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臍部疾病

新生兒臍部疾病是指小兒出生後斷臍結紮護理不善,或先天性異常而發生的臍部病證。其中臍部濕潤不乾者稱為臍濕;臍部紅腫熱痛,流出膿水者稱為臍瘡,血從臍中溢出者稱為臍血,臍部突起者稱為臍突。古代醫籍對臍部疾患記載甚多,認為臍濕、臍瘡、臍血發病與接生斷臍不當有密切關係,臍突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有關。臍濕、臍瘡西醫學泛指新生兒臍炎,臍血西醫學稱臍帶出血,臍突包括西醫學所稱臍疝、臍膨出。

疾病概述,病理病因,臨床診斷,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預防護理,預防,護理,新生兒臍炎,新生兒臍炎診斷依據,

疾病概述

臍部疾患發生在新生兒期,一般預後良好。但是,臍瘡處置不當亦可釀成敗血症等重症;若臍血與全身血液疾病有關,則病情較重。臍突患兒大多數預後良好,可治癒。[1]

病理病因

產生臍濕、臍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斷臍後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嬰兒洗浴時,臍部為水濕所侵,或為尿液浸漬;或臍帶未乾,脫落過早;或為衣服摩擦損傷等,使濕濁浸淫皮膚,久而不乾者,則為臍濕。若濕郁化熱,或污穢化毒,則濕熱之邪蘊郁,致營衛失和、氣滯血瘀,而致臍部紅、腫、熱、痛,進而濕熱釀毒化火,毒聚成瘡,致臍部潰爛化腐,則為臍瘡。
導致臍血的病因可為斷臍結紮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熱內盛或中氣不足所致。斷臍時,臍帶結紮過松,可致血滲於外;結紮過緊,傷及血脈,亦可致血滲於外。或因胎熱內盛,迫血妄行,以致斷臍不久,血從臍溢。部分患兒先天稟賦不足,中氣虛弱,脾不統血,亦可致臍血不止。
引起臍突的原因有內因與外因兩大類。內因是由於初生兒腹壁肌肉嫩薄鬆弛,或先天發育不全,臍孔未全閉合,留有臍環,或腹壁部分缺損。外因為啼哭叫擾,屏氣所致。啼哭口叫擾過多,小腸脂膜突人臍中,成為臍突,若腫物突起久不回納,致外邪侵入,可因邪毒化熱化火,致高熱;腹脹、腹痛等症。

臨床診斷

1.有臍帶處理不潔,尿液及水濕浸漬臍部或臍帶根痂撕傷等病史。
2.臍帶根部或脫落後的根部見發紅、腫脹、滲液為臍濕;有膿性分泌物滲出,氣味臭穢者為臍瘡。
3.斷臍後,血從臍孔滲出為臍血。
4.臍部呈半球狀或半囊狀突出,虛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腫塊可以回納為臍突。

症狀體徵

新生兒臍部疾病,主要有臍炎、臍疝、臍肉芽腫。[2]
一、臍炎
臍炎( Omphalitis )是因新生兒出生時斷臍消毒不嚴或生後臍部護理不當,臍殘端細菌污染引起的臍部感染。
臍部局部發紅、腫脹,滲出液增多,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常有臭味。進一步發展可致腹壁蜂窩組織炎、臍周圍膿腫。感染也可沿臍靜脈侵入血流,導致門靜脈炎、門靜脈栓塞或敗血症,亦可向鄰近腹膜擴散而引起腹膜炎。
如臍帶脫落後局部有少量滲液,用酒精消毒數次後即可乾燥自愈,不能稱為臍炎。
二、臍疝
臍疝( Umbilical hernia )是腹壁肌肉和腱膜於臍部遺留的先天性缺陷,腹膜從臍環薄弱處(臍血管穿入部位)向外突出疝到皮下,外面僅有皮膚覆蓋。
多見於未成熟兒,女孩多於男孩。臍部可見一圓形腫塊,直徑約1~3cm或更大,哭鬧或用力時增大,安靜平臥時消失。
三、臍肉芽腫
臍肉芽腫是指斷臍後臍孔創面受異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組織增生。該疾病多見於嬰兒出生2周后出現。
臍部稍腫脹,中央有一直徑0.2~0.5cm肉芽組織增生,呈鮮紅色球形,表面沒有黏膜被覆,經常有膿和血性分泌物,沾污衣褲,經久不愈。並可刺激周圍皮膚,出現濕疹樣改變,甚至引起糜爛。

用藥治療

一、臍炎
臍炎初起時,局部用0.1%呋喃西林或核糖黴素溶液濕敷,或消毒後用1%龍膽紫塗擦,酌情套用抗生素。如已形成膿腫需切開引流。
二、臍疝
用手輕壓疝內容可復位。疝環小於2cm者多能自愈,或用膠布貼上法治癒。疝環大於2cm,2~3歲以後仍不閉者,宜作手術修補。
三、臍肉芽腫
用酒精一日數次清潔肉芽組織表面,預後良好。頑固肉芽組織增生者,呈灰紅色,表面有膿血性分泌物,可用硝酸銀燒酌或搔刮局部。

預防護理

預防

新生兒斷臍後,應注意臍部殘端的保護,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漬,保持清潔乾燥。臍部殘端讓其自然脫落。保持內衣和尿布的清潔、乾燥、柔軟,如有污染,及時更換。

護理

換藥時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乾痂形成,切不可強剝,以免發生出血和傷及肉芽。防止臍瘡膿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膚,造成其他感染。
減少嬰兒啼哭叫擾。若啼哭頻頻,腫物久不回復,應注意檢查其原因,及時作出相應處理。

新生兒臍炎

新生兒臍炎是指新生兒臍部有粘液、膿性分泌物,並帶有臭味或臍窩周圍皮膚發紅的.  輕症者除臍部有異常外,體溫及食慾均正常,重症者則有發熱吃奶少等表現。

新生兒臍炎診斷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