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1999年9月原昆明理工大學與原雲南工業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機電工程學院。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以機電學科為基礎,立足雲南、面向西部、輻射全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主要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服務;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適度發展成人教育,形成完善的學院辦學層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機電為主,經管、藝術、計算機等學科交叉協調發展;以套用型人才為主,積極培養複合型、研究型人才;培養理論基礎知識紮實,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團隊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類別:大學 
  • 所屬地區:雲南昆明
  • 教職工:148人
師資力量,學院領導,學科設定,科研成果,學院研究所,實驗研究中心,教研室,設定院系,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4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77人,取得博士學位的22人。在校本科學生1750餘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79人,博士研究生55人,專業學位研究生151人。
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機電樓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機電樓

學院領導

康昭榮,中共黨員,機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高級政工師。現主持學院黨委工作。
羅雪梅,中共黨員,機電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具體負責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李浙昆,中共黨員,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具體負責學院的全日制本科生的教學工作和教學改革。
劉美紅,中共黨員,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具體負責學院學科建設。
伍星,中共黨員,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具體負責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

學科設定

學院辦學實力雄厚。研究生培養方面,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博士點(下轄若干二級博士點)、5個碩士點、2個工程碩士領域、1個高校教師專業學位授權點。本科教育方面,擁有3個本科專業、3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重點專業,1個教學團隊,共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即:
博士後流動站:機械工程
一級博士點: 機械工程
二級博士點 機械設計及理論等
碩士點: 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工業工程
本科專業: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工業工程、包裝工程
省級重點學科:機械電子工程、光電一體化
省級重點專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省級教學團隊: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科研成果

學學院設定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系、機械電子工程系、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系、工業工程系、包裝工程系,以及工程圖學教研室、機原機零教研室、金工教研室及實驗中心共9個教學單位。建立了礦冶裝備集成開發研究所、機電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研究所、機電技術研究所、振動噪聲工程中心、CIMS套用研究中心、流體控制工程研究所、虛擬設計及製造技術研究所、礦山機電工程研究所、KUST-HMI振動噪聲及檢測聯合實驗室等科研機構。
學院的科研和教改成績顯著。近五年來,完成各類科研項目200餘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0項。主持完成國家級教改項目1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項、國家精品課程1項、省級精品課程1項。
全院教職工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繼續加強學科建設,努力提高我院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進取,為把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建設成為以機械學科為基礎,機電一體化、現代製造技術、現代設計方法及理論、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工程等科學相互交融、協調發展的新型學院而努力奮鬥。

學院研究所

材料保護研究所
昆明理工大學材料保護研究所創建於1992年,前身是原昆明工學院-天津瑪鋼廠可鍛鑄鐵研究所鍍鋅試驗室。主要從事鋼鐵零件表面的機械鍍,熱浸鍍鍍鋅、鍍錫,化學鍍方面的工藝、設備和原料的研究,以及相關技術的套用開發。研究所在機械鍍的工藝理論研究和機械鍍的工業套用技術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研究所自1999年以來成為機電工程學院機自系表面工程技術模組本科教學、畢業設計的實驗基地,並培養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所現有8名成員,研究領域涉及多個學科,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4人,有6人具有碩士學位。
研究所已出版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至2003年獲得相關技術和產品有發明專利1項和實用新型專利2項,在國內11個廠家正常使用。轉讓或被採用的主要成果是:環鏈機械鍍鋅工藝及設備、機械鍍工藝及設備、五金件機械鍍鋅工藝及設備、零散件機械鍍鋅工藝及專用設備、挖掘機油箱機械鍍鋅工藝及設備、表面工程技術合作、射釘機械鍍鋅專用設備、建築五金件機械鍍鋅工藝的開發等。
研究所已具備了一定的基本研究條件,擁有比較齊備的試驗設備。研究所已建立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機械鍍鋅工藝及套用技術;機械鍍成套設備;機械鍍合金化;熱浸鍍鋅、錫工藝設計及開發;熱鍍合金液的表面改性;微波乾燥工藝和設備;鍍鐵修復技術。研究所今後發展計畫是:重點發展機械鍍的相關理論研究,同時注重套用技術的開發。以已進入工業套用的科研產品的部分收益及縱向的研究經費維持新項目的研究和新技術的開發,形成研究和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流體控制工程研究所
1980年經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批准,成立了昆明工學院流體傳動與控制研究室,1996年經學校批准成立流體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所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及一批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有:機、電、液、氣伺服控制系統的動態特性研究;電液比例控制系統研究;綠色流體傳動及控制技術研究;液壓、氣動控制系統故障診斷技術研究。該學科研究方向緊密聯繫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和特色,在國內同類學科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
