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期)

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時期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但酷愛中國兵法的武田信玄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藉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

基本介紹

時代特徵,歷史沿革,時代特徵,時間爭議,總結評價,分國制度,主要大名,名將戰法,官職,

時代特徵

戰國時代是一個動盪的社會轉型期。
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向近代過渡。
政治上,分裂走向統一,前武家時期政治制度轉變為後武家型。
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傾向出現。民眾有了自覺意識。思想上更加開放自由。

歷史沿革

應仁之亂
四職之一、身兼三國守護的赤松滿佑因在京都自宅刺殺幕府將軍足利義教嘉吉之亂)而遭到亦為四職家之一、身兼五國守護的山名宗全(即山名持豐)率領之部隊討伐並平定。戰後幕府以山名氏平亂有功將赤松氏所屬之三國守護授與山名氏。勢力成長到八國守護的山名氏一躍成為西國的一大勢力。此時三管領之一,身兼八國守護和和泉半國統治權的細川氏面對山名氏的崛起,決定採取聯合山名對抗同為三管領的田山氏的政策。但隨著田山氏的衰退,兩家之間的衝突也浮現出來,尤其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雙方對立更加嚴重。一直到將軍足利義政長子足利義尚誕生引發繼承風波後,在應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應仁之亂爆發,各守護分別選邊支持,形成東軍細川聯軍與西軍山名聯軍的大混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爭取到天皇與幕府將軍支持,且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占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國地方四國守護大內政弘率領萬餘援助西軍後,整個戰況頓時改觀。加上西軍決定擁立將軍足利義政之弟足利義視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日後更擴大為全日本的大混戰。
隨著兩軍領袖相繼去世和幕府將軍繼承糾紛解決後,兩方決定和解,應仁之亂正式宣告結束。雖然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後幾任將軍仍試圖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應之變爆發的前刻。
關東大亂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幕府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大名,還屢屢頒布爭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材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變。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剩下的也只是大名上洛(進入京都)後操控政局的傀儡罷了。
除了近畿動亂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當初足利尊氏開創幕府的時候,為了對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設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關東,尊氏分封自己的兒子於鎌倉,是為鎌倉公方。而以關東管領為輔佐。由於鎌倉公方府與室町幕府的體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稱。鎌倉公方的勢力可以與幕府對抗,結果在室町時代中葉,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時,爆發永享之亂,被幕府平定。鎌倉公方足利持氏自殺。後來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擁立為鎌倉公方。
後來鎌倉公方足利成氏不滿關東管領上杉憲忠,進而將其暗殺。此舉引發關東管領和公方的長期對抗,導致幕府派遣駿河守護今川氏前去討伐而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總古河,成為初代古河公方。(享德之亂)戰後關東出現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氏支持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關東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彼此對抗了近三十年。日後因山內上杉氏重臣長尾景春叛亂,使扇谷上杉氏趁機擴張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內上杉氏選擇和古河公方和解來對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為了對抗山內上杉氏,和伊勢長氏結盟,使兩方又陷入拉鋸戰中。1491年,因堀越公方發生內亂而被伊勢長氏消滅,伊勢長氏(即北條早雲)的後北條氏因而實力大增。不久後上杉定正猝死導致扇谷上杉氏轉衰,後北條氏轉而攻擊扇谷上杉氏,並消滅相模三浦氏且占領小田原城,促成兩上杉聯合對抗後北條氏的新局面。後北條氏二代家督氏綱更入侵武藏國,取代舊有的足利、兩上杉氏,成為關東地方最強的大名。
以下克上
除了伊勢長氏崛起於關東地方,成為新時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開始出現以下克上,甚至成為一方之雄的新強權。在中國方面,出雲守護代尼子氏篡奪守護京極氏實權,日後其大名尼子經久更取代京極氏,成為出雲守護。在尼子經久生前,尼子氏擴張成與大內氏家督,因海外貿易而興盛的大內義興並駕齊驅,勢力達十一國的中國雙雄。在雙雄爭霸過程中,安藝國人毛利元就採取牆頭草的態度,逐漸吸收尼子、大內的力量,日後乘大內氏內亂,在嚴島會戰中擊倒大內氏權臣陶晴賢,成為中國新霸主。
毛利元就毛利元就
此外,美濃守護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長井規秀的驅逐而衰敗,長井規秀日後繼承齋藤氏,改名為齋藤秀龍,法號“道三”,也就是織田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
在東海,尾張守護斯波氏亦大權旁落,由守護代岩倉與清洲兩織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織田氏旗下重臣織田信定織田信秀父子日後取得實權,在織田信長繼承家業後,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倉織田氏與清洲織田氏,成為尾張一國之主。
