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建造背景 為了取代70年代建造的兩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日本防衛省 在2000年提出的2001至2005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建計畫中,首度提出了新一代的
直升機母艦 ,名為“平成16年度直升機驅逐艦計畫”(16DDH型)。最初16DDH型預定在平成16年與17年度(2004、2005年)各編列預算建造一艘,分別在2008、2009年服役,取代兩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不過日後預算編列延後,首艘16DDH型延至2006年5月11日開工,二號艦的預算延至平成18年度(2006年)編列,兩艦分別於2009與2011年服役,因此原先預計於2008、2009年除役的兩艘榛名級只能延長役期。
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榛名號DDH-141 日本防衛省對16DDH型的要求包括:標準排水量13500噸左右,必要時可收容並操作整個護衛群的8架直升機,具備全天候的直升機起降能力以及完整的航空器補保能力(這意味16DDH型需具有大型機庫);作業時,16DDH型至少能同時讓2架直升機起降,並讓4架直升機保持在隨時運用的狀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早在50年代以及60年代便有建造一萬噸級直升機反潛母艦的構想,但先後都因為能力、財力不足以及社會輿論難以接受而遭到擱置,最後只好退求其次建造了只能搭載三架直升機的榛名級與
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 。
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艦尾的飛行甲板 設計定型 日向級定型之初有三種方案: 日向級A方案 A方案:構型與日本現役DDH類似,將上層結構設於艦體中段,上層結構後方有機庫,
飛行甲板 設於艦尾,上面並設有通往艦體內部的飛機升降機。武裝方面,A方案擁有奧托·梅萊拉127mm艦炮與
MK-41垂直發射系統 ,都安裝在艦體前方甲板(上層結構之前)。
B方案:此種早期16DDH的構型與日本海自既有的兩型DDH差不多,單一的大型上層結構位於艦體中央,留下平坦光滑的艦首與艦尾甲板。不過不同的是由於噸位比現役DDH大非常多,因此16DDH在艦首與艦尾均設有一個直升機起降區。上層結構前方有一個大型直升機庫門。
日向級C方案 C方案:構型類似美國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擁有航空母艦式的長方形全通飛行甲板,位於艦體右側的艦島也是航母設計的典型,航空器起降效率居於三種方案之冠;而MK-41 VLS則位於艦島前端,此外也沒有艦炮。C案的構型最接近
航空母艦 ,作業效率最好,也被認為是最可能的方案。
2003年9月17日,日本防衛省公布新版本的16DDH型設計,此版本幾乎奠定了今日16DDH型設計的所有主要特徵與布局。此版本大致上與前述“C構型”類似,主要差別在於全通式
飛行甲板 到了艦首便向內收縮,此外上層結構設計也有所更動。在此設計中,中心線附近則有兩座一前一後的航空器升降機。武裝方面,艦島前、後方各有一具美制改良型
密集陣 CIWS,艦尾右側裝有兩組八聯裝MK-41 VLS,艦體兩舷各設有一組新型324mm三聯裝
反潛魚雷 發射管,至於FCS-3改
相控陣雷達 系統設於艦橋頂端。
確定的日向級構型方案 建造命名 兩艘日向級均由
石川島播磨重工 橫濱廠承造,首艦(DDH-181)於2004年編列預算,2006年5月11日開工,2007年8月23日下水,命名為日向號,2008年8月完工並進行為時半年左右的試航,在2009年3月18日於
