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湘湖路978號(近湘湖),總占地面積83畝,建築面積6800多平方米,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是社會科學類考古遺址專題博物館。

2006年9月,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正式立項。2007年3月,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籌建辦成立。2009年9月28日,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截至2019年末,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有82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件/套,舉辦展覽7個,開展教育活動49次,參觀人數44.212萬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 外文名:Xiaoshan Kuahuqiao Site Museum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湘湖路978號(近湘湖)
  • 占地面積:83 畝
  • 類別:社會科學類考古遺址專題博物館
  • 投用時間:2009年9月28日
  • 門票價格:免費
  • 藏品數量:829件/套(截至2019年末)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綜述,展廳,館藏文物,綜述,重要藏品,藏品保護,文化活動,學術研究,宣傳教育,保護措施,相關文化,機構設定,獲得榮譽,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1990年10月一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跨湖橋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
2001年5至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區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
2002年4月,跨湖橋遺址被評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2年10一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三次考古發掘。
2003年12月一2004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博物館對下孫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2004年12月,“跨湖橋文化”正式命名。
2006年4月,由蕭山博物館籌辦跨湖橋遺址臨時陳列館開館。
2007年5月,跨湖橋遺址臨時陳列館閉館。
2006年9月,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正式立項,後館址選在原跨湖橋遺址臨時陳列館。
2007年3月,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籌建辦成立。同年7月,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正式動工。
2009年9月28日,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
2019年底,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閉館改造。
2020年,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重新開放。
2024年1月,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學術委員會成立。

建築布局

綜述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總占地面積83畝,建築面積6800多平方米,該博物館由博物館主體建築和遺址保護廳兩部分組成。博物館建築以船為造型,設計靈感來自於2002年在這裡發掘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台階式的展廳布局使博物館向著湖面逐漸升起,仿佛沉湎歷史的一葉小舟正欲劃向遠方。博物館外牆採用銅皮貼面,充分展現8000年文化的厚重與滄桑。遺址保護廳呈圓形,面積為1700多平方米,其屋頂採用穹形形態,全鋼結構,與博物館的外形形成一個曲線美感。

展廳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主題是“八千年回首”,以跨湖橋文化的誕生、跨湖橋人的活動、農業起源的探索和聚焦跨湖橋四個部分展示。展陳採用文字、圖版、音響、色彩、燈光、多媒體影像等手段使展品與陳列環境相結合,同時運用多媒體互動展示、獨木舟模擬操縱、觸屏遊戲、光感應“電子翻書”等許多高科技的手段。
聚焦跨湖橋,主要集中展示了跨湖橋遺址發現、發掘、研究及文化命名的發展歷程。
遺址保護廳,位於湘湖的水下6.5米,陳列面積約為1700多平方米。廳內有長達100多米曲折的木構架參觀棧道連貫,通過矽膠人復原了考古發掘場景。

館藏文物

綜述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藏品主要來自跨湖橋遺址和下孫遺址四次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1990年第一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30平方米,出土有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彩陶碎片等殘件,還發現了灰坑、房址、墓葬及特殊的建築遺蹟等。2001年5月,第二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以及稻穀顆粒等文物。2002年第三次考古發掘,發掘出土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蹟。2003年12月—2004年1月,對跨湖橋遺址東北約2公里處的下孫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50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和骨木器等文物,屬於與跨湖橋相同的文化類型。藏品主要為陶器類、石器類、木器類和骨器類文物。截至2019年末,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有82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件/套。

重要藏品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重要藏品有木舟、塗有生漆的木弓、草藥罐、木質陶輪底座豬下頜骨等。

藏品保護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嚴格按照國家及省市相關藏品管理要求對館藏文物進行保護。跨湖橋遺址承擔著不可移動文物和館藏文物的保護。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制定了一整套的文物藏品保養、修復等管理制度,確保文物安全,設定了專門部室負責管理館藏文物;建立了記錄檔案,並在相關部門進行備案。

文化活動

學術研究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對跨湖橋文化的研究課題獲得了多項學術成果:200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浦陽江流域考古報告之一—《跨湖橋考古報告》,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佳文博圖書”;2007年由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做了《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信息解讀腳本》;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跨湖橋文化論集》。其他在《故宮文物》《東方博物》《浙江文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杭州文博》等學刊雜誌,《中國文物報》《人民日報》等學術界主流報刊上相繼刊登了中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於跨湖橋文化的研究論文,其中包括國際知名的《自然》《科學》雜誌。

宣傳教育

跨湖橋文化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與新聞媒體的關注。自2001年跨湖橋遺址第二次考發掘以來,至2009年底,國內外二十餘家著名的新聞媒體如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香港文匯報等共300餘次相繼做過專題報導。大量的網路媒體也將跨湖橋文化作為專題內容予以傳播。2007年“跨湖橋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成立,由考古學家毛昭晰擔任名譽主任,配合蕭山區政府承擔打響“跨湖橋文化”金名片的任務,為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的建設、發展以及遺址保護研究方向與工作目標,多學科研究、基礎資料整理、工作研究、學術刊物的編輯出版、學術交流與社會宣傳、建立教育科學基地等。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及蕭山區委宣傳部組織“跨湖橋國際文化藝術節”舉行。

保護措施

2005年3月,跨湖橋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跨湖橋遺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文化

浙江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於浙中山區,跨湖橋文化是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發展的早期一支。古跨湖橋人沿江而下,帶著已經萌芽的農業文明,來到更適宜人類生存的河口地帶,在距今8000年一7000年之際,迅速繁榮發展起來,創造出一支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明。
跨湖橋人在古湘湖之濱生活了近千年之久。農業、採集、漁獵支撐著他們的基本生活。他們製作骨器、木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緻陶器作為生活器,木作技術也已經十分發達,榫木構件已經出現,值得稱道的是,跨湖橋人自然知識十分豐富,跨湖橋人懂得了用生漆塗飾木器、用動物或植物的膠汁粘補陶器,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裡,已經出現拜火崇日的宗教觀念。
農業起源是人類從攫取型經濟向生產型經濟轉變的歷史性事件,被稱為“偉大的農業革命”。跨湖橋人的生存形態已經開始從單純依賴自然資源的狩獵採集向食物生產過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動植物馴化。跨湖橋遺址的稻作遺存分布範圍較廣,50%以上的稻穀明顯不同於普通野生稻,是人類馴化後的栽培稻。跨湖橋文化中,野豬馴化成家豬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打破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對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兩分體系,建立起區域文化的多元格局,為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整體觀念的形成樹立了新的坐標。

機構設定

單位性質:全民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全額財政撥款。
機構設定:設辦公室、文物保護部、展覽教育部、綜合管理部、國際研究中心辦公室。
人員編制:在編人員11名,非編13名。

獲得榮譽

2022年6月,入選浙江省博物館(紀念館)名錄(2021年)。

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位於杭州市蕭山區湘湖路978號(近湘湖)。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 交通指引
公共運輸:乘坐蕭山726路,黃家河公交站下車步行前往。
  • 開放時間
8:30一16:30(周一閉館)。
  • 門票價格
免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