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皮下壞疽切開引流術

新生兒皮下壞疽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常見的嚴重感染症之一,細菌(多半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偶為綠膿桿菌或綠色鏈球菌)在皮下脂肪和結締組織內,引起廣泛壞死,對患兒生命威脅極大。病變常發於腰骶、臀部。治療方法除提高全身抵抗力、控制感染外,應及早在病變外作充分引流,減輕炎性張力;切不可等待波動出現再作切開引流,以免失去搶救患兒的良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生兒皮下壞疽切開引流術
  • 適應證:新生兒皮下壞疽者
  • 術前準備:全身套用抗生素
  • 麻醉:硫噴妥鈉肌肉注射基礎麻醉
適應證,術前準備,麻醉,手術步驟,術中注意事項,術後處理,

適應證

新生兒皮下壞疽者,都應切開引流。

術前準備

1.手術引流前,應全身套用抗生素。
2.應備新鮮血30~50ml,以補充切開引流時的失血。
3.為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滲血,應於術前預先將小的凡士林紗布條做好,備引流時使用。

麻醉

硫噴妥鈉肌肉注射基礎麻醉。劑量應在5mg/kg以內,濃度為1.25%或更低。氯胺酮肌肉注射尤其適用於小兒。

手術步驟

1.體位 選擇體位以手術方便、不影響患兒呼吸為原則。一般採用俯臥位,一側墊高,面部轉向墊側。
2.皮膚消毒 用75%酒精或1∶2000新潔而滅液消毒兩次。
3.切開引流 在病變中心用尖刃刀順皮紋作長1~1.5cm的多個小切口,切口間距離2~3cm,各切口應交錯排列呈篩狀,不宜絕對平行排列。邊作切開,邊放置引流用凡士林紗布條,以減少患兒失血量。也可作兩個切口間的對口引流。切開範圍應切至病變區與正常交界的邊緣部份。最後用敷料包紮。

術中注意事項

1.新生兒的胸壁很薄,切開引流時彎止血鉗的尖端應朝上,以免在分離背部皮下膿腔時誤刺入胸腔。
2.病灶區皮下不要完全分離,以免引起大塊皮膚壞死。

術後處理

1.全身套用抗生素,繼續控制感染。
2.提高全身抵抗力,增強營養,補充維生素B、C、K,必要時輸全血或血漿。
3.精心治療與護理,防止並發敗血症與硬腫症等。
4.術後24小時首次換藥,撤去外層敷料,擦淨切口周圍分泌物後,鬆動引流條,更換敷料包紮。術後48小時可取出引流條,根據分泌物多少和病變區炎性反應情況,決定是否重新放置凡士林紗布小條引流。每日應換藥,一般一周后炎症消退,傷口逐漸趨癒合。
5.如皮膚創面較大,為縮短癒合時間,在創面新鮮清潔後,可行皮片移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