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晴賢

陶晴賢

陶晴賢(1521年-1555年10月16日),父親為大內家臣陶興房。晴賢原名陶隆房,大內氏名將,被主公大內義隆稱作“西國無雙的侍大將”。後因主公大內義隆不理政事而沉醉於玩樂之中而發動了政變殺死了主公,招致討伐。1555年10月,陶晴賢率3萬大軍在嚴島與毛利軍交戰,毛利軍在村上水軍協助下發動奇襲,導致陶晴賢的軍隊陷入混亂,陶晴賢在混戰中自刃而死,享年35歲。法名是卓針軒呂翁全羨,墓地在廣島縣廿日市市洞雲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晴賢
  • 別名陶隆房
  • 國籍:日本
  • 民族:大和民族
  • 出生日期:1521年
  • 逝世日期:1555年10月16日
陶晴賢,人物簡歷,掌權之後,生平,少年,入仕,末路,陶氏源流,資料簡介,應仁之亂中的陶家,家庭,陶興房,陶興房之死,隆房之名,陶隆房,兵戎相見,陶晴賢故事,與大內義隆,隆房叛亂,平定異己,與毛利相爭,陶晴賢之死,後記,

陶晴賢

人物簡歷

陶晴賢(1521年—1555年10月16日),父親為大內家臣陶興房。晴賢原名陶隆房,大內氏名將,被主公大內義隆稱作“西國無雙的侍大將”。後因主公大內義隆不理政事而沉醉玩樂而發動了政變殺死了主公,招致討伐。

掌權之後

他掌握大內家實權後,仍與毛利元就表示友好,不過毛利元就卻採取消極的態度,終於使兩者的同盟關係瓦解,晴賢在折敷畑之戰對毛利軍大敗,失去了安藝國的領土,1555年陶晴賢率3萬大軍在嚴島與毛利軍交戰,毛利軍村上水軍協助下情況導致陶晴賢的軍隊陷入混亂,晴賢在混戰中自刃而死,享年35歲。法名是卓針軒呂翁全羨,墓地在廣島縣廿日市市洞雲寺。

生平

陶晴賢(すえ はるかた),原名陶隆房(すえ たかふさ),幼名五郎,家族一直是周防國大內氏的最重要的家臣(事實上,他們與大內氏的先祖都是出自多多良家族,因此家紋也同為大內菱,又稱花菱),歷代都擔任周防守護代之職。陶晴賢本人以勇武善戰著稱,被人稱為“西國無雙的名將”。然而,在後世的人們眼裡,他更多的被視作叛將的代名詞。這都是因為他背叛了自己的主人大內義隆

少年

年少時因美貌大內義隆所重用,元服後的名字為隆房,1539年父親病逝後繼承家督。1541年月,協助毛利元就擊退進攻吉田郡山城的尼子軍(吉田郡山城之戰),當時義隆授權為隆房為大內軍的總大將。1542年,隆房率領大軍反攻尼子氏的根據地月山富田城,最終慘敗而回,大內氏失去了多名大將。隆房則與文治派相良武任對立,加上義隆重用相良武任,導致隆房勢力漸失。1545年,相良武任出家,陶隆房重新得勢,1548年就任官位從五位上。1550年,隆房與內藤興盛試圖暗殺相良武任,卻被義隆發現。隆房在大內家的實力大為削弱。

入仕

大內氏祖上,據說出自朝鮮半島百濟國的琳聖太子。室町時代,大內弘世身任周防、長門兩國守護,此後四傳到一代梟雄大內義興,其勢力囊括了整個西部中國山地和北部九州,進而入京都領受管領代之職,聲威之盛足以與當時被目為“半將軍”的細川政元相抗衡。到其子義隆的時代,領有周防、長門、安藝、石見、備後、筑前和豐前七國守護,更完全壟斷了遣明船的貿易巨利。然而,大內氏就是在他的手裡走向衰亡。
大內義隆原本一直為無子苦惱,於是過繼了姐姐與一條房家的兒子為嗣,就是大內晴持。可惜,1542年在征討出雲的尼子經久時,大內晴持戰死。因此,到1544年,義隆不得不從大友家過繼另一姐與豐後國大名大友義鑒兒子為嗣,是為大內晴英。然而世事難料,次年,他的嫡子義尊出生,義隆隨即便與晴英解除了過繼關係。此後,受到兵敗的沉重打擊的義隆沉湎在京都文化中,生活日漸奢靡。內政上寵幸相良武任,結果激怒了陶晴賢。

