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新聞傳播學專業)

新聞傳播學(國家一級學科)

新聞傳播學專業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聞傳播學(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是國家一級學科

中國新聞學科創建的起點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傳播學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1997年,我國新聞學和傳播學組合成一個一級學科,稱為“新聞傳播學”。本學科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科,與政治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學、信息資源管理、心理學等眾多學科互有交叉。本學科主要包括以下7個二級學科:新聞學、傳播學、輿論學、廣播電視與融媒體、智慧型傳播、國際傳播、廣告與傳媒經濟。

本學科的理論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作為人的存在的傳播與交往,包括交往與人的本性,交往溝通與人的主體性,傳播、交往與人的日常存在等等;第二,作為關係的交往和傳播,比如傳播手段變遷與社會關係的呈現,傳播和交往政治及其關係,人們的生存空間與傳播,傳播與經濟、貿易的關係等等;第三,側重於傳播對於社會的功能,或者側重於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包括內容、手段、製作、生產機制、政策制度以及客群、效果等;或者視新聞傳播為社會文化現象,著力於敘述結構、符號及其表達,揭示其意義價值、現實建構與權力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的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2017年教育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獲評“A+”。

基本介紹

名詞解釋,學科概況,學科內涵,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學科範圍,新聞學,傳播學,輿論學,廣播電視與融媒體,智慧型傳播,國際傳播,廣告與傳媒經濟,培養目標,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相關學科,基本要求,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學校排名,

名詞解釋

學科評估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學位中心)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簡稱學科目錄)對全國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開展整體水平評估。學科評估是學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開展的非行政性、服務性評估項目,2002年首次開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輪。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共17所,本次參評17所;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也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總計81所。 (註: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後,按學校代碼排列)

學科概況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種傳播現象的學科。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新聞學分別在德國和美國的大學作為一門學科講授。傳播學作為一個學科,則首先出現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後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我國新聞學科創建的起點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傳播學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1997年,我國新聞學和傳播學組合成一個一級學科,稱為“新聞傳播學”。
在信息全球化和傳播技術急遽發展背景下,新聞傳播滲透到生活幾乎所有方面,深刻影響著人們對外部的感知,改變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因而,本學科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伴隨著大量傳播新現象、新問題的出現,新聞傳播學原有的內涵、外延,以及學科建設面臨較大的調整;同時,新聞傳播教育的培養目標、方式方法也面臨著適應新形勢的調整。
根據現有跡象判斷,本學科未來的發展將呈現以下主要趨勢:第一,重新理解和認識新聞、傳播、媒介等概念及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由此將導致整個學科發生新的多方面的變化;第二,在人才培養和專業設定上,將不再以媒介作為劃分的唯一依據,而是以傳播內容或其他新的尺度作為依據重新規劃專業類別,改造原有人才培養體系,以適應媒體融合或多媒體傳播的需要;第三,以全球傳播的視野,全面深入研究中國新聞傳播的歷史、實踐、體制與觀念,提出一些既適合中國本土傳播特點,又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與傳播理論概念和假設,將是未來五到十年學術研究的主要目標。

學科內涵

研究對象

本學科以人類社會新聞與信息傳播活動為對象,從不同維度研究不同形態、類型的新聞和信息傳播活動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在性質上,兼跨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本學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大眾傳媒的新聞傳播活動展開的,近些年研究視野和範圍大大擴展,網路傳播、媒介文化、數字新聞、智慧型傳播、信息和文化產業等各個方面,已成為本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

理論體系

本學科的理論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作為人的存在的傳播與交往,包括交往與人的本性,交往溝通與人的主體性,傳播、交往與人的日常存在等等;第二,作為關係的交往和傳播,比如傳播手段變遷與社會關係的呈現,傳播和交往政治及其關係,人們的生存空間與傳播,傳播與經濟、貿易的關係等等;第三,側重於傳播對於社會的功能,或者側重於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包括內容、手段、製作、生產機制、政策制度以及客群、效果等;或者視新聞傳播為社會文化現象,著力於敘述結構、符號及其表達,揭示其意義價值、現實建構與權力關係。
知識基礎與研究方法
本學科的知識基礎包含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兩個部分。人文-歷史-哲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兼容並包。