在日本戰國時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興勢力,和舊有豪門間的對立從未停歇,但最慘烈的莫過於是將軍足利義輝被弒一事(永祿大逆)。
明應之變中被管領細川氏罷黜將軍一職之足利義材,日後得到中國大名大內義興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將軍足利義澄後,改名足利義稙並復職為將軍。因足利義稙無子,故認養前將軍義澄次子足利義維為養子。
1518年,大內義興返回所屬領國,失去庇佑的足利義稙不敵管領細川氏,而辭去將軍一職,由前將軍義澄長子足利義晴接任。而義晴因與管領細川晴元長期失和,在1546年辭退將軍一職,由長子足利義輝接任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立志重振幕府聲威,不但多次積極調停諸大名之間的紛爭,更邀請上杉謙信織田信長等大名上洛謁見幕府將軍。
此時管領細川氏遭到權臣三好長慶奪權,把幕府當作傀儡而掌握實權,成為當時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長慶死後,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眾決定要罷黜將軍足利義輝,1565年,三好三人眾及松永久秀的叛軍包圍義輝所在之二條御所,雖然足利義輝因為得到名劍客上泉信綱冢原卜傳等人傳授劍術,而有劍豪將軍美名,但依舊寡不敵眾而被弒,他們擁立足利義維之子義榮為第14代將軍。足利義輝死後,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實權,也失去中興的機會,直到幕府滅亡。
將星縱橫
戰國時代伴隨著激烈的衝突。關東地區有兩位強大的大名——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武田和上杉兩軍於1553年、1555年、1557年、1561年,以及1564年前後十二年間,圍繞著信濃境內的領地問題,在善光寺平附近,以犀川、千曲川匯流處的沖積平原(即“川中島”)為中心的區域,分別發生五次戰爭或對峙。其中爆發於1561年10月17至18日(永祿四年9月9至10日)的第四次對陣(八幡原之戰),是戰況最為激烈的一次,也是日本戰國時代參戰雙方傷亡率最高的戰役之一。
西國的毛利元就處在大內和尼子兩強大勢力中間,但作為一代智將的他迅速崛起,消滅了大內和尼子,成為了西國霸主。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今愛知縣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張一國的戰力,在桶狹間以三千軍擊敗並斬殺領有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率領約兩萬五千大軍的名將今川義元(桶狹間之戰)而崛起。戰後他選擇和鄰國三河的德川家康結盟,把擴張領土的目標放在大名齋藤龍興統治之美濃國上。
初期織田信長攻略美濃進度相當遲緩,直到織田信長靠著成功促成齋藤氏重臣美濃三人眾的倒戈,局勢才開始有了轉變。1567年9月,信長攻陷美濃稻葉山城,將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城,並製作天下布武朱印,開始統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擁立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在盟友淺井長政的幫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標。
織田信長織田信長
1570年將軍足利義昭,不滿織田信長無視幕府的態度,暗中與本願寺顯如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元就、淺井長政、三好三人眾與朝倉義景等諸大名聯盟,形成所謂的“信長包圍網”,打算聯合對抗並消滅信長。
1571年,織田信長以比睿山延曆寺包庇與其敵對之淺井、朝倉兩大名,殺入山中將比睿山延曆寺焚毀,此舉引來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評,是信長生前引來較大爭議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發動軍隊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國、三河國,以圖進京,並在三方原擊敗德川、織田聯軍(三方原之戰)。隔年5月,武田信玄於信濃國駒場病故,死前決定繼承人是其孫武田信勝,並由信勝之父武田勝賴擔任陣代一職。
1573年,織田信長與幕府將軍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地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國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滅亡。日本戰國時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時代在此劃下句點,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
幕府滅亡後,信長消滅淺井、朝倉兩家,逼伊勢國司北畠具房將家督讓給信長之子北畠具豊,並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勢力。
1575年,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筱城,與織田、德川聯軍在三河設樂原展開交戰(長筱之戰),戰鬥過程中,織田信長大規模動用火器,最終遏制住了武田騎馬武士的突擊,重創武田。
1576年,織田信長在近江興建大型豪華的商業都市安土城,作為織田政權的象徵。
此時,越後國懷揣著大義的名將上杉謙信平定了越中、能登、加賀等地。武田信玄死後,他成為全國最強將領。他可能在手取川打敗了織田信長,但此事不見於許多史料。但是,他在出征關東前夕病死,死後上杉家爆發御館之亂,上杉家由上杉景勝繼承,實力大損。
上杉謙信上杉謙信
戰敗的武田氏折損諸多重臣,衰亡於1582年。武田氏衰退後,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卻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變,被背叛的重臣明智光秀襲擊身亡。
織田信長的崛起織田信長的崛起
織田信長死後,光秀即向包括上杉景勝毛利輝元北條氏政在內的數位大名發去信函,請求其拖住柴田勝家羽柴秀吉等人為自己爭取時間。
當時,秀吉和勝家分別在同毛利家和上杉家作戰。秀吉憑藉其聰明才智水淹高松城。形勢一片大好,可是秀吉手下的著名謀士黑田官兵衛抓到了明智光秀給毛利家寄出請求拖住秀吉的書信的細作。使得秀吉不得不火速和毛利家議和而火速返回姬路城。
而柴田勝家未能擺脫和上杉景勝的戰事,被拖住了回京復仇的計畫。而當時明智光秀隨後請求朝廷認可自己天下人的地位。數日後,迎來敕使,正式確立自己成為新的天下人。
