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簡稱“NUS”,1980年由南洋大學和新加坡大學合併創立。
新加坡國立大學位於新加坡共和國,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Universitas 21、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國際套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成員。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身為1905年成立的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1912年,該校改名為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1928年,萊佛士學院成立。1949年,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與萊佛士學院合併為馬來亞大學。1955年,新加坡華人社團組織創立了南洋大學。1962年,馬來亞大學位於新加坡的校區獨立為新加坡大學。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併,校名定為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共有17所學院,分布在新加坡肯特崗、武吉知馬和歐南3大校區,提供跨學科跨院系的廣泛課程,在全球設有12所海外學院。
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第8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加坡國立大學
- 外文名: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簡稱:NUS
- 創辦時間:1980年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研究型大學
- 學校特色:亞洲大學聯盟成員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
亞太國際教育協會成員
Universitas 21成員
國際大學氣候聯盟成員
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成員 - 現任領導:陳永財(校長)
- 院系設定:商、法、公共、社會、醫學、工、理、建築、藝術等
- 校訓:A leading global university shaping the future
- 地址:21 Lower Kent Ridge Rd, 119077
- 知名校友:吳作棟、陳慶炎、陳馮富珍、馬哈蒂爾、薛爾思、何晶、杜進才、蔡南海、倪亦靖
- 知名教師:安南
- 學校官網:http://www.nus.edu.sg/
校園風光
歷史沿革
校徽歷史
前身史略
年份 | 歷史事件 |
---|---|
1823 | |
1903 | 華人立法議員陳若錦率領數位華社代表,與新加坡各種族社群代表連署,上書海峽殖民地新加坡總督安德遜爵士(Sir John Anderson),呼籲政府興辦醫學院。 |
1905 | 新馬及東南亞各地華社集資籌款87000元,包括陳若錦個人捐出12000元,協助創辦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Straits Settlements and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Medical School)。醫校首屆招收23名學生,上課地點設在四排鋪一所舊女子精神病院內。 |
1912 | 愛德華七世紀念基金(King Edward VII Memorial Fund)捐贈124800元予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設立生理學教授基金。為紀念這筆捐款,醫校同年更名為“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King Edward VII Medical School)。馬來亞種植人協會也捐出1629元成立“Bailey獎學金”,紀念已故的 W W Bailey。 W W Bailey紀念基金也同時獲得雪蘭莪的英國高原地區及低地區橡膠種植公司(Highlands and Lowlands Rubber Company)與雙溪路(Sungei Way)橡膠園承諾每年800元捐款。生理學教授基金委任坎貝爾醫生(Dr J.A. Campbell)為首任教授,任期由1913年至1921年。 |
1916 | 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頒發的內外科醫學執照獲得英國醫學教育總會正式認可。同年,馬來聯邦政府斥資興建馬來聯邦宿舍,供72名男生寄宿。 |
1920 | 愛德華七婚戀勸辨世醫科學校醫校再更名為“愛德華七世醫學院”(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Medicine),學術地位升格為大學,提供醫學專業培訓,也增聘了解剖學、醫學、助產及婦科、臨床外科及外科教授。 |
1925 |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獲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35萬元捐款,增聘細菌學、生物化學及生物學教授。 |
1926 | 醫學院新大樓在歐南路落成,由總督基理瑪爵士(Sir Lawrence Guillemard)主持開幕。 |
1929 | 醫學院牙科系招收首批學生,並於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開設公共診所。 |
1934 | 醫學院獲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tions)認可,獲選為瘧疾學國際課程學習中心。 |
1942 | 二戰日軍占領時期,愛德華七世醫學院由日本政府接管,成了日軍總部,也是日軍血清研究單位所在地。 |
1945 | 日軍投降,英軍重返新加坡,醫科學生呼籲英國政府復辦醫學院。 |
1946 |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在二戰結束後重新開放,所頒予的牙科外科學位獲英國醫學委員會(British Medical Council)認可。 |
1948 | 萊佛士汽民學院薛爾斯醫和棵肯擔生(Dr Benjamin Sheares)受委為醫學院婦產科主任,他於1971年成為新加坡的第二任總統。 |
年份 | 歷史事件 |
---|---|
1918 | 萊佛士開埠一百周年紀念,以海峽殖民地輔政司佐治.瑪史威公爵蒸您凶(Sir George Maxwell)為首的百年紀念委員會成立,成員包括本地社區領袖。委船嬸熱員會建議興辦一所頌翻道以新加坡創立者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命名的學院,以示紀念,也充作未來大學的起步。 |
1919 | 由英國殖民政府提學司H W Firmstone率領的工作委員會提呈報告書,建議創建一所高等教育學府,名為“萊佛士學院”。 |
1922 | 創建萊佛士學院的法令正式通過,英國殖民政府舉辦全帝國建築設計比賽,廣邀建築師為新學院提呈設計。 |
1928 | 萊佛士學院招收首批43名學生。 |
1929 | |