學科範圍

本學科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科,與政治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學、信息資源管理、心理學等眾多學科互有交叉。本學科主要包括以下7個二級學科:新聞學、傳播學、輿論學、廣播電視與融媒體、智慧型傳播、國際傳播、廣告與傳媒經濟。

新聞學

新聞學是以新聞傳播現象和新聞傳播的主要載體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該學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於:新聞觀、新聞史、新聞理論、新聞實務、新聞倫理與法規等。新聞觀著重建構新聞發展觀念,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新聞史著重考察新聞傳播活動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演變規律。新聞理論著重闡發與新聞活動相關的概念、範疇和基本原理,解釋新聞業的運作機理及其與社會各方面的互動關係,具有基礎性和指導性。新聞實務著重研究從事新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業務技能和操作方法。新聞倫理與法規研究著重探討新聞活動相關的道德倫理原則、標準和評價,以及政策、法規、制度等規治內容及其適用。
新聞學聚焦新聞活動的文本、傳播、媒介、觀念、價值、制度、技術、倫理和法規等新聞實踐的全要素、全過程,其核心關切在於:新聞傳播作為一種以體系化的信息傳播為取向的實踐活動,如何通過影響人的個體發展以及人與社會關係的構建,促進人與社會的良性發展以及新聞傳播體系自身的進化;如何通過新聞信息生產、分發、接收、反饋及相關技術、渠道和平台體系建設,促進國家、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

傳播學

一般認為,傳播學是以人類信息溝通現象為研究對象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作為一個學科,傳播學出現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後被推廣至世界各地,於20世紀80年代引進中國。傳播學主要關注人類的信息交流行為,關注人的信息交流行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關注傳播媒介對於人類傳播行為的影響,關注傳播技術對於人的傳播行為、社會建構的作用。
本學科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研究方向:第一,傳播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傳播與人的交往、傳播制度、傳媒生產、客群、傳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包含媒介生產與政治經濟權力、媒介文本的意義呈現、作為傳播文化的傳播技術、跨文化傳播等;第三,傳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傳播觀念史、傳播文化史和社會史等;第四,傳播實務研究,主要包括傳播實踐領域實務操作、一線經驗、運營管理等;諸如,涉及政治傳播、組織傳播、環境傳播、戰略傳播、城市傳播、健康傳播、科學傳播等領域的傳播實務研究;第五,傳播技術研究,主要關注傳播技術對人類傳播行為的影響,包括對傳播實踐、媒介生產、社會構建的影響等。

輿論學

一般認為,輿論即公眾的意見,是公眾針對特定事件、議題和時勢形成的公開表達的意見集合。輿論反映社會心理,影響公共決策,形塑社會歷史發展的意見氣候,參與政治和社會建構。輿論現象古已有之,大眾傳媒時代進一步增強了輿論的力量。伴隨資訊時代和網路社會的到來,輿論的形成、演進和影響機制變得更加複雜,成為事關社會發展、治國理政和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
輿論學是新聞學、傳播學的重要分支領域,同時對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開放,是學科交叉的產物。輿論學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於:第一,輿論學基本原理;第二,輿論實踐,如輿論的主體、客體、內容、渠道等構成要素,輿論的發生與演進機制,輿論的效能與影響;第三,輿論史,如輿論發展史、輿論觀念史或思想史、輿論制度史等;第四,輿論與治理的關係,如輿論自身的發展與治理問題,輿論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關係。鑒於輿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獨特性和複雜性,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積極建構中國輿論學自主知識體系,培育輿論學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

