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湖

唐家湖

唐家湖地處蘇州市平望西北勝墩村附近,西接勝墩湖,承受太湖之水,東面銜運河。

唐家湖遺址原為唐家湖,1979年圍墾成田。1961年、1982年和1985年調查,確定為一處留有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的古遺址。分布面積約有4萬平方米,曾出土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皮陶罐、灰陶罐、石器及商周時期的印紋陶罐等器物。

2008年12月,唐家湖遺址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家湖
  • 外文名:Tangjia lake
  • 地理位置:蘇州市平望西北勝墩村附近
  • 歷史人物:葉繼武
簡介,歷史背景,

簡介

唐家湖地處平望西北勝墩村附近,西接勝墩湖,承受太湖之水,東面銜運河。歷史上湖水洶湧,地勢險—。現已填土造田,成為中鱸開發區的一部分。

歷史背景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侵擾我國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當時稱為倭寇),從浙江南潯來到平望六里橋。吳江知縣楊芷、兵備參政任環組織水軍在六里橋東西盪中阻夾,擊斃倭寇30餘人,其餘倭寇倉皇逃遁。此時,吳江縣城正遇暴雨,城牆裂縫。楊芷預料倭寇不會死心,—藉機進攻縣城,就帶兵在唐家湖裊腰橋北面築“樓”,取名“吞海樓”。該樓一丈七尺見方,高一丈九尺多,起到了瞭望哨、指揮台的作用,並在運河中攔腰築壩,以抗倭寇。四月十六,倭寇集中十艘戰船、三千人馬,從嘉興沿運河向北進犯,企圖血染吳江城。楊芷命令手下嚴密隱蔽,待令出擊。倭寇一路上未遇阻擋,到達唐家湖通運河的裊腰橋口時,運河大壩擋住了去路,只得拐入唐家湖。吞海樓上楊芷一聲令下,樓台上紅旗招展,鼓角齊鳴,喊聲大作,猶如天崩地塌。倭寇亂作一團,見勢不妙,想調頭逃走,突然船底下發出鏗鏘之聲,船艙內進水如注。原來,事先已有一批水性好的吳江水兵攜帶工具潛在水底。當吞海樓上鼓聲一響,他們就在水底鑿倭寇的船底,嘩嘩的河水向船艙噴涌,倭寇拚命掙扎。正在酣戰之中,抗倭將領保靖宣慰彭藎臣率兵二千前來援助,吳江水師士氣更旺。唐家湖內無數小舟射向倭寇,倭寇中箭著炮者不計其數。二軍合一!血奮戰,三千倭寇大都斃命。然抗倭將領彭藎臣在這場戰鬥中不幸陣亡。
唐家湖一戰,大長了吳江軍民團結抗倭的士氣。事後,楊芷和吳江人、水利學家沈和詩紀念這場戰爭。楊芷作詩曰:”三載烽煙扣小舷,盛墩時伴水雲眠。湖光一覽浮空日,樓影孤峰傍遠天。南海共欣千艦集,北辰。指五星聯。即今餘孽終宵遁,萬里昇平奏凱還。”沈和詩曰:”郎官振旅扣吳舷,不脫戎衣帶月眠。唾落澄波搖列宿,氣吞滄海亘春天。江涵飛閣黿鼉隱,風颭雄旗虎豹聯,鯨鯢不令仍漏網,出車重見賦言還。”一作一和,把當時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是不可多得的吳江軍旅詩。
抗倭一戰,使唐家湖名聲大振,人們為紀念此戰,就將盛墩更名勝墩。陳椿有詩讚:”湖上樓船聞扣舷,仙鳧恰對水鷗眠。三千組練明滄海,百萬旌旗拂遠天。地勢近隨兵勢勝,郎星。接帝星聯。何當直搗天狼穴,斬得樓蘭振旅還。”
唐家湖濱有古風莊,是明諸生葉繼武棲隱處。葉繼武(1615—1673),字桓奏,吳江人。開始居住在蘆墟分湖邊,十九歲考上秀才,清軍入關後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他為人慷慨,看重友情。在唐家湖北岸築了一個莊園取名”古風莊”,經常有文人雅士來這裡聚會。清朝顧樵有葉泛唐家湖同潘力田賦曳詩:“西來山色翠環流,煙樹蒼蒼接戍樓。落日蘆洲漁掛網,斜風菱蔓路迷舟。歸巢燕子人家晚,繞屋芙蕖水國秋。林下拓尋惟舊侶,月明今夕賦同游。”
有一天,有銅羅人吳振遠、吳宗潛兄弟二人來到”古風莊”,他們是參加吳昜起義軍失敗後到這裡避難的。葉繼武與這兄弟二人一見如故,收留了他們。到了清順治七年(1650)秋天,吳江周圍的文人相繼成立了“慎交社”、“同聲社”等文學社團,葉繼武與吳氏兄弟商量後決定也成立一個以”眷懷故明,恥事新朝”為宗旨的社團,社團取名”驚隱詩社”,也稱”逃社”。唐家湖濱原有一株松,大四十圍,高百尺,是千年古物。遠觀形似壺,口鼻都全。今即以”一株松”名其地。清初,平望鎮上孝子楊秇家酷貧,母親死時,無錢入殮,便向人乞舍棺木。忽遇一位老人唱道:“二十五里一株松,爛欲芒鞋此時蹤。”楊秇天資聰明,聽出其意,到了平望唐家湖濱那棵松樹下,果然得到了寶珠一顆,變賣後,將母親安葬。唐家湖的“一株松”也就有了“一珠松”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