末路

1551年,陶晴賢聯契約樣對於大內義隆寵幸相良武任不滿的長門守護代內藤隆世與豐前守護代杉重矩,發動叛亂。陶隆房親率3000軍隊從陶氏主城、周防的富田若山城出陣,大內義隆親自率領10000餘人應戰。結果陣前即有2000人被陶晴賢策反,最終一敗塗地。大內義隆逃至長門的天寧寺,在走投無路中自殺。陶晴賢重新迎回大內晴英繼承大內氏族,更名大內義長。而他自己也將名字從原來的陶隆房改為陶晴賢(隆字來源是大內義隆的賜字)。
原本陶晴賢對大內義隆是有著相當深厚的感情。他從小作為義隆的侍童長大,一直忠心耿耿。在從出雲撤退的時候,他親自殿後保護大內義隆撤退。但是,隨著義隆沉湎於奢華生活,玩物喪志。不希望與主家一起陷入衰亡命運的陶晴賢,本著“天予不取,反受其禍”的信念,發動了以下克上的叛亂。然而,正是這次叛亂,導致了他走向末日……
在事實上掌握了大內家的實權後,陶晴賢的主要對手是逐漸崛起的安藝國的豪強毛利元就。元就以為大內義隆報仇為名,拒絕陶晴賢的支配。
1555年,毛利元就派兵在嚴島西北部的有之浦築宮尾城。陶晴賢則親率大軍兩萬五千出擊,在折敷畑合戰小勝毛利軍以後,直撲嚴島,踏入了毛利元就為他設下的陷阱。
當時,毛利元就的兵力只有4000。但是,依靠兒玉就方率領的直屬水軍、乃美宗勝率領的過繼給小早川氏的三子小早川隆景的沼田水軍,以及臨時前來助陣的因島的村上水軍,毛利元就的水軍並不處於下風。9月30日夜晚,風雨大作,毛利元就率領2000士兵潛渡大海,來到了陶晴賢的前軍本陣所駐紮的塔之岡之後,第二日清晨六時,毛利元就下令突擊。2000士兵直衝陶晴賢本陣,巧妙混過敵軍防線登入的小早川隆景軍從正面向塔之岡發起衝鋒,宮尾城守軍也殺出城中,陶晴賢的2萬餘大軍全線崩潰。陶晴賢與大將三浦房清逃至大元浦。只見波濤洶湧,全無舟船。眼見走投無路,一代名將陶晴賢在絕望中自殺,年僅35歲。

陶氏源流

資料簡介

陶氏出自多多良系的大內支裔,大內盛房第弟盛長出居周防國佐波郡右田村始稱右田氏,而後右田弘俊兒子弘賢出居吉敷郡陶村,稱陶六郎弘賢,此為周防陶氏之始。弘賢之子弘政從陶村遷移到都濃郡富田,築若山城作為居城。從南北朝時代以來,陶氏一直是大內家的重要家臣,弘政兒子弘長出任長門守護代,弘長孫子盛政出任周防守護代,從那時起,周防守護代一職與大內家重臣筆頭的位置就為陶氏所世襲了。盛政兒子弘政戰死,右田家的弘房作為弘政第弟出繼到陶家。大內氏的家紋為“大內菱”,又稱唐花菱。而陶氏的家紋,在各種文獻中一直沒有被提到,但在吉川弘文館版《國史大辭典》中的“大內菱”條里有一段說明:“大內菱與山口菱一起被以周防山口大內氏為首的多多良系家族作為各家的紋廣泛使用”,因此,作為多多良系大內庶支的陶氏,因該也是用“大內菱”作為家紋的。另外,日本的寺院一直有在屋瓦里印上捐建寺院的豪族的家紋這樣一個傳統,而在陶弘政所建的正護寺和陶弘政創立的辰文寺的屋瓦上,都印有大內菱的標記,這就為陶氏以大內菱為家紋提供了一個有力證據。
陶晴賢陶晴賢

