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那時的毛利元就只不過是領有安芸國吉田郡的一個小領主,受到出雲尼子氏的控制。尼子家當時的家督尼子經久等人對於作為安芸國有力國人的毛利家勢力日益膨脹感到不滿,久有吞併毛利氏之心。1523年,毛利家年僅9歲的家督幸松丸夭折,在
母親相合夫人以及家臣阪廣秀、桂廣澄、渡邊勝等人的脅迫和慫恿下,相合元綱不得不舉起了反旗,同兄長元就爭奪毛利氏家督之位。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有力的靠山,相合夫人和阪廣秀暗中與尼子家勾結,企圖一舉搞掉元就,奪取家督之位。結果元綱叛軍被元就打敗,元綱、相合夫人以及阪廣秀等人逃入尼子領地尋求避難,結果被尼子家重臣龜井秀綱派人剿殺,將首級送給元就。雖然元就順利登上家督寶座,但自己的弟弟死在尼子家手裡,這件事在元就心裡種下了對尼子家仇恨的種子。元就一派的主要家臣福原貞俊、兒玉就忠、口羽通良等也對尼子的行為十分不滿,家中對尼子的不信任已是大勢所趨。
1537年,元就將自己的嫡子少輔太郎(毛利隆元)送給與尼子家實力相當的周防國大大名大內氏作為人質,背離尼子家,開始從屬於大內家。這時的尼子家中,當主經久宣布隱居,繼任為家督的尼子詮久為了避免大內趁機進攻,同安芸國土豪吉川氏、武田氏等處於自己控制下的勢力取得聯絡,以此向從屬於大內家的安芸國國人施壓。
根據享祿3年(嘉靖九年,1530)5月28日大內家重臣陶興房(晴賢父)所寫書狀判斷,1532年尼子家發生內亂(鹽冶興久叛亂)時,大內家採取了支持尼子經久平叛的態度,兩家保持著和睦狀態。這也使得尼子詮久得以放心大膽地展開上洛行動(播磨遠征)。
當時大內氏正忙於和九州的大友氏和少貳氏交戰,主力部隊大部分投入九州戰場,詮久趁機撕毀和約,反與大友聯手組成大內包圍網,並且奪取了盛產白銀的石見銀山,同時迫降播磨國三木城主別所長治(即後來謀反被織田信長殺死的那位別所長治),上洛幾乎已成定局。但是大內義隆趁少貳氏家督少貳資元自殺、少貳氏發生內亂之機與大友休戰,並奪回了石見銀山,自此開始全力進攻安芸國境內的尼子氏城池。為避免兩線作戰造成腹背受敵,詮久停止了上洛計畫,將主力撤回出雲境內。
天文8年(嘉靖十八年,1539),被元就擊敗後逃亡若狹國的安芸分國守護武田信實為了報喪師失地之仇,向尼子家請求討伐毛利。此時尼子也想要擊敗大內的主力部隊,進攻元就掌握下的吉田郡山城,是尼子詮久整個作戰部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於是,不顧出雲南部以及安芸、備後等地糧食歉收、軍糧補給困難的狀況,尼子家開始了大遠征。
第一次進攻
1540年6月,為從備後方向攻入安芸吉田郡,同時為試探毛利軍虛實,尼子家最精銳的部隊“新宮黨”3000騎兵在尼子國久、尼子誠久及尼子久幸等人的率領之下,從備後國八幡山城出發。按作戰計畫,這是為了攻下與毛利家有姻親關係的穴戶氏控制下的祝屋城、五龍城,從而威逼吉田郡山城。但毛利一方的勇將穴戶隆家率兵奮勇抵抗,使得尼子軍被釘死在可愛川北岸無法前進,最後不得不撤兵了事。
第二次進攻
初次交鋒被打得大敗而歸,尼子詮久惱羞成怒,遂於8月10日糾集起出雲、石見、伯耆、因幡、備前、備中、備後、美作、安芸等9國兵馬總計30000人,殺出自己的本城月山富田城。這時的尼子詮久已經改名為尼子晴久,他率領部隊從石見大路通過,經赤名、口羽、川根、河井等地,於9月4日在距離吉田郡山城4公里的風越山紮下營寨,命大將湯原宗綱帶領三千人馬居左翼,高尾久友、黑正久澄、吉川興經等安芸國人眾率本部軍馬居於右翼,同時在相合、白豆峽谷、會下谷等地設定了守備部隊,死守本陣側背,準備進攻吉田郡山城。
