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公元早期,朝代時期,近代時期,建國以後,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社會保障,交通,民族文化,
歷史沿革
公元早期
霍城縣內轄地在西漢之前(公元前3世紀前)為
塞種人居住。
漢文帝前元四年(前176),烏孫國的勢力已控制伊犁河北岸,縣內轄地屬烏孫國。
公元4~5世紀,烏孫在占據漠北草原的柔然的打擊下,部分南遷蔥嶺(今帕米爾)山中,伊犁河流域為後來興起的悅般所占據。
朝代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突厥分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占據烏孫古地,霍城為西突厥牧地。
唐顯慶三年(658),唐朝擊滅西突厥汗國,在伊犁河流域設立昆陵都護府,歸安西都護府管轄,今霍城縣境為昆陵都護府屬下的雙河都督府之地。長安二年(702),唐設北庭都護府,雙河都督府改歸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寶十五年(756),今霍城縣境被葛邏祿人占據。9世紀後期,葛邏祿首領毗伽闕.卡迪爾稱可汗,建立喀拉汗朝,霍城屬其領域。
宋紹興二年(1132),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王朝,霍城屬其管轄。13世紀初,臣屬西遼的葛邏祿部在今縣城西北(六十一團場)建阿力麻里城。宋嘉定十二年(1219),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二子察合台負責開鑿了今果子溝的通道。宋寶慶元年(1225)成吉思汗分封諸子,將伊犁河流域分給察合台。
元至元十二年(1275),
忽必烈為統治西北地區,在阿力麻里城設行中書省,皇太子北平王那木罕任阿力麻里總督。元延祐五年(1318),東察合台汗國定都在阿力麻里城。在元代,阿力麻里城一直是中亞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東西交通的樞紐。明永樂六年(1408),瓦剌進入新疆地區,其勢力逐漸擴展到伊犁河流域,今霍城縣境成為瓦剌遊牧地。
明崇禎十六年(1643),準噶爾首領巴圖爾渾台吉率5萬人征服中亞地區,霍城屬準噶爾蒙古統治。
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烏哈爾里克地區築綏定城,任明瑞為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掌管天山南北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的軍政大權。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伊犁河北岸築大城(今惠遠鎮老城村),乾隆帝親賜名曰“惠遠”。從此,伊犁將軍移駐惠遠城,惠遠成為新疆的政治、軍事中心。從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四十五年(1780),除修綏定、惠遠兩城外,又築塔勒奇、廣仁、瞻德、拱宸、寧遠、惠寧、熙春(後三城在今伊寧市)等城池,統稱“伊犁九城”,以駐軍為主。伊犁九城歷經
乾隆、嘉慶、道光、鹹豐4代,時間長達百餘年。同治初年,伊犁相繼發生回民起義。同治五年(1866),回民起義軍占領惠遠城,綏定、塔勒奇、瞻德、廣仁、拱宸等城也相繼被起義軍攻占。繼而起義軍發生內訌,義軍首領艾拉汗自立為蘇丹(王)。
同治十年(1871),沙俄藉口“追查竊賊”,武力入侵伊犁。伊犁人民奮起抵抗,浴血奮鬥,但終因力量懸殊,鬥爭遭到失敗。7月初,沙俄侵略軍以“代收代守”為名,完全侵占了伊犁九城。為達到永遠侵占的目的,沙俄侵略者將伊犁將軍衙署所在地惠遠城毀壞,還徹底毀壞了拱宸、廣仁、瞻德3城,對其他5城也進行了嚴重破壞,並派兵駐紮寧遠城。
光緒元年(1875),清廷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翌年,左宗棠百營兵馬進疆,粉碎了沙俄繼續霸占伊犁的陰謀。清政府遣使俄國,交涉索還伊犁。光緒七年(1881)簽定《伊犁條約》(又稱《中俄改訂伊犁條約》),雖然收回了伊犁地區,但霍爾果斯河以西共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被迫劃給俄國,對俄賠款增加到900萬盧布,還給予俄國商人進行貿易的種種特權。光緒八年(1882),訂立《中俄伊犁界約》,對劃分中俄兩國國界做了具體規定。是年,金順將軍率大軍正式收復伊犁,其衙署暫設在綏定城。光緒十年(1884)清政府批准設新疆省,伊犁仍設伊犁將軍,新疆的政治中心由惠遠移至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伊犁將軍只管伊犁和塔城的軍政事務。光緒十九年(1893),在惠遠城北築成惠遠新城,伊犁將軍移駐此城。
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888-1-31),清廷批准設伊犁府,駐綏定城,設附府一縣,名綏定縣,羅漢楂為第一任知縣。綏定設縣治初,霍城縣縱4百餘里,橫180餘里。同年置霍爾果斯分防廳(無轄地,不理民事),隸屬伊犁府。
近代時期
民國元年(1912),革命黨人在
惠遠城起義成功,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新伊大都督府,伊犁將軍改為鎮邊使,後改為鎮守使、屯墾使。
民國二年(1913)裁伊犁府、
