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蝶形器殘件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蝶形器殘件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牙骨角器
- 尺寸:高6.1 殘寬8.6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蝶形器殘件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蝶形器殘件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此器似蝶形器的殘件,正面有一個由五個同心圓組成的太陽紋及長短線條組成的羽毛狀紋飾,有多個對鑽的圓孔。背面有一處表面脫落。整器表面光滑,有...
河姆渡文化成就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特徵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有: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內分布著稻穀堆積層,最厚處近1米。伴隨出土的是代表性農具—骨耜,出土170餘件。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石蝶形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平視略呈蝶形,正面微弧拱,磨製光滑,右上部有一鑽孔,孔的右上邊緣連帶一凹槽。正面下邊緣有一略殘的小鑽孔。背面中部有兩道平行的縱向突脊,縱脊中上部截平,在截平面有兩兩相對的兩對凹坑,其中左上凹坑與正面的錐孔...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象牙蝶形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象牙蝶形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殘。製作規正,短翼,正面刻有同心圓紋小圓窩,以多重弧線串連成一幅圖案。
河姆渡文化典型遺物。其上多刻劃紋飾,主要有圈紋和鳥形圖案,外加一些短斜線或弧線裝飾。材質有石質、骨質、象牙質和木質四種。器形大致可以分作兩類,即蝶形類和鳥形類,後者單側為鳥首形,兩側並不對稱。關於其用途,學術界莫衷一是,有定向器、建築裝飾、投槍器附屬檔案、祭祀用具等不同意見。
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是浙江省博物館藏,於1977年在河姆渡遺址出土,藏品類別為骨、角、牙器。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文物歷史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製作的象牙蝶形器。文物特徵 一組同心圓 一圈火焰紋 構成了一輪熾烈蓬勃的太陽 兩側長著鉤喙的鳥昂首望天 仿佛在引吭啼鳴 邊緣襯托著刻工精細...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漆繪木蝶形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漆繪木蝶形器,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石器。詳情 整體如展翅之蝶.正背面中部都有二道縱向的突脊,左右對稱。正面兩翼端各漆繪有一圓圈紋。背面兩翼上端各有一橫向突脊,其上有鑽孔。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河姆渡遺址出土陶片達幾十萬片,還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蹟等大量珍貴文物。河...
華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極為豐富的稻穀遺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農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築往往用稻殼摻泥抹牆,陶器胎壁內也摻有大量稻殼,表明稻作農業已有很大的發展。最後一期是銅石並用時代(也可不歸入新石器時代),約當前3500~前2000年。這時華北主要是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華中主要...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牙飾殘件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牙飾殘件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牙飾件的殘片,略呈弧彎形,上半截呈自然牙質面,下半截刻劃橫弦紋、豎線紋及斜紋圖案。背面呈牙腔自然狀態。
年代:河姆渡文化 尺寸:長16.6、殘寬6.3、厚1.2厘米 推薦理由:具有極珍貴的歷史價值。“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又被稱作“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於1977、1978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是新石器時代罕見的牙雕,原始象牙雕刻中的藝術珍品,具有極珍貴的歷史價值。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觀念和最...
新石器時代中期如仰韶文化大型陶瓮、缸、罐、鼎和壺、碗、盉,大溪文化的罐、缸、瓶、杯、壺、碗、鼎,河姆渡文化的罐、甗、壺、缽等等,都應是酒的發生器和飲用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的陶甑、甗等和與夏商周時期類似的專用酒器現象,則表明此時的釀酒習俗相當盛行,釀酒逐漸邁進專業化階段,釀酒的技術也...
精品名稱: “雙鳥朝陽”象牙雕刻 文物簡介 內 容: 這是一件“蝶形器”的殘件,上半部殘缺,底端也稍殘。正面中間部位以陰線形式雕刻出一幅寓意深奧的圖案:中間為一組由五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構成的太陽紋,外圓上端刻出熾烈的火焰狀,以象徵著太陽的光芒。兩側各有一振翅欲飛的雙頭鳥, 作圓眼、鉤喙、...
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乾欄式建築。從考古發現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樁以及底架上的橫樑和木板,表明當時已產生乾欄式建築。西周時代的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中,也發現規模較大的乾欄式建築。江西清江營盤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
出現了祭天玉壁、祭地玉琮、傳今玉圭、封官爵玉佩等,以玉佩出上較多,它屬隨身佩戴裝飾玉品,亦屬禮品。從新石器晚期的良諸文化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種類較多。商代出現了玉鳥佩、人首佩、人洛佩等。玉璜是一種弓形弧狀玉器,春秋戰國時期,瑣的造型優美,如春秋白玉龍紋璜、戰國黃玉龍首璜。裝飾盛行期漢、唐時代 ...
可見剛剛建成的四明村已初具西方文明生活之雛形。侃茶具的來源 茶具的發展與陶瓷生產的發展密切相關。而陶瓷的產生和發展是先陶後瓷,瓷是由陶發展而來的。茶具的產生,始於新石器時代,浙江省餘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層出土的陶器——夾炭 黑陶,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當時主要茶具為煮茶的鍋、飲茶用的碗和貯茶用的罐...
新石器時代 我國的象牙雕刻和象牙製品起源非常早,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初的象牙製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並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首是所知最早的牙雕製品。在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鏤雕刻筒...
中國用漆的歷史,可上溯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所出漆碗內外髹以朱色,是已知最早的漆器。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喇叭形器、觚形器、嵌玉高柄杯等,反映出原始制漆的水平。圖案 廣義指某種器物的造型結構、色彩、紋飾進行工藝處理而事先設計的施工方案,製成圖樣,通稱“圖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
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是中國古老的制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的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這一史前...
跨湖橋文化中,野豬馴化成家豬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打破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對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兩分體系,建立起區域文化的多元格局,為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整體觀念的形成樹立了新的坐標。機構設定 單位性質:全民事業單位。經費來源:全額財政撥款。機構設定:設辦公室、文物保護...
北侖區文化遺存屬河姆渡文化系,境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居住。夏商時代,北侖區域屬於越,春秋時,為越國所轄。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置郡縣,北侖區域屬會稽郡鄮縣(東境)。1985年10月,撤銷鎮海縣,建立寧波市鎮海區,擴大寧波市濱海區。1987年7月,濱海區更名為北侖區。北侖區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
因為唐代注子的把都是用手將二根或三根泥條並立捏成的,那么此注子的把也一定要做出有手捏成的自然效果,使修復後的注子完全恢復原有的時代藝術特徵。第三種,大部分不復存在的殘器的配補。杭州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東漢黑釉五管瓶殘件,僅存上部兩層,下層的腹部俱已失卻。根據收藏單位的意見,要求全部復原。為...
施光南(1940—1990年05月02日),被稱為“時代歌手”,為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自己培養的新一代作曲家。祖籍浙江省金華市源東鄉葉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慶市南岸出生,父親施復亮是共青團早期領導人,母親是重慶江津人。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蔣海澄,曾用筆名莪(é)加、克阿、林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