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變後立即返回近畿,聯合了織田家的另外一位重臣丹羽長秀擊敗明智光秀(山崎合戰),並在決定織田氏繼承人之清洲會議上支持信忠之子織田秀信(三法師)繼位。因此,織田信長的另外兩個兒子織田信孝和織田信雄對秀吉採取敵對日後秀吉在賤岳之戰中擊敗了織田家地位最高的柴田勝家,柴田勝家逃回居城之後自殺。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之後,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和德川家康談和,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阪。日後於1585年任關白,1586年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奠定豐臣政權。
豐臣秀吉豐臣秀吉
在歷經紀州、四國和九州征伐使長宗我部氏島津氏降服後,並於1590年包圍小田原城擊敗後北條氏,使東北大名降服,完成統一日本的壯舉。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閤,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
1592年,太閤秀吉為了平息國內土地不足分封的問題,決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鮮國提出“假道入明”的請求,卻經過考慮,使秀吉決定先併吞朝鮮,再併吞明朝,繼而完成其稱霸亞洲的夢想。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萬軍人前往朝鮮,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只花一個月便攻陷朝鮮首都京城(今首爾),驅逐朝鮮國王李昖。
李昖為了擊退日軍,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軍前去救援,雙方展開激戰。
1593年1月,明、鮮聯軍以提督李如松為首擊退日將小西行長,收復平壤,雖在碧蹄館(碧蹄館之戰)敗於日本名將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但後來因日軍以宇喜多秀家為首因為考慮到可能會有伏兵,便率日軍退至釜山。此外日本國內也有人要求求和,於是日本被迫和明朝議和,在1595年,文祿之役在兩方議和下結束。
到了1597年,秀吉捲土重來,再次出兵攻打朝鮮,慶長之役展開。日軍為了加快進攻速度,使用了新的戰略,沿用繼續進發。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鮮,首以明末名將麻貴,與日軍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戰。交戰之後雙邊開展了拉鋸戰,雖然日軍擊退了進攻,但也無法更進一步,戰況再一次陷入僵局。
在兩軍對峙之際,1598年7月,太閤秀吉在京都伏見城病逝,日軍在五大老的命令下開始撤退,同年11月,明軍軍隊於露梁海戰截擊擊敗日軍,日軍和明軍展開激戰,島津義弘、立花宗茂等人最終突出重圍,日軍成功撤退回國,慶長之役結束。文祿慶長之役後,豐臣氏消耗過多財力,成為日後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關原合戰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氏立其7歲的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半島返國的豐臣氏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
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係迅速惡化。
結束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結束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
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於大阪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
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質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凌厲,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前線喘不過氣;可是到了大約中午時分,家康以火槍隊向其事前已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作出威嚇射擊,迫使他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
於是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輕微優勢轉為戰線完全崩潰。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收場。幾天后石田三成被捕,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以首要戰犯的罪名遭到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了豐臣氏的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並削減豐臣家領地222萬石至60萬石;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係,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鐘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阪城,即方廣寺鐘銘事件
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阪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後藤基次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阪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
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轟擊大阪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阪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
大阪冬之陣便是在大阪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
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阪城,這次史稱大阪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氏勢力,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歷史自此正式邁入江戶時代
關原合戰關原合戰