應仁之亂中的陶家

弘房兒子弘護,被稱為英明將軍,在應仁之亂當主大內政弘上京之時擔任留守一職,而後又在平定政弘叔父教幸的叛亂中立下大功,文明十四年(1482)五月27日,在山口城的宴會上,陶弘護被石見吉見氏當主吉見信賴用家傳寶刀“鵜噬”刺死,享年28歲,信賴本人隨後被內藤弘矩當場斬殺,史稱“山口館事件”。然而,在這樣的大亂年代,吉見家竟沒受到任何處罰。此後陶家由弘護之弟弘詮繼任家督,吉見家由信賴弟弟賴興(正賴之父)繼承。弘護之子武護長大後繼承了陶家,然而由於武護的死陶家漸顯衰弱,另一方面斬殺了吉見信賴的內藤弘矩一族逐漸成為大內重臣首領。陶武護恐內藤氏勢力進一步擴大,在1495年初向行將就木的大內政弘進言內藤預謀立大內高弘為當主,政弘一怒便處死了內藤弘矩內藤弘和父子,雖說名門之下各勢力之間的暗鬥在所難免,但在此事上不得不說陶武護有點忘恩負義了。時過不久,大內義興繼承大內家,發現了事情的真相,隨即便誅殺了陶武護。陶家由武護弟弟,也就是陶晴賢的父親陶興房繼承。
陶晴賢陶晴賢

家庭

陶興房

陶興房(1480?-1539),入道後稱道麒。興房繼承陶家家督,很有可能是經過大內義興的一番謀劃的,雖無實據可查,從三個方面能略窺其跡:陶武護在剷除內藤氏的同時,也打擊了義興之弟高弘,為義興掃除了繼任的障礙,事實上義興大概一直對高弘就有猜嫉,所以在1499年處死謀亂的杉武明後,毫不猶豫的殺死了高弘的2個兒子,迫使高弘出奔大友家,因此誅殺武護這一擁立自己的功臣的行為,頗令人不解;然而義興的正室正是被陶武護害死的內藤弘矩之女,這就給他一個殺陶武護的理由;另外,陶興房的興字,就是受義興的賜予“興”,而且二人年齡相近,由此可以猜測君臣二人的關係事先定是很不錯的,以致終義興一生,都對興房信重不疑。有此三條,再加上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武護被殺興房繼任就不難理解了。然事已遠矣,只能試推一二,再難深考。
明應五年(1496年)12月,大內義興出陣九州討伐勢力擴大到肥前的少貳氏,少貳政資在筑前高祖城籠城,但陶興房從箱崎的包抄,促使政資在次年4月棄城逃走。這大概是興房最早的出陣了,在此戰中,陶興房初顯了智將風度。此後,陶興房作為大內氏重臣的筆頭轉戰各地,並在永正五年(1508)隨義興上洛,在船岡山合戰擔任大內聯合軍的先鋒中立下大功。關於此役的先鋒一職事先還有一番爭搶,最終年紀大約31歲的興房從54歲的尼子經久手上搶得先鋒一職,率前陣完美的擊潰了敵軍。陶興房作為大內氏的首席重臣,與號稱文武大將的一代名主大內義興一起創造了西國之雄大內家的全盛期。
義隆繼承家督後,興房隨義隆出陣九州,參加了與少貳餘黨及大友氏的戰鬥。在天文三年(1534)年的勢場原合戰中,陶興房用謠言誘敵,然後繞道突襲大友勢主力得手,再一次顯示出了一代智將的風采。在以優秀的軍略著稱於世的同時,他也是一位擅長和歌的風雅之士。

陶興房之死

1539年陶興房病死。據說他在臨死前常嘆息兒子隆房短慮的性格一定會給家族帶來災禍。智者之慮,必有所中。興房死前後,大致是大內義隆戰績的分界線,在興房生前輔佐義隆的十幾年間,大內家的繼續穩健發展,而興房死後,義隆的戰績伴遂著大內家的衰落便逐漸失去光茫。另一方面,興房的早死使隆房過早的繼任,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短慮的隆房很自然的犯下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過失,所以也可以說陶興房之死乃是大內家由盛轉衰的時刻。
陶晴賢陶晴賢

隆房之名

西國無雙侍大將:陶晴賢(隆房)(1521年-1555年10月16日),以叛將的名字著稱在世的牛人。他是陶興房二兒子,原名五郎,母為陶弘詮女兒,有小說說他是興房與京都的藝伎阿夏所生兒子但不足為信。晴賢幼時作過大內義隆的侍童頗得寵愛,元服後受賜一“隆”字稱為陶隆房