研究所成立以來,一直獨立承擔了機自專業流體傳動與控制模組的教學、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工作。承擔了液氣壓傳動與控制、控制理論基礎、測試技術、液壓伺服控制系統、新型液壓閥及系統故障診斷、氣壓傳動與控制技術、工業機器人、液壓控制工程、現代控制理論、機器人技術、液壓測試技術、機電傳動與控制技術、計算機在液壓控制系統中的套用等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課程。
研究所已招收了16屆碩士研究生,已獲得碩士學位的有31人,其中有17人考取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讀研究生有10人。
已完成科研課題40項,其中縱向課題11項,橫向課題29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將11項,獲國家新型專利10項。目前共承擔科研項目6項,其中重點攻關項目1項,累計科研經費超過1000萬元。
主編的教材專著有:《液氣壓傳動與控制》、《液壓控制系統導論》、《控制理論基礎》、《液壓與控制》、《新型液壓閥及系統故障診斷》。參編的教材有:《金屬切削工具機液壓傳動》、《液壓振動技術》、《機械製造工藝學》、《控制理論》、《液壓測試技術》、《機械工程設計手冊(振動篇)》、《機電液設計手冊》。
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及學術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92篇,其中“六自由度液壓機械手研究”、“異形仿形車床的動態特性研究”等被ISTP檢索。研究所為中國力學學會流控專委會的理事單位和掛靠單位,曾經承辦《流體控制工程》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和發行工作。同時,還是雲南省機械工程學會液壓氣動分會的掛靠單位。研究所主辦和承辦了10多屆全國性學術交流會議,在國內有較大影響。
機電技術研究所
機電技術研究所是一個科學研究與研究生培養為一體的教學科研實體。現有人員5人,研究方向為機電技術套用、現代製造技術和計算機仿真技術。在人才培養方面,現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人,碩士研究生13人。以機電技術研究所為學術骨幹單位,聯合其他所室共同承擔了雲南省機械電子工程重點學科建設,承擔了雲南省省校合作項目光機電一體化重點學科共建。
研究所近年來承擔和完成的科研項目主要是:表面形貌數字仿真與真實摩擦表面潤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磨削表面形貌數字模擬及磨削表面接觸研究(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CIMS信息模型研究(省自然科學基金)、二維煙機零件的CAD/CAM研究(省教委重點項目)、雲南省“九五”重點學科——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建設(省教委項目)、磨料磨損過程數字仿真及其磨損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光機電一體化重點學科建設(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項目)、分散網路化製造技術研究(雲南省計算機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的研發與套用(雲南省電子與信息計畫項目)、高水頭大流量混流式水輪機葉片流激振動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彈性效應分析部分)、集成環境下數控工具機進給系統虛擬樣機的建造與實現(省自然科學基金)、開放式智慧型化微機數控系統開發平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省教育廳基金)、廢鋼鐵破碎機理研究(省教育廳基金)、內燃機氣缸套摩擦表面形態分析及磨損機理研究(省教育廳基金重點項目),以及企業委託項目:立式數控銑虛擬設計平台的研究開發、XK640立式數控銑虛擬製造、30T立式鋼卷夾鉗虛擬製造、1360自動控制系統研究、950同步電動機線上監測系統研究、超微細TiO2導電粉體製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開發等。
模具新技術研究所
昆明理工大學模具新技術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以研究開發及推廣模具新技術及其相關技術、培養模具技術人才為目標。現有研究人員7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6人。近年來,先後承擔雲南省基金項目、省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縱向科研項目8項,橫向協作項目20餘項。
該研究所除承擔了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模具方向本科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承擔該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前在讀研究生10餘人。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模具CAD/CAM/CAE技術,人工智慧和專家系統的套用,精密模具的設計及製造技術,快速模具製造系統,材料成型新技術,模具新材料及其處理方法等。
虛擬設計及製造技術研究所
虛擬設計製造技術是以CAD/CAE/CAM技術為核心,以計算機支持的仿真技術為前提,經過統一的三維建模形成虛擬的環境、虛擬的過程、虛擬的產品。通過虛擬製造及時地發現產品設計和工藝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和缺陷,進行產品性能和工藝的最佳化,從而保證產品質量。
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為虛擬設計製造技術及其在產品開發中的套用。主要研究內容有: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CAE)技術、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技術、CAD/CAE/CAM集成及虛擬表示技術
研究所成立以來,完成和承擔了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昆明市外經委項目、企業委託科研項目總計11項的研究工作。科研經費累計達160萬餘元。近3年,已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研究所現有教師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目前研究所在讀研究生總計20餘人,已畢業研究生10餘人。
機電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研究所
研究所現有研究人員1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博士2名。研究所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60餘人,目前在讀19人。
研究所研究方向的特色為:以企業的技術改造、升級為主要對象,採用計算機、信息和網路技術,以知識和技術創新為動力,結合西部大開發及雲南省礦產、菸草、旅遊和生物資源開發等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促進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加快信息流動,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主要研究方向有:(1)製造業信息化平台建設:企業系統集成(現代集成製造系統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企業建模、工作流管理)、區域網路化製造系統技術的套用研究(主要在逆向工程技術和產品協同設計製造技術方面進行研究);(2)並行設計方法及新產品研究開發:通過進行計算機輔助分析計算和仿真設計,採用機械動態仿真和虛擬樣機技術,對上述機電產品進行工程數值分析,結構和過程最佳化,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技術、有限元分析技術、多體運動學、動力學分析、虛擬現實技術資料庫系統人工智慧技術、虛擬裝配技術等先進手段,提高產品設計質量,改善性能,降低成本,縮短開發周期。
