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信長於桶狹間之戰後,開始針對殺害與織田家同盟的齋藤道三而成為美濃領主的齋藤義龍。義龍為一勇將,即便是織田軍也難以擊敗。1561年義龍突然死去,由嫡男齋藤龍興繼任家督,齋藤家的家臣們內部開始分裂,信長得以在對齋藤戰上取得優勢。1564年信長將妹妹阿市嫁給北近江的淺井長政締結同盟,以強化對齋藤氏的牽制。1565年信長和伊勢的北田具教開戰。具教奮戰後仍居劣勢,於是接受信長開出的條件而投降。該條件是“信長次男織田信雄作為具教嫡男北田具房的養子”。此後,伊勢國為織田所支配,信長打破對北田親子人身安全的承諾,派兵前去捉拿北田具房,具房於數年後死去。北田具教則為信長信雄聯軍所擊敗。信長對伊勢的神戶具盛亦采同樣的政策。神戶氏接受織田信孝成為神戶家養子後,具盛被軟禁。1566年進攻墨俁受阻,命令木下藤吉郎建立墨俁城,並以該城為據點。隨著西美濃三人眾(稻葉一鐵、氏家卜全、安藤守就)、其相關者(竹中半兵衛等)、其它如蜂須賀正勝、前野長康、金森長近等人加入信長陣營,終於在1567年於伊勢長島擊敗齋藤龍興,將美濃國納入版圖。成為統治尾張美濃兩國的大名時,信長時年33歲。
傳言中“取得美濃者可取得天下”。信長取得美濃後,採用中國周朝立於岐山後,打倒殷朝統一天下的故事,將美濃國舊主土岐氏齋藤氏的據點井之口改名為岐阜。此時開始使用“天下布武”印,並正式以統一天下為目標。
桶狹間會戰後,織田信長開始攻略美濃。這時齋藤義龍已死,在位的是其子齋藤龍興。 1561年,織田和齋藤進行了森邊之戰,織田軍戰敗。
為此,織田信長決定將居城前移,於1563年在小牧山築城,並將居城移往小牧山城。
1566年,織田信長派木下藤吉郎(後來的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在墨俁築城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前沿堡壘。
而這時齋藤方面卻很不妙。齋藤龍興的家臣竹中半兵衛因為不滿意齋藤龍興,運用奇謀,奪取了稻葉山城。後來竹中交還了稻葉山城給齋藤龍興,自己卻被羽柴秀吉策反,作了羽柴秀吉的軍師。在竹中和羽柴的謀略下,美濃三傑(氏家卜全,稻葉一鐵,安藤守就)投向了織田家,齋藤的家臣團瓦解了。
1567年,織田信長攻下了美濃稻葉山城,齋藤家滅亡。織田信長將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取“周文王起於岐山”之意,準備統一天下,並開始使用“布武天下”的印鑑。同時,織田信長把妹妹嫁給淺井長政,與淺井長政結盟。
1568年7月,織田信長在美濃政德寺拜見了足利義昭,決定擁立足利義昭為幕府將軍。
當年9月,織田信長開始率軍上洛,經過萁作之戰迅速擊敗了南近江的六角家,平定了南近江,進入了京都。10月18日,足利義昭繼任征夷大將軍。
次年1月,織田軍擊敗了擁立另外一位將軍足利義榮的三好家,確立了足利義昭的地位,並在2月修建了二條城作為足利義昭的居城。
實踐歷史
織田崛起
戰亂時代是弱肉強食的時世,在此嚴酷的情勢下首先走上統一全國之路的是有開拓精神的英雄織田信長。織田信長誕生於尾張“守護代”之家。其他大名都用刀劍時,他引進了火槍戰鬥。他還進行了許多現代化的為政舉措。自1560年5月,在桶狹間擊敗今川氏後威名大振,步入戰國列強的行列。