總兵建制,改伊塔兵備道為伊犁觀察使,各縣知縣為知事。綏定縣屬伊塔道。
民國三年(1914)撤霍爾果斯分防廳,將綏定縣二道河以西區域劃出,設定霍爾果斯縣,縣城駐拱宸城。
民國六年(1917),伊塔分道,綏定、
霍爾果斯兩縣屬伊犁道。
民國二十二年(1933),改伊犁道為伊犁行政區,綏、霍兩縣屬
伊犁行政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新疆省政府在惠遠城設新民設治局,以管制700餘名“叛逆家屬”,民國32年(1943)裁撤。
民國三十三年(1944),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爆發三區革命,霍爾果斯、綏定兩縣屬伊寧特區政府。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綏定、霍城兩縣屬伊犁專員公署。
1955年3月撤銷伊犁專區,綏定、霍城兩縣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1966年水定縣行政區域併入霍城縣,撤銷水定縣建制。
1975年恢復伊犁地區,霍城縣屬伊犁地區管轄。
1979年撤銷地區建制,霍城縣屬伊犁州管轄。
1985年又恢復伊犁地區,霍城縣屬伊犁行署管轄。
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的批覆》(國函[2014]80號):一、同意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霍爾果斯市人民政府駐隴海路3號。二、霍爾果斯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北起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分界線,沿溫泉縣與霍城縣界線向東至北緯44°37′45″、東經80°39′26″,折向東南至北緯44°33′07″、東經80°45′11″,沿伊車嘎善鄉界與大西溝鄉和清水河鎮的界線向南至北緯44°10′23″、東經80°33′58″,再折向南沿莫乎爾牧場與六十四團的界線至北緯44°00′52″、東經80°35′28″,再折向北至北緯44°01′41″、東經80°31′42″,再折向西北至北緯44°04′07″、東經80°31′08″,再折向西至北緯44°03′52″、東經80°29′25″,再折向北至北緯44°06′02″、東經80°29′24″,再折向西沿六十二團與六十三團的界線至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分界線。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霍城縣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霍城縣域南北長120公里,東西寬85公里,總面積546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80°11′~81°24′,北緯43°39′~44°50′。北依天山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
溫泉縣、
博樂市毗連;南瀕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隔水相望;東與
伊寧縣、
伊寧市鄰;西以霍爾果斯河為界與哈薩克斯坦接壤。
地勢地貌
霍城縣縣域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山區是天然林區、河流發源地和高山草場。
霍城縣西北和東北分別是別珍套山和科古琴山,中部是黃土丘陵,南部是伊犁河沖積平原,西南部為戈壁沙漠區。
水文
霍城縣有大小河流23條,年徑流量12.74億立方米。有“伊犁河”,“霍爾果斯河”等水系。
氣候
霍城縣屬溫帶半乾旱氣候,2013年日照時數2550小時~3500小時,日均日照時數8小時~12小時,2013年平均氣溫8.2℃~9.4℃,年降水量140毫米~460毫米,無霜期165天。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霍城縣野生動植物有
馬鹿、
黃羊、野豬、狐狸、熊、
豹、狼、
野兔、
旱獺、野雞、天鵝等,野生植物資源有野蘋果、野杏、野山楂、野麻、野核桃等,其中四爪陸龜、野生櫻桃李是世界珍奇動物和稀有樹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霍城縣已發現的礦藏有煤、鐵、金、銅、鉛、鋅、金、銀、石灰石、大理石、磷等33種,占新疆已知138種礦產的23.91%,其中探明礦種為發現礦種的6.6%,煤的明儲量22億噸。
人口民族
2013年霍城縣總人口36.4萬人(含兵團),有29個民族,其中漢族占45.98%、回族占19.88%、
維吾爾族19.84%、哈族占5.29%、錫伯族占0.85%、其他少數民族占8.16%;地方人口27萬人,漢族、回族、維族、哈族、
錫伯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分別占33.58%、24.99%、23.9%、9.66%、1.14%和6.73%。境內駐有兵團農四師所屬6個團場、四個師直企業及霍爾果期口岸管委會、一關兩檢、69348部隊等20多個縣團級單位。
政治
侯得錄:霍城縣委書記
哈力木拉提·阿不力克木:霍城縣委副書記、縣長
馬健:霍城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
劉衛疆:霍城縣委副書記、人大黨組書記、政法委書記
