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寺之變是日本戰國時期,大名大內家內部爆發的一次軍事政變,因發生於中國地方長門國大寧寺,故名。政變爆發後,大內家被政變的始作俑者陶隆房(後改名陶晴賢)控制,名存實亡。因此,它也是大內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基本介紹
- 名稱:大寧寺之變
- 地點:中國長門國大寧寺
- 時間:公元1540
- 參戰方:日本大名大內家族
背景,經過,
背景
天文九年八月,尼子家家督尼子詮久親率三萬大軍,攻打背叛尼子投靠大內的毛利元就居城——吉田郡山城,吉田郡山城之戰爆發。與尼子龐大的兵力相比,毛利元就手中只有少的可憐的軍隊,因此,元就決定:一邊固守,一邊向山口城(大內氏本城)請求援軍。針對毛利氏的請求,大內很快做出了出兵的決定。十一月末,大內重臣陶隆房率大內軍一萬,從周防山口出發,在嚴島神社祈願後抵達吉田郡山城。與毛利軍交戰兩月余的尼子軍士氣低落,已經無力再戰,很快就在大內與毛利的雙重打擊下崩潰,就連現任家督詮久的叔父尼子久幸也被毛利軍所殺。當天夜晚,尼子詮久作出了撤軍的命令。尼子軍殘部趁夜色和冬雪悄悄退軍,大雪阻斷了大內軍追擊的道路,使得尼子軍安然而返。
吉田郡山城之戰的勝利,使大內義隆大受鼓舞。他認為,尼子家已到了窮途末路之時。於是,義隆親率大內大軍,聯合毛利元就等地方豪族,於天文十一年(公元1542)侵入出雲國,直指尼子家本城——月山富田城。殊不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尼子雖然大敗,卻並沒有到滅亡之時,這就注定了這次不合時宜的軍事行動的失敗。由於尼子軍的頑強抵抗,加上大內軍內部部分豪族被尼子“寢返”,導致大內軍大敗。大內軍撤退途中,遭尼子軍追擊,大內軍損失慘重,義隆的繼承人大內晴持因船隻傾覆溺水身亡。這對義隆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也預示著大內將走上的沒落之路。
在此戰後,飽受打擊的大內義隆決定將軍務完全交給陶隆房處置,自己則與文人墨客們飲酒作樂,風花雪月,大內家也隨之分裂為以陶隆房為首的“武斷派”和以義隆的“佑筆”相良武任、近臣冷泉隆豐為首的“文治派”。陶隆房對喜好藝術的大內義隆寵信相良武任極為不滿,兩派勾心鬥角,互相攻訐。義隆曾試圖對兩派進行調停,但並未奏效,就坐視不理。與此同時,作為大內氏的庶族,陶隆房對主君·義隆的不滿也與日俱增。他認為,身為統治北九州和山陰道西部的大名,應該有雄心壯志,有更遠大的抱負,而不是庸庸碌碌,不思進取。天文二十年(1551),這一切的矛盾爆發,釀成了一場慘烈的內亂。
經過
其實,陶隆房的謀反,並不是沒有人預見到。早在前一年(天文十九年,1550),“文治派”首領冷泉隆豐就預見到了陶隆房的謀反,並告誡大內義隆,希望他要予以警惕,先發制人。但是,不知義隆是太過遲鈍,還是太過信任陶隆房,竟然對這正確意見置之不理。如果是後者,那么陶隆房就要讓他大大的失望了。第二年(天文二十年,1551)一月,相良武任向大內義隆提交了一份《相良武任申狀》,正式狀告陶隆房謀反。誰知,這份申狀不但沒能使沉淪的義隆覺醒,反而引起了陶隆房的警惕。相良武任見勢不妙,搶先出逃。察覺到自己圖謀被識破的陶隆房,決定提前策動謀反。八月,陶隆房正式舉兵謀反。很久不理軍務的大內義隆驚恐地發現:他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陶隆房身為周防守護代,握有實權,可以調遣一萬餘軍隊,而堂堂正派周防守護大內義隆身邊,卻只有少的可憐的軍隊。饒是如此,大內義隆依然進行了不屈的抵抗。但是,大內氏的大部分家臣都已叛變,加之兵力差距的懸殊,使得陶隆房消滅義隆已經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到八月底,義隆被迫放棄山口城,逃亡長門國。據說,義隆曾想由長門逃往北九州,依附大友宗麟,但因海上風浪過大,被迫作罷。九月一日,在陶軍的團團包圍下,大內義隆與其一族於長門國深川的大寧寺自刃身亡,由追隨義隆到底的忠義之士冷泉隆豐為其介錯。嗣後,隆豐亦與陶軍奮戰,最終英勇戰死。這場變亂即是通稱的“大寧寺之變”。 4.影響 在大寧寺之變結束後,大內家名存實亡,陶隆房完全控制了大內家的軍政大權。為掩人耳目,陶隆房決定迎北九州大友宗麟之弟、大內義隆養子大友晴英即大內家第三十二代家督位,做他的傀儡。同時,隆房取新主君名中一字,擯棄大內義隆所賜的“隆”字,改名為陶晴賢。陶晴賢決定強化大內氏的軍事實力,一改義隆在位時的積貧積弱,因此向國內大小領主大征賦稅,使得領主們怨聲載道。此時,業已一統安藝的毛利元就以為主(大內義隆)報仇的名義趁勢起兵,對抗陶晴賢。弘治元年(1555),毛利元就在嚴島合戰中大敗並逼死陶晴賢。兩年以後(弘治二年,1557)毛利元就的“防長攻略”結束,毛利軍攻克周防、長門二國,大內義長自盡,大內家也就此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