1934 | 英國殖民地政府實施新政策,海峽殖民地民事服務部門每年錄取兩位萊佛士學院傑出畢業生擔任行政職務。 |
1938 | 萊佛士學院開辦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課程,讓被選中的教育系畢業生有機會繼續深造。 |
1940 | 萊佛士學院聘請首位本地講師林溪茂(Lim Tay Boh)。 |
1941 | 二戰爆發,萊佛士學院被殖民政府醫療服務處徵收,充當療養院以及醫療輔助服務急救站。 |
1946 | 二戰結束,萊佛士學院重新開課,委任W E Dyer 為院長。 |
年份 | 歷史事件 |
---|---|
1940 | 在英國駐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唐納 (Malcolm MacDonald)的倡議下,英國政府通過了《殖民地發展與福利法案》(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Welfare Bill),支持各殖民地加速推展發展項目。伯明罕大學校長Raymond Priestly 博士受邀到馬來亞視察,建議在這裡興辦一所大學。 |
1946 |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首屆畢業生陳樹楠醫生及醫學院校友會呼籲英國軍事管制政府儘速建立一所大學。 |
1947 | 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卡爾桑德斯爵士(Sir Alexander Carr-Saunders)領導的委員會,著手研究在新加坡興辦大學的可行性。 |
1948 | 《卡爾桑德斯委員會報告書》(Carr-Saunders Commission Report)發表,建議創辦可頒授學士學位的全方位綜合大學。 |
1949 | 馬來亞大學成立,由英國駐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唐納出任名譽校長,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院長喬治艾倫(G V Allen)博士擔任校長。馬來亞大學理事陳振傳出資製作大學權杖,由英國銀器珠寶商Mappin和Webb先生設計。 |
1953 | 圖書館新大樓竣工落成。馬來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殖民地政府成立聯合委員會,檢討馬大醫科教育的未來發展。 |
1954 | 設於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獲得英國紋章院(College of Arms)頒授紋章。就馬來亞大學未來發展進行檢討的聯合委員會提呈建議,主張放棄遷址柔佛新山的計畫,在新加坡與吉隆坡分別選定適當建校地點,並在吉隆坡開設農業系、工程系,以及建立文學院。醫科教育檢討委員會提議進一步擴充醫學院。馬來亞大學協會(University of Malaya Society)成立,以更好地代表和推動馬大畢業生權益。 |
1957 | 伯明罕大學校長R S Aitken受委領導一支五人諮詢委員會,對馬來亞大學的組織結構、行政、財務與擴展進行全面檢討。馬來亞大學在吉隆坡開課,籌備在馬來亞聯邦成立馬來亞大學吉隆坡分校。 |
1959 | 馬來亞大學新章程生效,馬來亞大學更名為“新加坡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 in Singapore)。印度學系、馬來研究系、地理系及工程系遷至馬來亞大學吉隆坡分校。 |
1961 | “新加坡大學條例”(University of Singapore Ordinance) 取代“馬來亞大學條例”(University of Malaya Ordinance)。 |
年份 | 歷史事件 |
---|---|
1953 | 新加坡陳六使先生聯同本地區向來贊助華文教育的同道成立籌備委員會,共同籌創一所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大學。籌募基金運動與興辦大學熱潮獲得東南亞各界華人的積極支持。因南洋為以前華人對東南亞的通稱,因以名校。南洋大學創立的宗旨即為東南亞地區服務。 |
1955 | 南洋大學成立,簡稱南大。 |
1980 | 南大理事會發表聲明,決定接受李光耀總理的建議,把南洋大學與新加坡大學合併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政府所建議成立的理工學院將設在南洋大學原校址,稱為“南洋理工學院”,從1982年開始招收學生。1991年,南洋理工學院進行重組,將國立教育學院納入旗下,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 |
年份 | 歷史事件 |
---|---|
1962 | 馬來亞大學兩所分校分道揚鑣,成為各自獨立的兩所大學。新加坡分校更名為新加坡大學,由拿督李光前出任新大首任名譽校長,首任校長是斯里尼瓦森醫生。 |
1963 | 新加坡政府與新大聯合設立七人委員會,探討在新大開設科技學院或套用科學學院的可行性。新大東南亞社會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Social Science)在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的協作下,第一次主辦國際大型研討會,主題是“亞洲領導與權威”( Leadership and Authority in Asia)國際研討會,由李光耀總理主持開幕。 |
1964 | 新大與新加坡理工學院接受科倫坡計畫專家建議,把新加坡理工學院發展為先進科技學府,設有工程學院、會計學院、建築學院,結業時頒發新大學士學位。 |
1966 | 新大宣布將做特別安排,為新加坡理工學院建築、會計、工程學士課程畢業生頒發新大學位。校外進修計畫正式升格為校外進修部門 |
1967 | 新大錄取第一批以馬來文考獲高等中學畢業證書(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的馬來學生。為回響平等對待四大語文源流的教育方針,新大擴大漢語與漢學研究系以及馬來社會文化研究系,並重新推出印度研究課程。以糖王黃仲涵(Oei Tiong Ham)之名命名的“黃仲涵堂”擴建後改名為“黃仲涵樓”。 |
1968 | 世界衛生組織選擇新加坡作為其亞洲區域免疫學培訓與研究中心,中心設在新大醫學院內。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專家向新大呈交一份1億5000萬元的重組計畫書,列出新大為因應新加坡邁入1970年代的經濟需求所須採取的重組措施,包括搬遷校園、開設工程學院、把新加坡理工學院所有的學士課程轉至新大。醫學研究生院改為獨立機構,不再隸屬於醫學院。 |
1969 | 新大授予新加坡總統兼新大校長尤索夫伊薩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Doctor of Letters)。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高棉、寮國、越南這八個亞洲國家聯合成立區域高等教育與發展研究所(Regional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所址設於新大。 |
1970 | 新大副校長 Reginald Quahe 為臨床醫學系的腎病部門主持啟用儀式,這個新部門收治腎臟病人,是新加坡抗腎病的鬥爭中取得的一大突破。 |
1971 | 原為每年五月開課的新學年,改至七月開課,一學年分三學期改為兩個學期,這是為了讓所有大一生可以完成部分的國民服役。 |
1972 | |