陳文斌:霍城縣縣委常委、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清水河配套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阿不都賽力木·吉力力:霍城縣委常委、紀檢委書記
黑曉伊:霍城縣委常委、公安局局長
熱合木.艾木拉:霍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張志英:霍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帕哈爾丁.艾合旦木:霍城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經濟
綜述
2016年,霍城縣全實現生產總值1344385萬元(含兵團、霍爾果斯市),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364151萬元,增長5.8%;第二產業387795萬元,增長5.9%;第三產業592439萬元,增長16.1%。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28.1:29.9:42.0變化為2016年的27.1:28.8:44.1。
第一產業
2016年,霍城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4220萬元,比上年增長1.77%(可比價,下同),農業產值171299萬元,占總產值比重為52.8%,同比下降0.16%;林業產值1455萬元,占總產值比重為0.5%,同比下降66.13%;畜牧業產值143762萬元,占總產值比重為44.3%,增長6.71%;漁業產值777.5萬元,占總產值比重為0.2%,同比下降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926萬元,占總產值比重為2.1%,增長7.48%。
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588800畝,同比下降8.5%。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87490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5.81%,同比下降3.4%,其中,冬小麥種植面積130500畝,同比下降29.5%,玉米種植面積243490畝,下降21.1%;棉花種植面積10200畝,下降60.03%,甜菜種植面積60500畝,同比下降10%;油料種植面積12200畝,下降71.6%;蔬菜種植面積35810畝,同比下降20.1%;瓜果類種植面積2000畝,下降33%。
糧食產量285719噸,同比增長4.8%;棉花產量836噸,下降60.27%;油料產量2948噸,下降71.42%;甜菜產量284350噸,下降10.5%。
年末牲畜存欄頭數63.92萬頭(只),同比下降3.9%。其中:牛存欄頭數12.44萬頭,下降5.47%,豬存欄頭數4.42萬頭,同比下降23.39%,羊存欄頭數45.13萬隻,同比下降0.46%;肉類總產量44261噸,增長7.08%;綿羊毛產量1856噸,增長2.91%;奶類產量62110噸,增長5.06%;禽蛋產量15520噸,增長7.08%;水產品產量470噸,同比下降36.8%。
第二產業
2016年,霍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11家;規模以下企業有129家;個體工業戶473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57985萬元,同比下降13.4%;實現工業增加值51462萬元,同比下降13.3%,其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175240萬元,同比下降16.3%,鄉及鄉以上工業增加值37737萬元,同比下降14.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8383萬元,同比增長8.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429萬元,同比增長12.2%。個體完成工業總產值82745萬元,同比下降6.6%,完成工業增加值13726萬元,下降11.2%。全部工業完成銷售產值254638萬元,同比下降12%。全部工業產銷率達98.7%,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
全年建築業產值達71118萬元,比上年增長30.4%;竣工產值56262萬元,同比增長1.2倍,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53896平方米,同比增長1.2倍;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41449平方米,同比增長1.4倍。
第三產業
2016年,霍城縣引進招商引資項目72個,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0億元,同比增長2.2%。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52117萬元,同比下降3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1449萬元,占投資總額的3.3%,同比增長1.2倍;第二產業完成129036萬元,占全部投資額36.6%,同比下降41.3%,第三產業完成211632萬元,占投資總額的60%,同比下降25.8%。
