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於都嗩吶公婆吹)

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

於都嗩吶公婆吹一般指本詞條

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江西省于都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於都客家嗩吶演奏以扁鼓嗩吶為主奏樂器,配以小鈸、馬鑼,演奏中齊奏、對吹、吹打並重,不受時間、場地等條件的限制,演奏者可坐可行,動作輕便靈活。於都嗩吶音樂吸取了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的特點,分為“喜調”和“悲調”兩種風格。嗩吶吹奏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響協調,樂曲處理上主要採取加花、減字、變調等技巧,以實現節奏層次的變化。

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Ⅱ-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江西省于都縣
  • 遺產編號:Ⅱ-3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客家人是中國古代中原的漢民族因北方連年戰亂而南遷至贛、閩、粵三省交匯的邊遠山區後,經過數百上千年的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下相互交流相互采借、相互融合、相互同化後所形成的在語言文化、禮儀習俗服飾居所諸方面均有別於其他民系的漢民族支系。據當代人類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王東教授考證,客家先民在唐末五代間向贛南、閩西遷移的路線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出鄱陽湖溯贛江而上進人贛南;第二條是出鄱陽湖溯撫河,盱河進人寧都、石城,進而到達寧化、長汀;第三條是經今江西、浙江交界處沿武夷山東麓南下進人閩西”。從地理上看,這三條路線的中線是直達,東線越過武夷山脈南段,西線再溯貢江而上所抵達的這個後來被學者們稱為“客家大本營”、“客家策源地”、“客家搖籃”的核心地帶。“公婆吹”恰恰就流布在這北緯26度與東經116度交匯處的方圓約100公里以內。即從於都縣東部的寬田、沙心,到會昌縣北部的西江,到瑞金市中部和西部的黃柏壬田葉坪沙洲填、九堡、萬田,再到寧都縣東南部的固村、固厚、田埠,還有石城縣中部的屏山、珠坑,以及閩西長汀、寧化等縣的毗鄰地帶。這便從客觀上表明,“公婆吹”是起源於客家民系最早的孕育、形成地區;是在客家大文化環境中經過長期的演化、發展、成熟並流傳於客家人群之中的獨特的民間吹打樂樂種。
據《于都縣志》記載,當地古代即有“鼓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的記述。成書於宋代的專門記述全國各地奇事珍聞的《太平寰宇記》中也收有於都人鄧德明撰寫的《南康記》中的一段描述:“君山在縣東南三百八十里。奇麗鮮明,遠若台榭,名曰媧宮,亦日女姥。上有玉台,方廣數十丈,又有自然石屋如屋形。風雨之夜景色明淨,頗聞山上鼓吹之聲,山都木客為其舞唱之節。這裡所說的“山都木客”指的是當時原住的少數民族,他們的“鼓吹之聲”也在與漢人的同化過程中融人到了後來的客家吹打樂之中。另據《直隸府志》記載,該地老人去世“出殯之夕,鼓樂達旦”。直隸府治今寧都,如今之“公婆吹"的流傳地於都、會昌、瑞金、寧都、石城等縣當時都在其管轄之下。這些地方“出殯之夕,鼓樂達旦”的習俗亦一直延續至今。

文化特徵

於都客家嗩吶演奏以扁鼓和嗩吶為主奏樂器,配以小鈸、馬鑼,演奏中齊奏、對吹、吹打並重,不受時間、場地等條件的限制,演奏者可坐可行,動作輕便靈活。於都嗩吶音樂吸取了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的特點,分為“喜調”和“悲調”兩種風格。嗩吶吹奏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響協調,樂曲處理上主要採取加花、減字、變調等技巧,以實現節奏層次的變化。
於都嗩吶“公婆吹”之所以得到積極地發展與傳承,與自身的藝術特徵密不可分。首先,從演奏風格上來看,因為對於客家人來說,能夠將北方民間音樂的某些風格特徵,而且對技巧性的重視等向當地民間吹打樂中融入,因此能夠使於都嗩吶“公婆吹”自身具有獨特的特徵,而且具有比較鮮明的客家音樂的特點。對於“公吹”來說,具有剛健粗獷的特徵,而且比較清新與動聽,而且具有高亢的特徵,同時又給人一種樸實平易的感覺。而在吹奏過程中,要想達到和諧與宏壯的特徵會增加小堂鼓的作用,以及小鑼、大鈸以及大鑼等,能夠體現出一板一眼的特徵,而且能夠結合粗細,高低音的方式。最後,對於吹打來說,可長可短,而且可坐可走,比較靈活,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其次,從曲牌特徵上來看,從當前的20首曲牌中,其中包括8首徵調式,9首商調式,2首羽調式以及1首宮調式等,而且其結構都是以四句為主,也有六句的。大多數都是“起”句音調向上揚,並且高音有所延長,而對於“承”句來說,落在羽音上,而“轉”句在商音上,而“合”句則是高音下行到主音。另外,大多數都是五聲音階等形式,而且也有加變宮音的形式,以此成為六聲調式的形式,但是目前還沒有添加清角音的。再有,就是在演奏方面來看,“公婆吹”的演奏過程中,鑼鼓點發生的變化比較小,而且一直持續為“叮(小鈸)當(小鑼)咚(小堂鼓)”的形式。而在演奏過程中,先演奏鑼鼓,然後再加入“公婆吹”,這樣打擊樂就會根據不變的節奏,實施伴奏。對於“公婆”與“婆吹”來說,都有各自的變化。高低八度合奏、二聲部方式的合奏、分分合合與一唱一和的演奏,而且還有兩隻嗩吶即興演奏的形式等。因此,贛南於都吹打在組合與搭配過程中能夠憑藉自身獨特的藝術特點,能夠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徵,並且能夠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到一定地傳承。
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於都嗩吶公婆吹)
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公婆吹是客家音樂文化的重要代表,內中蘊含著深厚的民俗內容和傳統積澱,在贛南文化及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如今,能演奏“公婆吹”的嗩吶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不再從事演奏,而許多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傳承乏人,於都嗩吶公婆吹瀕臨失傳,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傳承人物
劉有生,男,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編號:03-0840,項目名稱: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江西省于都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于都縣文化館獲得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項目保護單位於都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1年6月25日,於都嗩吶公婆吹的傳承人代表,參加贛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舉辦的黨史學習教育暨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介紹了於都嗩吶公婆吹並進行了現場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