時代特徵

嚴格說來,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將軍(也稱作征夷大將軍)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
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鐵炮(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
“戰國三大梟雄”:齋藤道三北條早雲松永久秀,其實毛利元就北條氏康伊達政宗島津義久長宗我部元親皆可算是一雄。
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雇用職業軍人(武士)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時間爭議

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總結評價

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漸被破壞殆盡,最後被織田信長驅逐而滅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該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護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瀰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日本戰國歷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勢。
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豐臣的大阪。其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藉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
室町幕府統治一百多年後開始衰落。各地強有力的大名紛紛自立為政。一般以1467年(應仁元年)為日本戰國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阪夏之戰,攻滅豐臣秀賴統一日本為止共148年的歷史。
戰國前期的大戰多集中與中國地區與京畿地區。一般是傳統意義上控制京畿的戰爭。參與者多為近畿地區而且在京都有相當勢力的大名。從十六世紀初北條家爭奪關東霸權開始戰爭中心東移至東海關東,北陸地區。而這一時期也是日本戰國人材輩出的時代。其中以關東的北條氏康,越後(屬北陸地區)的上杉謙信,甲斐(東海地區)的武田信玄之間為爭奪關東,信濃等地的霸權的戰爭為代表。而東海地區因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張的織田信長和後來統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為戰國時期的英才發源地。
武田信玄經過多年戰爭擊敗苦主上杉謙信及北條、今川等大名奪取駿河信濃等地,成為當時最強的大名。後來武田受沒落將軍足立義昭之命進軍京都,途中在三方原一戰(1572年)大敗德川家康,令織田信長坐立不安。但其後因病突然撤軍,功敗垂成。信玄死後,其子勝賴才具不足,長筱之戰敗於織田德川聯軍。甲斐從此走向衰落。武田死後不久,其死敵上杉謙信也病死。
至此,戰國的重心轉向織田一系。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諸侯)之一,與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時瑜亮,一生傳奇頗多。
桶狹間合戰前,他高唱“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後以三千兵馬於熱河神宮附近奇襲今川義元的二萬五千軍隊,並砍下今川的首級。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在長筱一戰中,用鐵柵欄後的三千鐵槍擊潰武田家號稱無敵的一萬五千騎兵。
織田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史稱“清州同盟”,統一尾張、美濃後把主城從清州城移至美濃稻葉山城,並將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城,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一統天下之意。而後開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統一全國。在滅掉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並流放足利義昭(幕府),擊敗毛利水軍之後,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當義氣飛揚的他準備攻打西部的毛利時,他的大將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長斬首波多野家家主而迫使波多野氏家將殺了作為人質的光秀的母親,也因為不堪信長的羞辱和猜忌,起義包圍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長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信長的時代是日本崇尚中國文明的時代,也是日本開始引入西方技術的時代。