陶隆房

陶隆房作為興房的二子,本來是無法繼承家督的,因為上尚有一兄興昌(義清),然而這個兄長卻在興房之前死掉了。關於興昌之死,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戰死,另一說是作風不正被暴怒的興房所殺,此事無從考證。不管怎樣,最終1539年隆房繼承了陶家,時年19歲。
天文九年(1540)八月下旬,尼子晴久率三萬大軍出陣吉田郡山城討伐投向大內一方的毛利家,毛利隨即向大內氏求救,到十一月大內的援軍才出發。因為大內家內意見不一,中間牽延了數月之久的原因,最後作為家中重臣的筆頭,陶隆房進言:“若此次不救毛利家,大內的武名不立,再則,尼子是因毛利投向我方才出兵的,若此次置毛利不顧,將來恐再無豪族會投向我大內,而且現有的豪族也都會叛離大內家,這不光是毛利家的事,更是大內家的一件大事!”於是,大內義隆派隆房帶領一萬大軍出援,十一月二十三日從山口出發由海路前往安藝。中途在嚴島神社禱告後,在安藝的海田登入,十二月三日在山田中山布陣。一月十一日,又把本陣遷移到郡山城的天神山,十二日,元就派兒玉就忠通知大內勢決戰定為十三日,十三早晨毛利元就親率三千騎突入尼子勢陣地,然後戰鬥陷入膠著狀態,此時受命牽制尼子的陶隆房,果斷的下令出擊,在迂迴渡河後,從背後突襲了青井山頂尼子勢的本營,造成尼子久幸戰死,尼子軍全軍奪氣,連夜撤退。這就是吉田郡山城之戰,陶隆房當時20歲,此戰是他的初陣。對於這一戰,一直以來人們都把主要目光集中在毛利元就無與倫比的謀略上,戰前的堅壁清野,戰時的柔韌防守與出其不意的突襲固是精妙無比,但沒有陶隆房最後對尼子本陣的突襲這一神來之筆,那么元就的一切努力終究是徒勞的。一戰成名,陶隆房由此便開始被人稱為西國無雙的侍大將了。此戰也是元就之子吉川元春的初陣,元春與陶皆以勇猛著稱於世,二人在一次比武后對對方的本領都甚感欽佩,意氣相投之下結為了異姓兄弟。在陶與毛利一族交好之時,他又是否想到日後兩家會兵戎相見呢?

兵戎相見

郡山城之戰尼子的敗北,再加上同年年底戰國巨星尼子經久病逝,安芸、備後、石見、出雲諸國的領主紛紛投向大內,新投豪族慫恿因勢力空前壯大而志得意滿的大內義隆出兵出雲,大概陶隆房本人也由勝生驕,對此竟表示支持並主張儘快攻占出雲,他的觀點是放棄這個機會的話投靠過來的大小豪族不久又會叛變,另一方面,文治派重臣相良武任卻極力反對,主張即使作戰也要步步推進,由攻擊石見。現在想來,陶與相良鬥爭的衝突大概就是由此次開始的吧。在爭議最後,大內義隆義隆採取了折衷策略,於天文十一年(1542年)正月十一日率一萬五千人出征尼子,19日,登上嚴島,在神社裡祈禱勝利[又是嚴島],而後繼續進軍中與安芸、備後、石見、出雲等國的豪族合流,總兵力達到三萬人左右,然而由於中途的延誤,到第二年初大內義隆才在月山富田城附近布下本陣,這時,陶晴賢為首的急進派與毛利元就的緩進派又發生了衝突,在陶與相良、毛利的兩次衝突中,陶隆房表現出剛猛急進的性格。最終,月山富田的險峻地形和三刀屋久扶、三澤為清、本城常光等豪族叛離等不利因素產生了巨大影響,再加上出征時間過長導致士氣低落,經過幾場草草的作戰後,5月7日,義隆下達了撤退令。這一戰,若按陶隆房事先主張的抓緊時間攻擊出雲這一戰略執行,或許能勝也不一定,但最終卻與此方針背道而馳了,事實證明時間的無止境拖延乃是此戰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在主張緩進的意見上,我們大約也可窺見以毛利為首的各豪族欲借拖延來消耗大內實力的不良動機吧。而後,大內義隆從相對安全海路向山口逃跑,而陶隆房卻決定親自在陸路殿後,雖然義隆對隆房說了“你我即使是死也要在一起”這樣的話,還是改變不了隆房殿後的決定。最終隆房與義隆從海陸兩路各自安全的撤回山口。在此次撤退中還有一個插曲,義隆的嗣子大內晴持(義房)在出雲的揖屋浦溺斃了,此事對大內家乃是最大的打擊之一。