1973 | 新大與南大設立聯合招生委員會,以協調兩所大學的招生事務,促進雙邊聯繫。 |
1975 | 新加坡國會通過新加坡大學修正案。 |
1976 | 建築與建築學學院從淑女山校園遷至肯特崗新校園,這是首期工程中第一個落戶新校園的學院。 |
1978 | 新大的武吉知馬校園成為南大與新大的聯合校園,以協助南大轉型為以英文源流大學。 |
1980 | 新加坡政府頒布新加坡國立大學法令,批准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併為新加坡國立大學。陳慶炎博士受委為國大首任校長。 |
開拓奮進
年份 | 歷史事件 |
---|---|
1980 | 新加坡政府宣布《新加坡國立大學法令》,讓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併,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簡稱國大)。時任教育部長的陳慶炎博士受委為國大首任校長。肯特崗宿舍及萊佛士宿舍啟用。 |
1981 | 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合作,創建了系統科學院(Institute of Systems Science)。 |
1982 | 新加坡國立大學融合了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兩所大學校徽的特點,設計並啟用全新盾徽。 |
1988 | 婦產科學系利用“顯微精子轉移受精” (Micro-Insemination Sperm Transfer)技術,完成了全球首個顯微注射受孕成功案例。這項技術可協助精子數量極少的男士解決不育問題。 |
1989 | 新加坡國立大學同設立於新加坡科學園的兩台超級電腦之一聯繫起來。 |
1991 | 國大光纖網路NUSNET於4月11日正式啟用。NUSNET採用了亞太地區覆蓋範圍最廣的先進校園網路,通過網際網路與世界約3000所教育研究機構連線。 |
1992 | 採用一種影音雙向通訊網路科技,國大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行了一堂遠程授課,創本區域大專院校之先例。 |
1994 | 系統科學院獲選為日本“真實世界計算”(Real World Computing)組織的合作夥伴。 |
1996 | 國大推出“才能發展計畫”(“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 |
1997 | 國大舉行首屆教職員頒獎典禮,頒發三大類別獎項,包括:“卓越教學獎”、“傑出研究員獎”及“員工成就獎”,分別對教學、科研、服務三方面表現優越的教職員給予表彰。 |
1998 | “預科試點計畫”(Pilot Preparation Programme)推出,協助國大生做好準備,到非英語系歐洲國家交流實習。國大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合作建立影像處理與套用聯合實驗室(Image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Laboratory)。這所實驗室屬雙方研發協作計畫下開展的項目,設於國大,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醫學套用中視頻數據及3D影像的索引與檢索。 |
1999 | 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學術聯盟(Singapore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iance)首屆全時間研究生課程與研究計畫同在7月推出,提供的學位包括先進材料理學碩士、工程系統高性能計算理學碩士、工程學碩士及哲學博士。 |
2001 | 國大博學計畫推出。這項計畫分別從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商學院、計算機學院、設計與環境學院、工程學院和理學院等各大學院遴選最傑出的資優生,為他們提供一個可激發求知慾並最大限度發揮潛能的環境,讓他們集中學習。 |
2002 | 國大宣布新願景新使命:國大將秉承“發展知識、鼓勵創新,教育學生、培育英才,服務國家、回報社會”這一使命,實現“躋身全球知識企業之列,使教育、研究、創業,協同發展”這一願景;以期在一個知識推進、飛速創新的全球經濟體,更好地迎接新挑戰、抓住新機遇。 |
2004 | 國大在智利舉行的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常年校長大會上,獲推選連任主席,在新的兩年任期內繼續領導這個由36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組成的聯盟。 |
2005 | 國大同亞、澳、歐、美四大洲的9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簽署協定,成立研究型大學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 |
2005 | 國大主辦了第9屆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校長級年會。 |
2006 | |
2008 | |
2009 | 國大校長陳祝全教授宣示國大的新願景、新使命:國大將秉持著“立足亞洲、放眼世界、影響未來的世界級頂尖大學”之願景,立志成為一所受認可為足以影響亞洲未來走勢的權威學府。 |
2010 | 國大在中國開設第一所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 |
2012 | 國大和淡馬錫基金會聯合推出"淡馬錫基金會—國大大學領袖計畫"(TF-NUS Programme for Leadership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 |
2018 | 國大和日本名古屋大學締結全校級學術交流協定。 |
2020 | 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國際大學氣候聯盟一員。 |
2022 | 新加坡國立大學入選英國政府“高潛力人才簽證計畫”。 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在中國廣州的知識城落地建設,將通過十年時間培養近3000名高層次人才,並打造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中國最大的綜合型旗艦項目。 |
辦學規模
院系概況
教學系部 | 專業名稱 |
---|---|
文學暨社會科學院 | 漢語 |
漢學研究 | |
傳播及新媒體 | |
經濟 | |
英語 | |
英文文學 | |
歐洲研究 | |
地理 | |
歷史 | |
日本研究 | |
馬來社會文化研究 | |
哲學 | |
政治學 | |
心理學 | |
社會工作學 | |
社會學 | |
南亞研究 | |
東南亞研究 | |
戲劇研究 | |
國大商學院 | 商業管理 |
商業管理(會計) | |
計算機學院 | 傳播及新媒體 |
計算生物學 | |
計算機工程 | |
計算機科學 | |
電子商務 | |
資訊系統 | |
牙科學院 | 牙科學 |
設計與環境學院 | 建築 |
工業設計 | |
項目與設施管理 | |
房地產 | |
工程(學習一年後分專業) | |
生物工程 | |
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 | |
土木工程 | |
計算機工程 | |
電機工程 | |
工程與技術管理 | |