武田家出了熟讀孫子兵法的信玄,高舉著的“風林火山”(來自孫子兵法的《軍爭第七》原文“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四字)而他終身的對手信長卻是熱衷西洋文化,購置火槍鐵炮,和用鐵甲船來對付他的敵人。相傳他一度身穿和服,卻批著西班牙海軍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搖過市。我們也許可以從當時的詳細記錄的禮儀和戰史中體會到不少讓國人感嘆和共鳴的感受吧。織田信長在武田信玄死後立即消滅忠於足利氏的淺井、朝倉兩大名,接著放逐足利義昭。室町幕府至此終結。
此後,織田擊敗武田軍並且逐漸控制近畿,東海地區,成為日本實際的掌權者。接著織田信長派羽柴秀吉進攻中國地區最強的大名毛利輝元。雙方在相持階段時突然傳來織田大將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1582年),織田信長死難的訊息。織田信長築安土城自居,故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安土時代。 羽柴秀吉立即與毛利輝元議和,回師平叛。其後,羽柴秀吉擊敗柴田勝家(1582)。次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與德川家康議和,鞏固了他對近畿,東海地區的統治。在後來的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後基本統一日本南部。
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攻滅北條氏政,統一關東地區。為鎮撫關東各大名的勢力,豐臣秀吉將德川家康改封到關東。為後來德川稱雄埋下伏筆。同年,豐臣秀吉擊敗伊達政宗等奧州諸大名聯軍,征服東北地區。至此,日本統一。
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及明朝不與之通商和自己的侵略欲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軍隊援助朝鮮。經五年戰爭後,形勢逐漸對日軍不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豐臣秀吉築大阪城。其統治時期稱為桃山時代。豐臣秀吉死後,其家臣分裂為近江、尾張兩派。一直韜光養晦的德川家康乘機聯合尾張一派,在關原之戰(1600年)中消滅西軍,豐臣一系勢力大衰。
德川稱雄日本並於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了江戶幕府統治。為最終奠定德川家長久統治的基礎,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兩年內發動大阪冬和大阪夏之戰。大阪夏之戰(1615年)中德川軍攻陷大阪,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自殺身死。忠於豐臣的家老武士幾乎全部戰死。顯赫一時的豐臣家被消滅。德川受封江戶(現東京),其政權稱江戶幕府。至此,日本最終統一。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分國制度

1)分國制起奈良時代,根據日本天武天皇所創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區而劃分,共有六十六國。戰國六十六國:
近畿五國——山城、大和、河內、攝津、和泉
東海道——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
東山道——近江、美濃、飛驒、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
北陸道——越後、越中、越前、能登、加賀、若狹、佐渡
山陰道——丹波、丹後、因幡、但馬、出雲、石見、伯耆、隱岐
山陽道——長門、周防、安藝、備後、備中、備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贊岐、伊予、土佐、淡路、紀伊
西海道——薩摩、大隅、日向、肥後、肥前、築後、筑前、豐後、豐前、對馬、壹岐
近畿以東為東國;近畿以西為西國
具體按石高來算:
(1)近畿300萬石
(2)九州240萬石
(3)四國86萬石
(4)東海180萬石。
(5)北陸180萬石。
(6)中國240萬石。
(7)甲信68萬石。
(8)關東320萬石。
(9)東北地區200萬石。

主要大名

關東
北條早雲(1432-1519)、北條氏康(1515-1571)、佐竹義重(1547-1612)
北陸
朝倉孝景(1428-1481)、上杉謙信(1530-1578)、朝倉義景(1533-1573)
甲信
武田信玄(1521-1573)、武田勝賴(1546-1582)
東海
齋藤道三(1494-1556) 、今川義元(1519-1560)、織田信長(1534-1582)、德川家康(1542-1616)
近畿
淺井長政(1545-1573)、豐臣秀吉(1536-1598)、明智光秀(1528-1582)
中國
毛利元就(1497-1571)、尼子經久(1458-1541)、大內義隆(1507-1551)
四國
九州
島津貴久(1514-1571)