房地產計畫總投資238300萬元,同比增長13.0%,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58萬元,同比下降50.7%,房屋施工面積634110平方米,下降38.9%。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356萬元,比上年增長8.3%。分城鄉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4029.7萬元,增長10.6%;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8326.3萬元,增長4.9%。分行業看,零售業143627.4萬元,增長8.1%,餐飲業28728.6萬元,增長9.1%。
全年貨運量727萬噸,貨運周轉量3.35億噸/公里,同比增長3.1%。全年客運量872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6234萬人/公里,同比增長2.9%。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042.6萬元,同比增長9.8%,其中,電信業務總收入5100萬元,增長7.14%;郵政業務總量2942.6萬元,同比增長14.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8000戶,下降3.54%。年末行動電話用戶31.7萬戶,增長1.7%,其中,聯通用戶9.39萬戶,下降2.6%,移動用戶22.31萬戶(移動公司用戶15.21萬戶,電信移動用戶7.1萬戶)。年末網際網路用戶5.23萬戶(電信用戶3.3萬戶,移動用戶1.25萬戶,聯通用戶0.68萬戶)。
全年接待旅遊人數128.3萬人次,增長17%,旅遊綜合收入達13.54億元,增長21%。全縣共有旅行社分社2家,星級賓館5家,4A級景區3家。
全口徑財政收入68714萬元,同比增長10.55%。地方財政收入51896萬元,同比下降0.6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755萬元,下降5.48%。地方財政支出261863萬元,同比增長6.79%,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8436萬元,增長6.74%。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58000萬元,同比增長7.29%,其中,住戶存款533262萬元,增長10.31%;非金融企業存款153360萬元,增長11.82%,廣義政府存款171367萬元,同比下降4.32%;各項貸款餘額419550萬元,同比增長19.63%。其中,住戶貸款259269萬元,增長12.60%;非金融及機關團體貸款160093萬元,增長33.11%,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187萬元,同比持平,存貸比達48.9%。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3年末,霍城縣共有學校68所,其中國小49所,中學19所。霍城縣中、國小在校學生數39430人,比2012年下降0.02%。其中,普通中學在校生14935人,比2012年減少371人,其中,國中9324人,比2012年下降1.94%;高中5611人,比2012年下降3.2%。國小在校生24495人,比2012年增長1.5%;幼稚園在園幼兒10357人,比2012年增加268人,比2012年增長2.7%。霍城縣專任教師3478人,其中,幼稚園338人,國小專任教師1483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235人。2013年投入2.4億元,完成霍城縣初級中學、農村學校抗震加固、校舍改造和教師周轉房等項目23個。高考專科上線率達92%,本科上線率達28%,新增特崗教師391名。
文化
截至2013年,霍城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民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2013年成功舉辦春節晚會、那吾肉孜節文藝晚會、第九屆
阿依特斯大賽、“紫色浪漫”情歌大賽、“新歌唱霍城”征詞、征曲等大型文化活動,並獲得二等獎和優秀獎各一個。舉辦“百日文化廣場”文化活動110場次、文化下鄉活動90場次、放映電影4500場次。完成“戶戶通”1.7萬戶,新增健身場地45個,達到95個。
體育
2013年霍城縣舉辦第41屆“迎元旦”萬人長跑及
拔河比賽、大眾廣場舞比賽、第五屆職工運動會、首屆職工足球比賽、首屆
太極拳比賽、“住房建設杯子”職工籃球賽、“金河源杯”農牧民職工排球比賽等健身運動項目。成功承辦自治區第二屆農牧民男子籃球賽,霍城縣代表伊犁州參賽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共舉辦全民健身、體育競賽活動10餘項。同時積極參加州級以上比賽2次以上。
衛生
截至2013年,霍城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7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6個,鄉鎮衛生院14所,村衛生室90所,個體診所67家。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057床,衛生技術人員827人,比2012年下降0.48%。投入2442萬元,完成衛生監督所、疾控中心業務樓、2所鄉鎮衛生院和3個計生服務站建設。霍城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牧民22.23萬人,參合率達99.4%。