陶晴賢故事

與大內義隆

大內義隆原本一直無子,於是過繼了其姐與一條房家之子為嗣,是為大內晴持,晴持一死大內本家至此就絕後了,到1544年,不得不從大友家過繼另一姐與大友義鑒之子為嗣,拜領將軍足利義晴一字,是為大內晴英,因為大友家的強大,所以大內氏一直是不主張從大友過繼嗣子的,晴英的過繼,只是大內家不情願又無可奈何的妥協。1545年,大內義隆的嫡子義尊出生,義隆隨即便與晴英解除了過繼關係。在1542到1545這三年里,大內義隆一直一蹶不振,因為出雲之戰的失敗使之喪失了對武事的興趣,再加上嗣子上的打擊和不順心,精神接近崩潰的他便開始寄情於京都文化。而京都文化在山口城長期以來積累的底蘊,也在此時完全被激發了出來,另一方面,大內義隆開始寵任文治派的相良武任,究其原因,此公在出雲遠征前曾大力反對過,由此也可見大內義隆在遠征一事上深感後悔了,而事前急力主張出征的陶隆房,也由此能感覺到空前的信任危機吧。逐漸的,相良的地位達到了能與陶平起平做,這就成為大內氏之筆頭陶家的最大威脅。此時,大內家的內部矛盾由最初的蘊釀開始慢慢走向高潮,在1551年達到頂點。陶隆房與相良武任的鬥爭,最初只是由幾次爭論開始,隨著大內義隆對相良一派變得越來越偏袒,隆房的情續慢慢起了變化,乃至稱呼相良武任為“迂訥腐敗的老和尚”。而大內義隆為調和兩派矛盾,一度要將相良武任之女嫁與陶隆房之子長房,這令素來瞧不起武任的隆房感到莫大的恥辱。另一方面,相良甚至背著義隆強占陶家的領地,這動搖了陶家最根本的利益。最終這一切成了隆房叛亂的導火索。
陶晴賢陶晴賢

隆房叛亂

同時,隆房作為臣子對主公義隆的態度也是很微妙的,作為義隆的侍童與之一起長大,隆房從小就對義隆有著深厚的君臣感情,對於義隆,他一直也表現出了足夠的忠心,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出雲撤退時隆房挺身冒死殿後。然而,義隆長達八年的玩物喪志,足以令任何人對義隆和大內的前途灰心,在紛亂的戰國時代,這樣的過失是致命的。作為大內的庶家,陶氏與大內一直以來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主家的沒落乃是庶家衰敗的兆頭,加上在與相良的爭鬥中處於不利地位,使陶氏已處於漸將衰亡的危急時刻。經過八年的壓抑之後,向來行事激進的陶隆房不顧一切的奮力一搏也就不難理解了。
除陶隆房以外,對大內義隆失望的家臣還大有人在,長期的重稅招致無法揣息的領民的憤怒,從而導致義隆在領內基本上失去了向心力,所以當陶隆房謀反之時已有了眾心所向的味道,最終這一切直接導致了與陶交戰時義隆手下士兵的不戰自潰。作為謀反的準備,隆房一面聚集兵力,另一方面運用靈活的手腕拉攏大內家內外的各方勢力:對內,拉攏長門守護代內藤隆世與豐前守護代杉重矩,取得了家中實力派的支持,對外,與毛利元就進行商談並向大友氏派遣了使者,保證了周邊環境的穩固。天文二十年(1551年)8月29日,以青景隆著傳言陶將造反為契機,陶隆房與江良榮房率3000陶軍從富田若山城出陣,大內義隆事先已得到了訊息,與親信冷泉隆豐率10000大軍應戰,然而在對陣當場就有約有2000餘士兵被陶策反,在隨後的戰鬥中大內方逃兵漸多以致指揮不領,最終全軍潰退,在從周防向長門的逃跑中只剩60人左右。義隆到了長門,準備渡海前往石見吉見正賴處(另有說法是逃往北九州),結果偏偏遇到海上起暴風,最後逃入長門太寧寺,九月一日在寺內自殺,年僅四十五歲,法名龍福寺殿瑞雲珠天。一同殉死的還有冷泉隆豐、岡部隆景等人。而隆房的死對頭相良武任事前已得知訊息並逃亡筑前的杉興運處。除此之外還要說到的一點就是陶一族的另一支,弘詮之子隆康在此次叛亂中卻站在了隆房的對立面,為掩護義隆逃跑而奮戰至死。