永祿六年(1563年)二月,織田信長決定在更臨近美濃國的二之宮山築城,稱為小牧山城,隨即把本城由清洲遷移到此處。而美濃守護代齋藤義龍死後,其子龍興繼位,此子能力平庸,而又耽於逸樂,臣服於稻葉山的美濃國人眾紛紛離心離德。永祿七年(1564年)前後,齋藤龍興囚禁了岩村城主安藤伊賀守守就,隨即就被安藤守就的女婿、菩提山城主竹中半兵衛重治奇襲稻葉山城,不僅救出了自己的老丈人,還把龍興給趕了出去。
安藤守就和大垣城主氏家直元(卜全)、郡上八幡城主稻葉良通(一鐵)並稱“西美濃三人眾”,向來共同進止,守就一旦得脫囹圄,立刻整合三家兵馬占據了稻葉山,頗有取齋藤氏自代之意。然而他這種行為激怒了其餘的美濃國人,陸續聚攏到齋藤龍興身邊。安藤守就無奈,只得退出稻葉山,並且迎回龍興。這一惡性事件使織田信長看到了從內部瓦解美濃國的機會,於是他委派家臣丹羽五郎左衛門長秀、木下藤吉郎秀吉等人潛入美濃,遊說各地豪族倒戈。永祿九年(1566年)八月爆發了森邊之戰,織田軍遭逢前所未有的大敗,然而時隔不久,丹羽等人就說服了西美濃三人眾。次年(1567年)八月,信長再次動兵,與三家兵馬合流,一直逼至稻葉山城下。
在制壓了稻葉山城西南方的瑞龍山寺後,織田軍放火焚燒城下町,將城堡圍困得水泄不通。齋藤龍興向國內豪族求援,可惜應者寥寥。激烈的圍城戰持續了一個月,彈盡援絕的龍興終於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以放自己一條生路為條件,開城投降。信長進入稻葉山,放這個份屬妻侄的美濃守護代乘船逃往伊勢長島——此時距齋藤道三戰死,已經整整十一個年頭了,富庶的美濃國終於降伏在織田信長腳下。
織田信長進入稻葉山城以後,很快就把本城從尾張的小牧山又遷移到此處。稻葉山不但高大堅固,並且美濃周邊環境也比尾張要好:美濃往東,是武田氏控制的信濃國,但兩國交界處多崇山峻岭,軍行不易,相信一代梟雄武田信玄不會從此道攻擊織田氏;美濃往北,是貧瘠險峻的飛驒國,根本不對自己構成威脅;美濃往南,是故鄉尾張;美濃往西,就是環繞琵琶湖的近江國,經此可到京都。控制美濃國,可謂打開了通往京都的第一道門戶。
掌握了濃、尾兩國的信長,實際控制區域雖然還不到整個本州島的二十分之一,在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卻已經是威震一方的大大名了,足以與北條、武田、毛利等強大勢力一較短長。於是信長將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之意,並為自己定製了一方圖章,上刻“天下布武”四字。
“天下布武”,就是準備以武力來平定亂世,取得天下。對照岐阜的名稱,說明到此時候,織田信長已經擁有了天下之志,目光不再侷促於自己領地和周邊領土,甚至也並不局限在畿內、京都,而放諸廣大的日本列島。然而要想上洛進而控制天下,信長還亟需一個大義名分,他與今川義元不同,義元本就是足利氏的同族,又是世代守護,可以堂堂正正地上洛去輔佐幕府,信長卻沒有這個資格。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上天降下一宗寶貨,幾乎是硬塞到了織田信長的懷中。就在奪下稻葉山城後不久,美濃舊豪族明智光秀回到故鄉,覲見信長。明智氏本是土岐氏的支族,一度仕奉齋藤道三,道三、義龍父子相爭,明智氏在戰亂中滅亡,遺族星散,不過對於光秀本人,其源流卻始終是一個謎。
