色,奠定了白沙心學在明代哲學史乃至整箇中國哲學發展史...
被譽為明代文臣統兵制勝第*人的陽明先生之所以能成就偉大事功,正因其喜好兵學,愛讀《孫子兵法》。日本德川幕府時期著名儒學家林羅山就認為:“雖王陽明之才智強記,稱軍旅之事則取孫武之法耳。”而讀《孫子兵法新解》,可以幫助讀者從兵學角度了解王陽明,彌補《傳習錄》等文獻之不足。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對...
隨處體認天理是中國明代湛若水的心學主旨、格物說,大意是說“人即使在不同的環境中也要體會、實踐自己心中的天理”。“隨處體認天理”的“體認天理”取自南宋理學家李侗之說,“隨處”是修正其老師陳白沙的“靜坐”說所得。簡介 湛若水賦詩說:隨處體認天理,六字千聖同行。萬里一心感應,虛靈中正觀生。——《示...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學家,心學集大成者。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王陽明與湛若水相結識,交往甚密,二人通過書信交往,就“格物”與“隨處體認天理”、“知行”關係、“致良知”等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論辯與切磋。可以說,甘泉與陽明在客觀上相互影響,甘泉對陽明的...
而朱元璋是要過飯的平民出身知道農民疾苦明朝又開始抑制土地兼併(明後期鄉紳又開始大規模兼併農民土地)。清末張其淦曾編有《元八百遺民詩詠》,元遺民達八百五十餘人,相對於《古今圖書集成》所載的宋遺民七百人,其中蒙古色目士人只占很少比例,漢族士人則非常多,主要集中於徽州、福建、江西、浙東等文風鼎盛魚米富庶...
陰陽學說是古代中國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屬於是道家的分支之一 。上古年代,就有陰陽崇拜,但是陰陽學說來自《易經》,正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元明兩代地方設立的天文學校。元代開始設於諸路,後推及各府、州。教學內容為天文與術數。明代地方陰陽學官,府曰正術,州曰典術,縣曰訓術...
陳獻章擺脫宋明理學繁瑣學風思想的束縛,化繁為簡,化約為陸學中養心涵養工夫,離朱入陸,提出以靜為主的心學理論,在明代理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標誌著程朱理學向陸王心學的轉變,影響廣泛。哲學 陳獻章的哲學思想具有宋明理學一脈相承的文化特徵和基本精神。他所構建的理論體系的邏輯結構秉承了周敦頤所開創的“三...
明代心學家王守仁常常講“心之本體”。他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 知是心之本體。”心之本體即是心的本來狀況。他認為心的本來狀況是恆常的, 雖然有時受昏蔽,然而不會消失,所以叫作心之本體。王守仁認為一切皆在心中,心就是最根本的,並不是說在心之上另有一個根本的東西。西方哲學傳入以後,翻...
以氣的運動聚散而言,明代王廷相《慎言·乾運》說:“是天地萬物不越乎氣機聚散而已。”清代醫家喻嘉言《醫門法律·大氣論》說:“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唯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的運動變化,氣散則無形,氣聚則有形。人體之氣的運動變化,就是氣之聚散所表現的生命活動過程...
明代,在陽明心學的發展、分化和自我否定的思潮中,出現了顏鈞、何心隱、李贊等活動於民間的許多思想家。他們大都把陽明心學中昂揚主體自覺的“狂者”意識,發展到對封建綱常名教的否定。他們狂傲不羈,揭露“假人”,呼喚“童心”,主張個性解放、反對倫理異化的許多言論,雖屬時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淵源。明清...
經過隋唐時期的三教講論與融通,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經大致成型,明代以後則成社會主流思想。儒家的主要功能當然是“治世”, 它是一種治理國家的意識形態, 確立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禮儀規範與典章制度。道教的功能主要是“治身”, 長生不老的神仙生活, 中國人素來心嚮往之。佛教的功能主要是“治心”, 在消除煩惱的心性...
明代王廷相進一步闡明關於心理“緣外而起”的理論:“故神者在內之靈,見聞者在外之資。物理不見不聞,雖聖哲也不能索而知之。即閉之幽室,不接物焉,長而出之,則日用之物不能辨矣。”(《雅述上篇》)。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又進而明確闡述人的心理是由形、神、物三者結合的結果,如他說:“形也、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