橫須賀 交艦成軍,替代同一天除役的榛名號;榛名號原為第三護衛群旗艦,該職位由原本第一護衛群
旗艦 、在2007年底一度因火災受損停役的白根號(DDH-143)直升機驅逐艦接替, 而日向號則成為第一護衛群的新旗艦。總計日向號的整體成本約1050億日元(10.5億美元),其中艦體造價約472億日元。
首艦日向號進水式 DDH-181日向 日向級的二號艦(DDH-182)進度約晚兩年,於2006年中編列預算,2008年5月30日開工,2009年8月21日下水,命名為
伊勢 號,整體預算約975億日元(艦體建造約485億日元),於2011年3月14日交艦成軍,取代同年1月17日退役的榛名級二號艦比睿號(DDH-142),並成為第四護衛群旗艦;由於伊勢號成軍前夕,日本在3月11日發生芮氏規模9.0的
東日本大地震 與大海嘯,伊勢號成軍後便立刻前往橫須賀裝載物資,投入東北救災工作。值得一提的是, 日向號是
日本海上自衛隊 成立以來第一次恢復
令制國 國名的命名規則,而且“伊勢”與“日向”是二次大戰時代
日本帝國海軍 兩艘
伊勢級戰列艦 的命名,兩個艦名在六十年後再度聯袂成為姊妹艦。
準備下水的日向級二號艦伊勢號 基本設計 動力系統 日向級的作戰系統相當先進並且高度整合化,並且擁有優秀的資訊傳輸能力以符合未來各軍種、單位之間“聯網作戰”的趨勢。動力系統方面,日向級採用由四具美國GE授權
石川島播磨重工 (IHI)生產的LM-2500 IEC(Integrated Engine Controls)燃氣渦輪,組成的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機組,雙軸推進,極速達30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達6000海里。艦體兩側各有一條穩定鰭片與兩個穩定翼面,穩定翼分別位於鰭片前、後方。由於艦上各系統高度自動化,日向級雖然滿載排水量高達17000噸之多,幾乎是白根級的兩倍半,但是艦上僅編制347名人員,而噸位只有日向級一半的白根級卻需要370人之多。
以日向為首的海自編隊 艦體布局 日向級的艦體總共分為七層甲板,艦體前段設有下甲板機庫,長幅125m,挑高占兩層甲板,並由一道防火門劃分為第一、第二
機庫 ;機庫後方是航空機維修甲板,挑高占三層甲板;前段與後段艦體中軸線上,各有一具直升機升降機。飛行甲板下方的第二甲板是綜合功能區,設定了船艦戰情控制中心、軍官生活起居空間與醫療設施,此外還有一間多用途規劃區,平時並無任何擺設,艙壁上設定三面50英寸液晶顯示屏與若干較小的平面顯示器,並設有一具多功能終端機,多用途規劃區可用來容納艦隊司令部的人員,或設定艦隊作戰中心,而在人道救災、撤僑等作業中,也可供民間人員作為行動指揮中心來用,或者用來收容難民。
伊勢號的飛行甲板 DDH-182伊勢
艦島前、後方部靠近艦體中線處,各設有一座大型直升機升降機,採用液壓電力操作,前升降機長20m、寬10m,後升降機長20m、寬13m,兩者載重能力皆為30噸, 能載運重型直升機(乃至M
V-22 傾轉翼旋翼機)與甲板勤務車輛。艦體兩側分別各設有數處開口,位於艦體中段兩舷各有一個開口用來容納高速橡皮突擊艇,艦體後段兩舷也各有一個開口來收容艦載小艇,這些開口平時以機械化升降的網簾與外部隔絕,降低雷達截面積,這些開口與艦內也以水密艙門封閉,不影響水密性能。
伊勢號的第二機庫 為了降低雷達截面積,日向級不僅採用傾斜的上層結構設計、封閉式輕型合金桅桿以及較為簡潔的艦體輪廓外型,細部結構也做了降低雷達截面積的考量,例如側舷許多開口設定遮簾,舷外充氣救生艇外部也有平板遮蔽。日向級自動化程度極高,計畫初期打算編制360名人員,與現役白根級、
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相當,但日向級的排水量是後者的兩倍;實際服役後,日向級的人員編制更縮減至340名左右,由此也顯示日向級自動化程度之高,就連通常以人力施放的舷梯與小艇,都採用自動化機械操作。值得一提的是,日向級編制有17名女性官兵,這是日本海自首度在第一級作戰艦艇上編制女性人員。