面對兵臨城下的局勢,元就一方面向大內義隆請求援兵,同時命令全軍籠城,自己更是全族披掛上陣,無一例外。穴戶隆家的祖父穴戶元源在五龍城展開籠城,隆家自己則進入郡山城。福原貞俊在鈴尾城籠城,同時,大內家武將天野興定也率軍進入郡山城。小早川興景、杉隆相等大內家麾下的國人眾也在坂、豐島等地駐軍,以備不時之需。
軍隊嚴陣以待,城內居民也沒有閒著,居住在城內的農民、商人甚至兒童,都拿起了武器準備抵抗尼子的侵略,總計5600名平民與吉田郡山城衛戍部隊精銳2400人一起擔負守城任務,合計8000多人,可謂全民皆兵。
主要戰鬥
槍分太田口之戰
9月5日,尼子軍士兵放火燒了郡山城的民宅,毛利軍對此未採取行動。第二天早上大霧迷濛,前一天嘗到“甜頭”的尼子軍4500人更加肆無忌憚,他們放火燒毀了更多的民房,並開始攻擊郡山城。但這一次他們遭到了毛利軍的激烈抵抗,被打得丟盔卸甲,大敗而歸。
9月12日,尼子晴久將軍隊分成數部分,再次進攻郡山城。為了發泄一周前兵敗帶來的憤怒,晴久悍然命令:將吉田郡山城的城下町整體付之一炬!元就這邊根據敵方態勢,命令部將渡邊通、井上元景按照作戰部署,帶領一部分部隊出擊。兩人按照元就的策略,先派三十名足輕組成敢死隊突進,隨後立刻全軍撤退。尼子軍果然中計,誤以為毛利軍只有一點兵力,窮追不捨,結果正好撞進了毛利軍設在槍分之地的埋伏圈,被打得落花流水,大將高橋元綱、本城信濃守等也被毛利軍當場打死。這就是槍分太田口之戰。
這一天,在廣修寺繩手和祇園繩手等另外兩塊戰場也爆發了激烈戰鬥,尼子軍被打退。
池之內之戰
9月23日,尼子晴久將大本營搬到青光山,湯原宗綱、吉川興經等人也攻下了青山、光井口等毛利軍據點。但是元就非但沒有撤兵,反而趁機帶人偷襲了風越山陣地,將尼子軍營寨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三天后,湯原宗綱帶領1500人馬向駐紮在坂之地的小早川興景發起進攻。聽聞坂遭到敵軍進攻,杉隆相立刻率兵前去增援小早川軍,毛利軍武將栗屋元良也殺出吉田郡山城,湯原宗綱陷入被毛利軍前後夾擊的絕境,率領殘部敗退到深田,毛利大軍隨後趕到,湯原宗綱走投無路,切腹自殺。這就是池之內之戰。
青山土取場之戰
損失了勇將湯原宗綱,尼子晴久更加憤怒,但又無計可施,於是在10月11日命令新宮黨尼子誠久等將大軍開到郡山城下,準備慢慢迫近城池。為此,元就只是命令各作戰部隊加強攻勢。家臣向元就抱怨兵力不足,為了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求勝,元就制定了一套尼子軍發動突然襲擊的作戰方案,將軍隊分為三部分。
第一路軍500人,由渡邊通、國司元相、兒玉就光等人率領。第二路軍200人,由桂元澄、栗屋元真率領,兩路兵都作為伏兵使用。第三路軍由元就親自率領,與尼子軍正面交鋒,吸引尼子軍進入埋伏圈。
元就主力部隊的先鋒是譜代家臣赤川元助,元就的中軍大帳跟在他的後面。為了殲滅元就的主力,尼子晴久派出重臣龜井秀綱為主將,三澤為幸、米原綱寬(這兩人均是“尼子十旗”之一)復之,與元就軍交戰。
正當兩軍戰得筋疲力盡的時候,早已埋伏多時的元就方渡邊通、桂元澄兩路大軍一齊殺出,尼子軍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很快被打得潰不成軍。毛利軍乘勝追擊,直攻尼子晴久的青山陣地,砍斷了外圍柵欄,突入陣地內部,與尼子軍展開激戰。此一戰,毛利軍重創尼子軍,尼子軍大將三澤為幸也被打死,這就是青山土取場之戰。
陶晴賢參戰
不僅沒能替湯原宗綱報仇,反而還把大將三澤為幸以及眾多士兵的性命搭了進去,遭到青山土取場一戰嚴重打擊的尼子晴久自此再也不敢貿然採取行動。然而令尼子晴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場更大的敗仗正在向他和他的軍隊逼來......
