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墩遺址

老虎墩遺址

老虎墩遺址位於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委鄧家自然村老虎墩,屬於土墩類型,高出周圍稻田約1.5~2.5米,受長期農耕破壞,殘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遺址北300米處南河由西往東流過。遺址東南5公里處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水口李洲坳東周墓葬,西南2公里處為中港薛家山古遺址群,北部南河的北岸也是連綿不斷的古遺址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虎墩遺址
  • 地理位置江西
  • 批准時間:2009年
  • 發掘面積:600平方米
簡介,二次墓葬,彩陶,老虎墩遺址出土文物,新石器時期彩陶片出土,遺址出土500餘件完整文物,6000年前的彩陶片驚世出土,遺址出現的意義,

簡介

2009年度老虎墩的發掘,共布5米×5米探方24個,發掘面積600平方米。發現了江西迄今最早的史前祭祀台遺蹟,清理了與祭祀有關的墓葬63座。這些史前墓葬均為土坑二次葬,部分有火烤墓壁的現象,反映出史前時期流行於贛江流域的一種葬俗;隨葬品組合為豆、壺、罐等,也有隨葬觚、的器物,與贛江流域的主體面貌存在一定的差異;大量使用打制石器,是這一地區十分奇特的文化現象;雙肩石器、多孔石刀的使用也是本地區文化新的現象。

二次墓葬

2010年11月,江西宜春市靖安縣老虎墩遺址新發現110多座新石器時代集中的二次墓葬。考古專家稱,此次發現新石器時代大規模、大數量的墓葬坑群,採用集中二次墓葬與火葬的方式,在國內史前考古極為少見。
在老虎墩遺址,其中一部分工作面上,散布著密密麻麻的小坑,這些小坑有100多個,集中在遺址的中部朝北的位置。通過對現場遺址的考察,考古專家認定,這些小坑正是新石器時期的二次墓葬。實際上,遺址所在的位置,在當時曾經是一個墓葬群。
“這裡是二次墓葬,而且當時採取的是火葬方式。”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介紹。在遺址現場,除了這些小坑,還能看到斷層上有燃燒過的痕跡。在過去,省內也發現過二次墓葬群。但是,如老虎墩遺址數量如此之多的新石器時期的二次墓葬還是首次發現。此前,省內對史前考古發掘得很少,此次發掘已經是對江西考古的一次突破。新石器時期的二次墓葬群的發現,或者將載入江西的考古史冊。

彩陶

一片農田的中間,600平方米的考古遺址已經被考古人員分成了幾個工作面,曾經出土文物的痕跡還留在黃色的土層上。2010年12月7日下午,考古人員只對其中的兩個工作面進行發掘。儘管已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還有不少陶片等器物出土。
“這幾片陶片很漂亮,在江西非常少見。”一名考古人員的手上,用紙巾小心翼翼地包著3片陶片。雖然還沾著泥土,卻遮擋不住陶片上紅色彩繪的魅力。彩陶並不少見,但是這3片彩陶卻“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據徐長青介紹,彩陶實際上是一種外來文化的產物。在當時,江西並不流行使用這種陶器。所以,發現的數量非常少,至今都沒有發掘過完整器物。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殘片,在省內都是寥寥無幾。目前,考古人員也不好確定老虎墩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殘片來源於何處,但是可以確定並非當地所產。至今為止,只有在贛南一帶,才發現過商周時期的彩陶窯址。

老虎墩遺址出土文物

新石器時期彩陶片出土

靖安縣北潦河支流小南河流域,一個面積約600平方米的考古遺址,正在發掘當中。這個距離震驚全國的李洲坳東周古墓,以及鄭家坳新石器時期晚期古墓群均約5公里的史前遺址,從2009年10月開始發掘。當時,已經出土了各類陶器、石器文物1000餘件。經過1年多的進一步發掘,數千件文物逐一出土。距今6000多年的“江西第一路”,更是將老虎墩遺址推向了焦點。
史前鵝卵石路史前鵝卵石路