平定異己

下克上成功的陶隆房並沒有取而代之,而是著力於平定家中的異己勢力,當時大內的實力派家臣有陶、內藤、杉這三家,分別世襲周防、長門及大內在九州領國的守護代。在陶晴賢下克上的過程中,內藤氏總體上是屬陶派的,內藤氏的家督興盛消極出戰,同時其孫隆世又支屬支持陶的一派,其結果就是坐視大內義隆在長門國內敗死;而杉家則不同,杉興運與杉重矩分別擔任住筑前與豐前的守護代,杉興運堅決支持義隆並收留了逃過來的相良武任,故遭到陶隆房的攻擊,於1551年戰死,同時相良武任也被陶處死,然而,在查閱相良最後的書狀後,陶開始懷疑豐前守護杉重矩也曾向大內義隆進過讒言,一怒之下,毫不猶豫的又攻擊了重矩。重矩事前已預料到遲早有這一刻,因此事先已將家督之位傳給了兒子重輔,想藉此來化解陶的不滿,最後還是失敗了。大敵當前之時杉重輔主張堅決抗戰,重矩知道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抱著必死的覺誤說:“陶家也有衰弱的那一天的,再那時你再完成父親我的遺憾吧!”在重輔與兄弟正重一起逃往安藝後,杉重矩便被殺了,至此陶隆房以鐵腕平定了大內所領的北九州與防長各國。另一方面陶大概對義隆仍抱有深厚的感情和無可奈何的遺憾,在天文二十一年(1552)3月1日執著甚至是有點偏執的從大友家迎立了義隆最近的親人、曾經的嗣子晴英為主公,隆房也拜賜“晴英”的一個“晴”字,此後便稱作陶晴賢,並於同年出家入道,後來大內晴英改名為大內義長
在大內勢力範圍內,陶家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敵人-------石見的吉見正賴。石見的吉見家在信賴山口館刺死陶弘護後,經正賴之父賴興的積極奔走家名才得以保留下來,因此世世代代都是陶家的死敵。到了正賴這一代,吉見家再度成為西石見的強大豪族,而且吉見正賴也娶了大內義隆的姐姐為正室,故義隆在戰敗後,就是準備從長門渡海逃往吉見家的。1553年十月,吉見正賴正式宣布從大內家獨立,隨後擊敗了來犯的陶軍,次年(1554)三月一日,陶在山口集結了13000人的兵力,親自出征,對吉見氏展開了長達五個多月的攻擊,另一方面也遇到了正賴步步為營的頑強抵抗。5月11日,背後的毛利元就開始對大內的佐東銀山城己斐城,草津城展開攻擊。到了8月,石見諸城大部分已陷落,待援無望的吉見正賴不得不於23日以幼子廣賴為質與大內勢議和,另一方面,面對吉見一直戰鬥到底的決心,加上受到毛利背後的攻擊,陶晴賢也是進退兩難,於是便乘此機會與吉見氏達成了合議。9月15日,大內軍先鋒3000人與毛利發生折敷畑合戰,在以逸待勞的毛利軍面前大內敗北,大將宮川房長戰死。再加上對石見已進行了半年多的攻略,士兵已無心再戰,於是陶停止了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回到本領開始集中軍力,休整士氣,這時他大概已經意識到毛利才是目前最大的敵人,並開始進行周全的戰鬥準備,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一年左右。