伊勢號艦體 指揮系統 由於身為具有艦隊旗艦功能的DDH,日向級將配備最先進的戰鬥處理系統與指管通情監偵(C4ISR)裝備。日向級的作戰中樞是日本新近開發的先進技術戰鬥系統(Advance Technology Combat System,ATECS),大量採用現有商用組件技術以降低成本並方便升級,例如使用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新一代UYQ-70先進顯控系統(內建運算處理能力)系列中OJ-791指揮決策顯控台(Command and Decision Console ,C&D)、OJ-721次世代周邊(Next Generation Peripheral,NGP)等兩種顯控工作站,兩者均包含20英寸LCD平面顯示器。
日向號艦橋前部 另外也可能使用新型MEV運算單元以及次世代工作站(Next Generation Workstation,NGS)等周邊裝備。ATECS總共分成四個主要部分,包括先進戰鬥指揮系統(Advanced Combat Direction System,ACDS)、 以FCS-3改為核心的零零式射控系統、反潛情報處理系統(Anti Submarine Warfare Computing System,ASWCS) 、電子戰管制系統(Electronic Warfare Control System,EWCS)等,以ACDS為核心,連結其他三個部分以及艦上各種雷達、火控、電子戰系統以及武裝,進行防空、反水面、反潛以及電子作戰。
日向號艦橋後部 船電系統 日向級配備先進的衛星通訊與資料鏈網路系統,包含一般大氣內的Link-11/14/16數據鏈,以及通過衛星通信傳輸的海上指揮管制系統(Maritime Operation Force,MOF)和配套的USC-42衛星通信天線與Superbird B2 X波段寬頻衛星通信系統等,以實現與美軍相同的三軍聯合作戰能力,此外也配備全球指揮管制海事系統(Global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 Maritime,GCCS-M )。
日向號上的航海資料室 日向級配備OPS-20C對海搜尋雷達是過去海自OPS-20導航雷達的發展型,海自艦艇從16DDH起都裝備此型雷達;OPS-20C採用低截獲率技術,將雷達波由過去OPS -20的脈衝波束改成CW波束,雖然有效搜尋範圍減少,但是大幅降低被敵方電子支援裝置截收的機率。除了 對海搜尋外,OPS-20C也仍保留導航功能。日向級擁有先進完善的指管通情系統,除了指揮本身護衛群所屬的反潛直升機與反潛艇艇外,也能指揮海自P-3C以及新一代P-1哨戒機協同進行反潛作戰,此外應該也具備與
航空自衛隊 、陸上自衛隊和美軍聯合作戰的指揮互動能力。
日向號上的幕僚會議室
艦載武裝 防空方面,日向級的主要對空偵測/射控裝備為日本三菱電子精心研發的FCS-3改主動式
相控陣雷達 ,負責對空搜尋/追蹤以及艦上
海麻雀 ESSM短程防空飛彈的照射導控。日向級的艦尾配置兩組八聯裝MK-41 VLS,其中四管用於裝填裝填16發4枚一管的ESSM短程防空飛彈,其餘則填入12枚VLA垂直發射反潛火箭;而在垂直發射器的左邊,還裝有一組獨立的再裝填裝置。除了硬殺手段外,日向級還配備NOLQ-3電子戰系統以及四具MK-36 SRBOC六聯裝干擾彈發射器,四個干擾彈發射器安裝在兩舷各一的延伸平台上,每個平台各裝二具。
艦尾的密集陣 此外,艦上還設有曳航具四型魚雷對抗系統,為美制AN/SQL-25A的日本版。反潛方面,日向級的艦首設有日本新開發的OQQ-21大型低頻聲納,該聲納由正面圓柱狀陣列與側面平面陣列所組成,整個音鼓長度高達40米,聽音距離與淺水域操作能力勝過現役的聲納系統。與FCS-3改一樣,OQQ-21同樣也已在飛鳥號試驗艦上測試多年了。日向級並未配備拖曳陣列聲納系統。為了執行近距防禦,日向級還設有四挺12.7mm機槍,左右舷各裝兩挺,其中位於右舷的兩挺分別安裝於艦島前、後方的甲板上,左側的兩挺則分別設定於左舷前、後段各一的延伸平台上。