青山土取場一役過後,毛利軍又在11月和一心想要報當時兵敗之仇的武田信實打了幾仗,但這一期間,由於尼子晴久不敢再出動大軍,毛利元就也一時猜不透尼子軍的下一步意圖,因此沒有發生對整個戰局產生大影響的戰鬥。
不過,這只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11月26日,一直在對郡山戰局觀望的大內義隆終於採取了行動,面對著毛利軍的援軍請求,他決定派出家中猛將陶興房之子陶隆房,也就是後來被譽為“西國第一猛將”的陶晴賢,率領兩萬大軍從周防國山口城出發,前去增援堅守城池的毛利軍。
陶晴賢這一年還只是個22歲的小伙子,兩年前他的父親陶興房病逝,他接替父親成為陶家的新家督。這一仗,將是他的初陣......
陶晴賢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開赴郡山城前線,途中經過著名的聖地--嚴島神社,他領著全軍將士在這裡向神明祈禱,祈求一戰得勝,擊破大敵。
這時的陶晴賢當然不會想到,今日在此祈求勝利的這座神聖莊嚴的嚴島神社,竟會是他人生的最後歸宿--15年後,叛殺主公大內義隆的陶晴賢率兵與他今天即將前往援助的盟友--毛利元就,就在這嚴島神域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在村上水軍加入毛利一方的情況下,陶晴賢全軍覆滅,帶著無盡的憾恨切腹自盡,享年僅僅37歲,誠可謂英年早逝。當然,這是後話,此處不表了。
陶晴賢的大軍在嚴島下水走海路,從安芸國海田登入,12月3日抵達吉田郡山城。他特意挑選了可以俯瞰整個戰場形勢的住吉山,作為自己本陣的駐地。聽說大內軍也出動了,尼子晴久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再這樣下去,湯原宗綱、三澤為幸他們的仇還報不報了?於是,為了迎擊大內援軍,阻止大內、毛利兩軍會合,尼子晴久將自己的本陣從甲山城移到了青山三冢山。另外,武田信實、牛尾幸清等人率領的尼子軍三千餘人,奉晴久的命令迎擊陶軍的先頭部隊,暫時拖延了大內援軍的進軍速度。元就這一方面,他向陶晴賢致以深深的謝意,兩方一致決定,第二年春節過後,即對尼子軍發起總攻擊。
12月11日,以及次年的1月3日、6日,早已耐不住寂寞的尼子晴久帶著手下人前去騷擾毛利、大內聯軍的陣地,雙方發生了一些小規模戰鬥。真正的大戰在1月13日展開。這之前,陶晴賢已經於1月11日將本陣悄悄撤出住吉山,移往附近的天神山。
按照毛利元就的作戰計畫,首先要拿宮崎長尾的高尾久友、黑正久澄和吉川興經等人開刀,於是元就以重臣兒玉就忠為使者,前去面見陶晴賢,要求他的部隊牽制其他的尼子軍。晴賢很痛快地答應了要求,並派出部將末富志摩守隨兒玉就忠一起回去復命。在得到元就面授機宜之後,志摩守返回本陣。
第二天,三千名毛利軍士兵與城外的小早川興景、穴戶元源呼應,向宮崎長尾主陣地發起了總攻擊。統率這支人馬的是毛利元就的次子少輔次郎(後來的吉川元春),同陶晴賢一樣,這場戰鬥也是他的初陣。雖然高尾久友率領兩千名士兵拚死抵抗,但最後還是被打敗,高尾久友本人也被毛利軍亂槍戳死。黑正久澄的一千五百名士兵企圖上前挽救同夥全軍覆滅的命運,但也被少輔次郎的部隊打得大敗,自己也被次郎一槍挑落頭盔,險些送命,狼狽逃走。但是這時吉川興經率領精銳1000人投入戰鬥,向毛利軍展開了猛烈反撲。為了保存實力,在戰果頗豐、作戰目的基本達到的情況下,元就下達了撤退令。
