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中好·冷露無聲夜欲闌

《於中好·冷露無聲夜欲闌》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上片寫景,用哀傷的筆調對人生的怨憎進行了描寫。下片寫詞人在秋夜的活動,透出孤獨寂寞之意。全詞清麗空靈,明白如話,轉折入深,確是精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於中好·冷露無聲夜欲闌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於中好
冷露無聲夜欲闌,棲鴉不定朔風寒。生憎畫鼓樓頭急,不放征人夢裡還。
秋淡淡,月彎彎,無人起向月中看。明朝匹馬相思處,如隔千山與萬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於中好:即《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
②冷露:清涼的露水。欲闌:即將結束。闌:將盡。
③生憎:痛恨。畫鼓:有彩繪的鼓。
④淡淡:水波蕩漾的樣子。
⑤匹馬:一匹馬,後常指單身一人。

白話譯文

清涼的露水悄無聲息地浸潤了大地,夜晚即將要結束,北風凜冽,枝頭的烏鴉無法安寧地棲息,最恨鼓樓上響起的更鼓聲,讓遠行的人在夢中也不能回到家園。
秋波蕩漾,月兒彎彎,沒有人跟我一起觀賞此時的月亮,明天又要騎馬繼續我的行程,而我的家鄉與我仿佛隔著千山萬水。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納蘭容若隨皇帝出征在往梭龍的去途之中,寒夜惆悵,相思濃烈而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首二句用客觀的筆調寫景,渲染環境,透出淒冷之意。“冷露無聲夜欲闌,棲鴉不定朔風寒”,夜色將盡,冷露無聲,朔風獵獵,寒鴉飛起,一靜一動,形成對比,恰似詞人此時跌宕起伏的心境。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烏鴉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繫在一起,例如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這首詞的首句出現“棲鴉”,則表現出詞人黯然愁思的心情。後二句寫詞人的主觀感受。“生憎畫鼓樓頭急,不放征人夢裡還”,詞人本想早點入睡,好在夢中與妻子相會,誰知可惡的鼓聲偏又在樓頭急響,聲聲惱人,導致他無法在夢裡還鄉。在這裡,納蘭用哀傷的筆調對人生的怨憎進行了描寫,同時也用反襯的手法來襯托出自己思念愁苦之情。
下片繼續進行景物描寫,寫詞人在秋夜的活動,望月並思念家鄉和親人。“秋淡淡,月彎彎,無人起向月中看”。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往往成為人們思想情感的載體,在這首詞中,秋波蕩漾,月兒彎彎,本來是一派美好、寧靜的景象,可是除了詞人之外,竟沒有旁人與他一起觀賞,從而突出他的孤獨寂寞。結尾兩句, “明朝匹馬相思處,知隔千山與萬山”,使思念具體化,納蘭此時已經想到明朝更會越行越遠,歸程阻隔,萬水千山,而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則會變得越來越重。
全篇言相思之苦,寫相思之難,非有深刻的體驗不能表達得如此真切。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張秉戌《納蘭詞箋注》:“塞上早寒,冷露先滴,朔風獵獵,可憎的畫鼓偏又樓頭急響,聲聲惱人,令‘征人’無法入夢還鄉。如此寒夜惆悵,況味自是可想。下片點出月兒彎彎,進一步繪景並烘托氛圍。而無人看月句則突出了孤獨寂寞,淒清傷感。最後虛出,料想明朝更會越行越遠,歸程阻隔,相思更烈,歸思難收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