明智光秀帶來了前幕府將軍足利義輝之弟足利義昭的書信,希望織田信長可以協助義昭上洛,討伐掌握幕政的三好氏和松永氏,扶持義昭繼任征夷大將軍。信長得信,喜不自勝,立刻回書允諾。永祿十一年(1568年)七月二十五日,足利義昭在明智光秀、細川藤孝等家臣的保護下,從越前來到美濃,暫居立政寺中。兩日後,義昭與信長會面,信長獻上錢千貫,以及太刀、鎧甲、馬匹等物,以表達對義昭的敬意。
一個月後,織田信長整備大軍,聯合北近江的豪族淺井氏,開始了上洛之戰。他很快就擊破了南近江守護六角氏,進而趕走三好三人眾,降服松永久秀,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進入京都。九月,足利義昭繼任第十五代,也是最後一任室町幕府將軍。
第一次信長包圍網
永祿十二年(1569年)1月,趁織田信長率領織田軍主力返回美濃的空隙時,三好三人眾與齋藤龍興等美濃浪人眾共謀襲擊足利義昭御所所在的六條本國寺(六條合戰)。織田信長在大雪中堪稱神速的行軍,僅用兩天援軍就抵達京都(當時從岐阜到京都需歷時3天),而在織田信長抵達前,由於淺井長政援軍與明智光秀的奮戰擊退了三好齋藤軍。呼應三好軍的入江春景於高槻城遭織田信長進攻。入江春景投降後,織田信長不再原諒其背叛而處刑之。同一天,織田信長要求堺市交出2萬貫的矢錢(軍費),要求商人們服從織田家。此動作讓堺會合眾(商人聯合會)原先仰賴三好三人眾抵抗織田信長,在三好三人眾為織田軍擊退後,臣服於織田信長。如此一來,織田信長成功地擴大於畿內的勢力。同年,織田信長為限制足利義昭的幕府將軍權力,訂立了稱為“殿中御掟”9條的掟書(公布法或公定法)之後又追加了7條昭告天下,並讓足利義昭承認這項命令。但因此事使得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的對立已然成形。
永祿十三年(1570年)4月,織田信長為了討伐數度無視上洛命令的越前大名朝倉義景,打破了與淺井長政同盟時的約定(不得進攻淺井氏的盟友朝倉氏),並與盟友德川家康一起進軍越前。織田、德川聯軍逐步攻擊朝倉氏各個城池,進逼到金崎城時,淺井長政突出兵救援朝倉氏,織田信長察覺淺井長政叛變後,開始進行撤退,導致聯軍陷入退路被截的危機。織田信長在負責斷後的殿軍木下秀吉(即日後的豐臣秀吉)、明智光秀、德川家康等人的奮戰之下(此即金崎之戰),終於得以逃回京都。織田信長返回京都時,據言身邊只剩下約10人。將軍足利義昭趁此機會與織田信長的對立白熱化,發布了打倒織田信長的命令到各國,包括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武田信玄、毛利輝元、三好三人眾,甚至比睿山延曆寺、石山本願寺、雜賀眾等寺廟勢力都被找來,組成了“信長包圍網”。為對抗包圍網,織田信長開始討伐淺井長政。
永祿十三年(1570年)6月,在近江姊川河原聯合德川家康軍與淺井、朝倉聯軍對戰(姊川之戰)。會戰中織田軍一度因淺井方先鋒磯野員昌突破了自軍13段備的11段而陷入苦戰,幸有賴德川軍擊破朝倉軍後聯手夾擊淺井軍,終於擊潰淺井、朝倉聯軍。
第二次信長包圍網
