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南豐跳儺)

儺舞(南豐跳儺)

儺舞(南豐跳儺),流傳於江西省南豐縣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豐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演化而來的舞蹈,原為祭神驅疫的儀式舞蹈,後發展為娛神娛人的儺舞。江西南豐儺舞風格古老稚拙、粗獷豪放,具有原生形態特質。

2006年5月20日,江西省南豐縣申報的“儺舞(南豐跳儺)”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儺舞(南豐跳儺)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江西省南豐縣
  • 遺產編號:Ⅲ-7
  • 保護單位:南豐跳儺研究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分類,南豐儺儀,跳儺面具,活動時間,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獲得榮譽,主要活動,

歷史淵源

南豐儺舞歷史悠久,幾經演變。南豐古屬揚州,商周已有先民開發,春秋戰國時先為吳、趙、楚之屬地,兼受吳趙文化和楚文化的影響,《南豐縣誌》曰“吾鄉信鬼而好坐”,“南方淫祀,自古已然”這樣的環境為南豐跳儺的傳播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據南豐縣紫霄鎮余氏重修族譜中的《金砂余氏儺神辨記》稱:漢代吳芮將軍,駐兵軍山時,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十年,必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鐘,凡爾鄉民一帶介在山陬,必須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由此可知,當時“儺”是為靖妖驅疫而“舞”的儀式。
唐宋時期,南豐儺舞受宮廷儺禮的影響,有了較快發展。儺儀中出現了判官、鐘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娛樂成分漸增。明清時期,南豐民間儺舞十分活躍,突破“索室驅疫”的儺儀範疇,將戲劇表演、武術動作融合於其中,並從神話故事、傳奇小說、民間傳說中汲取內容創作新節目,形成娛人娛神的民間舞蹈。
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跳儺在民間依舊傳承,延續著其草根文化的命脈。

舞蹈特色

分類

從南豐儺舞的品種上分,既有傳統的大儺舞,也有衍生的竹馬、和合、八仙等雜儺舞,還有儺戲《孟姜女》和儺舞與獅舞結合的《打大獅》。從儺舞的儀式上看,大致分為起儺下殿、演儺跳儺、驅儺解儺、搜儺搜除、圓儺上殿四段儀式,每段儀式有規定的禮儀和套數,儺樂、儺服、儺具、儺歌豐富多彩,神詞、贊詩、符咒內容豐富。從儺舞的內容上看,大多取材神話傳說及歷史典故,既有驅鬼逐疫的《開山》等節目,也有演義傳奇人物的《關公祭刀》等,還有農耕文化情結的《獺捉鯉魚精》等。從表演特點來看,還有文儺與武儺之分,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之分。

南豐儺儀

南豐儺儀結構複雜,由跳儺儀式、雜儺儀式等構成。跳儺儀式由起儺、跳儺、驅儺等基本程式構成;雜儺儀式有“跳竹馬”“跳和合”及“跳八仙”儀式三種。南豐儺儀中的舞蹈形態眾多,現保留82個,其中包括《開山》《鐘馗》《財神》《哪咤》等單人舞,《跳判》《儺公儺婆》《對刀》等多人舞,《演羅漢》《觀音坐蓮》《普賢騎象》等技巧舞以及《西遊記》等舞劇節目。儺舞風格各異,有的巫步手訣,舞姿詭秘;有的古樸剛勁,節奏強烈;有的剛柔相濟,表演細膩;有的模擬生活,風趣幽默。表演中,有的大儺班還穿插技巧和武術節目,保留了古代百戲演出風格。

跳儺面具

始建於清代的儺神廟是跳儺活動中心,廟中供奉儺神太子,掛著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婆、鐘馗、大神、小神、一郎、二郎和關公等十三個面具。面具就是神的化身,請神就是請面具。面品初次使用,要舉行開光儀式,這樣面具才有了神的靈驗。儺班弟子戴上面具就是神,摘掉面具就是人。南豐跳儺面具造型各異,千容百態,色彩古樸亮麗,文化符號隱秘,角色有180種之多,其中包括驅疫神祗、民間俗神、釋道神仙、傳奇英雄、精怪動物、世俗人物等。其所用道具法器名物眾多,主要可為五類,兵器軍具類包括斧、刀、槍等,法事器具類包括鐵鏈、桃劍、棕葉等,燈燭炮杖類包括火把、蠟燭等,食物供品類包括三牲(肉、魚、雞)等,生活用具類包括手巾、鏡子、酒杯等。