廣播電視與融媒體

廣播和電視是人類進入電子媒介時代的標誌性產物,是數字時代的基礎性傳播符號載體,是智慧型融合傳播時代的重要組成元素,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媒介力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播電視研究已經形成獨特的研究問題、範疇、概念、體系和理論,形成了涵蓋廣播電視歷史、理論、實務等較為齊備的知識系統,成為新聞傳播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隨著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以音像傳播為主要特徵的廣播電視與以文字圖片傳播為主要特徵的報刊均朝著融媒體的方向發展,融媒體研究遂成為新聞傳播學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本研究領域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方向:第一,廣播電視研究,主要聚焦於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電視和網路媒體的新發展、新路徑、新趨勢,在推動構建現代化全媒體傳播過程中,著眼於現代廣電公共服務、國際傳播與產業發展,增強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以“未來電視”發展重要戰略為引領,圍繞體驗沉浸化、套用全景化、功能智慧化與服務協同化等主要方面展開研究,為推動深化廣電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可靠的人才保障;第二,融媒體研究,服務國家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紮根媒介研究、數字文化學、網路傳播學等前沿理論領域,聚焦信息傳播技術與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的理論共建與實踐範式,探尋廣播、電視和報紙、新媒體的融合創新發展規律,以跨學科的方法推進新型融媒生態、產業模式、多屏平台、內容生產、客群形態與媒介素養等方面的科學研究,以培養面向未來、創新多元,能服務智慧型融媒體、跨媒介運營等領域研究與實務工作的高端學術型人才為任。

智慧型傳播

智慧型傳播是指將人工智慧技術套用在人類社會交往中的新型傳播方式。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智慧型傳播是新興的、富有生命力的文理工交叉的學術研究領域,重點關注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在人類傳播過程中的套用及其社會、政治、法律和倫理諸方面的後果。較之於傳統的傳播學研究,智慧型傳播研究在方法上擁有自身特色,傾向於採用大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情感分析、社會網路分析等具有顯著計算特徵的智慧型數據分析方法,帶有明顯的跨學科色彩。
本學科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向:第一,智慧型新聞業研究,主要關注智慧型技術對新聞傳播實踐的塑造,當前研究強調人工智慧技術在新聞傳播內容生產、分發、消費等環節的套用和影響;第二,智慧型商業傳播研究,主要關注智慧型技術在廣告、行銷、公共關係等領域的套用及其效果;第三,人機傳播研究,主要關注具有一定自主性和意向性的智慧型機器的傳播特性及其與人類的互動、協同和共生;第四,智慧型傳播的倫理與治理研究,主要關注智慧型傳播活動產生的算法權力、風險、倫理、責任及治理等議題。

國際傳播

以政府、組織、個人之間的跨國信息交流溝通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的傳播學分支領域,尤以民族-國家格局內通過傳媒超越國家界限的信息傳播為研究重點。國際傳播的研究發展緣起於現代通信技術驅動的跨國傳播,以及美國社會科學家對戰爭宣傳的關注,20世紀30年代成為一個跨學科的學術研究領域。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球傳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語境下的國際傳播更多的指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傳播研究主要分為三個研究方向:第一,國際傳播理論研究,主要通過比較傳播學、現代化與發展傳播學、批判理論,研究國際傳播秩序的形成與變化,以及各傳播主體的國際傳播規則、模式、渠道等,反思國際傳播中的權力關係;第二,國際傳播能力、國際傳播效能與國際傳播關係研究,包括宣傳與勸服技巧,國際信息流,傳播技術對全球經濟、外交政策和國家主權的影響等;第三,不同傳播主體間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關注不同文化主體如何在文化的多樣性和互動性中實現對話與合作。

廣告與傳媒經濟

廣告是由可識別的出資人通過傳媒進行的有關特定信息的傳播活動。對該傳播活動的研究形成了新聞傳播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傳媒經濟是關於各類傳媒的經濟屬性、傳媒的產品形態、傳媒生態和傳媒產業運行規律的專門知識體系,形成了新聞傳播學的另一個研究領域。從歷史發展來看,傳媒經濟與廣告活動有著密切聯繫,形成了相輔相成的孿生關係,故而在學理上兩個研究領域多有交叉。兩個研究領域共同的學科基礎是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
廣告與傳媒經濟的研究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向:第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廣告的傳播特性、功能、類別、程式,廣告發展的歷史與變化趨勢等;第二,廣告運作與管理,研究廣告主、廣告公司、媒介的廣告運作與廣告經營機制,以及社會對廣告傳播的管理與控制等;第三,品牌傳播,研究圍繞品牌建設而進行的廣告策劃與創意、設計與製作以及媒體運用的方式和方法等;第四,傳媒經濟理論,研究傳媒經濟的本質,傳媒產品的性質與產制方式、傳媒的消費結構、行為與績效、媒體市場與政府規制等;第五,傳媒經濟實務,研究傳媒組織的決策、戰略及其他經營管理問題。