元龜元年(1570年)8月,織田信長出兵討伐於攝津舉兵的三好三人眾,因石山本願寺的援軍等原因而苦戰。織田信長本隊在攝津國與三好三人眾對陣時,淺井長政、朝倉義景、延曆寺等3萬聯軍進攻近江坂本,抵抗聯軍攻勢的近江織田軍敗於人數上的劣勢,信長重臣中名將森可成與信長之弟織田信治因此戰死。為此織田信長於9月23日凌晨神速從攝津本隊返回近江,慌亂的淺井長政、朝倉義景等人於比睿山布陣抵抗信長。信長則在近江國志賀與淺井、朝倉聯軍對峙(志賀之陣)。然而此時受命於本願寺法主顯如的伊勢長島一向一揆眾舉起叛旗,信長之弟織田信興、重臣坂井政尚因此喪命,信長也陷入進退不得的窘境。為打開窘境,信長奏請正親町天皇頒布敕令。12月13日,因天皇敕令而成功與淺井、朝倉軍和解。此時據大久保忠教所記載的“三河物語”中,提到信長對義景的說法是“天下是朝倉大人所有,我將不再妄想”。元龜二年(1571年)9月,織田信長數度要求僧兵撤退,發出多次“避難勸告”,後放火燒掉仍持續抵抗的比睿山延曆寺(火燒比睿山),此舉堅定了武田信玄上洛的決心。成為佛敵後的織田信長,一向一揆以及淺井朝倉方面再度出兵。
元龜三年(1572年)7月,信長嫡男織田信忠初次出陣。此時織田軍和淺井、朝倉聯軍之間有持續不斷的小規模戰鬥,但戰況漸漸對信長一方有利。8月朝倉軍的武將前波吉繼、富田長繁、戶田與次等人投降信長。10月,甲斐的武田信玄呼應足利義昭的出兵邀請,終於開始上洛。武田軍總兵力3萬,大軍開始侵攻織田領地的東美濃與德川領地的遠江、三河。織田、德川軍開始抵抗。但在武田軍武將秋山信友進攻東美濃的岩村城時,城主的遠山景任(直廉)病死。景任遺孀岩村殿(信長的叔母)將信長五男坊丸(日後的織田勝長)收為養子,並立織田勝長為城主抵抗來軍,秋山信友對岩村殿使出結婚的談和條件。實際上岩村殿的女兒雪姫和武田勝賴結婚生下武田信勝,岩村殿跟武田氏也可說有姻親關係。因此,岩村殿開城投降並和秋山信友結婚,把坊丸做為人質送往甲斐,令東美濃大半落入武田的支配。同年,武田軍大舉出征,目標是德川軍三河的領地,德川軍於一言坂之戰為武田軍大敗,接著連遠江、三河諸城都一一陷落,戰況逐漸對德川軍不利。信長為挽救戰況,派出由佐久間信盛、平手泛秀領兵的3000名援軍到三河,但在12月遠江三方原之戰中,織田、德川聯軍被武田軍大敗,平手泛秀戰死,結果援軍未能解救德川軍,退回歧阜。
元龜四年(1573年),武田軍繼續西上,從遠江開始進攻三河。2月,開始攻擊三河的野田城,而將軍足利義昭則在三好義繼及松永久秀等人協助下舉兵呼應武田信玄的上洛行動。兩面受敵的織田信長為解決困境,4月5日,經正親町天皇出面(發出敕令)與足利義昭和解。接著4月12日,正當武田信玄一舉上洛之時突然病死於信濃國駒場(今長野縣下伊那郡阿智村),武田軍帶回信玄遺體返回甲斐。
武田信玄死後,織田信長得以趁勢重整軍備。接著元龜四年(1573年)7月,舉起叛旗後守在二條城、槙島城的足利義昭遭織田信長擊敗,從京都被放逐、至此室町時代終結。狹義的戰國時代至此終結。而廣義的戰國時代要等到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或者等到大阪之陣方結束。
元龜四年(1573年)7月28日,織田信長奏請朝廷將年號從元龜改為天正。天正元年(1573年)8月,織田信長命細川藤孝討伐守在淀城的三好三人眾其中一人岩成友通,友通遭擊敗。同月,織田信長率領3萬兵力行軍至越前,於刀根坂之戰擊敗朝倉軍。攻下朝倉氏後,轉往攻擊於小谷城的淺井久政、淺井長政父子,在信長攻擊下,小谷城陷落,淺井久政,淺井長政父子皆剖腹自殺,織田信長將淺井長政之子萬福丸處死,淺井氏滅亡。在此時,帶回了嫁給淺井長政的信長之妹阿市。