近年來,在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套用工作,承擔和完成了國家863、國家攻關和省級重大項目以及企業委託項目40餘項,目前在研項目經費200餘萬元。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雲南省優秀軟體獎1項,雲南省“百佳創新班組”獎1項,雲南省優秀科普作品獎1項,並有多人次獲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優秀教學成果獎、教學優秀獎等多種獎勵。1人為雲南省科技創新型人才。主編教材專著7部,CIMS技術專題音像出版物1部。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及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EI收錄12篇。
研究所通過各種渠道籌資建設了較好研究開發環境和平台系統,目前相關的設備條件主要包括:高性能計算機近30餘台和高速網路系統,配備UG、solidedge、Ansys等多種軟體,還配備有價值數百萬元的精密測試設備,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地支撐。
材料成型與控制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從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過程控制與設備設計的工作,是專門為鑄造、焊接、鍛造、熱處理等材料加工工程提供先進的工藝、材料及成套裝備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所。現有人員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主要研究方向有:(1)材料加工近淨成形技術;(2)材料成形過程數值模擬;(3)材料加工過程質量控制與管理。
研究所承擔了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雲南省教委項目以及企業委託科研項目30餘項。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是:鑄鐵材料斷裂韌性的可靠性研究﹑鑄鐵纖維複合摩阻材料的研製﹑脆性金屬纖維複合材料綜合摩擦性能研究﹑鋁合金殼體鑄件試製﹑大型鑄件凝固模擬軟體開發﹑真空實型鑄造鑄件收縮率的模擬試驗研究﹑鑄件質量保證專家系統研究﹑鍋爐質量分等管理信息系統﹑環境保護信息管理系統﹑三進三出UPS系統設計﹑計算機在工程製圖的套用﹑熱鍛模焊接修復新材料研究﹑昆明官房建安公司計算機行政管理系統。
開發的“七彩虹 Rainbow FT”鑄件凝固模擬軟體已在生產中實際套用,其研究成果已公開發表論文30餘篇,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取得國家專利“單相三相交流兩用電焊機”1項。編寫或參編工科類教材有:《機械工程材料》、《AutoCAD 2000(中文)基礎教程》、《工業設計工程基礎》、《Solid Edge V12 三維設計教程》4本。
CAID研究所
CAID研究所在機電工程學院和工業設計系的領導下,同校內外其它校、院、所等單位緊密聯合,開展科研活動,並為工業設計系各專業開設與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相關的課程教學、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方面工作,為設計藝術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建築學等碩士研究生提供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技術和信息服務。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產品藝術設計、民族民間工藝、民族環境藝術設計、民族裝飾藝術設計
目前在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的教師有9人,有設計藝術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26人。研究所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有20餘項,正在進行的有8項。發表研究論文70餘篇。“抱軌纜車安全裝置設計”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研究所目前擁有計算機、掃瞄器、印表機、繪圖機、複印機等儀器設備80餘台,研究所目前的裝備及條件可以滿足相關研究與設計的需要。
研究所今後的定位與發展目標是:瞄準21世紀工業設計學科的理論與套用問題,跟隨世界信息技術的最新進展,發揮多學科交叉與綜合的優勢,以工業產品造型設計為核心,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包裝設計、多媒體藝術設計、數碼影像套用、虛擬現實技術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成為工業設計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基地。
CIMS套用研究中心
CIMS套用研究中心成立於1995年。中心自成立以來,以製造業信息化為主要研究發展方向,堅持走“官、產、學、研”聯合的道路,先後承當了國家863/CIMS套用示範工程、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雲南省CIMS套用示範工程等科研項目近20項,立項科研經費達300餘萬元;以科研項目為支撐,中心先後投入了上百萬元的資金進行中心建設工作,為製造業信息化領域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創建了良好的套用研究環境,成為昆明理工大學的一個新興重點學科發展方向。
“中心”現有骨幹教師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有4人取得了國家製造業信息化認證的培訓教師資格證,6人是雲南省科技專家信息庫的專家,1人為雲南省科技創新型人才。
中心立足於教學、服務於社會,幾年來培養了工學碩士、工程碩士研究生共53名,這些研究生在論文階段全部隨項目從事CAD/CAE/CAPP/CAM、DPM和MRPII/ERP/CRM等製造業信息化單元技術課題的學習和研究工作,大部分在碩士畢業後又進入了上海交大、浙大、北理工、北航、南航等重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餘均就業於如意的工作崗位。除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外,中心還面向本科教育開設了“製造業信息化模組方向”,並為企業培養了200餘名各種層次的CIMS及其相關技術的套用和開發人才。可以說,CIMS中心已成為我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高級人才培養和套用推廣的重要基地。
經過中心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和核心刊物上共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了專著兩本和音像出版物1部。中心承擔的雲南省CIMS套用示範工程——雲內CIMS套用示範工程(一期)於2001年獲得了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電視專題片——“CIMS—製造業騰飛的翅膀”獲2000年雲南省政府頒發的優秀科普作品獎;“低壓電力擴頻載波遠程自動電能採集綜合套用系統”獲全國第七屆大學生挑戰杯三等獎;2003年被雲南省政府授予“雲南省百佳創新型班組”稱號。
產品創新設計研究所
研究所是以新興學科工業設計為主幹,以機械工程為基礎,以產品創新設計為重點,聯合各種學科全方位開展科學研究、新品開發、新材料研製、系統套用和技術服務工作,為雲南企業技術進步,新品開發和出口創匯做出貢獻。研究所主要進行現代設計理論方法及其套用研究。在繼承和發展傳統設計方法的基礎上,融匯新的科學理論和新的科學技術成果開展創新設計、可靠性設計、工業設計、藝術設計、虛擬設計、網路化協同設計和設計方法學的研究。
其研究方向主要有:創新設計與新產品開發、網路化協同設計與電子商務、工業設計與藝術設計。
研究所成員有徐人平教授、何邦貴副教授、曾進高級經濟師、袁濤副教授、沈德昆副教授、段小建副教授、王坤茜講師、李婕講師等。
研究所開展的縱向科研項目涉及到研究所的各個研究領域,已結題的縱向科研項目有:面向雲南省旅遊產品創新設計與快速成形系統的開發套用(雲南省省校合作項目),高效節能低噪耐磨翼型風機研製開發(雲南省省校合作項目),FMS柔性製造系統總體設計(國家七·五重點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工業造型設計CAID系統開發研究(雲南八·五科技攻關項目),雲南鮮切花保鮮包裝研究(雲南省經貿委科技開發重大技術創新項目),TH6350臥式加工中心開發(雲南省科技攻關項目),滾動軸承可靠性研究(雲南省科委基金項目),昆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問題研究(昆明市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以及雲南省教委基金項目“雲南地震機率危險性分析研究”、“應變疲勞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技術經濟分析研究”,“疲勞裂紋擴展速率的可靠性分析研究”,“可靠性社會學研究”,“NURBS曲線的互動式修形研究”,“摩擦學系統潤滑和磨損模糊綜合評判及磨損診斷”等。研究所目前在研項目有:基於快速成形技術的雲南製造業技術創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Box CAM3D設計和效果圖(美國Danly公司項目)、東巴象形文字圖形化及其在包裝設計中的套用研究(雲南省教委項目)。