工程科學 | |
環境工程 | |
工業與系統工程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機械工程 | |
法學院 | 法律 |
楊潞齡醫學院 | 醫學 |
護理學 | |
表演(管弦樂器 / 鋼琴) | |
創作 | |
套用化學 | |
套用數學 | |
化學 | |
計算生物學 | |
食品科學與技術 | |
生命科學 | |
數學 | |
藥劑學 | |
物理 | |
定量金融 | |
統計學 | |
國大博學計畫 | - |
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 | - |
蘇瑞福公共健康學院 | - |
- | |
杜克-國大醫學院 | - |
國大持續教育與終身教育學院 | - |
師資力量
姓名 | 備註 |
---|---|
Konstantin Novoselov |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陳振傳百年紀念教授 |
Massimo Alioto | 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
洪明輝 | 美國光學學會院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院士 |
沈佐偉 | 新加坡科學院院士、陳振傳百年紀念教授 |
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 |
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生產工程科學院院士、美國製造工程師協會院士 | |
趙修松 | 新加坡國立大學納米科技中心納米光子技術首席科學家、國際介孔材料協會秘書長 |
備註:以上僅為部分師資 |
辦學模式
社會評價
排名機構 / 排名標題年份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
3 | 3 | 3 | 2 | 1 | 1 | 1 | |||
2 | 1 | 1 | 1 | 1 | 2 | 2 | 1 | ||
75 | 80 | 67 | 85 | 91 | 83 | ||||
21 | 25 | 25 | 23 | 22 | 24 | 26 | |||
8 | 11 | 11 | 11 | 11 | 11 | 15 | 12 | 12 | |
29 | 32 | 34 | 38 | 43 | 50 | 49 | |||
73 | 83 | 79 | 28 | ||||||
(表格內容年份為排名標題年份,非排名實際發布時間)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各排名官網) |
時間 | 發布機構 | 排行榜 | 排名 |
---|---|---|---|
2018年11月 |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 | 2018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 | 位居世界第10 |
2019年11月27日 | 2020QS亞洲大學排名 | 2020QS亞洲大學排名 | 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亞洲第一位 |
2019年 | Wealth-X | 亞太地區擁有最富有校友的10所大學 | 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第一 |
2020年6月3日 |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 | 2020年亞洲大學排名 | 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第三 |
2021年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2021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世界機構排名 | 世界第29名 |
2022年3月 | --- | 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年度技術創新獎”入圍名單 |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列 |
2022年11月 | --- | 2023QS亞洲地區大學排名 | 新加坡國立大學未能連續第五年蟬聯亞洲第一,排名下降至第二位 |
學科建設
學科名稱 | 參評年份 | 世界排名 |
---|---|---|
哲學 | 2014年 | 101 |
現代語言 | 2014年 | 10 |
語言學 | 2014年 | 16 |
英語語言與文學 | 2014年 | 17 |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 | 2014年 | 9 |
化學工程 | 2014年 | 5 |
土木與結構工程 | 2014年 | 7 |
電子與電子工程 | 2014年 | 6 |
機械、航空與製造工程 | 2014年 | 6 |
醫學 | 2014年 | 21 |
生物科學 | 2014年 | 17 |
心理學 | 2014年 | 25 |
藥學與藥理學 | 2014年 | 12 |
物理與天文學 | 2014年 | 42 |
數學 | 2014年 | 13 |
環境科學 | 2014年 | 14 |
化學 | 2014年 | 12 |
材料科學 | 2014年 | 6 |
地理 | 2014年 | 9 |
統計與運籌學 | 2014年 | 7 |
社會學 | 2014年 | 17 |
政治與國際關係學 | 2014年 | 9 |
法律 | 2014年 | 19 |
經濟和計量經濟學 | 2014年 | 16 |
會計與金融 | 2014年 | 12 |
傳媒與媒體研究 | 2014年 | 9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QS世界大學排名官網)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Cancer Scienc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 新加坡癌症科學研究所 |
Centre for Quantum Technologies | 量子技術中心 |
Mechanobiology Research Centre of Excellence | 卓越機械生物學研究中心 |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 亞洲研究院 |
Centre for Advanced 2D Materials | 先進2D材料中心 |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Law | 國際法中心 |
Centre for Maritime Studies | 海洋研究中心 |
Centre for Healthcare Innovation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 醫療創新與醫學工程中心 |
Centre for Remote Imaging, Sensing and Processing | 遙感成像與處理中心 |
East Asian Institute | 東亞研究院 |
Energy Studies Institute | 能源研究院 |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 數學科學研究院 |
