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前肌

旋前肌

為引起關節內旋的肌肉,一般跨過關節垂直軸的前面,如旋前圓肌、旋前方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旋前肌
  • 外文名:pronator
相關輔助結構,旋前肌綜合症,相關疾病,相關臨床套用,

相關輔助結構

有研究者發現正中神經在85%之解剖標本中,於通過指淺屈肌腱弓(所謂“淺橋“)深方以前,先要穿過旋前圓肌兩肌頭之間。偶爾,自旋前圓肌連至“淺橋”的異常纖維束帶,可損及正中神經。於穿經旋前圓肌之近處,正中神經發支至肘關節、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拇長屈肌和指淺屈肌。而後發出骨間掌側神經,常支配拇長屈肌,指深屈肌及旋前方肌,這一神經位於前臂骨間膜的前面。正中神經主幹在前臂中走於指淺屈肌之深方,並在腕部發一感覺支至魚際隆起,此支由屈肌支持帶的淺方通過,故在腕管綜合徵中不被累及。進入手部以後,正中神經支配第一、第二蚓狀肌和除拇收肌以外之全部魚際肌。

旋前肌綜合症

1、旋前肌綜合症是由於旋前圓肌近側部的筋膜與腱性狹窄、壓迫正中神經導致患者有旋前肌壓痛和拇長屈肌及拇短展肌無力,有前臂疼痛不適、手無力及拇、食指麻木等症狀。旋前肌綜合症患者前臂近側份正中神經之傳導速度減慢,但遠端潛伏期及腕部感覺神經之動作電位均正常。
2、旋前肌綜合症的治療
(1)非手術療法:保守治療局部封閉。有研究者認為非外科治療有價值,並應試用於每一病例。方法為:以皮質類固醇注入旋前圓肌,若反應不完全則應重複。如果可能,患者應避免劇烈的旋後—屈指動作。
(2)手術治療:如患者經保守治療無充分緩解,或其工作致症狀一再加重者,宜探查旋前肌區,並手術分離任何束帶或壓迫性病損。對筋膜或腱性狹窄,給予松解減壓。
3、因腕管綜合症與旋前肌綜合症症狀有相似之處。故兩者的鑑別診斷較困難,旋前肌綜合症近側有壓痛,對抗前臂旋前、屈肘或指淺肌收縮時,均可使壓痛加重等前臂症狀。而腕管綜合症和旋前肌綜合症的不同點是夜間有加重,手部溫度增高時更明顯

相關疾病

肱骨上髁炎是老年性常見肘關節常見損傷,外側發生率較高,約為內側的4~7倍。抽菸、肥胖、反覆或用力的動作都與內上髁炎有明顯相關性,是導致肘關節內側疼痛的主要原因,最常發生在橈側屈腕肌及旋前圓肌的肌腱止點處。在普通人群中發病率為0.3%~1.1%,在高爾夫球、棒球運動員中發病率增加到13.5%~27.3%。表現為屈腕或前臂旋前應力時疼痛。肱骨內上髁炎並非是一種炎症反應,而是一種退行性變化,因為顯微鏡下卻很少看到發炎細胞。主要是因為屈腕肌、前臂旋前肌反覆收縮或過度使用、在肱骨內上髁附著處發生微小撕裂,如不癒合造成瘢痕或粘連,使正常的生物力學改變,長期將導致內上髁肌肉肌腱連線處退化,常見的發生位置為旋前圓肌和橈側屈腕肌附著處。

相關臨床套用

1、大腦癱後遺症造成肢體殘疾,給社會、家庭和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嚴重影響。有研究者在臨床工作中,針對大腦癱後遺症患者的前臂旋後及拇外展功能障礙,進行旋前肌切斷、肌腱移位手術。通過手術消除阻礙前臂旋後運動的因素,重建拇指的外展功能,從而恢復前臂的旋後功能和手部的持物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術式治療大腦癱後遺症前臂旋前畸形,具有手術方法較簡單、無需特殊材料和設備、畸形矯正效果可靠、功能改善明顯等特點,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2、治療方法:手術在臂叢麻醉下進行,上氣囊止血帶。
2.1旋前圓肌切斷
前臂中立位中下1/3前外側縱行切口,從肌肉間隙直達橈骨中下段掌側面,切斷旋前圓肌肌腱,任其回縮。在切斷肌腱時不要損傷橈骨骨膜。分層縫合各層。
2.2旋前方肌切斷
前臂掌尺側腕橫紋以上縱行切口,自屈肌間直達尺橈骨間的旋前方肌。橫行切斷該肌,旋轉前臂,可見被動旋後無障礙。
2.3尺側腕屈肌移位
在切斷旋前方肌的同一切口內找到尺側腕屈肌腱,從其止點切斷,向肌腹方向游離約6cm,鹽水紗布包裹備用。作橈骨遠端背側縱行切口,找到拇長展肌腱。用一中彎止血鉗從此切口皮下打一斜行隧道,將尺側腕屈肌引出,用肌腱縫合線將其與拇長展肌腱間斷縫合,使拇指位於外展伸直位,分層縫合各層。
2.4長臂石膏托呈“U”型將患肢固定於屈肘旋後位,術後6周去石膏進行功能鍛鍊。
3、大多數患者術後生活得到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