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皮膚防禦能力差
新生兒的皮膚薄嫩,皮膚防禦能力及對炎症的反應均差,淋巴結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局部皮膚在冬季又易受壓,不易保持清潔,故細菌容易從皮膚受損處侵入,引起感染。
2.細菌感染
新生兒極易受細菌感染而發生皮下壞疽。感染的細菌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亦可偶為綠膿桿菌、草綠色鏈球菌等。並發敗血症時,血培養可得陽性結果。
3.物理刺激
新生兒長期仰臥位,衣服的磨擦、大小便浸漬或哭鬧躁動等都可誘發局部皮膚損傷,使細菌得以侵入。
臨床表現
1.局部症狀
好發於身體受壓部位,以臀部和背部多見,枕部、骶部、頸部、腿部和會陰部亦可發生,其特徵是:
(1)起病急,局部皮膚溫度增高,呈紅色,稍有腫脹、質硬,界限不清,指壓部位變白。
(2)數小時內病變迅速擴展,1天內可擴散至大部分或全背部,皮膚變軟,中心區的顏色轉為暗紅,皮下組織壞死液化,但膿液不多,皮膚與皮下組織分離,觸診有漂浮感,很少出現波動感。
(3)因皮膚和皮下的血管內血栓形成,皮膚出現壞死,部分患兒局部皮膚出現多個水皰,並逐漸融合,內容物轉為血性液體,中央部皮膚變黑,出現逐漸增大的壞死區。
2.全身症狀
表現為高熱、哭鬧、拒乳,或有嘔吐、腹瀉,體溫多在38℃~39℃,高者可達40℃,合併敗血症時表現為高熱、嗜睡、發紺、呼吸困難、腹脹、皮膚黃疸、有出血斑點等,病情嚴重者體溫不升,出現中毒性休克,因呼吸和腎功能衰竭而致死。
檢查
應仔細全面檢查身體,尤要檢查腰、骶、臀、背等受壓部位,如發現局部皮膚有邊界不清的紅腫時,應立即就醫。
1.外周血象
白細胞計數多升高,中性粒細胞增高。
2.細菌學檢查
(1)塗片檢查取皮緣周圍的分泌物或漿液進行染色,有利於鑑別細菌種類。
(2)細菌培養取病灶分泌物或漿液進行培養,多為金黃葡萄球菌。
(3)藥敏試驗對臨床治療有指導作用。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可以診斷。
鑑別診斷
注意與尿布疹和硬皮病作鑑別,尿布疹的皮膚發紅不腫,硬皮病的皮膚腫而不紅,兩者都無感染的全身症狀。
1.尿布疹
尿布疹的皮膚發紅,無腫脹。
2.硬皮病
皮膚有腫硬,不發紅,多以雙下肢僵硬為主,無感染的全身症狀。
3.丹毒
病區廣泛紅斑,邊界清楚,稍高出周圍皮膚表面,無漂浮感,極少發生於新生兒。
併發症
可並發支氣管炎、肺膿腫、敗血症、中毒性休克、呼吸功能衰竭、腎臟衰竭等。
治療
1.抗生素治療
適用於早期皮膚僅有輕微紅腫時,同時選用兩種抗生素聯合套用,靜脈滴注給藥。常用藥物有紅黴素、青黴素、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等。通常可用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之後根據敏感試驗結果,更換抗生素。
2.切開引流
適用於皮膚出現暗紅或用手觸之有漂浮感時。在暗紅處中央做多處、多方向對口切開,一般需做5~7條切口,,相互交叉呈篩狀,保證皮膚的血液供應和皮下引流通暢。邊切邊填入引流紗條,以免失血過多。
注意事項:頭皮處切開時,忌橫行切口。皮下組織不宜廣泛分離,以免造成大面積壞死。
3.植皮
適用於大片皮膚壞死留有較大創面時。
4.換藥、清洗傷口
每天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另外可以洗澡並配合理療,洗澡時可用無菌生理鹽水、1%呋喃西林溶液沖洗傷口。
5.支持療法
加強嬰兒營養,注意補充熱量和維生素C。必要時少量多次給予新鮮全血、血漿或人血白蛋白。肌內注射維生素K,以提高患兒的抵抗力和促使傷口癒合。
6.患兒體位
以切口不受壓,敷料不被大小便污染為原則。一旦污染,應及時更換,從而避免混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