與毛利相爭

然而,大內方利用充足的時間備戰正是毛利元就不希望看到的,因為毛利與大內實力相差懸殊,若正面對抗有準備的大內軍,毛利是無法抵擋的。因此元就不得不用盡平生謀略來布下一個陷阱,引誘大內方出兵。他於1555年春嚴島築宮尾城,這一行為暗藏了許多深機:嚴島是近海的一個小島,本身地形狹窄易守難攻,但又扼著周防通往安藝的海陸兩路的咽喉,若大內進攻毛利時棄嚴島與不顧,隨時會被島上的毛利軍突襲後方;另一方面,對於大內來說,嚴島又有著特殊的意義,島上有著全日本著名的嚴島神社,此社乃是桓武平氏的家廟,然而在應仁之亂以來,頗有變成大內一族家廟的味道,從大永三年(1523)到天文十年(1541)這一段時期,嚴島神社的活動記載基本上都與大內有關。在大內義興陶興房時代,大內就與神社有著密切關係,據說社家奉行棚守房顯名字中的“房”字就得自陶興房的“房”,到了義隆時代,義隆本人與房顯來往一直密切,更重要的是每次大內對東面用兵,都是從海路經過嚴島,而且總大將都要順便到神社內祈禱勝利,據神社的記載:天文九年(1540)10月4日,大內氏將陶隆房等經過嚴島,隨後往援郡山城;同年11月1日大內義隆為戰事禱告並獻上長明燈;天文十年(1541)4月18日,大內義隆再次參拜神社。而且在天文十一年(1542)年的出雲遠征中,義隆於正月11日再度登上嚴島,在神社祈求勝利,大內幾十年來已經形成戰前在嚴島禱告的傳統,假若元就事先不在嚴島築城,陶很有可能會再度到嚴島去禱告,而宮尾城的修築,明顯犯了大內家與陶的大忌,這是陶無法容忍的。
元就在嚴島築宮尾城,正是想引誘陶晴賢率主力攻擊,這樣,在嚴島狹窄地形的制約下,大內軍的兵力優勢就無法展開,而元就進可以以不太占劣勢的水軍進行決戰,退可以回安藝進行陸上合戰我,完全掌握了主動。關於兩方的對比,陸戰兵力的人數差矩很大,水軍的差距則小得多,在1540年的郡山城合戰後,毛利乘勢攻下了佐東銀山等城,被大內義隆的嘉獎,從而獲得了廣島附近有出海口的一片土地,接著元就通過各種策略收編了附近的一些海賊,再加上三子隆景出繼小早川家而支配了小早川水軍,經過十幾年苦心經營,毛利家已經擁有了一支船數將近200艘的中等規模水軍。另一方面,長期統領水軍的冷泉隆豐在陶晴賢謀反時隨大內義隆一起自殺,大內家的水軍不可避免的受到削弱,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變數------海賊霸者村上三島水軍。在作好戰備的同時,元就又對大內方的武將進行調略,首先向陶灑下江良房榮將作毛利家內應的傳言,房榮被稱作文武兼優之將,而且又在陶晴賢謀反時為陶立下大功,這樣一個人在被毛利元就深忌的同時自然也會被欲大權獨覽的晴賢嫉視,然而房榮看破了元就的嚴島陷阱,多次諫言陶不要出兵,再加上有關他要內應流言,陶便有了殺房榮的藉口,1554年,陶晴賢派弘中隆兼屠滅了江良一族。毛利的另一招,就是密令手下的桂元澄投到大內方,元澄之父廣澄本來就是因反叛元就而死的,這就已經給了元澄一個背叛毛利的很好藉口,再加上元澄反叛過來時使用了苦肉記,足以使陶相信他的真心,更絕的是他還向陶遞交了一份“起請文”表示忠心,這一切完全都是元就的授意,在那個時代,人們都相信違背了自己的“起請文”的話子子孫孫都會受到神的懲罰,當然,元就這樣的絕世梟雄就不一定信了,不過陶晴賢卻對這個東西深信不疑。從而對桂元澄產生了絕對的信任。
乘此機會,桂元澄又向陶進言宮尾城的修築尚未完成,乘此往攻立即可下。弘治元年(1555)9月21日,陶軍20000人乘500艘船出發,22日在大元浦上島,然而到30日還未攻下宮尾城,不過離陷城只差一步了。從陶軍的布陣來看,可以說晴賢根本就沒料到會遭受奇襲,他的戰略大概是攻下宮尾城之後順便在嚴島神社里禱告勝利,再渡海上陸進攻安藝,城破前的這一刻也正是陶最鬆懈的一刻。在此關頭毛利軍於27日出陣,在29日與趕來增援的村上水軍300艘船會合,不過這裡村上水軍的態度是頗令人玩味的,一直以來他們都沒答應毛利的求援,到了此時宮尾城一破,下一步就是毛利的滅亡,在這個當口,他們很有可能是趕來觀望的,甚至會在宮尾城破之後馬上投入陶軍的陣營,相對於援助弱小的毛利,這樣才更合理更能保全自己的勢力吧。然而次日也就是30日,一切開始走向歷史注定的方向,當日突然出現了罕見的暴風雨,最佳的奇襲機會已經來臨,此時村上開始遵照毛利指示向大內水軍迂迴,而毛利軍則向陶軍背後移動。10月1日晨,水陸兩邊的奇襲同時開始,最後在水軍被滅,本陣被襲的情況下陶軍陷入混亂,進而被完全殲滅。(關於此戰的詳細過程具體戰況,在盟內有兩篇詳細介紹過,因此不再敘述)但據說在30日陶軍只要進軍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攻下宮尾城,從而決定勝負了,而30日是“庚申”日,根據日本一直以來的傳說,在當天晚上人身體中的“三屍蟲”會在主人睡著的時候升上天空去向神報告這個人的罪行,所以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行事謹慎,不要犯下令神憤怒的罪惡,而戰爭殺戮在此日更是不可饒恕的,因為這個原因,陶才沒有在30發動進攻,從而喪失了那稍縱即逝的勝機,如果真有此事的話,那么元就選擇在這一天行動,事前肯定已經預料到陶的按兵不動了。
雖然遭受了重創,但能逃出嚴島的話,陶晴賢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逃到岸邊後陶卻找不到一艘船,這和當年大內義隆臨死前的情況頗為相似的,不知是不是諷刺。萬般絕望的情況下陶晴賢在高安原(地點一直存在爭議)自盡,為自己一生的風雲劃上了句號,享年三十五歲。隨行的七名武士一起殉死,10月3日抵抗到最後的弘中隆兼父子也一起戰死,至此嚴島合戰完全落幕,大內家的精英武將損失殆盡。