再說陶晴賢率領的大內軍,無視從宮崎長尾撤回的尼子軍,衝出天神山本陣,向尼子晴久的老巢青山發起了攻擊。由於青山正面的敵兵太多,陶晴賢先是故意南撤,隨後突然調轉馬頭,從青山南側向尼子晴久本陣後方發起了奇襲。看到突然豎立起來的大內菱旗,沒有料到背後會出現敵人的尼子軍登時陷入一片混亂。為了挽救敗局,尼子晴久的叔父尼子久幸率領五百名精兵死守本陣,兩軍在青山的中部腹地展開激戰。跟隨陶軍作戰的毛利家臣中原善左衛門在混戰中瞄準尼子久幸開弓放箭,一箭射中久幸面門,翻身落馬而亡。但是久幸的拚死作戰也為尼子軍增援本陣贏得了時間,尼子的援軍隨後趕到,在留下漫山遍野的屍體之後,大內軍撤出戰鬥,而尼子軍也損傷慘重。
在這一戰中,陶晴賢與吉川元春,兩位後來的猛將初次相遇,二人意氣相投,結拜為兄弟,兩顆將星從這一戰中一同冉冉升起。此是後話,按下不表。
尼子軍的敗退
自己的老巢被人端掉,這天晚上,驚魂未定的尼子晴久急忙召集諸將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商議對策,面對著損失大量的士兵、軍糧難以為繼的困難局面,尼子晴久忍痛做出了一個不得不做出的決定--撤!
於是,1月13日深夜,借著夜色的掩護,尼子軍開始悄然向北撤退。臨撤退前,尼子晴久下令一把火將本陣燒光。
望著本陣熊熊燃起的火光,尼子晴久痛苦不堪。湯原宗綱、三澤為幸、尼子久幸等猛將戰死沙場,一萬多名士兵淪為他鄉之鬼,還一把火燒掉了不計其數的物資......尼子晴久這才想起出征之前極力反對出兵的叔父尼子久幸,如果當時聽了他的忠言,何至於有今天這場慘敗?
雖然毛利、大內聯軍打算乘勝追擊,徹底殲滅尼子晴久一夥,但是幾天后郡山飄起了一場鵝毛大雪,道路無法通行,元就和陶晴賢只好作罷。於是,尼子軍取道石見,終於撤回了自己的老家出雲......歷時近半年的吉田郡山城之戰也就以毛利、大內聯軍的勝利而告結束。
歷史意義
500多年後,一位當地歷史資料館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的時候說,根據最近的研究成果顯示,之所以找不到尼子軍向毛利軍發起猛攻所留下的痕跡,實際上與其說是元就不敢與尼子軍主力正面交鋒,不如說元就是為了避免與尼子軍發生正面衝突,他知道大內的援軍肯定會到來,因此與其不惜血本地與敵人正面交鋒,不如等到大內援軍到來,兩軍合力,一戰成功。此戰以後沒過多久,尼子晴久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美作三浦氏和備中中村氏的遠征行動。也就是說,從尼子晴久遭受慘敗以後仍然敢於發動對美作、備中兩國的遠征來看,郡山一戰並沒有真正傷及尼子晴久的筋骨,湯原宗綱等人戰死的慘景還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尼子晴久敢於再次發動遠征嗎?
但是這一戰畢竟大大損傷了尼子軍的元氣,此戰過後,毛利元就的武名遠播於四方,原投靠尼子方的安芸國土豪,例如吉川興經、三刀屋久扶等,紛紛投入大內陣營,經此一敗,尼子家也開始日漸衰弱下去。大內義隆更是抓住機會向幕府討來了討伐尼子家的論旨,對尼子發起進攻,一度將尼子逼入絕境。
這一戰,尼子與大內兩雄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毛利元就經過這一戰,確立了在安芸國的優勢地位,戰國第一智將終於邁出了他展翅高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