天正元年(1573年)9月24日,織田信長以尾張美濃伊勢軍隊為中心,率領3萬兵力往伊勢長島行軍。織田軍在瀧川一益等人的活躍下,約半個月就一一攻陷長島周邊的敵城,但由於長島的一向一揆強烈抵抗,厭惡長期戰的織田信長開始於10月25日撤退。而在撤退途中,受到一揆軍的追擊,導致織田軍苦戰、林新次郎通政戰死。11月,河內國的三好義繼配合足利義昭開始叛亂。織田信長以佐久間信盛為總大將,將軍隊送往河內,三好義繼的三家老因懼怕信長的實力背叛了義繼,三好義繼於天正元年(1573年)11月16日自殺,至此三好氏滅亡。
天正元年(1573年)12月26日,於大和的松永久秀終也無計可施,獻出多聞山城並投降織田信長。結果武田信玄病死僅不到一年,加入信長包圍網的大名、大部分皆為織田信長所擊敗。
掌握政權
信長撕破了兩張包圍網,掌握了政權後,
朝倉氏舊地的
一向宗信徒開始起義。一向宗是佛教的一個新興派別,和同時期
馬丁·路德的
新教一樣是民眾
自覺意識的產物。織田信長殘暴地平定了長島門徒們的叛亂。
討滅武田
天正三年(1575年)1月,長島門徒們懲罰了協助殺害長俊但之後反戈一擊的富田長繁等地頭武士、將越前做為屬於一揆的國土。接著受顯如命令前往越前赴任的守護代為下間賴照,但由於賴照的惡政更甚於前代領主桂田長俊,一揆眾的內部持續分裂。
天正三年(1575年)4月,武田勝賴為討伐於武田信玄死後即背叛武田家成為德川家康家臣的奧平貞昌,率領15000人的兵力前往攻擊貞昌所在城長篠城。但奧平軍的善戰使武田軍在進攻長篠城上花了超出預期以上的時間仍無法攻下。此時織田信長於5月12日率領3萬大軍從岐阜出兵,5月17日在三河的野田與德川家康軍8000兵會合。擴大為38000兵力的織田德川連合軍於5月18日布陣於設樂原。接著5月21日,織田德川聯合軍與武田軍開戰(長篠之戰)。在此戰中,織田信長將鐵炮隊分成三隊、採用節省裝填彈藥時間的三段射擊戰法。(有一部分人認為此戰法真偽未定)織田、德川連合軍在此場對武田軍的戰役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同時在武田大軍下成功防衛了長筱城的奧平貞昌,領受信長所賜的“信”字,改名為信昌。
一揆眾的內部持續分裂之後,視此為好機會的織田信長在長篠之戰結束後,於8月行軍前往越前。一揆軍雖抵抗了織田軍,但在已內部分裂的情況下,一揆眾無法同心合作迎敵。以下間賴照與朝倉景健等人為首、約有12250人的越前加賀門徒在戰役中為織田軍所殺。此時,信長在給村井貞勝的信件中,記下了越前的慘狀:“到處都是死屍、一點空地也無。真想讓你看到此景”。記載此時從軍的前田利家行為的石版還存在著。寫著:“一揆奮起、此後前田又左衛門大人活擒一揆千人。依法處刑以磔刑、下熱湯、下油鍋。如此等事。一筆記下”。於是越前再度成為織田領土,織田信長將越前8郡賜給柴田勝家時,據言信長曾指示勝家經營北國的法則。
第三次信長包圍網
天正三年(1575年)11月4日,織田信長敘任權大納言,11月7日任右近衛大將。11月28日,織田信長讓出織田家家督之位給嫡男織田信忠,同時也讓出美濃尾張等領地於原則上隱居。只是織田信長仍然處於執行織田家政治軍事的立場。次年1月,織田信長於琵琶湖湖岸,開始親身指揮建築安土城。於天正七年(1579年)建成了五層七重且豪華絢爛的商業大都市安土城。
據言安土城內部極為通風。耶穌教會的傳教士在寄回母國的信上讚嘆:“即使歐洲也沒有如此豪華的城堡”。織田信長把岐阜城讓給織田信忠,並遷入其新築於南近江(今滋賀縣)的安土城。信長就以此為據點開始邁向一統天下之路。
