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斂口彩陶缽為新石器時代文物,屬於陶器,是紅山文化時期典型紋飾和造型的盛儲器。通體圓潤,紋飾精美,充分反應了紅山時期的文化特點。現收藏於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斂口彩陶缽
- 館藏地點: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型:陶器
新石器時代斂口彩陶缽為新石器時代文物,屬於陶器,是紅山文化時期典型紋飾和造型的盛儲器。通體圓潤,紋飾精美,充分反應了紅山時期的文化特點。現收藏於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斂口彩陶缽為新石器時代文物,屬於陶器,是紅山文化時期典型紋飾和造型的盛儲器。通體圓潤,紋飾精美,充分反應了紅山時期的文化特點。現收藏於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館。文物介紹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屬於陶器,是紅山文化時...
花瓣紋彩陶缽,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文物,高12厘米,口徑19厘米,1956年河南省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出土。屬於盛食器,類似於今天的碗。這件彩陶缽斂口,鼓腹,小平底,腹部以下驟然收斂,凸顯出流暢圓婉的曲線美。文物鑑賞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距今約7000—5000年,該文化最突出的特徵是...
新石器時代彩陶花葉紋扁腹缽是1976年出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文物特徵 口徑14厘米,高9.4厘米 泥質紅陶,斂口、短頸、廣肩、扁腹,腹下作內弧收,至小平底,上腹部以白、赭、褐三色繪三角形,圓形弧線及點組成幾何紋好似花葉。出土環境 1976年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出土。
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最早發現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從陶質區分,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從工藝上區分,有手制、模製、慢輪、快輪;從紋飾上區分,有壓印、拍印、刻劃、彩繪、附加堆紋、鏤孔;從陶窯結構區分,有橫穴窯與豎穴窯。正是這些風格迥異,不同...
遺址總面積9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5-3.5米,內含較豐富,發現有大量紅燒土及陶片,紅陶約占90%,均為手制,其器型有夾砂紅陶、灰陶罐形鼎及曲腹鼎、夾砂罐、大型夾砂器、高領罐、曲腹盆、曲腹缽、斂口缽及彩陶缽、盆等。此處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
豆,為古代的一種盛食器皿,形似高足盤,或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盛行於商周。新石器時代的豆多為陶豆,並為許多文化類型的居民所通用。此件八角星紋彩陶豆,是大汶口文化先民使用的盛食器,出土于山東泰安,現藏山東省博物館。造型 此彩陶豆斂口侈沿,深盤圓底,下有喇叭形高把,造型勻稱、深厚、...
[ 參見《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第13頁。]廟底溝類型晚期,鳥的抽象化尤甚。《中國彩陶圖譜》認為,鳥的抽象化是一個十分普遍的藝術現象:“東起河南中部,西至甘肅中部,北達內蒙、冀北,南及漢水上游,在廣袤的仰韶文化系統的這時期的彩陶圖案中,都能見到相同的變體鳥紋的樣式和構圖。並且廟底溝類型晚期...
在歐洲的希臘本土、克里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從陶器出現以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則為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了彩陶文化 (見特里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等。中亞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
陶缽的“肩膀”上是近乎對稱的黑白花紋,圓、方、三角、月牙等圖案相互疊錯,畫面構圖勻整 色彩對比強烈。文物特點 泥質紅陶。斂口、圓唇、圓肩、腹下內收,小平底。整體構圖勻稱細巧,色彩鮮艷奪目,是當時彩陶中的佳品。所獲榮譽 2023年,入選鄭州博物館公布的十大“鎮館之寶”。
補要村遺址出土大量彩陶缽、罐殘片,及蚌環等殘件。常見器形有鬲、鼎、盆、豆、罐、簋、瓮、斂口缽等。石器常見的有斧、鐮、鏟、刀、鑿等。骨器種類有耒、耜、錐、笄、針等。銅器見鏃。研究價值 補要村遺址出土的肩石鏟比例較高,反映出冀中南部先商時期文化遺存的農業經濟特色。補要村遺址出土的先商...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
八里崗遺址,位於河南省鄧州市東郊白莊村北湍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於1957年被發現。八里崗遺址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9萬平方米。揭示遺址的文化層堆積自下而上依次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嶺文化中後期,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晚期地層。共清理窖穴、灰坑500餘座,房屋遺蹟48...
遺址坐落在黃鴨河東岸的河旁高地上,總面積35168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3米。從暴露遺物看,紅陶占75%,夾砂陶約占25%。大部分器物為手制,有盤形鼎、斂口缽、盆、雞冠形器耳、鏤空灰陶豆等。彩陶多紅衣黑彩,生產工具有石斧等。此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
彩繪陶是在陶器燒成後再繪彩,與繪彩後再入窯燒成的彩陶不同,所以極易脫落,出土後能保留彩色的極少。這類裝飾方法,盛行於戰國與兩漢。松澤彩繪陶是其中最早的一種。相關資料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4900年,屬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
白衣彩陶缽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7000年)1972年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出土 泥質紅陶,斂口,圓肩,下腹內收,平底。肩至腹部飾白衣為底,上塗赭紅和棕色的弧線、三角紋、圓點紋、平行線紋、菱形紋及梳紋等不同圖案。紋飾可分上下兩組,橫向排列,構圖疏密適度,色澤鮮艷。其造型別致新穎,它是一件...