研究所近年來發表了論文300多篇,主要發表在中國機械工程、套用力學學報、套用科學學報、工程力學、航空材料學報、儀器儀表學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工程數學學報和機械強度等刊物,其中兩篇被國家標準採用,30餘篇被國內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研究所主編參編、參加完成的專著、教材、譯著有《工業設計工程基礎》、《設計構成》、《形態構成》、《現代市場行銷學》、《中國鉛同位素考古》等。
歷史上在開發新產品中曾多次獲獎。其中“飛機結構定壽方法研究”曾獲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T7220A立式金剛鏜床造型設計”曾獲雲南進步三等獎,首屆全國工具機工具博覽會優秀造型設計獎,TQ88型腳踏車獲輕工部金龍騰飛二等獎,“全球化時代民族主義及其影響”獲雲南省2001~2001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另外“資料圖紙展示攝錄像書寫一體化裝置”等多項發明獲國家專利。
產品創新設計研究所十分注意加強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曾邀請中美PTP(People to People)民間交流美國平面設計代表團訪問昆明,在昆明主辦或協辦了昆明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第八屆亞洲輻射固化國際會議,以及全國第三屆管理科學與市場經濟研討會,全國先進制造技術學術研討會,全國汽車技術研討會,全國信息與計算科學技術研討會等。主編或副主編了快速成形與快速製造、管理科學與市場經濟、先進制造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新進展、數學與計算和現代汽車技術等學術論文集。邀請了德國漢堡大學包裝研究所艾思克斯教授,瑞典ODD設計研究所ERIK主任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吳駿恆教授到作學術報告。產品創新設計研究院在昆接待並進行學術交流還有科學院院士高鎮同教授,工程院院士張福澤、潘雲鶴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費斌軍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高德遠教授,西北工業大學成教學院院長童小燕教授,西北工業大學飛行學院院長孫秦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種加工委員會理事長王至堯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快速成形技術委員會主任顏永年教授,中國顆粒學會顆粒製備與處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志剛教授,陝西省風機泵研究中心主任席德科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專家教授。
新材料研究所
新材料研究所成立於1985年,現有人員7人。在該研究所作課題的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2人,該研究所既是機自系教師的科研基地之一,是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從事學位論文的研究基地。研究所已形成“金屬基硬面陶瓷複合材料的製備及性能與套用研究”、“金屬材料的表面改性”、“材料腐蝕和磨損速率預測計算模型研究”三個專業研究方向。
該研究所曾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課題3項,擔任過省套用基礎研究基金4項,省攻關課題1項,企業委託的研究項目10餘項,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課題有:(WC-M)納米陶瓷塗層的製備及其納米效應研究(國家基金課題)、多元氧化物納米塗層復材的製備及其磷化工套用研究。
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1)通過鑑定的成果6項,獲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7項,其中一項獲國家發明3等獎,兩項獲省部級一等獎,兩項獲省部級3等獎,兩項獲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展金獎;(2)研究所成員共申報和取得國家專利8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6項,適用新型專利兩項;(3)研究所的專職和主要兼職人員,自研究所成立以來,共發表論文104篇,其中在國內外核心以上刊物上發表的占49篇,被美國SIC和EI收錄3篇。
材料先進制造工程研究所
材料先進制造工程研究所從事先進材料及其製備加工工藝研究和產品開發有近40年的歷史,從事耐磨耐蝕耐熱材料等機械工程特種材料研究與開發也有10餘年歷史,具有較強的研究實力。先後承擔和完成了多項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廠礦委託的科研項目,建立了良好的信譽,為廠礦企業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現為雲南省鑄造學會、雲南省耐磨耐蝕耐熱材料協會學術委員會、技術開發中心所在。
目前,研究所承擔著包括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院省校合作項目在內的科研項目多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耐磨耐熱耐蝕材料、半固態成型、金屬基複合材料樹脂基複合材料、生物材料及加工工藝等方面。在職人員中有5名教授、副教授,1名博士生導師,4名博士,近20名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每年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學術會議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現可以培養礦業工程耐磨材料方向博士、培養材料加工工學碩士和機械工程碩士。
研究所研究開發的耐磨材料——控制冷卻貝氏體/馬氏體球墨鑄鐵、貝氏體/馬氏體復相鋼、陶瓷顆粒/鋼鐵基表面複合材料製備與加工技術等可用於電力、冶金礦山、建材、煤炭領域中的以磨料磨損為主的各種易損件上。經攀鋼礦業公司、拉拉銅礦、會裡鉛鋅礦、昆明水泥廠等單位使用效果良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研究所在計算機輔助耐磨件鑄造工藝設計研究、真空實型鑄造、V法造型、差壓鑄造、鑲嵌鑄造等工藝研究與開發上也作了一系列研究 。研究所可幫助廠礦進行磨損系統分析、試驗,進行新建和改建鑄造車間的設計。研究所還具有中試生產能力,可承接耐磨、耐熱、耐腐蝕等鑄件的生產開發。
研究所可開展的技術服務項目有:貝氏體/馬氏體球墨鑄鐵耐磨件生產技術、貝氏體/馬氏體復相鋼耐磨件生產技術、鉻系鑄鐵、鑄鋼耐磨件生產技術、優質鎳硬合金耐磨鑄鐵生產技術、真空實型及V法造型技術、耐熱鋼、不鏽鋼生產技術、陶瓷/鋼鐵基複合材料及其零件生產技術、陶瓷/樹脂基複合材料及其零件生產技術、耐磨塗層技術等。
球鐵研究所
昆明理工大學球鐵研究所於1998年9月成立,是以各種新型球墨鑄鐵的組織性能(包括球化機理、凝固過程)研究開發為主,並從事新型鑄造合金、鑄造工藝工裝設備和鑄造技術研究開發的研究機構。
研究所成立以來,舒信福、曲文斌、顏禮功、丁恆敏、周曉玲、賴錫鴻、張鐘彥李增、王坤茜、李錫榮、和秋保等教師參加了研究工作。
本所在科研方面曾先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主持並已圓滿完成雲南省教委基金項目6項、雲南省套用基礎基金研究3項、雲南省科技成果試驗示範推廣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1項,技術轉讓項目2項。現正在主持雲南省套用基礎研究基金重點項目、雲南省信息產業重點攻關項目中子項目、雲南省基金項目、雲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各1項。至今共獲得縱、橫向研究經費數百萬元,主要科技成果已創直接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本所先後獲得過省科技進步獎和市、廳級科技進步獎近20項;發表科學論文50餘篇,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完成了其它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