天正四年(1576年)1月,與織田信長友好的丹波的波多野秀治舉起叛旗。接著石山本願寺也再次舉兵,再一次反信長的動作開始增強。織田信長於4月派大將明智光秀、荒木村重、原田直政率領3萬軍隊前往大坂。但於葦原之戰中大敗,以原田直政為首有1000人以上戰死。大坂的織田軍在石山軍猛烈攻勢下,困守於天王寺堡壘,遭石山軍包圍,織田軍因此陷入困境。5月5日,信長前往若江城發出動員令,卻只召集到3000人左右。而信長於5月7日早上、親自在前頭率領此3000人軍隊、攻向包圍天王寺堡壘的15000人的石山軍(天王寺堡壘之戰)。信長本人雖在激烈戰鬥中負傷,但信長本人的出陣使得織田軍士氣高昂,最後得以成功擊敗石山軍。之後,織田軍從水陸路包圍石山御坊以斷絕兵糧。但在7月13日、石山本願寺援軍毛利村上水軍800艘出現並擊敗了織田的水軍(木津川之戰)後、毛利軍將兵糧彈藥搬入石山。此時人稱越後之龍的大名上杉謙信開始與信長敵對。織田信長與上杉謙信,原本為對抗武田信玄此一共同敵人,於永祿十五年(1572年)締結了同盟。在武田信玄病死後,上杉謙信為織田信長一再地與一向宗勢力抗爭的行動所激怒,因此於天正四年(1576年)與石山本願寺和解,並解除與信長的同盟,明白地表示與織田信長的對立。天正五年(1577年),上杉謙信平定了越中最後的幾個據點,並順勢掃平了能登除七尾城以外的所有地方。以上杉謙信為盟主,毛利輝元、石山本願寺、波多野秀治、紀州雜賀眾等反信長者同一步調地開始行動。
針對此狀況,織田信長在天正五年(1577年)2月率領大軍前往討伐紀州雜賀眾,由於毛利村上水軍於背後援助雜賀眾及謙信進攻能登等原因,到了3月,雜賀眾領袖雜賀孫一投降,但沒有提供人質給信長,只是在形式上維持和睦,信長從紀伊撤兵。此時,在能登七尾城的長續連一邊承受謙信攻擊一邊派兒子長連龍向信長求援軍。信長派柴田勝家為總大將率領3萬為前行軍隊、自己率領本隊18000人為後軍出陣。但9月15日七尾城淪陷,9月23日前軍遭謙信所率領的上杉軍所敗(手取川之戰)。信長知道戰況後,為避免與謙信正面衝突,返回了安土。大和的松永久秀見到信長的困境,與謙信呼應而舉兵反叛。得知久秀謀反的信長從加賀撤兵、派織田信忠為總大將,大軍前往信貴山城於10月擊敗了久秀。久秀在城內天守閣放火自殺。但在對謙信的戰鬥上居於不利立場的信長,面臨毛利氏、石山本願寺的攻勢再次陷入困境。10月在擊敗久秀後,在丹波龜山城抵抗信長的內藤定政病死。龜山城、籾井城、笹山城等丹波諸城,旋即為織田軍所攻下。
武田信玄死後,上杉謙信成為全國最強諸侯。他可能在手取川之戰中大敗織田信長,但史料對此事記載較少,真實性存疑。現在上杉謙信準備出征關東。但即將出陣前的三月十三日(4月29日),上杉謙信突然去世,年僅49歲。
因上杉謙信沒有子息,上杉家爆發了養子上杉景勝與上杉景虎爭奪家主位置的御館之亂。在此時,織田軍則攻下了上杉領土的能登、加賀。而由於上杉謙信的死,信長包圍網再次崩壞。
周邊攻略
進入天正年號後,織田家已具備延伸至多方面勢力的兵力與財力。織田信長賜予屬下武將戰國大名級的領土,給予高度的統治自由並命令其攻略周邊勢力。上杉謙信死後,歷經家督之爭得以繼承家督的是上杉景勝。織田信長針對上杉勢力派出柴田勝家、前田利家、佐佐成政等人,對武田勝賴則派出嫡男織田信忠、瀧川一益、森長可等人,對波多野秀治則是派明智光秀、細川藤孝等人,對毛利輝元則派出羽柴秀吉,對石山本願寺則派佐久間信盛。
