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陶三足觚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器。高14.4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8厘米。敞口、束腰、平底、三寬足,腰下有弦紋,底有劃紋徽記。現收藏於湖州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陶三足觚
- 館藏地點:吳興路1號
- 所屬年代:石器時期
- 所屬博物館:湖州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浙江湖州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陶三足觚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器。高14.4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8厘米。敞口、束腰、平底、三寬足,腰下有弦紋,底有劃紋徽記。現收藏於湖州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陶三足觚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器。高14.4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8厘米。敞口、束腰、平底、三寬足,腰下有弦紋,底有劃紋徽記。現收藏於湖州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灰陶器足殘件 新石器時代灰陶器足殘件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最早發現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從陶質區分,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從工藝上區分,有手制、模製、慢輪、快輪;從紋飾上區分,有壓印、拍印、刻劃、彩繪、附加堆紋、鏤孔;從陶窯結構區分,有橫穴窯與豎穴窯。正是這些風格迥異,不同...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灰陶器足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灰陶器足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灰陶簋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灰陶簋是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文物簡介 口微斂,淺腹,外壁內斂,連外撇圈足。圈足上部飾有“□□□”圖案一周。器形完整。
新石器時代灰陶缽 新石器時代灰陶缽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灰陶缽高4.5厘米,口徑11.5厘米,底徑7.5厘米。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簋是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文物介紹 卷口翻沿,腹壁弧收,高圈足,外撇。陶質為泥質灰陶,外施黑色陶衣,圈足上端飾有對稱小圓孔,其餘器表光素無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刀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刀是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文物。詳情 為長方形(殘),上部圓鈍,有二個圓孔,下部的刃部薄。兩面均刻有紋飾。一面為獸面紋樣,一面為一組雲雷紋。線條纖細。泥質灰陶。
灰陶鏤孔豆是紹興博物館收藏的陶器。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文物。口徑15.3厘米,高12.4厘米,足徑11.5厘米。盛放食物器皿,也可作為禮器。敞口,圓唇,頸、腹之間分段,深腹,圜形內底,喇叭形高圈足。頸部和圈足部外壁各刻二道弦紋,並有三個一組的圓形小鏤孔,孔未穿透內壁,每組上下錯位間隔...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文物。盛放食物器皿,也可作為禮器。敞口,圓唇,頸、腹之間分段,深腹,圜形內底,喇叭形高圈足。現收藏紹興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文物。盛放食物器皿,也可作為禮器。敞口,圓唇,頸、腹之間分段,深腹,圜形內底,喇叭形高圈足。頸部和圈足部外壁...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漏斗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漏斗器是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 文物介紹 喇叭狀大敞口,直腹,近底處內弧收,底中間有一內凹圓。內底有相應的凸起的圓紐。全器布滿有鑽的圓小孔。質地為泥質灰陶,質細膩,器表色為灰白,打磨光滑。
新石器時代斂口灰陶缽 新石器時代斂口灰陶缽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彩繪陶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彩繪陶片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殘長4×4 為一器物殘片,泥質灰陶,陶質細膩,其表施有黑色陶衣,漆黑光亮。上繪有硃砂紅色紋樣,呈圓圈狀。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豆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豆是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文物介紹 灰陶黑衣。直口外翻唇,淺弧腹,高圈足。圈足上半部一道陰刻弦紋,有三個等距橫鏤孔。稍有變形。
新石器時代灰陶豆 新石器時代灰陶豆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灰陶豆高9.8厘米,口徑23.2厘米,底徑14.4厘米。
青墩文化,載體為青墩遺址,發現於1973年 ,位於江淮之間的江蘇南通海安青墩,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是江海平原和江淮東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文化堆積屬於良渚文化範疇。主要分布在長江、淮河下游的江淮地區東部,代表文物有有柄穿孔陶斧等。文物歷史 出土陶器有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黑陶、紅陶四個陶系,...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灰陶鼎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灰陶鼎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灰陶鼎高6.4厘米,口徑14.6厘米。
松澤彩繪陶是其中最早的一種。相關資料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4900年,屬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青浦區發現崧澤文化遺址4 處(崧澤遺址、福泉山遺址、金山墳遺址、寺前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灰陶豆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灰陶豆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2.1,口徑15.8 斂口,折沿,折腰,淺腹,足節形豆把,外撇圈足。豆把中間有對稱小圓孔兩對。圈足鑽二不規則孔。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8.1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7.3厘米。出土於閩侯溪頭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8.1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7.3厘米。泥質灰黑陶,直口,尖唇,直高頸,折腹,腹徑最大在中部,矮圈足,胎體較厚,通體素麵。出土於閩侯溪...
簡單說,陶器工藝品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風格粗獷、樸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瓷器創製於東漢時期,唐代在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上達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超過前...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3.2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12.6厘米。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3.2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12.6厘米。泥質灰黑陶,斂口、圓唇,寬折沿微下弧,深弧腹,圜底,下附喇叭形矮圈足,器身通體素麵。出土於...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灰陶鼎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灰陶鼎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年,屬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簡介 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 年,屬於新石器時期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崧...
上海馬橋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和青銅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經發掘發現遺址包含著三層不同文化:上層是晚期印紋陶遺存;中層是早期泥質印紋陶遺存;下層疊壓著一層典型的良渚文化。印紋陶遺存在地層上是分為中、上兩層的。根據地層的不同將印紋陶遺存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大部分遺存的年代相當於商。早期遺物...
人類起源與發展陳列室,陳列了從猿到人發展路線全景,有各階段古人類模型、古人類和動物化石及復原像等等;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陳列室陳列中國舊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歷史時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宗教用品、人體飾品、服飾、雕塑品、兵器、樂器、文具、書籍、書畫、古地圖、錢幣、墓誌;...
同時還發現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時期灰溝遺存1條。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銅器等文物和動植物標本,填補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對深入研究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分布範圍、面貌特徵、相互交流和影響傳播等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增添了一...
闊管形把壺 闊管形把壺是壺式之一,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晚期。形狀特徵 見上海金山區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器,黑皮灰陶製,帶流,闊管把,多用細泥條排貼裝飾而成,底附矮圈足。有的高弧腹,器身瘦高,口有方角凹槽流,附有與體,犀鈕蓋,如犀登於壺上而名。
《中國歷代陶瓷壺圖鑑》是2011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志卿。內容簡介 壺的出現最早從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曇石山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等及夏商至秦漢的遺址墓葬多有出土,造型各異,灰陶、紅陶、彩陶、黑陶等。瓷壺自漢代以後開始流行,從造型上一改前史的...
蔣莊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類型,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已經探明的遺址核心區域規模2萬多平方米,呈中部高、四周漸低的台形,良渚文化堆積平均厚度2米左右,遺蹟現象豐富。良渚墓地豐富多樣的葬制葬俗、保存完好的人骨與葬具、高規格的隨葬玉器、地方特色濃重的隨葬陶器等,為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習俗、人種屬性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