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灰陶豆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灰陶豆高9.8厘米,口徑23.2厘米,底徑14.4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灰陶豆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高度:9.8厘米
新石器時代灰陶豆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灰陶豆高9.8厘米,口徑23.2厘米,底徑14.4厘米。
新石器時代灰陶豆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灰陶豆高9.8厘米,口徑23.2厘米,底徑14.4厘米。...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灰陶豆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灰陶豆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2.1,口徑15.8 斂口,折沿,折腰,淺腹,足節形豆把,外撇圈足。豆把中間有對稱小圓孔兩對。圈足鑽二不規則孔。
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陶小侈口矮圈足陶豆是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0厘米,口徑16.2厘米,腹徑17.9厘米,足徑12厘米。泥質灰陶。小侈口,上腹轉折居於近口處,且平斜呈斜肩狀,下腹淺弧至底。矮圈足,圈足上飾三個圓孔,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陶器。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
基本信息 數據:高14.6厘米 口徑20.1厘米 足徑10.5厘米 收藏:溫州博物館 文物介紹 2003年溫州市鹿城區上戍鄉老鼠山遺址出土。敞口,深折腹,圓筒形高足,中空,足端外撇。足中間鏤有小孔。泥質灰陶,陶質疏鬆。該陶豆為典型好川文化陶器器形,對研究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類型具有重要價值。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是考古學家設定的一個時間區段,大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新石器時代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
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陶斂口矮圈足規整陶簋是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館藏文物。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高11厘米,口徑18.5厘米,足徑12.2厘米。泥質灰陶,斂口,口沿處有明顯輪旋痕跡,口腹轉折處起凸棱一道,斜弧腹,弧腹較深,圜底矮圈足。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
南安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英都鎮大新村英溪南岸。南安縣新石器時代遺址現存如下:福社尾遺址:在英都鎮大新村英溪南岸福社尾山東南坡,面積約1200平方米。1977年發現時文化層已破壞,只散見有石錛、石刀、陶紡輪和泥陶、細砂陶、硬陶和夾砂陶片,器型有罐、盆、釜等,有方格、直線、圓點、席紋飾。運尾山...
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質地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麵,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孔紋飾,或施彩繪;常見的有鼎、豆、壺、簋、盤、杯、瓮等。玉器發現也很多,有壁、琮、璜、墜、環、珠等,雕琢精細,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前3100年–...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0.5厘米,口徑9.2厘米,足徑7厘米。泥質灰陶。敞口,斜直腹,平底,下附圈足較高,其高度略大於杯身高度,一側附扁平環狀耳,腹底間有凸棱一道,足部縷有10個圓孔,分上下兩層排列。是新石器時代較少見的陶器。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數字博物...
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陶深腹喇叭形矮圈足陶碗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高9.3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7.5厘米。泥質灰陶,直口微內斂、尖圓唇,深腹、腹壁較直,圜底、下附喇叭形矮圈足,腹底有一道凸棱,素麵。出土於閩侯莊邊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數字博物館 2013年,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百度...
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陶直口矮圈足陶杯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陶器,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高10.6厘米,口徑10.8厘米,足徑7.6厘米,重292克。泥質灰陶,直口近直腹,圜底下附矮圈足。口沿外側有凹弦紋一道,足底心刻劃交叉“十”符號。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陶器。出土於閩侯曇石山...
仙人洞遺址,位於江西萬年縣大源鄉境內,地處贛東北石灰岩丘陵地區的一個山間盆地。為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江西萬年縣城東北15公里處的小河山。遺址分為上下兩層。據放射性碳元素斷代未經校正,下層遺存年代約為距今8825±240年。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考古人員就對遺址有過大規模的發掘,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
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黃陶斂口喇叭形矮圈足陶簋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2厘米,口徑17.2厘米,足徑16.2厘米。泥質灰黃陶,斂口,圓唇,淺弧腹,圜底,口腹轉折處有凸棱一道,下附喇叭形矮圈足,並鏤有3個圓孔。文物介紹 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數字博物館 2013年,福建省曇...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9.6厘米,口徑17厘米。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9.6厘米,口徑17厘米。夾砂灰黃陶,侈口、方唇,寬折沿,沿面斜直內凹,束頸、鼓腹,中腹有凸棱一道,外飾交錯繩紋。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
潘家塘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青龍鎮潘家塘村。1977年武進縣文化館、常州博物館進行小規模試掘,揭露面積100平方米。出土遺物有紅陶豆、紅陶鬻、紅陶鼎、灰陶豆、灰陶壺、紅陶壺等。其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兼有馬家浜文化和崧澤中期文化特點。
可辨器形有斜折沿紅陶小口罐、平底器、夾砂灰陶釜、小口尖底瓶。根據採集標本來看,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類型。另外在遺址東北約200米一西南高東北低的台地上,發現一段南北走向的夯土牆,殘存約20米,高約5米,局部坍塌,夯層較清晰,每層0.08-0.12米,夯窩分布均勻,直徑約0.04米。夯土牆側斷面...
