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儺

跳儺

儺舞,又稱鬼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俗舞蹈。追本溯源,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於“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卜辭中有"寇"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跳儺
  • 又稱:鬼戲
  • 目的: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
  • 美譽: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簡介,起源,

簡介

儺舞是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的一種驅逐疫鬼、遣災納福的祭祀儺禮,它是原始文化信仰,廣泛流傳於中國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俗舞蹈。它享有“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譽,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

起源

甲骨文中有關"舞"字的記載中有"魃"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以後《論語》、《呂氏春秋》、《周禮》都有記載。《後漢書·禮儀志》中有關儺儀的記敘較詳細。漢代張衡的《東京賦》中也描寫了儺儀儺舞的情形。自漢至唐,儺舞都為驅疫鬼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宋代後,儺舞增加了娛人成分,並逐漸向戲劇化方向發展。南豐儺舞因其動作簡樸、剛勁,保持較多的原始風格,故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譽之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
儺舞,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古代驅逐疫鬼儀式的一種巫舞,後成為一種流傳於漢族民間的驅邪、祈福、喜慶的舞蹈。福建省泰寧縣新橋鄉一個小山村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古老藝術。在農事節慶時,村民常以跳儺舞自娛自樂。
一台儺舞少則十幾人,多則三四十人,主要角色有木魚、跳鼓、打尺板和鑼鼓手4種。儺舞的舞蹈動作原始古樸,以馬步、弓步、擺拳、跳躍為主,有時還穿插翻滾、疊羅漢、排字等,在鑼鼓的強烈節奏中展現出粗獷古樸的舞姿,表達驅邪祈福的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