名將戰法

武田信玄——啄木鳥戰法
這一戰法是根據啄木鳥捕蟲的情景而想出來的。啄木鳥在捕蟲的時候,先在樹的一面啄洞,然後到相對的一面等待。當蟲子吃驚地從這一面逃出來的時候,剛好落入啄木鳥的口中。在川中島合戰時,軍師山本勘助向信玄提出了這一戰法。
具體方法是:派遣機動力高的精銳部隊迂迴到敵軍背後攻打,當敵軍向前方敗退時,用留守本陣的軍隊加以狙擊。
當時上杉謙信看破了這一戰法,主動向留守本陣的少數武田軍發動了進攻,並使武田軍陷入苦戰。獻此計的軍師山本勘助也因為懊悔而沖入敵陣戰死。但是當迂迴到上杉軍背後的別動隊到達時,上杉軍立即變為劣勢。
此後武田軍也經常籍仗著無敵的高機動力騎兵而多次使用這一戰法。但是,山本勘助是否真有其人也並不一定,有一種說法是馬場信房提出的這一戰法。
上杉謙信——車懸之陣
這是上杉謙信上杉景勝特有的陣勢,其方法是謙信的旗本聚集在陣形中央,其餘各隊成放射狀擺開,象風車的翼一樣轉動,輪流攻打敵軍。這一陣勢對敵陣有很強的衝擊力,但對使用該陣的將領的統帥力有很高的要求
車懸之陣車懸之陣
當與敵軍交戰的先頭部隊退下來時,另外一隊又馬上轉上去迎戰。這樣使得敵軍疲於應付,而本軍得到休息。謙信在與武田信玄北條氏康等名將交戰時就經常使用這一戰法,幾乎未嘗敗績,他也被稱為“軍神”。
江戶時代初期,謙信的繼承人上杉景勝由於被減封而軍勢大弱,但是當他排出這一陣勢的時候,仍然軍容威嚴整齊,大有謙信遺風。
真田信繁——影武者
這一戰法是真田信繁率領旗本衝擊敵軍時使用的。當時幸村將軍隊分做幾個小隊,都手持真田氏六文錢的戰旗突入敵陣,使敵人無法分辨哪個才是真的主將。同時,真田軍的忍者也混入陣中,大喊“XXXX殿討取!”的口號,更加使得敵軍發生混亂。
在大阪夏之陣時,真田信繁在明知無法取勝的情況下使用這一戰法向德川軍本陣決死突擊,使得家康向後退軍12公里,後來由於體力耗盡而被越前松平家士兵西尾仁左衛門所殺。但他也因此獲得了“日本第一強兵”的稱號。
豐臣秀吉——渴殺
秀吉在攻打毛利家的備中高松城與掃蕩紀州雜賀黨的太田城時使用了水淹的戰法;在攻打鳥取城與三木城時使用了絕糧戰法。
“切斷敵軍的補給線”,“使敵軍喪失戰意”,“把自己軍隊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這樣的說法是秀吉的一貫主張。
水攻是必須製造堤壩,大量建築土木工事的戰法,耗費非常大,所以必須因地制宜,並且由能人指揮才行。在秀吉軍中,軍師黑田孝高就是這樣的好手。同樣,當石田三成進攻忍城時,卻使用這一戰法失敗,反而落下笑柄。