獲獎情況:2001年由舒信福主持的“低碳球墨鑄鐵及其生產方法”獲得雲南省自然科學3等獎,2001年由舒信福主持的“低碳球墨鑄鐵及其生產方法”獲雲南省優秀髮明創造選拔賽1等獎,2001年由舒信福主持的“低碳球墨鑄鐵及其生產方法”獲第13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1995年由舒信福主持的“鑄態球墨鑄鐵生產新工藝”成果獲昆明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促進科教與經濟社會生產結合獎”等。
該所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果作為技術支撐,主要業務範圍為:低碳球墨鑄鐵及其生產方法、鑄態貝氏體高強度灰口鑄鐵、鑄態(鐵素體、珠光體)球墨鑄鐵生產新工藝、準鑄態奧氏體—貝氏體鑄鐵、高鉻耐磨—耐熱—耐蝕鑄鐵、消失模鑄造、鐵模覆砂鑄造、藝術鑄造鑄件及各種新材料、材料製備新工藝的研究開發;材料可靠性研究、各種焊接工藝及技術的研究開發。

實驗研究中心

振動噪聲工程中心
振動噪聲工程中心是在中國振動學科創始者屈維德教授的領導下創建並逐漸發展起來的。自二十世紀50年代起,以屈維德教授為主首的原昆明工學院機械系機制教研組在國內率先開始了關於機器減振、消振的科學研究。屈維德、楊橚唐恆齡廖伯瑜等教授為在此學科享有較高聲譽的學者,《機械振動手冊》(《機械工程手冊》第21篇)、《振動手冊》、《工具機動力學》、《機械動力學》及《現代機械動力學及其工程套用》等多部被國內同行譽為最高水平的學科著作。
振動噪聲工程中心自建立以來一直從事工程振動、衝擊及噪聲的科學研究和教學並為國家及雲南省的機械、建築、水利水電等行業解決了大量的工程振動及噪聲問題。多年來,振動研究室共完成雲南省‘八五’攻關項目、工業重點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十餘項並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7項。
經過近50年的發展,昆明理工大學振動與噪聲學科在工具機動力學、機械結構動態分析與設計、動力學建模、設備故障診斷、工業噪聲測量與控制等學科方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及科研經驗,具備了國內一流的學科發展基礎,現有教學及科研人員7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工程振動與噪聲問題的日益突出,原屬基礎學科的振動及噪聲學科正逐漸與現代測試技術、計算機技術、系統論、控制論等新興學科技術融合、呈現向工程化套用發展的大趨勢。面向工程發展起來的振動工程學、工具機動力學、工業噪聲控制學、設備狀態測控與故障診斷等新興學科不僅已成為先進制造技術的重要組成技術並在航天、機電、水利、船舶、建築等工程領域中顯現出了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學科生命力。
實驗中心
機電工程學院實驗中心由學院直接領導。實驗中心統一管理全院實驗室,負責承擔全院的實驗教學工作和機原機零、金工、製圖等校級課程的相關實驗教學工作,並承擔和參與了許多科研課題研究工作。
實驗中心現共有實驗技術人員28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5名。實驗中心下設13個實驗室,現共有設備2109台(套),實驗室占地約12000平方米。
機電工程學院實驗中心,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及培養創新能力為重點,根據本學院各專業、各學科培養目標,制定系統的實驗教學計畫及實驗教學大綱,健全完善實驗教學檔案。在實驗教學中,吸收科學技術研究的新成果,更新和最佳化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合理配置和開發利用實驗教學資源,高質量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在實驗教學中,注意加強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和方法的訓練,使學生掌握現代實驗方法,具備科學實驗能力,把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貫穿於實驗教學全過程。
實驗中心,正在按照科學、規範、拓寬的原則,有目的、有計畫的組織開發一些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項目,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實驗中心將努力創造一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環境,積極組織高年級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工作,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使素質和能力協調發展。
實驗中心下設機械創新實驗室、創新實驗室(氣動實驗部分)、計算機輔助設計實驗室、機原機零實驗室、精密測量實驗室、機械製造(切削)實驗室、數控技術實驗室、機電控制實驗室、液壓實驗室、振動噪聲及測試分析實驗室、熱加工鑄造實驗室、金屬材料熱處理實驗室、製圖模型室、工業設計實驗室、工程機械實驗室等實驗機構。

教研室

機械原理及機械設計教研室
機械原理及機械設計教研室為機電工程學院直屬教研室。主要承擔機電工程學院、交通學院、生化學院、材冶學院、國土資源學院、電力學院、信自學院、成教學院等的本、專科生的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基礎三門必修課及其相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工作,所承擔的三門課程被列為校級精品課程,還開設有創新設計、模糊設計等選修課;同時擔負著機電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設計指導工作和機械設計及理論碩士生的指導工作。
該教研室團結協作,作風嚴謹,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各項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研室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同時組織和鼓勵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各種學科研究工作,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在機器人及自動機機構、機械模糊最佳化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有限元分析、動態最佳化設計、機械技術史、虛擬設計等方向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初步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學術方向。
該教研室現有教師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講師4人,助教1人。博士及在讀博士6人,碩士及研究生班畢業生6人,本科生4人。4人次曾出國做訪問學者,現仍有2人在國外學習。
近10年來,教研室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相繼完成了10餘項教學研究課題,並獲得省級、校級的獎勵15項。多人被評為校級和院級先進教師;在2001~2002年度女職工“雙文明建功立業”競賽活動中成績顯著,被評為先進集體。
在教材建設中,根據所開設課程根據教學要求,均使用獲國家優秀教材獎的全國通用教材。與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校合編了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校統編教材《機械設計基礎》。編寫的擴充性資料有:《機械設計基礎作業集》、《機械原理作業集》、《機械原理作業集參考解答》、《機械原理》多媒體課件、《機械設計基礎》多媒體課件和《機械設計》多媒體課件等。
近10年,教研室共主持和參加科研課題20餘項。曾獲省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其中一些項目已成功轉讓,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在第十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獲銀獎1項;獲雲南省優秀髮明創造選拔賽二等獎1項。發表論文70餘篇。