培養目標

碩士學位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寬闊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全面、紮實的專業知識,經過規範的學術訓練,成為熟悉新聞傳播實踐、具備學術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獨立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專業人才。具體包括:第一,對於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經典著作有比較系統的閱讀和掌握;第二,對於新聞傳播的知識有較為系統的掌握和透徹理解,能夠創造性地從事新聞實踐工作;第三,對於本專業、本領域的研究進展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的掌握;第四,掌握學術方法論的基礎知識,能夠根據具體選題採用適當的研究方法;第五,對於學術、學術研究、學術規範有深刻理解,恪守學術道德;第六,思維嚴謹,邏輯嚴密,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博士學位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厚實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熟悉新聞傳播的歷史和現狀,掌握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在某一專業領域或研究方向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具備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的高層次人才。具體包括:第一,在已有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基礎上,對於與自己研究相關的重要理論、核心概念及其歷史脈絡,有透徹了解和把握;第二,有敏銳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能夠判斷問題的價值,跟蹤學術前沿,進行理論和知識創新;第三,對某一研究領域或方向,有深入研究和獨特理解,能夠做出創新性知識貢獻;第四,有學術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學術研究的真諦,掌握其門徑,具備開拓新領域的能力;第五,忠誠學術,淡泊名利,治學嚴謹,勤勉進取。

相關學科

社會學、心理學、文學、法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政治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學、信息資源管理。

