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介紹
組織
從日本約820萬名科學家與2000名的連攜會員中,選出210名會員組成大會,任期三年。設會長一名,副會長二名。總會下設七部,六個常設委員會、運營審議會及八個臨時(特別)委員會,並另有事務局。總會是日本學術會議的最高決策機構,通常一年中召開春秋兩次會議。組織中的部是機構的核心,按照
綜合大學的七個學部(文、法、經、理、工、農、醫)設立。
常設委員會分為六個,針對以下事項進行審議研究:
功能
日本學術會議具有審議功能和研究聯絡功能。另外,政府亦可向日本學術會議提出諮詢要求,日本學術會議則需提出審議報告,也可主動地針對問題提出報告。至第13屆日本學術會議為止,該組織共提出各種建議報告共680件。
歷史沿革
1948年(
昭和23年)7月10日 - 日本學術會議法公布。
1949年(昭和24年)1月20日 - 日本學術會議設立,置於
內閣總理大臣轄下,並於其中設定
日本學士院。同時廢止其前身組織“學術研究會議”。
1949年(昭和24年)6月1日 - 隨著總理府的設定,成為總理府的機關。
1956年(昭和31年)4月1日 -
日本學士院自日本學術會議獨立,移至文部大臣管轄。
1984年(昭和59年)5月30日 - 會員選出方法由公選制變更為學會推薦制。
2005年(平成17年)4月1日 - 再次置於內閣總理大臣轄下,
內閤府的特別機關。
2005年(平成17年)10月1日 - 會員選出方法變更,從7部制改組為3部制,實行例如新設連攜會員之類的組織改革。
會議價值
目的
作為代表日本科學界的機構、促進研究人員之間的國際合作、進行信息傳播和信息收集、並反映科學家對政策的意見。
根據這一目的,為了維持學術會議與各團體之間的緊密合作關係,對於協力學術研究團體進行認證,並提供信息和贊助。並且,提升科學之進步與發展,使科學能深植到行政、產業及國民生活之中。
使命
審議科學有關重要事項並實行之。
從事科學研究有關的連絡,並增進其效率。
組織機構
總會(原則上每年4月與10月舉行,由210名會員構成)
役員(會長與副會長共3名)
幹事會(毎月舉行。審議日本學術會議的運營事務。由會長、副會長、各部部長、副部長、幹事構成)
3部(人文社會科學、生命科學、理工學)
4個機能別委員會(選考、科學者、科學與社會、國際)
30個學科委員會
臨時課題委員會
事務局
往屆會議
第20屆會議
平成18年(2006年)10月1日至平成20年(2008年)9月30日。
部長廣渡清吾(法學)
幹事江原由美子(社會學)
幹事小林良彰(政治學)
部長唐木英明(生產農學)
副部長北島政樹(臨床醫學)
幹事山本雅(基礎醫學)
副部長小林敏雄(機械工學)
幹事大垣真一郎(土木工學・建築學)
幹事河野長(地球行星科學)
第21屆會議
平成20年(2008年)10月1日至平成22年(2010年)9月30日。
大垣真一郎(土木工學・建築學)
鈴村興太郎(再任)
唐木英明(農學)
部長:廣瀬清吾(再任)
副部長:小林良彰(政治學)
幹事:木村茂光(史學)
幹事:白田佳子(經営學)
副部長:北島正樹(再任)
幹事:山本正幸(基礎生物學)
幹事:鷲谷泉(再任)
部長:岩澤康裕(化學)
副部長:後藤俊夫(綜合工學)
幹事:池田駿介(土木工學・建築學)
第22屆會議
平成23年(2011年)10月1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