陶晴賢之死

此戰之後毛利氏遂對大內展開了全面進攻,而大內方元氣大傷,同時因為再無一個像陶晴賢這樣的人能將全家凝聚在一起,領內大小豪族紛紛投向毛利。1557年,毛利氏攻入周防,在杉重輔與杉正重兄弟的奇襲下,陶氏居城富田若山城陷落,陶晴賢之子長房被殺,(因果循環,杉家兄弟總算完成了其父的遺憾,不過另有說法是陶長房在落城後不知所蹤)不久之後山口城陷落,陶長房之子鶴壽丸也死於亂軍之中,至此陶家伴隨著大內氏的滅亡一起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
陶晴賢陶晴賢

後記

悲劇是一步一步釀成的,陶晴賢作為一個武者最大的悲劇是和一代智將展開了全面對決。晴賢是一個耿直,恪守傳統的武將,,也無愧於西國第一勇將之名,若無元就,晴賢足以橫掃西國,但在毛利元就這西國第一智將為求勝利不擇一切手段的謀略面前,武勇變為次要,所謂的耿直和恪守傳統更成為致命的弱點,最終陶完全沒有發揮己方的實力,反而一步步走向對方的陷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猛將的悲哀,據說陶自盡之前,留下“なにを惜しみなにを恨まんもとよりも このありさまの定まれる身に”的辭世句,大意為“事已致此,不必再惋息悔恨,一切結果都是自身造成的”,在無奈中表現出一種豁達。成王敗寇,史書也只是為勝者所書,毛利稱霸了關西十國,陶卻留下千古叛將的罵名,事實上,身為大內庶家的陶若下定決心取大內本家而代之,也是不難的,然而正好相反,他卻堅持擁立了更近嫡流的義長,一方面可見他對傳統的尊重,同時也可見他對大內的真正忠心。話再說轉來,他之所以反叛義隆,也是因為義隆身上有太多足以令家臣叛變的理由,這樣的反叛,比之於美濃腹蛇齋藤道三土岐氏的下克上,在動機上不知要好多少倍。從陶事後的一切行動看,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再度振興大內家,因為大內興,陶方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