基本要求

碩士學位

(一)獲本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新聞傳播學碩士生的學習應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
1.人類一般信息傳播的基本原理。
2.社會信息傳播中的一類——職業新聞傳播活動的原理和表達(製作)技術。
3.其他各種社會信息傳播(諸如廣告、公共關係、各種數位化傳播途徑和平台)活動的原理和表達(製作)技術。
各類社會信息傳播的原理建立在一般傳播學理的基礎之上,而一般信息傳播的基本學理,為各種職業和非職業的信息傳播提供了認識自身特點的更為廣闊的知識基礎,是本學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碩士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體系。
信息傳播滲透到人類社會的一切事務和活動領域,因而新聞傳播學碩士生掌握的基本知識,需要在一定深度基礎上適當要求知識的廣度,凡與信息傳播相關的學科知識,都需要知悉。這方面主要涉及邏輯學、語言學、人類學、文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法學、政治學、歷史學、大眾經濟學等領域的知識以及自然科學常識。
學科專業理論知識方面,本學科碩士生要有比較紮實的新聞傳播史、一般傳播學理論、新聞理論、公共關係理論、廣告理論、數字傳播理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學科專業技術知識方面,本學科碩士生要具備:關於事實、娛樂、評論等的敘事知識與技巧;關於敘述材料的編輯(製作)、廣告設計、公關策劃等涉及信息傳播的創意知識。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學科碩士生要能夠掌握一般的實證研究(量化分析、質化分析)方法和人文-歷史-哲學的研究方法;同時,具備較為紮實的現代漢語修辭知識和認知邏輯知識。
(二)獲本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學術素養
本學科的碩士生在學術素養方面應做到:
第一,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精神,對學術研究有一定的興趣,求真務實,善於全面思考問題,具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
第二,具備參與學術研究的初步理論積澱和科研訓練。
第三,具備在第一時間運用新聞傳播學學理對新發生的事件、問題、現象做出合理且有說服力解釋的能力。
2.學術道德
本學科的碩士生在學術道德方面應做到:
第一,具有學術獨立意識,持有公共立場和公益之心。
第二,遵循學術規範,合理運用他人研究成果,不抄襲;尊重他人隱私權和名譽權,不在論文中誹謗或侮辱他人;規範引證。
第三,在各種學術交往中不做違法違紀的事情。
(三)獲本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
1.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具備較為廣泛的知識儲備。
第二,除了具備通過傳統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外,還需具備通過數字媒體的各種途徑,有效、快速查閱資料的能力;能夠知曉如何全面、有效地找資料、找專家,知道哪些路徑較為簡便且收效更好、更快。
第三,具備基本的學術判斷能力,面對具體的研究話題,能夠借鑑他人的思路和研究架構,知道採用哪些方法進行研究。
2.科學研究能力
第一,能夠大體判斷本學科著述的質量高下。
第二,選擇作為論據的已有成果適當。
第三,能夠通過科學的論證,自圓其說地證明或證偽某個觀點,論證方法符合邏輯,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第四,套用研究方面,能夠提出可操作的、有一定學術理論支撐的措施或建議,不使用套話空話。
3.實踐能力
第一,能夠在信息傳播機構中作為骨幹成員擔當工作任務。
第二,能夠參與信息傳播機構的信息產品策劃、創意和製作工作。
4.學術交流能力
第一,知悉本學科國內的研究動態和研究熱點,初步掌握本學科在國際層面的學術研究動態。
第二,能夠較為熟練使用一種外語與國外學者進行一般交流,能夠閱讀本學科一般性的外文文獻,參與學術會議的討論。
第三,具有較好的表達能力,能夠做到論述簡潔扼要,具有內在邏輯。
(四)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規範性要求
第一,論文選題要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實際套用價值,理論前提可靠。
第二,論文的切入口要小,原則上不能以全中國、全世界(即使某一方面的全中國、全世界)作為選題的起點。
第三,論文必須有關於選題的文獻檢索,檢索要追溯到選題的起點文獻;要有對選題涉及的代表性學術專著和專論的評價。在此基礎上,論述選定選題的學術意義。
第四,論文必須以本學科和相鄰學科的相關學術理論作為論證自己觀點的理論支撐,且在文中體現出運用了自己所選擇的學術理論。論據要可靠、充分、前後一致。不能無論據地主觀得出結論或不證自明。不能把教科書關於某一理論的介紹文字直接作為學術理論的論據;不能以經驗總結、工作報告和隨筆雜感替代學術論述;不能以文藝作品作為論據來證明或證偽真實社會中的傳播現象。
第五,論文的核心學術概念要明確、嚴謹、有效,原則上只能來自學科內公認的學術論著對概念的闡釋,不能將生活中的大白話充當學術概念。除了語文考證,不能將普通字典、詞典、網路百科的解釋作為學術研究的論據。
第六,選擇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實證研究,也可以是人文-哲學-歷史的研究方法。要以可靠、有效作為標準,來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
第七,除了少數涉及中國古代的選題,論文必須有適量的外文參考文獻,且文中要體現確實參考了某些外文文獻。
第八,引文和注釋要符合學術寫作要求的規定,引證全面,不斷章取義和歪曲引用。
2.質量要求
第一,選題或問題的提出,對本學科某一方面的發展有所啟示;或通過科學論證而獲得的新認識、新結論,對本學科某一方面發展有所啟示;或所提供的分析角度、研究方法,對本學科某一方面發展有所啟示。
第二,論文的論證部分能夠成為論文的主體。只敘述問題或情況,提不出問題,沒有核心觀點,沒有論證成分的文章(教材章節、領導報告、宣傳文章、工作總結、新聞通訊等),不能視為合格的學位論文。
第三,論文的基本理論依據或前提可靠,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符合規範,研究的數據、論據客觀、可靠、前後一致。