活動時間

活動集中在春節期間,但起止時間有所不同。農曆十二月是冬閒時間,儺班多在此時教儺。一般臘月二十五(南豐小年日)“下殿”,將面具從神壇樓上(或家中樓上)放下供奉,正月初一“起儺”,接著“演儺”,或在本村跳,或出坊跳。大多跳至元宵節結束,十六“圓儺”,最遲到十八“解儺”,如上甘村。不外出跳儺的班,“起儺”或“圓儺”時間不同。如三坑和合判神班,正月初四“下殿”,十四“起燈”,同時跳儺。羅家堡臘月二十五將裝面具的箱櫃打開,稱“開殿門”,翌年正月初十“下殿”,初十參神,十四始跳,十六“上殿”結束。“吃了上年酒, 各個下煞手。”農村進入農忙時節,各地都以“神要休息”的名義,不再跳儺,也無其他活動。只有上甘村,農曆六月二十四為儺神清源祝壽,弟子活動一天,可以演戲,但不跳儺。不過,在有慶典活動或旅遊活動時,給報酬也可以跳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豐跳儺有各種儺班百餘個,傳承著完整的儺儀和豐富多彩的儺舞形式,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南豐跳儺所包括的豐富內容和遺存形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南豐跳儺是一種藝術複合體,它的儺舞、儺面、儺樂都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南豐跳儺是中國儺文化的一個代表,也是亞洲漢字文化圈內的一種文化遺存。

傳承現狀

文革時期,南豐儺舞面臨著困難的情況,儺舞的保護和發展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多數的面具遭到了強行的燒毀和破壞,儺舞藝人不敢跳儺,儺班也因此被迫解散。
由於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城鎮化發展趨勢的加強,南豐跳儺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民俗生態依託漸失,藝人隊伍後繼乏人,儺班漸減。

傳承人物

羅會武,男,漢族,1939年生,江西南豐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儺舞(南豐跳儺)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建國初,南豐儺舞在文化部門的重視下,經過挖掘、整理、研究,在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創作了《豐收樂》《開天闢地》《界碑》等一批新編儺舞節目。
1955 年,南豐曾舉辦全縣儺舞大會演,26個儺班代表參加,前後選派了《文王訪賢》《和合》《判官醉酒》等儺舞節目參加江西省、中南區和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
1986年,南豐縣文聯和縣文化館聯合開展儺舞普查,並完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南豐儺舞資料冊》的蒐集整理工作。
2006年,為繼承發揚儺文化,石郵村儺舞非遺傳承人葉根明開辦“少年儺班”,在課餘和寒暑假期間向村中少年教授儺舞技藝。
2012年,江西財政下撥21萬元用於支持羅會武(南豐儺舞)、劉有生(於都嗩吶“公婆吹”)等21位傳承人傳習活動及生活補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豐跳儺研究保護中心獲得“南豐跳儺”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儺舞(南豐跳儺)》項目評估合格,南豐跳儺研究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獲得榮譽

1953年,南豐儺舞獲江西省及中南區民間藝術匯演古典藝術獎。
1989年9月,南豐儺舞《儺風》赴北京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並獲獎。

主要活動

1957年3月,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在北京舉行,文化部特邀南豐石郵儺舞參加。
1959年,新編儺舞《蜜桔大王》被推選參加江西省第二屆農村文藝觀摩匯演。
1992年,中國舞蹈家協會江西分會、南豐縣文聯和南豐縣三溪鄉政府聯合組織的三溪鄉石郵村儺舞蹈演出隊,為參加廣西儺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國內戲曲、舞蹈研究專家舉行專場演出。
2009年6月,來自美國、韓國、日本、俄羅斯、巴西、法國、莫三比克等20多個國家的400餘名中外專家學者齊聚南豐石郵村,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田野採風活動。
2010年7月3日至7日,東鄉羅漢燈、南豐儺面具、樂安蛋雕在上海世博會江西活動周期間展演。
2014年5月24日,南豐儺舞應邀參加了在湖北舉辦的甲午年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
2017年5月,南豐縣三溪石郵村儺班和市山鎮竹源村流坊儺班的16名儺舞民間藝人參加了在韓國普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東亞西亞假面具盛會,向韓國觀眾展示南豐儺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