工程圖學教研室
工程製圖是研究繪製和閱讀工程圖樣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門學科,是一門具有系統理論又有較強實踐性的技術基礎課程。
製圖教研室的全體教師跟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了解先進制造與設計工程的發展狀況,在傳統圖學內容的基礎上,將計算機二維、三維設計、計算機虛擬現實和計算機網路等技術進行有機的融合,使工程製圖課程的內容和體系得到了全方位的改革。
製圖教研室現有任課教師22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有×人,在讀博士3人,在讀碩士×人。
近幾年來,教研室組織教師編寫出版的教材有:《Solid Edge V12三維設計教程》、《AutoCAD 2000(中文)基礎教程》、《計算機繪圖基礎-AutoCAD R14》、《畫法幾何及機械製圖》等。承擔的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有:工程製圖及CAD精品課程建設、在工程製圖課中引入三維CAD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等。全體教師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50餘篇。製圖教研室廣大教師愛崗敬業,團結勤奮、努力工作,獲得省級、校級的獎勵20餘項。
金工教研室
昆明理工大學金工教研室創建於50年代昆明工學院建校初期。金工教研室現位於昆明理工大學蓮華校區,主要承擔全校各專業教學計畫中規定的金工理論課、機械製造基礎、金工實習課等教學任務。目前開設的金工實習工種有:車工、數控車、銑工、數控銑、刨工、鑄工、焊工、鍛工、鉗工、熱處理、特種加工、先進制造技術等十幾個工種的實習項目。
金工教研室現有教師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講師5人,博士2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5人,在讀碩士1人。
金工教研室老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科技開發、技術服務等工作,研究領域主要有:虛擬現實技術、材料加工計算機仿真、機電控制技術等。指導研究生14人。
金工教研室承擔的課程有:機械製造基礎(工程材料、材料成形技術基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工業設計工程基礎、互換性技術測量等。
金工教研室編寫有金工實習教材——《製造技術工程實訓》,由陳君若教授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現已在本科學生教學中使用了2屆。
機械設計教研室
機械設計教研室是機電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的省級重點專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的專業教研室之一。本教研室的教師除承擔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部分公共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外,還負責其“計算機工程套用技術”、“計算機控制理論及套用”和“虛擬測試儀器及自動化”3個畢業設計模組的模組課教學及畢業設計指導工作。
本教研室的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在職教師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其學位結構為:博士1人、碩士9人,研究生班畢業1人。有5人為碩士生導師,已培養了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和機械工程三個專業的數十名研究生,其中部分同學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全國重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有3位教師擔任了全國性的有關專業學會的理事、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和國家核心期刊的編委。本教研室的教師在機械設計及理論、機電設備CAD/CAE/CAM、計算機控制、計算機輔助測試、機械振動及噪聲控制、設備故障診斷、機電設備自動化和技術改造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本教研室的教師在培養高質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加省部級和企業委託的科研項目30餘項,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獲校優秀教學獎、優秀教學成果獎和教書育人獎9項。出版專著2部,主編和參編部級統編教材8部,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和國家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宣讀和發表論文100餘篇。
機械製造教研室
機械製造教研室是由原昆明理工大學和雲南工業大學機械製造教研室於1999年10月合併而成。現有教師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講師3人、助教2人。主要承擔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機械製造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套用》、《PLC控制原理及套用》、《液壓傳動與控制》、《科技文獻撿索》、《專業外語》及交通學院、生化學院等學院《互換性及測量技術》等課程,同時承擔了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現代製造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液壓傳動與控制”三個模組的教學工作。在完成本科教學任務同時,擔負“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機械工程”等碩士點碩士研究生的指導工作。
教研室的教師在培養高質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工作。近五年先後主持或參加省部級和企業委託的科研項目十餘項,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領域:機械CAD/CAM、CIMS、CAPP、液壓傳動與控制、模具設計與製造等。
機電控制教研室
機電控制教研室現有教師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講師7人,助教2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博士後1人,博士2人,碩士13人,博士研究生4。研究方向為機電控制技術、虛擬製造技術、現代製造技術和計算機仿真技術等。兩年來,完成科研多項,科研經費合計137萬元。近年來,榮獲全國第七屆發明展覽會金獎一項,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有色金屬總公司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並擁有“機械電子工程”碩士點,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0餘人。
近幾年教研室開展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磨料磨損過程數字仿真及其磨損機理研究”、雲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項目“光機電一體化重點學科建設”、雲南省計算機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分散網路化製造技術研究”、雲南省電子與信息計畫項目“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的研發與套用”(摩擦磨損CAE部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項目“高水頭大流量混流式水輪機葉片流激振動機理研究”、省自然科學基金“集成環境下數控工具機進給系統虛擬樣機的建造與實現”、省教育廳基金“開放式智慧型化微機數控系統開發平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省教育廳基金“廢鋼鐵破碎機理研究”、省教育廳聯合測試基金重點項目“內燃機氣缸套摩擦表面形態分析及磨損機理研究”、企業委託項目“30T立式鋼卷夾鉗虛擬製造”、企業委託項目“立式數控銑虛擬設計平台的研究開發”、企業委託項目“XK640立式數控銑虛擬製造”、企業委託項目“1360自動控制系統研究”、企業委託項目“950同步電動機線上監測系統研究”、企業委託項目“超微細TiO2導電粉體製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開發”等。