博士學位

(一)獲本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及結構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本學科的博士生應該具備比較廣博而厚實的知識儲備,大致包括下述三方面的內容:
1.具有相應的人文社科領域的基礎知識。具體是指作為新聞傳播學之學科基礎並且關涉人類信息(尤其是新聞信息)傳播研究的所有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其中主要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學、法學、政治學、管理學、大眾經濟學、倫理學、國際關係。
2.具有厚實的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知識。具體是指掌握新聞傳播學科領域的新聞學、傳播學等分支學科的核心概念、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國際國內研究前沿動態,深入了解新聞傳播實務領域的相關知識和國內外媒介發展狀況,形成關於該學科較為系統、完備的知識體系。
3.具有必需的現代傳媒實踐的基本知識。具體是指對於新聞傳播現實變化有相當的敏感性,十分了解現代傳媒技術的一般原理及發展趨勢,對於傳播科技給傳媒業帶來的影響有充分的認識和判斷。
(二)獲本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學術素養
學術素養是每位博士生獲取博士學位所必備的核心素質。主要表現為:
第一,尊崇“思想獨立,學術自由”的精神,具有求真務實的學術品格,以潛心研究創造知識為目的。
第二,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了解本領域的研究傳統和研究前沿,能夠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問題,並具有自主創新意識。
第三,了解不同的研究取向,掌握各類研究方法,遵守研究規範,能根據不同的研究問題,選擇並運用不同的研究路徑和方法。
第四,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有一定的參與大型科研課題的研究經驗,有能力獨立開展並完成科研課題研究。
2.學術道德
遵守學術道德是專業科研人員所必需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應該做到:
第一,遵守學術的社會規範,不泄露國家機密,不危害國家利益;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搞人身攻擊,不侮辱或誹謗他人,不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等。
第二,尊重智慧財產權,不抄襲,不剽竊,嚴格遵從學術研究規範。
第三,堅守學術誠信,不杜撰,不誇大其詞;不溢美,不隱諱;客觀公正,實事求是。
第四,堅持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持有公共立場、公益之心和貢獻人類的自覺意識,威武不屈,富貴不淫。
(三)獲本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
1.獲取知識能力
新聞傳播學研究人類信息(包括新聞類信息)傳播的各種現象,是一門要求基礎理論與社會套用密切結合的學科,因而,該學科的博士生不僅要具備充足的知識儲備,還要能夠敏銳、便捷而高效率地獲取各種新知識。為此,應該做到:
第一,懂得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途徑獲取各種文獻資料。
第二,正確使用各類網路科研資料庫系統和搜尋引擎,掌握豐富的中外研究文獻。
第三,深入社會實踐,對信息傳播活動和大眾傳媒、“自傳媒”運行狀況始終保持敏銳觀察,有能力通過專項調研了解各方面的最新情況。
第四,有能力通過參與各類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掌握研究動態和研究焦點、熱點。
第五,對社會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想像力。
第六,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較強的外文文獻閱讀能力,能夠掌握國際學術研究傳統和研究前沿。
2.學術鑑別能力
博士生應當持有公正的學術立場、學術價值取向,並具備敏銳的學術判斷力,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知識積累,結合文獻研究,對本研究領域內的研究問題、研究程式和研究方法予以合理取捨,同時能夠對本領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做出自己的獨立評價。
3.科學研究能力
科研能力是博士生培養的終極目標。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應當能夠提出具有理論價值或實踐指導意義的研究問題,並且有能力運用恰當的思辨或實證研究方法,對先前預設的理論假設予以證實或證偽,得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學術結論。研究成果或者能夠填補此前研究的空白,或者能夠矯正或深化對相關問題的探討;或者具有理論創新價值,或者能夠有效地指導傳播實踐活動。
4.學術創新能力
博士生不僅要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而且必須具有一定的學術創新能力,能夠增進知識的生產和積累。就新聞傳播學科而言,學術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新聞傳播領域事實、數據和文獻資料等方面的新發現;第二,對於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有新的運用或修訂;第三,新的新聞傳播學理論假設的提出和證實。
5.學術交流能力
鑒於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信息的傳遞和溝通,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所要求的不限於科學研究和學術創新能力,還要具備熟練地表達自己的學術思想、清晰地展示自己學術成果的能力。而且,在學術或知識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還必須具備運用外語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6.其他能力
不同於一般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除了上述五種能力之外,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應熟悉新聞傳播生產和操作的流程,對於新聞傳播實踐的變化具有敏銳的感受力,使理論和傳播實踐經驗相互參照,從而有效地夯實並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
(四)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選題與綜述的要求
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必須具有理論視野,致力於解決重要問題,能夠展示新的思維或研究空間,具有一定的學術創新或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作為較高層次的學術成果,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要有相當的學術積累,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好充分的文獻蒐集和研究,了解原有研究的基本面貌、成果及其理論脈絡,並在此基礎上,為自己的問題提出及其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礎。
2.規範性要求
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必須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具體包括:
第一,引文規範。首先要求所引文獻的經典、權威。譬如,論文中的核心概念,不能以字典、詞典為依據,而要援引權威學術論著的界定和闡釋。不能引用經驗總結、政治報告或隨筆雜感等非學術成果作為論據。其次,必須嚴格區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前者要原文照錄並標註引號,後者則要在相應注釋中以“參見”方式標明。力戒斷章取義、為我所用的“摘引”、出於非學術目的的“贅引”、有意無意的“漏引”及編寫式的“濫引”。
第二,注釋規範。同引文規範密切相關的是注釋規範。首先,注釋信息必須完整、準確,原則上使用原典,以便給後續研究者查閱相關文獻帶來便利。其次,不能偽引偽注,即將轉引標註為直接引用,將來自譯著的引文標註為來自原著。
第三,方法規範。必須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基礎,了解其產生的特定語境,了解其所具有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不能沒有根據地把局部輕率地推及整體。要根據自己的研究問題正確選擇研究方法,規範地運用研究方法,科學處理研究方法和經驗性材料之間的關係。
第四,語言規範。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力戒行政思維,避免使用宣傳話語、文學話語以及其他非學術語言的表述。準確使用辭彙,不追求話語的時髦。
3.成果創新性要求
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所具有的創新性,分別體現在論文的理論創新、材料創新、方法創新三個方面:
在理論上,要能夠提出新的(或修正)新聞傳播學觀點或理論假設,而不能是學科內一般常識的概括。
在材料上,必須重視恰當和科學地蒐集途徑和方法,能夠發現並提供新的事實材料或文獻資料,或者能夠對原有的材料做出新的解讀,呈現新的意義。
在方法上,要能夠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問題,綜合運用、靈活掌握,對於方法在不同情況下的套用必須謹慎,並做足夠的考量和必要而又合適的修正,以便更為有效地證實或證偽有關論域所預設的學術理論和觀點。
中文名稱: 新聞與傳播
英文名稱: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編寫成員: 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