遺址出土500餘件完整文物

靖安老虎墩遺址發掘初期,已經有1000餘件文物出土,其中包括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漢晉、明代等時期的出土物。其中,新石器時期的三足鬹以及黑皮磨光觚尤為罕見。經過1年多的深度發掘,不同時期的文物相繼出土,目前已經有千餘件等待專家的清理與復原。通過出土文物的初步了解,老虎墩遺址的年代也向前推了1000多年,最早的出土物已經到了6000年至7000年前。
在距離老虎墩遺址約5公里左右的靖安縣博物館內,兩間工作室里擺滿了完整出土或是已經復原的文物。幾乎每一件文物,都讓人感嘆人類的智慧與文明。地上堆成小山的塑膠袋里,還裝著尚未褪去泥土的物件。“這些都要等待清理和復原,發掘清理工作結束後,完整出土物遠遠不止500件。”負責此次發掘工作的,是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老虎墩遺址的發掘工作還需要一段時間,徐長青必須守到明年春節,才能夠回家。
據了解,此前有考古人員只發現了新石器時期、漢晉以及明代的文物。對於從老虎墩遺址能否找到線索,解開李洲坳東周古墓之謎還沒有進展。經過1年多的發掘,雖然目前尚未發現與李洲坳東周古墓有直接關係的出土物,但是已經發現了周代的相關物品和遺蹟。在老虎墩發掘現場,周代的水塘已經被考古人員發掘出來,還發現了不少周代的生活遺蹟,這些遺蹟已經對一部分新石器時期的遺存破壞嚴重。
考古學家的考察考古學家的考察

6000年前的彩陶片驚世出土

一片農田的中間,600平方米的考古遺址已經被考古人員分成了幾個工作面,曾經出土文物的痕跡還留在黃色的土層上。7日下午,考古人員只對其中的兩個工作面進行發掘。儘管已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還有不少陶片等器物出土。
“這幾片陶片很漂亮,在江西非常少見。”一名考古人員的手上,用紙巾小心翼翼地包著3片陶片。雖然還沾著泥土,卻遮擋不住陶片上紅色彩繪的魅力。彩陶並不少見,但是這3片彩陶卻“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據徐長青介紹,彩陶實際上是一種外來文化的產物。在當時,江西並不流行使用這種陶器。所以,發現的數量非常少,至今都沒有發掘過完整器物。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殘片,在省內都是寥寥無幾。目前,考古人員也不好確定老虎墩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殘片來源於何處,但是可以確定並非當地所產。至今為止,只有在贛南一帶,才發現過商周時期的彩陶窯址。