天正六年(1578年)10月,荒木村重於有岡城背叛織田信長。謀反原因到現今仍是個謎,重用村重的信長亦感驚愕,甚至勸村重改變心意。村重不從並和本願寺攜手抵抗信長。但村重的家臣中川清秀、高山重友投降信長後,信長方處於優勢。11月6日,第二次木津川之戰中,信長利用鐵甲船戰術大敗毛利水軍,在無法受到毛利的援助下,石山本願寺與荒木村重遭孤立。為此村重於天正七年(1579年)9月拋棄妻子從有岡城逃出。有岡城陷落後,荒木一族大半被處刑。而天正七年(1580年)4月,在正親町天皇勅令和森長可一族的調停下,本願寺以有利的條件取得和解,並從大坂退兵。
天正七年(1579年),織田信雄於伊勢外築護衛城遭伊賀國人的妨害,為此感到憤怒的信雄自作主張地進攻伊賀國,大敗而回。信長嚴厲地斥責信雄的同時,對伊賀國人的敵意亦逐漸升高(第一次天正伊賀之亂)。同年,織田信長命令盟友德川家康的正室築山殿(瀨名姬)及二人所生嫡子松平信康切腹。理由是因為德川信康的12條罪行、築山殿與武田勝賴勾結等。不論是那個理由,德川家臣團內分成順從信長派(濱松派,擁護德川家康)與反信長派(岡崎派,擁立松平信康)互相爭執起來,最終德川家康讓兩人自殺。
在上杉謙信死後,織田軍對上杉氏的戰況轉向優勢,逐次攻下了能登、加賀,甚至進攻到了越中。天正七年(1579年)夏天,波多野秀治投降後遭處刑。在毛利的攻擊下,加入織田陣營的山中鹿之介等尼子氏再興勢力被消滅。接著播磨的別所長治謀反,初期雖陷入苦戰,但終究攻勢得以進展。天正七年(1579年),毛利軍於備前的宇喜多直家投降織田信長,至此織田軍與毛利軍的優劣情勢完全逆轉。
天正十年(1580年),織田氏取得播磨、但馬。8月,織田信長放逐織田家歷代老臣佐久間信盛與其嫡男佐久間正勝(信榮)。織田信長發出懲罰令給信盛,理由為對本願寺之戰上毫無成果等理由。接著對林秀貞、安藤守就、丹羽氏勝也以無能、從前就想謀反等理由放逐之。天正十一年(1581年),羽柴秀吉斷絕鳥取城的兵糧供給,而攻下了因幡,接著攻下岩屋城取得淡路。
全盛時期
天正十一年(1581年)為織田信長勢力的全盛期。2月28日,織田信長於京都天皇內殿的東邊馬場舉行一大展示,即所謂的京都軍馬演練,此演練為以信長為首的織田家一門、丹羽長秀、山內一豐等織田軍團的軍容展示。此時的軍馬演練,正親町天皇亦有出席。[9]同時德川家康也終於3月23日得以奪回為武田軍占領的高天神城。此時在紀州的雜賀眾開始內部分裂,支持信長派的鈴木孫一與反信長派的土橋平次等人互相爭鬥,導致雜賀眾勢力衰退。接著針對高野山於1581年藏匿荒木村重殘黨與足利義昭密通等與信長為敵的動作,信長派出數十名使者欲和平地解決此事,而高野山方面卻不合理地將信長派去的使者全部殺害。被激怒的信長逮捕織田領地中數百名高野山僧人,並命令河內、大和的各大名包圍高野山。5月,織田軍的攻勢凌厲,並趁防守越中的上杉軍武將河田長親突然死去的空隙,行軍至越中,占領了大部分的土地。
天正十二年(1582年)2月1日,武田信玄的女婿木曾義昌向織田信長提出投奔織田家的請求。織田信長答應後,於2月3日向信忠發出針對武田的大動員令。於是德川家康從駿河、北條氏直從關東、金森長近從飛驒、信忠從木曾處各自開始進攻武田領土。其兵力數量,據言超出十萬以上。面對此境的武田軍,伊那城的守將下條伊豆守遭城兵放逐而獻城給織田軍、接著信濃松尾城主小笠原信嶺、駿河田中城主依田信蕃、駿河江尻城主穴山信君等人爭先恐後地投降織田軍,於是連有組織地抵抗都沒有的武田軍就此敗亡。信長出陣討伐武田是在3月8日、當天信忠占領了甲府,3月11日在甲斐東部的田野除去了武田勝賴、信勝父子,至此武田氏滅亡。
