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灰陶器足殘件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灰陶器足殘件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陶器
- 材質:陶
- 藏品編號:51753
- 質量範圍:0.01-1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撥交
- 完殘程度:基本完整
- 入藏時間:1949年10月1日-1965年
- 規格尺寸:長6.5cm
新石器時代灰陶器足殘件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灰陶器足殘件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器殘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器殘片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一片為罐的口沿部分殘片,泥質灰陶,外施黑色陶衣光亮,上刻劃有菱形、弦紋,圓圈圖案。胎壁薄。一片為腹殘片,泥質灰陶,外施紅色陶衣,上繪有赭紅色彩繪數道。胎壁薄。
新石器時代殘石器 新石器時代殘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5.5,橫1 器身呈圓柱形,下部呈圓形斷面,上部呈外撇片狀。原定為青銅器,但觀察斷面,呈礦物晶狀體,似為石質。用途不明。
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質地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麵,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孔紋飾,或施彩繪;常見的有鼎、豆、壺、簋、盤、杯、瓮等。玉器發現也很多,有壁、琮、璜、墜、環、珠等,雕琢精細,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前3100年–...
草灘遺址位於甘肅省岷縣偏西北部的西江鎮草灘村咀咀坡下的台地上,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東臨洮河,南為草灘溝。斷面有灰層及人骨架暴露,出土有寺窪文化的馬鞍形口沿陶罐,也有較多的齊家文化陶片。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發現 考古工作者近日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察哈爾右翼中旗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經...
黑色陶器。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制的器皿耐火和密緻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製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 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
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在烏江彭水水電站工程建設中,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電站水淹區貴州沿河縣境搶救性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遺址群7處。此次發掘面積近 50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窯址、灰坑、墓葬、溝和石器加工場所等大量遺蹟,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大量遺物。 7處遺址主要分布在沿河縣北部的洪...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於1973年出土於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為新石器時代後期陶器,為水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徑28厘米,底徑10厘米,呈橙紅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內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簡單的黑線條作為裝飾,內壁飾三組舞蹈圖。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是...
英文名稱: grey pottery jia mixed with sand 出處: 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 新石器時代 類型 欄目關鍵字: 炊食具 茹毛飲血與原始熟食的結束—新石器時代 飲食具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題詞或關鍵字: 斝 龍山文化 輔助分類項: 飲食具 文物簡介 鬲的近親此斝河南省濟源市原城遺址...
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馬家窯文化,兼含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 竇家坪遺址位於靜寧縣賈河鄉竇家坪村東250米處的河谷台地上,面積5.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1.7米,暴露遺蹟有灰坑、灶坑、燒窯坑、墓葬。出土遺物有旋渦紋彩陶瓶、灰陶瓶、星月形堆積紋夾砂紅陶缸和石斧、玉鏟等。陶器多為繩紋素麵紅陶、彩陶等,...
中子鋪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高車村一組營盤梁。1990年,中子鋪遺址被發現,同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面積35100平方米。中子鋪遺址發現文化層和灰坑、灶坑、出土燧石石核和細石葉,石片屑較多。少量夾砂紅褐繩紋陶,火候低,其中灰褐陶足接近前仰韶文化三足器。有...
考古人員認定此處為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據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文清介紹,此墓葬出土的夾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隨葬物品,對研究龍山文化以及當時葬俗生活習俗有著重要意義。文物遺蹟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中原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
社山頭遺址,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五都鎮前山村,又被稱為“蛇山頭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距今約有5000年歷史,屬典型台地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社山頭遺址有灰坑、房基、墓葬等。其中,灰坑132個、房基56處、墓葬68座,獲復原陶瓷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4000餘件。是中國...
東山嘴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興隆莊鎮章京營子村東山嘴,屬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多年,是一處以石砌建築群為主體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東山嘴遺址長180米,寬約60米,海拔約353米,高出河床53米,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個發現與女性崇拜有關的祭祀遺址。在東山嘴遺址中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陶器、石器、...
老虎墩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較為豐富重要,可分為四期,其中第一、三、四期遺存均可明確為新的文化類型,第二期遺存與樊城堆文化、薛家崗文化鄭家坳類型關係密切。第一期,距今8000~7600年左右,遺蹟有少量房址、道路和灰坑,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器類有凹折沿釜、高領罐、雙耳罐、圈足盤等,見有少量彩陶...
哈休遺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沙爾宗鄉哈休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是四川地區已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3月,阿壩州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馬爾康市文體旅遊局聯合進行了考古拭掘,揭露面積83平方米,發現灰坑等遺蹟十餘處,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蚌器、獸骨等類遺物上...
出土遺物豐富,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青銅器、牙器等類,並伴出大量的螺殼及動物骨骼。銀梭島遺址年代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續至公元前400年,時代跨越雲南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青銅時代。該遺址是近年來洱海區域考古最重要的收穫之一,此前大理及其周邊地區雖不斷有重要發現,但始終缺乏一個長跨度、內涵豐富的...
段崗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杞縣高陽鎮段崗村北、黃崗溝南岸沙丘上,是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時期的古遺址。段崗遺址東西寬約200米,南北長約400米。段崗遺址文化層堆積豐富,疊壓關係清楚。地層關係表明,該文化層的相對年代介於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之間。文化遺蹟有房基、窯穴、燒灶、排水溝等。段崗遺址出土古...
在常州圩墩和吳縣草鞋山發現用陶器覆蓋人頭骨或把人頭骨置於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還發現幾座死者的同性合葬墓,屬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馬家浜文化的後繼者是崧澤文化。1、更早發現和面積更大的——邱城遺址 1957年發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遺址,邱城的東、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故稱邱城遺址,總面積約3萬...
寺墩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占地面積約7.64平方千米,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崧澤—良渚文化遺存主體中心聚落考古遺址。寺墩遺址整體布局相似於玉琮展開平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900米,中心為一人工堆砌而成的橢圓形土墩,高出地面約20米;中心台地及外圍均有一周河道環圍,並有縱橫河道...
另一類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銼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以及扁平磨光雙弧刃石鏟等,最具有新石器時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內黑外紅,以夾砂灰白陶為主,亦有泥質深灰陶、夾砂紅陶等,其製作工藝原始,造型簡單,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較低。陶器上的飾紋,多為線紋、繩紋或...
2005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曹娥江流域史前文化遺址專題調查時確認並發現小黃山遺址下部堆積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年代跨度大,延續時間長。2005年3月22日~8月5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考古挖掘正式進行,發掘面約1000平方米,分A、B兩區,揭示大量儲藏坑等遺蹟,出土石器、陶器等器物數百件和大量陶片標本。遺...
馬家窯陶器工藝十分發達,窯爐聚熱聚溫,燒窯溫度比黃河下游及長江流域窯溫高出300℃—500℃。文化見證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以豐富的彩陶為特徵,迄今為至出現了距今約8000年以來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彩陶,它經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續...
人類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在此生活,至今留存有大量不同時期堆積的土墩,俗稱“九十九墩”,是舟山先民開發海島的歷史見證和縮影。20世紀70年代以來,因農民制磚取土,發現大量陶器和石器。1994年,經省、市文物專家、學者多次實地考察,基本摸清了馬岙古文化遺址的文化內涵。特徵 考古分析發現,涼帽蓬墩遺址具有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