“機電控制教研室”下設“虛擬製造及數位化工程”及“機電系統設計與控制”兩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方向的模組。
材料成型與控制教研室
材料成型與控制教研室及材料加工學科,其前身為1960年成立的昆明工學院鑄造教研室和鑄造工藝及設備專業,是學校成立較早、學科水平較高、科技服務能力強、發展勢頭較好的教研室和傳統優勢學科之一,在雲南省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材料液態成型等領域長期以來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材料加工學科經多年調整、組合、拓寬、提高和發展,適應國家最新的學科專業目錄和社會需求,已涵蓋了原來的鑄造、焊接、鍛壓、熱處理四個專業,目前已發展成具有博士後、工學博士、工學碩士、工程碩士、本科等多層次的完整系列的教育體系。已為國家及雲南地方建設培養了400餘名本科生,130餘名碩士並聯合培養了10餘名博士,他們多數已成為材料加工領域的中堅力量。
材料成型與控制教研室有一支年齡、知識和學科結構合理,思想素質好,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現有教師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在讀博士6人,有多人曾到國外留學或合作研究。現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學術帶頭人為校長周榮教授等。在讀碩士研究生70餘人、博士研究生8人、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表面工程方向)本科學生90餘人。
多年來,教研室及材料加工工程學科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內、省內企業技術難題,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為我國和雲南省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承擔了國家“九五”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雲南省科技攻關和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委託項目200多項。98年以來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共14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0項,發明專利4項,發表論文近200餘篇,撰寫高水平論著5部。目前在研的主要項目20餘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創新基金、省院省校合作項目、省科技攻關項目,2003年在研經費300餘萬元。在長期的科研工作基礎上,結合雲南省經濟和產業發展現狀和規劃,形成了耐磨耐蝕耐熱材料及複合材料加工製備、金屬材料半固態成形技術、材料表面工程、材料加工過程模擬仿真、模具材料及加工等五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本教研室及材料加工學科有廣泛的國際、國內合作交流基礎。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有長期合作交流,每年均有知名教授來校講學。特聘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加工專業博導柳百成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材料學院院長邢建東博士為兼職教授。近年來,有近10餘人次出國研究、進修、訪問、攻讀學位。與攀枝花鋼鐵研究院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簽訂協定,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是雲南省鑄造學會、熱處理學會、鍛壓學會、耐磨耐蝕耐熱材料協會所在。

設定院系

工業工程系
工業工程專業是國際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專業之一。本校工業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機電工程和管理科學為基礎,以工業企業管理創新為重點,培養掌握堅實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工程技術、現代管理科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與方法,能熟練套用工業工程的知識對企業的生產系統進行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以求得企業系統整體最佳化的,既懂工程技術又擅長企業管理的複合型高級工程人才。
基本情況
昆明理工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始建於1999年,2002年經國家批准獲得工業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授予點,2003年由工業工程教研室改編成立工業工程系,下設工業工程本科專業和碩士授予點(含工學碩士及工業工程、工程管理領域工程碩士),現有在校本科生近200人,在讀研究生80多人。
辦學條件
目前,具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師資精良、結構合理。近年來,承擔和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國家攻關和省級重大項目以及企業委託項目20多項,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及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三大檢索收錄30多篇。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物流與倉儲實驗系統、工業工程裝配流水線、人因工程實驗系統和工業工程模擬仿真與最佳化系統等功能的工業工程綜合實驗室即將落成,可為研究生、本科生的專業課程實踐和課外科研活動提供內容豐富的實驗環境。圖為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場景以及部分獲獎證書。
主要課程
基礎工業工程、機械設計與製造、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資料庫與數據結構、管理信息系統、運籌學、系統工程、人因工程學、工程經濟學、市場行銷學、會計學、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建模與仿真、物流與設施規劃、生產計畫與控制、質量管理與可靠性等。
畢業去向
學生畢業後可在工、商、企、事業單位及政府等部門,從事生產、經營、服務系統的規劃、設計、評價、預測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就業率
2010年就業率為95.32 %,位居全校就業率前5名
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系
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系由原機械製造系和機械電子系拆分組建而成。具有博士後流動站、“機械設計及理論”博士學位授予權,“機械設計及理論”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師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講師6人;全部具有碩士學位以上學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7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人。
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系承擔機械振動基礎、工程信號分析、機械設計方法、機電產品造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仿真技術、機械系統創新設計等本科教學任務。承擔碩士研究生機械動力學、現代控制工程、工程信號分析等課程教學。機械振動學科研究具有鮮明的特色。