FCS-3(DDH-182)主動相控陣雷達 除了以直升機反潛外,日向級本身也配備了兩組三聯裝HOS-303魚雷發射器(安裝於艦體後段兩側的艙門內),除了MK-46魚雷外,還可發射日本自製的新型97式
反潛魚雷 。97式魚雷以美制MK-46 Mod5為基礎進一步大幅改良而成,採用主/被動聲納尋標器,最大航速超過50節,最大攻擊深度600m,航程5km,採用聚能裝藥戰鬥部。由於97式魚雷比MK-46更重更大,無法相容於過去海自的MK-32/HOS-302魚雷發射器,因此海自又開發了HOS-303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可相容於MK-46與97式,而日向級就是海自第一艘採用HOS-303的艦艇。
艦尾垂直發射裝置 艦載機 艦載機方面,早先日向級標準配置的官方數字依舊為3架
反潛直升機 加上1架大型掃雷/運輸直升機,不過隨後防衛省便公開承認日向級最多可搭載11架自衛隊的各型直升機,其中七架可收容至下甲板機庫,另外四架則停放於
飛行甲板 。飛行甲板設有四個起降點,能同時操作4架直升機。日向級的主力機種將是SH-60K反潛直升機,系由海自原有的SH-60J大幅改良而成,主要改進包括機體延長、換裝新的四葉片複合材料螺旋槳、新型主/被動吊放式聲納、新的戰術資料處理與顯示系統、包括電子支援裝置與誘餌投射器的整合式機載電子戰自衛系統、FLIR、高解析度的逆合成孔徑雷達等新裝備,武裝包括新式的97式魚雷、反潛深彈、輕型
反艦飛彈 或者機槍莢艙等,能執行反潛或反水面任務。
SH-60K反潛直升機 掃雷/運輸直升機方面,
日本防衛省 在2003年6月與英國、義大利阿古斯塔·維斯蘭特(Agusta Westland)公司簽約,採購該公司EH-101重型直升機的掃雷衍生型──MCH -101,並授權日本
川崎重工 組裝的,用來取代日本海自原有的MH-53E掃雷直升機以及S-61運輸直升機隊,作為空中掃雷、運輸以及南極作業之用;其中,純粹執行運輸任務的型號稱為CH-101,與MCH-101共通。為了操作拖曳式掃雷具,MCH-101使用具有跳板艙門的機尾段(與陸軍版EM-101相同),並使用與反潛型EH-101相同、能自動摺疊/展開的懸翼系統與機尾,以收容於船艦上的機庫,此外起落架也採用雙輪強化構型;而機上的三具Rolls Royce/Turbomeca的RTM322-01型渦輪軸發動機(單機出力2312軸馬力)也授權
川崎重工 生產,型號改稱為RTM322-KHI-02/8;第一具由川崎重工生產的RTM322-KHI-02/8在2005年交付。
V-22“魚鷹”降落在日向號上 摺疊的魚鷹收納進日向號的機庫
日本共向阿古斯塔·維斯蘭特購買14架MCH-101,第一架完全由阿古斯塔·維斯蘭特生產,第二架由阿古斯塔·維斯蘭特製造體結構與重要組件,完成後運至川崎重工歧埠廠進行總裝,日本的自製比率達25%;而之後川崎生產的第二架的自製率又提升到35%,最後將完全由川崎重工生產。在2005年2月15日,由阿古斯塔·維斯蘭特原廠生產的第一架MCH-101首次試飛成功,並於同年7月25日運抵日本,在2006年1月首度在日本進行飛行,2006年3月3日正式交付海上自衛隊。在2008年,MCH-101完成了空中拖曳掃雷具的測試;至2011年,共有四架MCH-101交付日本海自。
MCH-101直升機① 由於日向級的甲板強度容許超過30噸的MH-53E直升機起降, 因此日向級也能操作30噸級的美制
V-22傾轉旋翼機 ,承載20噸級的
F-35 戰鬥打擊機(JSF)也不成問題。在2013年6月中旬的美日聯合演習中,
美國海軍陸戰隊 的MV-22於6月14日首度降落在
海上自衛隊 的艦艇上,分別是日向號和