Institute of Real Estate Studies | 不動產研究院 |
Institute of South Asian Studies | 南亞研究院 |
Interactive & Digital Media Institute | 互動與數字媒體研究院 |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 生命科學研究院 |
Middle East Institute | 中東研究院 |
NU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大學環境研究院 |
NUS Global Asia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大學全球亞洲研究院 |
NUS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 新加坡國立大學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倡議 |
NUS Guangzhou Research Translation and Innovation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 |
NUS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蘇州研究院 |
NUS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 |
Risk Management Institute | 風險管理研究院 |
Singapore Institute for Neurotechnology | 新加坡神經技術研究院 |
Singapore Nuclear Research and Safety Initiative | 新加坡核研究與安全倡議 |
Singapore Synchrotron Light Source | 新加坡同步輻射光源 |
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gapore | 新加坡太陽能研究院 |
Temasek Laboratories | 淡馬錫實驗室 |
The Logistics Institute - Asia Pacific | 亞太物流研究院 |
Tropical Marine Science Institute | 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 |
科研成果
- 科研概況
- 影響因子
- 特異性T細胞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 展示館所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校長 | |
高級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 | 何德華 |
常務副校長 | 陳祖翰、梅彥昌、約翰·威爾頓 |
高級副教務長 | 陳清賢 |
高級副校長 | 黃聿立、楊國柔 |
首席信息技術官 | 賀子文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 |
歷任領導
時期 | 在任時間 | 姓名 |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2018年至今 | |
2008年至2018年 | ||
2000年至2008年 | ||
1981年至2000年 | 林彬 | |
1980年至1981年 | ||
新加坡大學 | 1975年至1980年 | 關世強 |
1968年至1975年 | ||
1963年至1967年 | 林溪茂 | |
1962年至1963年 | 斯里尼瓦森 (Baratham Ramaswamy Sreenivasan) | |
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 | 1961年至1962年 | |
1960年至1961 年 | 奧本海姆 (Alexander Oppenheim) | |
1959年至1960年 | 桑德山姆 (Arthur Anantharaj Sandosham) | |
馬來亞大學 | 1957年至1962年 | 奧本海姆 |
1952年至1956年 | 薛尼肯因 (Sydney Caine) | |
1949年至1952年 | 喬治艾倫 (George V Allen) | |
萊佛士學院 | 1948年至1949年 | 喬治艾倫 |
1946年至1948年 | 戴爾 (W E Dyer) | |
1938年至1941年 | 麥克歐文 (George McOwan) | |
1937年至1938年 | 吉爾 (Alexander Keir) | |
1935年至1937年 | 莫頓 (Federick Joseph Morten) | |
1932年至1934年 | 沃森 (James Watson) | |
1928年至1931年 | 溫斯德特 (Richard O Winstedt) | |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 | 1947年至1949年 | 法利斯 (Desmond William George Faris) |
1929年至1947年 | 喬治艾倫 | |
1918年至1929年 | 麥卡利斯特 (George Hugh K MacAlister) | |
1909年至1918年 | 基思 (Robert Donald Keith) | |
1905年至1909年 | 弗瑞爾 (Gerald Dudley Freer) |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 |
時期 | 在任時間 | 姓名 |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2017年迄今 | 哈莉瑪 (Halimah Yacob) |
2011年至2017年 | ||
1999年至2011年 | ||
1993年至1999年 | ||
1985年至1993年 | ||
1981年至1985年 | 蒂凡那(C V Devan Nair) | |
新加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 | 1971年至1981年 | 薛爾思(Benjamin Henry Sheares) |
1965年至1970年 | 尤索夫伊薩(Yusof Bin Ishak) | |
1962年至1965年 | ||
馬來亞大學 | 1949年至1961年 | 麥唐納(Malcolm John MacDonald)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 |
文化傳統
學校標誌
- 學校校標
元素 | 定義 |
---|---|
Open Book | 作為新加坡面向世界的知識視窗,可追溯到馬來亞大學的巔峰時期。 |
Three Rings | 象徵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三個焦點----創建、套用和知識的傳授,以及寓指全球大學的三個特點-----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同時也表現出Ring之間的相互關係---三大支柱。 |
Lion | 雄獅舉起爪子寓意國大人勇於開拓創新,對外來充滿無限嚮往;尾巴高高舉起象徵正直的品質和理想主義。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 |