學校排名

第四次學科評估
序號
學校代碼
學校名稱
評價結果
位次百分比
1
10002
A+
前2%或前2名
2
10033
中國傳媒大學
A+
前2%或前2名
3
10246
復旦大學
A
2%~5%
4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A
2%~5%
5
10003
清華大學
A-
5%~10%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A-
5%~10%
7
10486
武漢大學
A-
5%~10%
8
10559
暨南大學
A-
5%~10%
9
10001
北京大學
B+
10%~20%
10
10269
華東師範大學
B+
10%~20%
11
10280
上海大學
B+
10%~20%
12
10284
南京大學
B+
10%~20%
13
10319
南京師範大學
B+
10%~20%
14
10335
浙江大學
B+
10%~20%
15
10384
廈門大學
B+
10%~20%
16
10610
四川大學
B+
10%~20%
17
10075
河北大學
B
20%~30%
18
10357
安徽大學
B
20%~30%
19
10459
鄭州大學
B
20%~30%
20
10532
湖南大學
B
20%~30%
21
10542
湖南師範大學
B
20%~30%
22
10558
中山大學
B
20%~30%
23
10590
深圳大學
B
20%~30%
24
10718
陝西師範大學
B
20%~30%
25
10271
上海外國語大學
B-
30%~40%
26
10285
蘇州大學
B-
30%~40%
27
10403
南昌大學
B-
30%~40%
28
10422
山東大學
B-
30%~40%
29
10475
河南大學
B-
30%~40%
30
10561
華南理工大學
B-
30%~40%
31
10730
蘭州大學
B-
30%~40%
32
90021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B-
30%~40%
33
10015
北京印刷學院
C+
40%~50%
34
10027
北京師範大學
C+
40%~50%
35
10030
北京外國語大學
C+
40%~50%
36
10065
天津師範大學
C+
40%~50%
37
10140
遼寧大學
C+
40%~50%
38
10611
重慶大學
C+
40%~50%
39
10652
西南政法大學
C+
40%~50%
40
10697
西北大學
C+
40%~50%
41
10052
中央民族大學
C
50%~60%
42
10053
中國政法大學
C
50%~60%
43
10183
吉林大學
C
50%~60%
44
10247
同濟大學
C
50%~60%
45
10252
上海理工大學
C
50%~60%
46
10560
汕頭大學
C
50%~60%
47
10593
廣西大學
C
50%~60%
48
10698
西安交通大學
C
50%~60%
49
10011
北京工商大學
C-
60%~70%
50
10055
南開大學
C-
60%~70%
51
10270
上海師範大學
C-
60%~70%
52
10370
安徽師範大學
C-
60%~70%
53
10511
華中師範大學
C-
60%~70%
54
10635
西南大學
C-
60%~70%
55
10673
雲南大學
C-
60%~70%
56
10755
新疆大學
C-
60%~70%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