甲斐武田氏滅亡後,即使原先隸屬武田者表示順從信長之意,信長仍不容情地將武田一族徹底剷除,即所謂“狩獵武田”的信長令。德川家康與一部分織田重臣難以接受信長的命令,拚命地隱匿武田的遺臣。江戶時代以後仍存在的武田相關一族幾乎都是於“狩獵武田”時被藏匿起來的遺臣末裔。民間傳說在最後一次攻打武田時,明智光秀說出“能來到這裡,我們的努力也是值得的”這句話激怒了信長,信長則說“你做了什麼”,之後懲罰了光秀。(有信長將光秀的頭抓去撞欄桿等情節。懲罰說的情節不一,詳見明智光秀)另外織田軍在攻打藏匿武田遺臣的塩山惠林寺時,惠林寺因拒絕交人而遭放火燒寺。當時惠林寺住持快川紹喜臨終前所說“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的話,仍流傳至今。
武田氏滅亡後,信長在駿河派德川家康、上野為瀧川一益、甲斐是河尻秀隆、北信濃為森長可、南信濃為毛利秀賴以壓制北條氏直,並實施如以往信玄、謙信一樣的徹底和平外交政策來保持和北條的同盟關係。在此時的信長軍團已可說是無人可敵。
本能寺之變
1577年,信長派他的主要戰將——豐臣秀吉去攻占西本州中國地區的十二個國(州)。
天正十二年(1582年)夏天,織田信長準備派三男神戶信孝、重臣丹羽長秀等軍團進攻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一般認為,光秀以前曾受信長命令負責與長宗我部元親的和睦工作,為此命令奔走以改善彼此關係的光秀將屬下齋藤利三之妹嫁予元親。但結果卻往武力討伐的方向發展,光秀因此感到名譽受損、倍感屈辱,於是發動謀反。[2]
天正十二年(1582年)5月15日。德川家康為了駿河國領地增加的宴會抵達安土城。織田信長派明智光秀負責接待,明智光秀從15日到17日專注於接待德川家康。在德川家康停留的這段期間,正在攻打備中高松城的羽柴秀吉派使者向信長要求援軍,並提到“毛利軍有率大軍往高松城救援的動作”。織田信長答應派兵後,解除明智光秀的接待任務,改命其帶兵前往援助羽柴秀吉。據《明智軍記》所記載,因光秀準備的接待餐宴質量不佳,織田信長令其隨從森蘭丸敲光秀的頭。
5月29日,織田信長為準備出兵遠征毛利而前往京都、之後則逗留於本能寺。但派往援助秀吉的明智光秀軍卻突然迅速出現在京都,並於6月2日襲擊本能寺。當時,因屬下兵力對信長的信賴較深,誓言效忠明智光秀的人很少的緣故,光秀於進攻本能寺時,並沒有告訴部下攻擊的目標是信長。據言率領森蘭丸、坊丸、力丸、伴正林等約100人的信長本身亦持槍奮戰,負傷後返回房內縱火自殺,享年49歲。當時本能寺為大火燒毀,通說是認為信長已死於寺中,但明智光秀的女婿明智秀滿遍尋不到信長遺體,有一說是信長遺體已被仰慕信長的僧侶與部下秘密地埋葬了。其長子織田信忠得知訊息後,與村井貞勝於附近的二條御所抵抗明智軍,最後亦不敵自殺。明智光秀掌握了天下權力三天后,被羽柴秀吉打敗。
關於明智光秀的異心,有一說是光秀認為自己未被賦予進攻四國的任務,而開始有“自己被放置一旁。會不會像林秀貞、佐久間信盛父子一樣被放逐。”的被害妄想。還有說法,光秀為了效忠足利幕府或天皇去討伐逆臣織田信長。但史料記載織田信長對朝廷是忠誠的。本能寺之變的動機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