大隅級登入艦 下北號(LST -4002);在此次測試中,降落在日向號的MV-22折收機翼後,通過升降機降入艦內機庫,驗證了日向級對MV-22實施整補作業的潛力。日向級的飛行甲板尺寸(長195m,寬40m)超過
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 、義大利
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 、西班牙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 等歐洲輕型STOVL航母。
MCH-101直升機② 基本數據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 13950噸
滿載排水量 17000噸
艦長 197米
舷寬 33米
吃水 7米
動力 COGAG 4×LM-2500 IEC燃氣渦輪/100000 雙軸雙舵
乘員 347
航速 30節
船電系統 雷達 1×FCS-3改3D主動相控陣對空搜尋/火控雷達(固定式陣列天線×4)
—— 1×OPS-20C平面搜尋/導航雷達
—— 1×NOLQ-3C整合電戰系統
聲納 OQQ-21主/被動艦首聲納
其他 4×六聯裝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
作戰系統 OYQ-10先進戰術指揮系統(ACDS) Type-00射控系統
艦載武裝 艦炮 無
飛彈 2×八聯裝MK-41艦載通用垂直發射裝置(可裝填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與07式反潛火箭)
近防 2×MK-15 Block 1B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 4×12.7mm機槍
魚雷 2×三聯裝324mm HOS-303魚雷發射器
艦載機 標準編制: 3×SH-60K反潛直升機 1×MCH-101掃雷/運輸直升機 機庫可容納11架直升機
本級各艦 番號 艦名 建造 開工 下水 服役 所屬 DDH-181
日向
2006年5月11日
2007年8月23日
2009年3月18日
第1護衛隊群 第1護衛隊
DDH-182
2008年5月30日
2009年8月21日
2011年3月16日
第4護衛隊群 第4護衛隊
總體評價 90年代以來,
日本自衛隊 更加頻繁地派遣人員參與國際人道救援/維持和平任務的機會,使得海自的遠程運輸業務量大增,不過由於這類任務主要是由三艘
大隅級登入艦 來承擔;而日向級在規劃時,主要仍遵循海自主力護衛群中的直升機驅逐艦角色,以正規的艦隊作業與反潛作戰為優先。因此,日向級並未如義大利
加富爾號航空母艦 (MM Cavour)輕型航母或丹麥阿布沙隆級支援艦(Absalon class)一樣,還額外在艦內設定車輛甲板等載運空間設施,成為兼具運輸投送能力的“萬能艦”。日向級雖然設定車輛坡道入口,但主要是供飛行甲板勤務車輛進出,並不是為了運輸任務而設計,其尺寸較小,而且艦內沒有專用的大型車庫,僅能搭載少數小型車輛。
丹麥阿布沙龍級支援艦
因此,功能稍嫌單純的日向級,不完全符合日本從本世紀以來意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及軍費日漸緊縮之下儘量增加單一艦艇用途的國際趨勢;然而也因為排除其他運輸任務,日向級的各項設計能完全著眼於高強度的正規艦隊作戰,不必為了規劃載運空間而增加排水量,或者因此降低艦艇的戰術性能。考慮到除對外任務場合之外,日本海自在平日仍必須在寬廣的西太平洋上面對日漸強大的中國軍力威脅,這與歐洲國家海軍除了基本防務之外幾乎只剩對外投送需求的情況大不相同。因此,日向級的純粹正規作戰設計,考慮到日本的實際國防需求,仍有許多可取之處。
美日海上演習的日向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