絕糧戰法就必須把敵城完全圍困,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在攻打鳥取城時,秀吉先以糧價的十倍購買,使得城內無糧,然後才突然圍城。他還做了非常周密的布置,封鎖了鳥取與外界的一切聯繫,包括海上——甚至強大的毛利水軍都無法突破。
鈴木重秀——釣瓶擊
鐵炮戰法中以織田信長在長筱合戰中使用的“三段”最有名,但鐵炮集團“雜賀黨”的首領鈴木重秀的組擊也很厲害。
重秀就是傳說中的“雜賀孫一”,也有人認為他是虛構人物,原形是鈴木重朝
鐵炮組擊的戰法就是由四人使用一門鐵炮,其中一人負責舉槍射擊,另外三人分別站在左、右、後方負責不同的分工。比如說左邊的裝彈,右邊的裝火藥,後面的負責安放和點燃火繩。經過訓練後,一組人可以在4~5秒之內進行連發。
一般來說,1門鐵炮是一個人來使用,射擊的間隔在20秒多,信長的三段射擊的間隔是7秒多。而重秀使用兩組輪流進行組擊,間隔只需要2~3秒!這樣看來,還是雜賀黨的射擊法最厲害。
由於有這樣精密出色的戰法,又擁有大量的鐵炮,因此雜賀黨能協助本願寺在石山之戰中與全盛時期的信長相持10年之久。
石山開城後,重秀投降了秀吉。他的結局有的說是病死,有的說是流浪,也有人說是被毒死。
薩摩島津家——釣野伏
釣野伏釣野伏
釣野伏是薩摩島津家的得意戰法. 這一戰法看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先頭部隊的“敗退”必須裝得很象,才能引誘敵軍上當。在退卻時如果敵軍有所醒悟而放棄追擊,先頭部隊還要再次上前撩撥,虛張聲勢,引敵軍再次追來,直至落入包圍圈。
島津家在九州統一戰中多次使用這一戰法,最出名的就是討取了龍造寺隆信沖田綴之戰了。後來在秀吉徵伐九州時,他們又用這一戰法擊敗了秀吉的先鋒仙石秀久,並討取了長宗我部元親的長子長宗我部信親
伊達政宗——騎馬鐵炮
奧州是名馬產地,許多戰國大名都到此地買馬,作為當地最大勢力的伊達氏更是因此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並使用攜帶鐵炮的騎兵部隊作為騎兵的前衛。士兵一邊騎馬賓士,一邊用鐵炮射擊,威力非常強大。
政宗的騎馬鐵炮隊據說是軍師片倉景綱從鐵炮對決騎兵的長筱之戰中獲得靈感而想出來的,也有人說是在紀州雜賀孫一的幫助下建立的。
這是一個新的兵種,在大阪之戰中發揮了威力,但也同時吃到了敗仗。
當時,政宗以八百騎馬鐵炮隊為前鋒,一萬大軍(其中有2千騎兵)隨後,擊斃了大阪方的大將後藤基次薄田兼相及其後續部隊。但後來,不善於近戰的騎馬鐵炮隊在遭到真田幸村的決死突擊時,潰亂敗退。這使政宗一直引以為恨。

