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隨處體認天理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出處:《示學六言贈六安潘汝中黃門》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湛若水
中國明代湛若水的心學主旨、格物說,大意是說“人即使在不同的環境中也要體會、實踐自己心中的天理”。“隨處體認天理”的“體認天理”取自南宋理學家李侗之說,...
“動靜一體”;在接受其師“自得”“以自然為宗”等思想的基礎上,提出“體認於心,即心學也”“隨處體認天理”等主張;糾正其師學說過於傾向內省等缺失,倡導“...
在認識和實踐論上,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符合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以唯物主義解釋世界,以唯心主義解釋唯物主義”是陳湛心學乃至不少中國古代哲學的...
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其中陽明...
先生與陽明分主教事,陽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隨處體認天理。學者遂以良知之學,各立門戶。其間為之調人者,謂“天理即良知也,體認即致也,何異?何同?”然先生...
隨處體認天理是湛若水的心學宗旨,其中所說的天理包含道德之理,他特別指出“體認兼知行也”。在知行合一的基礎上,湛若水認為道德認識應該與道德踐履齊頭並進,而不...
4.柯喬先後師從李呈祥(古源)、明代大儒王守仁(字伯安,號王陽明)、湛若水(甘泉子),弘揚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和湛甘泉“隨處體認天理”的核心哲學理論,在...
湛若水(心學大家,提出“體認於心,即心學也”、“隨處體認天理”等主張) [1] 王夫之 (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黑格爾並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近現代哲學家...
脫離“學問思辨行”,卻自以為自得者,實際上是自失、自迷。湛甘泉的“隨處體認天理”,王陽明的“致良知”都屬於自得之學。(摘自湛柏欣:《心學隨筆》)...
湛甘泉繼承了陳白沙“自得”之學的心學路線,提出了“隨處體認天理”的命題。湛甘泉“隨處體認天理”的命題是以陳白沙“自得”之學為前提,並對“自得”之學的...
5、 《隨處體認天理》,《中國哲學》,第16輯,嶽麓書社,1995年。6、 《體用範疇與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論爭》,《原學》第3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甘泉子曰:‘可以與吾隨處體認天理之學者,其古源李子乎!夫隨處體認天理,此吾心學六字訣也,千聖千言之會也,盡之矣。苟能終日終身而致力焉,直上達天德無聲...
嶺南心學是儒學的一支流派,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明代新會大儒陳獻章發端,至其高足湛若水而集大成,主張“靜養端倪”、“隨處體認天理”的治學為人宗旨,是一...
湛若水與王守仁一樣主張知行合一,但特別倡導“隨處體認天理”,以避免空談良知,脫離社會實踐,又避免“直任吾心”去胡亂實踐。唐伯元與周光鎬結識時,周孚先已去世,遂...
054 湛甘泉的“隨處體認天理”與王陽明的“致良知”055 本體工夫論059 “萬物一體”論第三節 湛甘泉066 以天理為學之頭腦067 渾一之學...
明代大儒湛若水甘泉先生有一句名言——“隨處體認天理”,甘泉先生每到一處必建書院,處處是道場,隨處施教化。這也正是儒家擔當精神的體現。...
湛若水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自稱“陽明與吾言心不同,陽明所謂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產也”。時稱“王湛之學”,兩個人經常在書信中辯論,...
甘泉國小把先賢湛若水主張的“隨處體認天理”的教育理念貫穿滲透到學校的辦學實踐當中,以“踐行若水教育,追求教育若水”辦學理念,積極建設“善靈動、尚和諧、勇...
天理、真心、德性等中國哲學史範疇的邏輯變遷,有助於當前學術界準確把握明代心學...第三章 湛甘泉的“隨處體認天理”/66第一節 氣化的自然/67第二節 隨處體認...
但湛甘泉與王陽明在為學宗旨上有明顯不同,王陽明以“致良知”標宗,湛甘泉則主張“隨處體認天理”(參見本書“湛若水”條)。湛甘泉是白沙陳獻章的弟子,為陳獻章所...
廣州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提出“格物為體認天理”與“為學先須認仁,仁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念,創立了“甘泉學派”,終至...
他以“隨處體認天理”為核心的哲學思想,所到之處必修書院,培育弟子近四千人。 [28] 陳恭尹(1631-1700),明末清初人,書法家。為清初詩壇“嶺南三大家”之一。...
本書作者從嶺南文化的整體視角, 審視湛若水在哲學、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突出貢獻, 指出其“隨處體認天理”的哲學主旨在於探討個人與社會、個人內在德性與社會規範的...
歷任明朝禮部、吏部、兵部尚書的湛若水,便是師承白沙先生,更因他在白沙先生“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的學說上,更進一步提出“日用間隨處體認天理”的主張,深得...
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陸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陽明的"致良知";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劉蕺山的"慎獨"與"...
故居的規模據說很大,現在只剩下幾堵殘牆,在他會客的大門至今只保留著"居仁由義"的題額和"隨處體認天理,出門如見大賓"的楹聯。在荊坪人眼裡,潘仕權可是一個大...
陳謨的老師是明代中葉名聲顯赫的理學名臣湛若水,留下了《春秋正傳》、《心性圖說》等400多卷著作的一代大儒,發展創立了自成一統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哲學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