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系教師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企業委託項目十餘項。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檢索4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編寫教材多部。
機械電子工程系
專業背景
機械電子工程是將機械學、電子學、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等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機械與電子、計算機以及控制等技術有機結合而產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系統和新產品,在國民經濟各領域機電一體化設備以及生產過程自動化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對科技的發展起著重大促進作用。機械電子工程系所屬的機械電子工程學科2003年成為省級重點學科,目前主要承擔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中的工程測試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流體傳動與控制技術等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研究領域
在工程實踐中將機械技術、測控技術、信息機技術和流體傳動技術相結合是機械電子工程系的研究特色。通過套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形成“流體傳動與控制”、“機電控制”、“智慧型測試與控制”、“機器人技術”、“產品三維建模及力學特性分析”等多個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學術研究方向,研究工作涉及機械、礦冶、化工等諸多領域。
師資隊伍
機電工程系現有專任教師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全部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人,在讀博士2人。
人才培養  
近來,機械電子工程學位點每年招收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40餘名,每年承擔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100餘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任務。
教學情況  
機械電子工程系每年指導“機械電子工程”方向本科學生100多人,承擔了“工程測試技術”、“控制工程基礎”、“液氣壓傳動與控制”、“可程式控制器原理及套用”和“機電傳動控制”等5門專業必修課,以及“機器人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及EDA”、“液壓伺服系統”和“氣壓傳動與控制”等12門專業選修課的教學。近年來,我系在課程設定、教材建設和教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其中吳濤老師獲得2009年“校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由伍星教授指導的本科生周俊、劉鑫分別獲得美國NI 2010年畢業設計競賽二等獎及鼓勵獎。
合作交流
機械電子工程系教師組成的教學、科研梯隊與國內外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有廣泛的交流和合作,有效促進了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為生產企業解決了許多重大技術難題,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主要成果
機械電子工程系教師近5年來承擔了大量縱向、橫向等各類科研項目,契約經費達700餘萬元,獲得發明、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篇,EI收錄論文17篇。
發展展望
機械電子工程系將繼續引進機械電子工程、流體傳動與控制、機電一體化製造等方向的優秀人才,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增強科研實力,進一步拓寬科研領域,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國際合作和與企業的聯繫,保持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工程套用方面的領先優勢。
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系
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系現有在職教師12人,平均年齡40.6歲,均具有研究生學歷,分別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8所不同的高校。年齡結構方面:46~50歲教師5人,占41.67%; 45~36歲3人,占25.00%;35歲以下4人,占33.33%。職稱結構:具有高級職稱教師6人,占本系教師總數50%,其中:教授3人,占25.00%;副教授3人,占25.00%。中級職稱以下教師6人,占50%,其中:講師4人,占33.33%;助教2人,占16.67%。學歷結構: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人,占33.33%,目前在職攻讀博士1人,其中45歲以下博士4人,占該年齡段教師比例57.14%。學緣結構中,本校畢業教師5人,外校畢業教師7人,分別占41.67%和58.33%。
本科生教學:主要承擔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概論》、《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數控工具機》、《微機原理與套用》、《可程式序控制器原理及套用》、《專業英語》等專業學科基礎課。承擔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先進制造技術”、“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兩個模組方向的模組課程及畢業設計教學工作。
研究生教學:主要承擔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專業方向的《先進制造技術》、《數位化設計與製造》課程教學。負責“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碩士點的建設及管理。已培養各類碩士研究生100餘名。
科研成就:承擔和完成了國家863、國家攻關和省級重大項目以及企業委託項目60餘項,2005年以來承擔項目30餘項。目前在研科研項目經費200餘萬元,在研教學研究項目經費170餘萬元。獲國家等各級各類獎勵40餘項,其中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雲南省“百佳創新班組”獎1項,雲南省優秀科普作品獎1項。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雲南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並有多人次獲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優秀教學成果獎、教學優秀獎等多種獎勵。1人為雲南省科技創新型人才。編寫教材專著8部,CIMS技術專題音像出版物1部。近年來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及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EI收錄25篇。
近年來我校和瑞典布萊金工學院的校際交流計畫率先在我系開展,該交流計畫在學生培養、教師和教學交流,以及科研交流3個方面開展合作。目前該計畫已進行了6年,從我院優秀本科和研究生中擇優選送了近40名學生赴瑞典攻讀機械工程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生,三批交換學生順利完成海外學習並取得碩士學位。有20餘名雙方教師進行互訪交流,瑞典基金會為該校際交流已投資150萬元人民幣。
主要研究領域: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機械CAD/CAM /CAPP/CIMS,數控技術,機械動力學,實驗動力學,非線性聲學,疲勞與斷裂力學,可持續發展,機電產品創新開發,製造業信息化,模具設計與製造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