官職

中央官制
律令制下的中央官制以二官八省為基本體制。君主在天皇之下,置有擔當朝廷祭祀的神祇官與統括國政的太政官(二官),太政官之下實際的行政置八省分擔。
中國的律令制中,皇帝集權,並在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輔助皇帝。相對上,日本的律令制(二官八省)是天皇與各省之間代理天皇處事的合議體,特徵是設定太政官。
二官八省以外其他的監察行政組織的弾正台及宮中等負責守衛的衛府(衛門府、左右衛士府、左右兵衛府)由天皇直轄管理(まとめて、二官八省一台五衛府)。此與“官”是指“役所的事物”,與“辦公室職員”有所差異。
公卿:正一位到正四位下,即高級官員,也可以認為敘任這些職位的都是貴胄
殿上人:從四位上到從五位下,即有見天皇的權利,需要通傳
正式官:正六位到從八位,小官員,無權覲見天皇
令外官:初位(分大初和少初),說其是官還不如說是吏更貼切
官職介紹:
太政官
太政官是統管朝廷的最高機關,相當於內閣
太政大臣:太政大臣是所有官職中最高的官職,可以說是天皇師傅的名譽職位,這一職務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適任者就不設定的緣故,該官職空缺的時候很多。織田信長死後受到追贈,豐臣秀吉就任關白後也敘任該職。
左大臣:太政官的長官,總裁太政官所有政務、宮中的典禮等,是朝廷事實上的最高責任者。沒有武家敘任過該職,根據秦(中國)的“丞相府”一詞,左右大臣也被稱為左相府、右相府,簡稱左府殿、右府殿。
右大臣:太政官的長官,雖然是次席,但許可權與左大臣相同。當左大臣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出朝或兼任關白時,代行總裁太政官的政務和典禮。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賴都敘任過此職。
內大臣:太政官編制之外的大臣,許可權與前兩者也是一樣。當左右大臣都不能出朝時,代行總裁太政官的政務和典禮。德川家康敘任該職時,被稱為“江戶內府殿”,織田信雄豐臣秀賴也曾敘任該職。
大納言:太政官的首席次官,與大臣共同商討天下政事,討論天皇命令的得當與否,也是傳達上下言語的重職。大臣不在之時代行太政官的任務,豐臣政權下的羽柴秀長(大和大納言)、前田利家豐臣秀次等敘任此職。
中納言:職務與大納言相同,但不能代行大臣之事,中納言的別稱是“黃門”,原本由來是秦的官職,宮門之扉為黃色,此官於門內侍立所致。姊小路良賴曾向朝廷申請未果。
參議:與大臣、納言共同協商政事的官職,是繼納言之下的重職,任用條件相當嚴格。參議的別稱是唐名的“宰相”。足利義輝足利義昭北畠具教(參議左中將)等與朝廷親近者敘任該職。
弁官局:分左右兩部管理八省的部門。左右弁官局中有大弁、中弁、小弁之職。職務是將上命傳達各省,處理庶務。因為要處理太政官內的一切公文,因此非學問出眾者不能當此職。戰國時代公家多有敘任此職者。
少納言:最初是擔當詔敕(天皇文書)的重職,後來職權衰減,成為僅僅掌管御印(內印)和官印(太政官印)的有名無實的官職。
長官: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次官:大納言、中納言
判官:弁官、少納言
八省:
內務省:(又稱中務省)侍奉天皇側近,行使詔敕頒行等宮中一切政務,卿由親王擔任,如無適任者即空缺。秀吉的御咄眾宮部繼潤擔任內務卿法印。
侍從是天皇的近侍,職務是進諫天皇的過錯,補其不足。北羽的安東愛季屢屢向織田信長贈送鷹、馬、天鵝等物,在信長的推舉下敘任該職。
式部省:擔任文官任免等一般人事的部門,負責調查文官的事務成績,上報太政官,以及指導禮儀等工作。卿由親王擔任。信長的右筆(書記)楠正虎敘任式部卿法印一職。
民部省:管理地方戶籍、租稅、交通、建設等工作的部門。因為是擔當朝廷的稅收工作,因此是僅次於內務、式部的要職。五奉行的前田玄以任民部卿法印,曾謁見秀吉的松前慶廣擔任民部大輔,秀吉的黃母衣眾青山一重擔任民部少輔一職。
治部省:處理外交事務、高官的戶籍管理、監督寺社佛閣等處人員的禮儀,也裁判庶民的婚姻訴訟。石田三成敘任治部少輔之事非常有名。
兵部省:管理武官的人事、諸國的兵馬、城池等一切軍務的部門,負責錄用京和地方的兵士,製成名簿。大內義隆敘任兵部卿。
刑部省:管理訴訟的審理、判決、刑罰執行的部門,後因為檢非違使廳的崛起,職權旁移,成為有名無實的官職。大谷吉繼敘任刑部少輔一職。
大藏省:管理諸官廳的收支、諸國的調(田地課稅)、貨幣、金銀、物價的部門。
宮內省:總管皇室的收支、衣食、雜務等宮中之事,同時也兼管諸國獻上的食料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