面積約10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5—2米。地面暴露遺物主要是陶器,其中紅陶約占70%,彩陶約占10%,灰陶約占20%。出土器物有:帶指窩紋乳狀鼎足、帶指甲紋或指窩紋圓柱狀鼎足、紅衣黑彩陶缽、陶盆口沿,夾砂灰陶鼎沿、罐口沿、製作粗糙的陶紡輪、斂口缽、石斧等。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
其中出土器物有小口尖底瓶,葫蘆瓶、圜底缽、斂口彩陶體、夾砂紅陶瓷等。陶質中細泥陶和夾砂陶最多,泥質陶和夾蚌殼陶次之,紋飾除素麵外,有線紋、繩紋、弦紋和彩陶。彩陶以黑彩為主,或兼用黑赭、黑紅兩種,圖案多用弧形三角和園點構成。此外,還有鉤連紋、條帶紋、斜線紋和直線垂三角紋籮。石器有琢制...
新石器時代遺存未發現獨立的堆積,單位,主要是散見於晚期堆積中的陶片,有泥質橘紅陶,器表裝飾細繩紋和紫紅彩。器形有雙耳小口尖底瓶、彩陶缽、夾砂繩紋罐等。文物性質屬西陰文化,與早年曲陽釣魚台遺址發現的同類遺存性質相同,夏商時期遺存的遺蹟主要是灰坑,多作圓形筒狀。出土遺物多為陶器和石器。陶器的陶系車...
其他層疊壓關係清楚,為鄂西北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相對年代提供了可靠證據。大寺文化遺址發現的文化遺蹟有灰坑27座,發現的文化遺存有墓葬18座。主要文化遺物以陶器為主,其次是石器和骨、角器。陶器是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有夾砂紅陶、灰陶和細泥紅、灰、黑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彩陶缽和盆、紅頂碗、尖底瓶、夾砂罐...
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蹟主要有灶、立石、建築基址,以及大面積的紅燒土面等。出土陶器以夾砂陶為主,主要器類包括釜、碗、支腳和器座;泥質陶多為白陶和彩陶,還有少量的磨光黑陶,器類有罐、杯、盤、豆、缽等。石器則有錛、拍、砧、石餅、礪石等。商時期的陶器也以夾砂陶為主,器類主要是折沿或盤口釜等...
碾子坡遺址,位於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冉店鄉碾子坡村,面積約16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的古遺址。20世紀80年代,對碾子坡遺址進行了11次發掘,發現的遺蹟有房址、窯址、灰坑、豎穴墓、瓮棺葬墓、灰溝等。文化內涵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周、西周、東周及零星的漢、唐、宋時期的遺存,其中仰韶...
17、18石研磨器中石器時代 四、新石器時代 19彩陶曲腹盆仰韶文化 20紅陶曲腹盆仰韶史化 21陶紡輪仰韶文化 22、23石球仰韶文化 24陶環仰韶史化 25圓圈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 26雙銴旋紋彩陶瓶馬家窯類型 27弦紋網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 28同心圓圈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 29弦紋圓點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 30波紋彩陶缽馬家窯...
南沙遺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瓜坡鎮南沙村,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至商朝時期的古遺址。1958年、1983年~1984,西安半坡博物館考古隊先後兩次在南沙遺址發倔,清理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遺址。是陝西境內面積較大、堆積比較豐富的商文化遺址之一。清理出房址、灶坑、墓葬、陶窯、灰坑等遺蹟。...
漢子遺址 位於正寧縣永和鄉羅兒溝圈漢子村西南1公里。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和窯址。採集有弧線三角紋彩陶斂口缽、盆;泥質紅陶缽、盆、尖底瓶及夾砂紅陶繩紋罐等殘片,並有石斧、石彈丸和石網墜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仰韶文化有重要價值。
藏品主要以新石器時代陶器、西周至漢代青銅器陶器、唐宋人物造像、明清陶瓷器、近現代書畫為主要特色。所獲榮譽 1981年,該館曾在慶陽地區博物館的協助下對該縣周家鄉宮家川仰韶文化遺址進行了發掘,清理出了尖底瓶、彩陶缽等一批有考古價值的文物,並在《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一期發表了《甘肅省正寧縣宮家川新石器...
雙槐樹遺址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三道環壕,以及四處經過精心規劃的墓地,共包含1700餘座墓葬。此外,還發現了院落式夯土基址、大型夯土建築群基址、瓮城結構圍牆、大型版築遺蹟等。同時,遺址記憶體在數量眾多的房址、灰坑、人祭坑及獸骨坑等,出土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出土器物特徵 雙槐樹遺址的出土器物,包含大汶...
窖穴,位於T2、T4探方中部,口為橢圓形,東西長4.85米、南北寬3.9米、深3米。直壁,平底。容穴堆積為黑灰土,土質較鬆軟,內有大量的燒土塊、木炭等。發現的遺物有夾砂斂口瓮、雙耳罐、實把豆、板狀器耳、柱狀器耳、彩陶缽、紅衣陶壺。灰坑 灰坑,位於T2東壁及擴方內圓形長2.55米、寬2.05米、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