陶豆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高圈足、淺缽形、喇叭形、鏤空形等,這是馬家浜文化的特色。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為環太湖流域母系時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
磨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仙井鄉黃霞壠村,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農耕聚落遺址。1986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磨山遺址,遺址文化堆積厚1~2米,一般為大溪、龍山兩種文化堆,商周時期遺存主要散見於地表。遺址的東、南、北區為生活居住區,西南為龍山時期墓葬區。磨山...
遺址座落在黃鴨河東岸的河旁高地上,總面積35168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3米。從暴露遺物看,紅陶占75%,夾砂陶約占25%。大部分器物為手制,有盤形鼎、斂口缽、盆、雞冠形器耳、鏤空灰陶豆等。彩陶多紅衣黑彩,生產工具有石斧等。此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
出土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細砂紅陶、夾砂紅陶、鬲口沿、罐口、缸底、骨錐等,同時有春秋時期的灰陶豆、陶簋、青銅車馬鑾鈴、戈、矛、錛、削、鏃以及三個大小有序的銅鼎和稀有文物銅柄鐵劍一把,屬齊家文化兼存周文化。 高家溝遺址位於靜寧縣葫蘆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匯處的仁大鄉高家溝村南500米處的二級...
陶器以泥質陶居多,常見黑陶或灰陶豆、高領罐等,夾砂陶多見紅褐陶釜,有的還隨葬陶紡輪或石器。這批墓葬特徵鮮明:一是墓壙極為狹長,二是隨葬器物常見鋪滿墓底現象,三是隨葬器物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徵。2、清理了少量隨葬玉器的新石器時代墓葬。本次新石器時代墓葬發現較少,可能大部分已被破壞。墓葬主要發現於...
灰陶豆 灰陶豆為泥質灰陶,斂口,方唇,淺盤,豆盤為平底。盤腹部飾一周凹弦紋,豆柄較粗為空心,喇叭口形圈足。高14.5、口徑14、足徑11.4厘米。灰陶單耳罐 灰陶單耳罐為泥質都陶,素麵,侈口,深腹,腹一側有板狀橋式耳,高8.5、口徑11.2足徑8.5厘米。歷史文化 五村遺址,內涵豐富,同類遺存在...
少量黑陶。紋飾有籃紋、弦紋、方格紋、繩紋等。龔家河遺址在羅田縣鳳山鎮龔家河村,西距龔家河村部約400米處,巴水支流龔家河的右岸台地上,羅—英公路縱貫其中部。遺址現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局部斷面處文化層厚0.8—2.5米,包含有新石器、西周時代的文化堆積。西周時代遺物僅見夾砂灰陶豆柄一件。
該遺址距今約5000年,文化層堆積自新石器中晚期至漢代,是巨野縣發現年代最久,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遺址。1979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進行調查勘探,發掘出大量遺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有柄、鬲足、盆、鼎、花邊罐、方格紋罐等,一些器物從形制、紋飾上看,具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特徵,屬菏澤地區首次發現。還有與...
出土器物有紅陶鼎、 灰陶鼎、灰陶鬲、灰陶罐、陶豆等,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約八九千年前這裡就有先民聚居,建立具有人類文明意義的村落卻是漢代的事情。據傳,在秦漢之戰中,漢軍曾經在這裡設立據點並把“丘上北墩文化遺址”作為點將台。後來,部分老弱病殘的漢軍留在這裡組成村子。由於村西北有這個大土...
人類起源與發展陳列室,陳列了從猿到人發展路線全景,有各階段古人類模型、古人類和動物化石及復原像等等;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陳列室陳列中國舊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歷史時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宗教用品、人體飾品、服飾、雕塑品、兵器、樂器、文具、書籍、書畫、古地圖、錢幣、墓誌;...
《耿莊遺址》是在河南省西平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介紹 系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面積5000平方米,位於西平縣重渠鄉樹河坡村委耿莊村東, 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呈台階狀,高出周圍地表1.50米左右。從遺址東部與南部斷壁觀察其上部20厘米為耕土層,下為文化層...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
拾年山遺址,位於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南陂村委拾年村東,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約506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2米。拾年山遺址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陶片堆、石器堆、房基、灰坑以及水井等遺蹟。出土遺物4000餘件(片)。拾年山遺址是一處史前時期典型的台地遺蹟,大量墓葬和房址的發現,是該遺址最具...
前張莊遺址瀕臨寧陽西部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故河道,名曰“趙王河”(兗州府志及有關縣誌記載這條幹涸的河為“趙王河”,兗州縣店子街普濟橋邊所立的唐開元十一年碑稱“清化河”),故河道兩側則為土嶺、砂丘、台地,符合孕育細石器時代文化的自然地理條件。該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為追尋該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