遺址出現的意義

2009年至2010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廈門大學考古專業和靖安縣博物館對老虎墩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和文化遺物。發掘的距今6000多年的紅陶和彩陶文化填補了江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段空白,在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和時代編年上具有重大意義;發掘的人工土台和114座墓葬是江西省史前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距今約5000~4500年左右;一批特殊形制的陶器和石器,以及特殊的埋葬方式的清理,表明老虎墩遺址是一支新的考古學文化,為江西省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提供了一份嶄新的資料。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老虎墩遺址位於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委鄧家自然村東側水稻田中間,因墩形酷似臥虎而得名。它高出四周稻田約3米,地處高湖—水口盆地的中心地帶,是一處土墩類型的古文化遺址,現存面積5000餘平方米。
兩次發掘共布方36個,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遺址的文化堆積較厚,一般達2米左右,局部超過3米。文化層大致可以劃分為8層,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商周時期、漢晉時期、明代中期等幾個時期的堆積。發現的明代堆積為鵝卵石修築的房屋居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可復原青花瓷器;這一帶還是漢晉時期的墓地及祭祀場所,清理了多座結構相似、朝向一致、有一定布局的漢代帶墓道的木槨土坑墓葬及一批小型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的漢晉陶瓷器、銅器和鐵器。新石器時代遺存最為豐富,可以劃分為早、晚兩個時期,暫定為下層文化和上層文化。
紅陶文化遺存分布在遺址的最下層(7層和8層),即下層遺存。東部最厚有50厘米,呈溝狀分布,西部厚約30~40厘米,呈坡狀分布。土質緊密,呈黑褐色。出土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針、石犁、石鐮、石鏃等。石器以磨製為主,少量局部打制。石犁長18厘米、寬9.8厘米、厚1.5厘米,系採用自然扁平礫石加工而成,兩側刃部磨製精細,前鋒部殘斷。石鐮用剝落的石片加工而成。刃部內凹,磨製出鋸齒多個,殘長7厘米、寬2~5.5厘米、厚0.4厘米。石針長7.5厘米,磨製精美。陶器絕大多數為夾砂紅陶,少量灰黑陶,灰黑陶可能夾炭,還見少量彩陶。紅陶表面均飾紅衣,器表主要裝飾粗繩紋,有的在口沿刻畫交叉紋飾,紋路較粗。陶器器壁較薄,種類單調,只見寬沿釜、圈足盤、圈足形支座等器物,不見鼎足類。彩陶均白衣紅彩或褐彩,有細線格線狀紋飾,也見寬窄不一的帶狀紋飾。其時代可能早於新余拾年山一期文化,卻與四川大溪文化和湖南洞庭湖周圍的湯家崗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初步推斷其年代在距今6000年前。
在6層下,還發現的一組由鵝卵石鋪成的道路遺蹟。道路南北走向,殘長4米,寬0.9米,呈直線狀分布。在道路兩側還發現殘存的紅燒土建築遺蹟、石塊和方形柱洞。種種跡象判斷,這是一組重要的建築遺存,由於發掘限制,分布範圍不清楚。
上層遺存指5層和6層。主要是發掘清理一處大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工土台,以及在土台上密集分布的墓葬114座和紅燒土建築遺蹟。人工土台是用比較純淨的黃色黏土堆築而成,土質堅硬,顆粒緊密,基本不見包含物,明顯是一次性搬運形成,局部厚達80厘米,分布面積達3000平方米左右,基本覆蓋整個遺址,目前尚不清楚土台的分布範圍和形成原因,但是最有可能的是114餘座小墓是在土台的堆築過程中多次埋葬形成的。墓葬為土坑烤壁墓,多數東西方向,長80~110厘米,寬約40厘米,深20~25厘米。墓內填土可分為兩層,上層約10厘米,為較緻密的黃褐色及灰黑色土,下層厚約15厘米,為包含豐富碳屑和紅燒土粒的灰黑色土,土質較疏鬆,有火燒過的骨渣以及殘破的陶器。陶器的種類主要有黑皮磨光的泥質陶豆、壺、器蓋等可復原器物,還見一些殘破的砂質陶鼎足、鬹足和圈足壺殘片。墓葬中還有9件觚,或者鼎、豆、鬹的組合等,但均為孤例。從墓葬的尺寸、大小分析,它們應是二次葬小型墓葬。許多隨葬品壺的底部,均穿有一個圓形小孔,明顯是燒成之後人為所致,是供死者靈魂出竅的通道,因此可能與古代的靈魂觀念有關,這從另一側面顯示,墓葬內的骨渣應當是人類的而非動物。
在人工土台的東部、南部還各發現一處大型的紅燒土建築遺蹟,東部建築為方形柱洞,長寬約50厘米,組成間距約2.9米的方形建築。南部建築為圓形柱洞,直徑達60厘米,構成長寬約5.7米的方形建築。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台上尚未發現其他的建築遺存。因此,它們可能是土台上的功能建築。
上層文化遺存出土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以打制為主,磨製相對較少。石器品種有雙肩石斧、石錛、穿孔石刀、石鏃等。石斧、石錛主要採用河床中的鵝卵石打制而成,充分利用卵石的自然光滑面,只在刃部稍加磨製。遺址中大量出土人工剝落的石片,石片上可見少量的磨製痕。陶器主要為泥質灰陶、泥質紅陶、夾砂灰陶和黑皮磨光陶,還出土少量的白陶。器物表面主要為素麵磨光,少量裝飾藍紋、繩紋、弦紋,流行穿孔裝飾。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大量出土鼎足、壺圈足、罐口沿和鬹袋足。
上層文化與屈家嶺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高圈足壺、垂腹壺等,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徵和鮮明的自身特點。使用火烤壁的二次葬習俗與江西贛中贛西的新余、樟樹一帶的習俗一致,甚至溯贛江而上,在嶺南的珠江流域也有較廣泛分布,表明它們同屬於一個大的古文化圈,並具有一致的文化傳承性。出土的石器大量使用雙肩石斧,大石斧、有段石錛等,以打制為主,局部磨製。雙肩石斧主要流行於江西省的贛西北地區,在其他地區十分少見。因此,其石器製作技術又源於贛西北地區。不過,隨葬品基本不見鼎類器,與江西省史前時期的埋葬習俗迥異;圈足壺的造型也明顯異於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同類器物;各式各樣的高圈足帶蓋壺、鏤孔觚等器形在以前的發掘中更是見所未見。因此,初步推斷,上層文化遺存可能是江西省一支新的文化類型,其時代距今約5000~4500年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