- 百年校慶
校園生活
知名校友
名單 | 備註 |
---|---|
第二任新加坡總理 | |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夫人,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最大的企業—淡馬錫控股的執行長 | |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 | |
新加坡總統 | |
新加坡的第六位總統,也是第二位民選總統 | |
班傑明·亨利·薛爾思 | 新加坡第二任總統,新加坡的“婦產科學之父” |
馬來西亞第四任總理 | |
阿卜杜勒·拉扎克 | 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有“發展之父”之稱 |
林瑞蓮 | 新加坡工人黨主席 |
佘雪玲 | 新加坡政治人物,2011年大選參選政黨中年紀最輕的候選人 |
何明華 | 共青團福建省第十三屆委員會書記 |
新加坡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終身教授 | |
新加坡國父之一,前副總理、政治元老 | |
新加坡華人教授,國際機械工程和製造業領域著名專家,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 | |
黃永宏 | 現任新加坡國防部長 |
尚穆根·賈古瑪 | 前新加坡外交部長 |
黃根成 | 新加坡前副總理 |
陳民亮 | 雷蛇創始人CEO兼首席玩家 |
周俊成 | 新加坡航空行政總裁 |
北京理工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 | |
臨床科學和視網膜專家,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健康與醫學科學院通訊院士。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Tsinghua Medicine主任、講席教授。 | |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理學家、鄭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 |
(以上為部分知名校友) |
開拓奮進
年份 | 歷史事件 |
---|---|
1980 | 新加坡政府宣布《新加坡國立大學法令》,讓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併,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簡稱國大)。時任教育部長的陳慶炎博士受委為國大首任校長。肯特崗宿舍及萊佛士宿舍啟用。 |
1981 | 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合作,創建了系統科學院(Institute of Systems Science)。 |
1982 | 新加坡國立大學融合了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兩所大學校徽的特點,設計並啟用全新盾徽。 |
1988 | 婦產科學系利用“顯微精子轉移受精” (Micro-Insemination Sperm Transfer)技術,完成了全球首個顯微注射受孕成功案例。這項技術可協助精子數量極少的男士解決不育問題。 |
1989 | 新加坡國立大學同設立於新加坡科學園的兩台超級電腦之一聯繫起來。 |
1991 | 國大光纖網路NUSNET於4月11日正式啟用。NUSNET採用了亞太地區覆蓋範圍最廣的先進校園網路,通過網際網路與世界約3000所教育研究機構連線。 |
1992 | 採用一種影音雙向通訊網路科技,國大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行了一堂遠程授課,創本區域大專院校之先例。 |
1994 | 系統科學院獲選為日本“真實世界計算”(Real World Computing)組織的合作夥伴。 |
1996 | 國大推出“才能發展計畫”(“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 |
1997 | 國大舉行首屆教職員頒獎典禮,頒發三大類別獎項,包括:“卓越教學獎”、“傑出研究員獎”及“員工成就獎”,分別對教學、科研、服務三方面表現優越的教職員給予表彰。 |
1998 | “預科試點計畫”(Pilot Preparation Programme)推出,協助國大生做好準備,到非英語系歐洲國家交流實習。國大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合作建立影像處理與套用聯合實驗室(Image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Laboratory)。這所實驗室屬雙方研發協作計畫下開展的項目,設於國大,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醫學套用中視頻數據及3D影像的索引與檢索。 |
1999 | 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學術聯盟(Singapore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iance)首屆全時間研究生課程與研究計畫同在7月推出,提供的學位包括先進材料理學碩士、工程系統高性能計算理學碩士、工程學碩士及哲學博士。 |
2001 | 國大博學計畫推出。這項計畫分別從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商學院、計算機學院、設計與環境學院、工程學院和理學院等各大學院遴選最傑出的資優生,為他們提供一個可激發求知慾並最大限度發揮潛能的環境,讓他們集中學習。 |
2002 | 國大宣布新願景新使命:國大將秉承“發展知識、鼓勵創新,教育學生、培育英才,服務國家、回報社會”這一使命,實現“躋身全球知識企業之列,使教育、研究、創業,協同發展”這一願景;以期在一個知識推進、飛速創新的全球經濟體,更好地迎接新挑戰、抓住新機遇。 |
2004 | 國大在智利舉行的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常年校長大會上,獲推選連任主席,在新的兩年任期內繼續領導這個由36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組成的聯盟。 |
2005 | 國大同亞、澳、歐、美四大洲的9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簽署協定,成立研究型大學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 |
2005 | 國大主辦了第9屆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校長級年會。 |
2006 | |
2008 | |
2009 | 國大校長陳祝全教授宣示國大的新願景、新使命:國大將秉持著“立足亞洲、放眼世界、影響未來的世界級頂尖大學”之願景,立志成為一所受認可為足以影響亞洲未來走勢的權威學府。 |
2010 | 國大在中國開設第一所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 |
