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小口灰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小口灰陶罐高11厘米,口徑5.1厘米,腹徑9.4厘米,足徑5.6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小口灰陶罐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高度:11厘米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小口灰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小口灰陶罐高11厘米,口徑5.1厘米,腹徑9.4厘米,足徑5.6厘米。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小口灰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小口灰陶罐高11厘米,口徑5.1厘米,腹徑9.4厘米,足徑5.6厘米。...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陶罐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陶罐高18厘米,口徑13厘米。
新石器時代灰陶罐 新石器時代灰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灰陶罐底徑8厘米,腹徑16厘米,殘高10.3厘米。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灰陶罐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灰陶罐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2003年夏發現的太倉雙鳳維新遺址為一處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的早期文化遺址,位於距今六千年形成古岡身(古代海岸線)上,發掘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片、石器、骨器等遺物,並發現了土台、柱洞、草木灰等遺蹟現象。幾何印紋灰陶罐在遺址編號為T2413 探方的紅燒土堆積下層發現。灰陶分泥制灰陶和夾砂灰陶兩種,該器即為...
陝西西鄉李家村、滑縣老官台、元君廟、寶雞北首嶺和甘肅泰安大地灣等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的陶器,雖然也有深腹罐、圜底缽、三足缽和碗等器類,但小口壺卻比較少見。陶罐的底部除為平底外,多加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鋸齒狀,另有小口瓮、杯和盂等器表紋飾以劃紋與繩紋居多,並有錐刺紋、附加堆紋與多少...
新石器時代三足灰陶罐 新石器時代三足灰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陶器,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三足灰陶罐高9.9-10.6厘米,口徑7.4厘米,底徑8.5厘米,腹徑12.3厘米。
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新石器時代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新石器時代並不僅僅只是個時間區段概念,新...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灰陶罐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灰陶罐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斂口雙耳灰陶罐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斂口雙耳灰陶罐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8.2口徑13.2底徑12.1cmcm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耳灰陶罐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耳灰陶罐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1.1口徑15.5底徑11.4cmcm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4.3厘米,口徑10.5厘米。夾砂灰黃陶,直口,鼓腹,圜底,腹飾交錯粗繩紋。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數字博物館 2013年,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中文百科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了數位化、立體化的權威知識普及平台: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之百科數字...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員日前在河北省尚義縣的石井鄉四台蒙古營發現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遺骸一具。其中陪葬物品有夾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鏟一把、石磨輪兩個及頸項佩戴飾品。考古人員認定此處為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據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文清介紹,此墓葬出土的夾砂...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而得名。馬家浜文化的出現代表著江南地區人類歷史的正式啟幕,因此,馬家浜文化被稱為“江南文化之源”。2023年9月17日,在江蘇無錫舉行的“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華東工作站”揭牌儀式上,無錫文物考古...
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廣河縣齊家坪驚奇地發現了新石器時期文化,並命名為“齊家文化”。 安特生髮現齊家文化時,認為它是該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認為甘肅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於齊家文化,但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後,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已經進入...
類似的現象,在甘肅永昌鴛鴦池、青海樂都柳灣、福建閩侯曇石山、黑龍江密山新開流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中,也都有發現,如保存完好的兒童骨架獨缺手指骨和足骨,或者從死者身上割下的指骨、腳趾骨等被擱在人頭骨的頂部及隨葬的小灰陶罐中。這種現象,考古學者稱為割體葬儀,並從其地域跨度之廣斷定它曾是我國...
唐家湖遺址分布面積為4萬平方米,位於現勝墩村南,227省道西側,中鱸科技園唐家湖大道北面。經1961年、1982年和1985年調查,又經2008年10月蘇州市文物考古隊踏勘,出土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典型黑皮陶罐、灰陶罐、石器以及有印紋陶罐等商周時期的器物。唐家湖是一處留有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的古遺址。歷史沿革...