社會保障
2013年實現新開發就業崗位3510個,新增就業人口4902人,比2012年增長1.4%,其中,少數民族就業2256人。2013年累計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9.53萬人次,比2012年下降0.21%,其中,轉移城鎮就業人數3.28萬人次,轉移累計創收達5.28億元。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24人,登記失業率3.34%。霍城縣參加城鎮失業保險10653人,比2012年增長2.82%;參加基本
養老保險23181人,比2012年增長3.03%;參加城鎮職工基本
醫療保險 18265人,比2012年增長0.79%;參加
失業保險10653人,比2012年增長2.82%;參加工傷保險12638人,比2012年增長2.31%;參加生育保險12501人,比2012年增長2.44%。
交通
霍城縣境內312國道由東向西橫貫縣域,在
霍爾果斯口岸與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公路相接,218國道與312國道在清水河經濟技術開發區交匯,往東南通往伊犁首府伊寧市。
民族文化
每逢到“肉孜節”(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宰牲節),或喜慶之日,除了互訪祝福外,到處有歡快的歌舞。“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一種歡慶的娛樂活動,彈唱載舞,熱鬧非凡,體現濃郁的民族風韻。男孩子長到5-7歲,進行割禮。割禮是一件喜事,親朋好友送禮慶賀。青年男女在戀愛階段,男女雙方都不能把對方領回家去,一般在僻靜處談情說愛,竊竊私語,傾訴衷情。婚姻自由,婚禮隆重熱烈,體現出民族特色。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
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麵點招待,敬上“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撒子”,做點心等食品。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有做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家常菜和小吃。還喜食醃菜,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畜肉,以及一切動物的血。
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回族的節日。在回曆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封齋,直到回曆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即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回曆十二月十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羊,牛羊的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肉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哈薩克族主要是面類、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麵、那仁等。那仁是地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飯食,在肉湯里將拉麵或手擀麵煮熟撈出,再加以肉湯、洋蔥、精鹽、熟肉,味道鮮美,獨具特色;喜食抓飯、酥油、牛奶、麵粉調製成的各種食品,以及牛奶、羊奶、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帶有酒香的飲料;奶茶在哈薩克族的主要飲食。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農曆四月十八日日是西遷節,它來源於
錫伯族歷史上的西遷。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清政府為了鞏固和加強西北地區的邊防力量,從瀋陽一帶選調能騎善射、驍勇強悍的錫伯族官兵攜同家眷共三千餘人,調往新疆伊犁一帶屯墾戍邊。當天,將要西遷伊犁和留居故鄉的錫伯族同胞聚居在瀋陽錫伯家廟,為遠征的親人盛宴餞行。第二天清晨,西遷的錫伯族同胞踏上了漫漫征途。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戰勝了飢餓、乾旱、疾病等重重困難,於
乾隆三十年(1765年)農曆七月先後抵達伊犁地區。為了紀念這個歷史的壯舉,錫伯族把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作為自己的傳統節日,沿襲至今。每逢節日到來之際,錫伯族人民歡聚一堂,舉行集會、趕廟會、野餐、遊園和各種文體活動,以示慶祝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