2012 | 國大和淡馬錫基金會聯合推出"淡馬錫基金會—國大大學領袖計畫"(TF-NUS Programme for Leadership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 |
2018 | 國大和日本名古屋大學締結全校級學術交流協定。 |
2020 | 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國際大學氣候聯盟一員。 |
2022 | 新加坡國立大學入選英國政府“高潛力人才簽證計畫”。 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在中國廣州的知識城落地建設,將通過十年時間培養近3000名高層次人才,並打造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中國最大的綜合型旗艦項目。 |
辦學規模
院系概況
教學系部 | 專業名稱 |
---|---|
文學暨社會科學院 | 漢語 |
漢學研究 | |
傳播及新媒體 | |
經濟 | |
英語 | |
英文文學 | |
歐洲研究 | |
地理 | |
歷史 | |
日本研究 | |
馬來社會文化研究 | |
哲學 | |
政治學 | |
心理學 | |
社會工作學 | |
社會學 | |
南亞研究 | |
東南亞研究 | |
戲劇研究 | |
國大商學院 | 商業管理 |
商業管理(會計) | |
計算機學院 | 傳播及新媒體 |
計算生物學 | |
計算機工程 | |
計算機科學 | |
電子商務 | |
資訊系統 | |
牙科學院 | 牙科學 |
設計與環境學院 | 建築 |
工業設計 | |
項目與設施管理 | |
房地產 | |
工程(學習一年後分專業) | |
生物工程 | |
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 | |
土木工程 | |
計算機工程 | |
電機工程 | |
工程與技術管理 | |
工程科學 | |
環境工程 | |
工業與系統工程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機械工程 | |
法學院 | 法律 |
楊潞齡醫學院 | 醫學 |
護理學 | |
表演(管弦樂器 / 鋼琴) | |
創作 | |
套用化學 | |
套用數學 | |
化學 | |
計算生物學 | |
食品科學與技術 | |
生命科學 | |
數學 | |
藥劑學 | |
物理 | |
定量金融 | |
統計學 | |
國大博學計畫 | - |
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 | - |
蘇瑞福公共健康學院 | - |
- | |
杜克-國大醫學院 | - |
國大持續教育與終身教育學院 | - |
師資力量
姓名 | 備註 |
---|---|
Konstantin Novoselov |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陳振傳百年紀念教授 |
Massimo Alioto | 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
洪明輝 | 美國光學學會院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院士 |
沈佐偉 | 新加坡科學院院士、陳振傳百年紀念教授 |
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 |
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生產工程科學院院士、美國製造工程師協會院士 | |
趙修松 | 新加坡國立大學納米科技中心納米光子技術首席科學家、國際介孔材料協會秘書長 |
備註:以上僅為部分師資 |
辦學模式
社會評價
排名機構 / 排名標題年份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
3 | 3 | 3 | 2 | 1 | 1 | 1 | |||
2 | 1 | 1 | 1 | 1 | 2 | 2 | 1 | ||
75 | 80 | 67 | 85 | 91 | 83 | ||||
21 | 25 | 25 | 23 | 22 | 24 | 26 | |||
8 | 11 | 11 | 11 | 11 | 11 | 15 | 12 | 12 | |
29 | 32 | 34 | 38 | 43 | 50 | 49 | |||
73 | 83 | 79 | 28 | ||||||
(表格內容年份為排名標題年份,非排名實際發布時間)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各排名官網) |
時間 | 發布機構 | 排行榜 | 排名 |
---|---|---|---|
2018年11月 |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 | 2018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 | 位居世界第10 |
2019年11月27日 | 2020QS亞洲大學排名 | 2020QS亞洲大學排名 | 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亞洲第一位 |
2019年 | Wealth-X | 亞太地區擁有最富有校友的10所大學 | 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第一 |
2020年6月3日 |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 | 2020年亞洲大學排名 | 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第三 |
2021年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2021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世界機構排名 | 世界第29名 |
2022年3月 | --- | 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年度技術創新獎”入圍名單 |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列 |
2022年11月 | --- | 2023QS亞洲地區大學排名 | 新加坡國立大學未能連續第五年蟬聯亞洲第一,排名下降至第二位 |
學科建設
學科名稱 | 參評年份 | 世界排名 |
---|---|---|
哲學 | 2014年 | 101 |
現代語言 | 2014年 | 10 |
語言學 | 2014年 | 16 |
英語語言與文學 | 2014年 | 17 |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 | 2014年 | 9 |
化學工程 | 2014年 | 5 |
土木與結構工程 | 2014年 | 7 |
電子與電子工程 | 2014年 | 6 |
機械、航空與製造工程 | 2014年 | 6 |
醫學 | 2014年 | 21 |
生物科學 | 2014年 | 17 |
心理學 | 2014年 | 25 |
藥學與藥理學 | 2014年 | 12 |
物理與天文學 | 2014年 | 42 |
數學 | 2014年 | 13 |
環境科學 | 2014年 | 14 |
化學 | 2014年 | 12 |
材料科學 | 2014年 | 6 |
地理 | 2014年 | 9 |
統計與運籌學 | 2014年 | 7 |
社會學 | 2014年 | 17 |
政治與國際關係學 | 2014年 | 9 |