唐家湖地處蘇州市平望西北勝墩村附近,西接勝墩湖,承受太湖之水,東面銜運河。唐家湖遺址原為唐家湖,1979年圍墾成田。1961年、1982年和1985年調查,確定為一處留有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的古遺址。分布面積約有4萬平方米,曾出土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皮陶罐、灰陶罐、石器及商周時期的印紋陶罐等器物。2008...
趙陵遺址在江蘇省崑山市張浦鎮南、吳淞江南岸,是一座占地約10畝的土山,與吳縣張陵山東西相戶。近年來在山的西北角取土,從1984年初起,在600平方米的範圍內,陸續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文物,有穿孔石斧、帶柄石斧、石錛、泥質灰陶罐,黑衣陶壺,杯、鏤空豆等,還有紅胎塗紅色的陶片、陶紡輪、壁內夾稻穀的夾砂陶缸...
1983~1984年以及1986~1987年,為研究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又做了第二、第三次發掘。三次發掘面積達2235平方米,發現福泉山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古人在崧澤古遺址上堆築的一座高台墓地,其下有崧澤文化的居住遺蹟1處,墓葬18座,其上有良渚文化墓葬32座,此處還有吳越文化墓2座、楚文化墓4座、西漢墓96座、唐...
上海馬橋遺址位於上海閔行區南部,東經121°18′,北緯30°0′,馬橋鎮俞塘與竹港的匯合處,俞塘北岸,該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和青銅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上海馬橋遺址海撥4.46一6.29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80餘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為4000多年前村落遺址。第五層為青灰土,深210一270厘米,東半部出土...
涼帽蓬墩遺址作為被譽為“海上文物之鄉”的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馬岙,是舟山群島迄今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原始村落遺址,其中有新石器時代5處,東周時代15處。從幾次試掘的文化內涵來看,它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土墩中出土的陶罐上有六千年前的稻穀痕跡,經專家...
太倉地處揚子江口、東海之濱,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人文薈萃。本書收錄太倉市博物館所藏文物精品140餘件,分陶瓷器、青銅器、書畫碑拓、玉石雜項四個門類,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品類豐富,年代跨度大,較好地展現了太倉這座千年文化古城的文物風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繼承和弘揚婁東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文化類型 贊山屬於良渚文化遺址。上世紀50年代被發現,上層為印紋陶 文化類型,下層屬良渚文化類型,距今3000—4000餘年,標本有丁字形、圓錐形、牛舌形夾砂紅陶鼎足,泥質灰陶罐、簋、缽、壺、豆、圈足盆、雙鼻壺、青銅斧、矛以及石奔、石矛、石鏃、石斧、印紋陶等。遺址屬良渚---印紋陶文化類型。1982年公布...
在墩的頂部,發現了良渚文化早期墓葬4座,及同位層的“祭祀坑”14座。隨葬品有石器、玉器和陶器,其陶器組合以鼎、豆、罐為主。墩的底部是崧澤文化晚期的文化堆積,此外,還清理了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的水井4口,井內出土了一批以崧澤文化風格為主要特點的陶器,其中漆繪泥質黑陶杯和塗朱灰陶罐等,是少見...
歷史文物藏品中,馬家浜到崧澤文化時期的灰陶罐、灰陶壺、磨光穿孔石斧;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琮、玉璧;春秋戰國時期的幾何印紋硬陶罐、簋、青銅劍、壺、鼎、提梁卣;漢代的銅鏡、陶屋、陶灶;宋元時期的瓷碗、瓷壺和漆碗、漆盤、漆盒等,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珍品。書畫藏品,以現代名家的作品為主,有劉海粟、黃胄等323...
夏代紡織業也有顯著進步,中原各地區的絲織、麻織有了進一步發展,邊緣地區的紡織業也有很大進步,如黃河上游齊家文化遺址、墓葬中普遍發現大量陶紡輪、石紡輪及骨針等紡織工具,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陶罐上布紋保存完好,布似為麻布,有粗細兩種。當時人們主要是用麻布縫製衣服的。 總之,夏代比新石器時代晚期手工業有...
鯔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丈亭鎮西岙村南鯔山東麓三叉江橋東南,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鯔山遺址,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該遺址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