法律 | 2014年 | 19 |
經濟和計量經濟學 | 2014年 | 16 |
會計與金融 | 2014年 | 12 |
傳媒與媒體研究 | 2014年 | 9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QS世界大學排名官網)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Cancer Scienc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 新加坡癌症科學研究所 |
Centre for Quantum Technologies | 量子技術中心 |
Mechanobiology Research Centre of Excellence | 卓越機械生物學研究中心 |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 亞洲研究院 |
Centre for Advanced 2D Materials | 先進2D材料中心 |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Law | 國際法中心 |
Centre for Maritime Studies | 海洋研究中心 |
Centre for Healthcare Innovation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 醫療創新與醫學工程中心 |
Centre for Remote Imaging, Sensing and Processing | 遙感成像與處理中心 |
East Asian Institute | 東亞研究院 |
Energy Studies Institute | 能源研究院 |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 數學科學研究院 |
Institute of Real Estate Studies | 不動產研究院 |
Institute of South Asian Studies | 南亞研究院 |
Interactive & Digital Media Institute | 互動與數字媒體研究院 |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 生命科學研究院 |
Middle East Institute | 中東研究院 |
NU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大學環境研究院 |
NUS Global Asia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大學全球亞洲研究院 |
NUS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 新加坡國立大學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倡議 |
NUS Guangzhou Research Translation and Innovation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 |
NUS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蘇州研究院 |
NUS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 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 |
Risk Management Institute | 風險管理研究院 |
Singapore Institute for Neurotechnology | 新加坡神經技術研究院 |
Singapore Nuclear Research and Safety Initiative | 新加坡核研究與安全倡議 |
Singapore Synchrotron Light Source | 新加坡同步輻射光源 |
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gapore | 新加坡太陽能研究院 |
Temasek Laboratories | 淡馬錫實驗室 |
The Logistics Institute - Asia Pacific | 亞太物流研究院 |
Tropical Marine Science Institute | 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 |
科研成果
- 科研概況
- 影響因子
- 特異性T細胞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 展示館所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校長 | |
高級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 | 何德華 |
常務副校長 | 陳祖翰、梅彥昌、約翰·威爾頓 |
高級副教務長 | 陳清賢 |
高級副校長 | 黃聿立、楊國柔 |
首席信息技術官 | 賀子文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 |
歷任領導
時期 | 在任時間 | 姓名 |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2018年至今 | |
2008年至2018年 | ||
2000年至2008年 | ||
1981年至2000年 | 林彬 | |
1980年至1981年 | ||
新加坡大學 | 1975年至1980年 | 關世強 |
1968年至1975年 | ||
1963年至1967年 | 林溪茂 | |
1962年至1963年 | 斯里尼瓦森 (Baratham Ramaswamy Sreenivasan) | |
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 | 1961年至1962年 | |
1960年至1961 年 | 奧本海姆 (Alexander Oppenheim) | |
1959年至1960年 | 桑德山姆 (Arthur Anantharaj Sandosham) | |
馬來亞大學 | 1957年至1962年 | 奧本海姆 |
1952年至1956年 | 薛尼肯因 (Sydney Caine) | |
1949年至1952年 | 喬治艾倫 (George V Allen) | |
萊佛士學院 | 1948年至1949年 | 喬治艾倫 |
1946年至1948年 | 戴爾 (W E Dyer) | |
1938年至1941年 | 麥克歐文 (George McOwan) | |
1937年至1938年 | 吉爾 (Alexander Keir) | |
1935年至1937年 | 莫頓 (Federick Joseph Morten) | |
1932年至1934年 | 沃森 (James Watson) | |
1928年至1931年 | 溫斯德特 (Richard O Winstedt) | |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 | 1947年至1949年 | 法利斯 (Desmond William George Faris) |
1929年至1947年 | 喬治艾倫 | |
1918年至1929年 | 麥卡利斯特 (George Hugh K MacAlister) | |
1909年至1918年 | 基思 (Robert Donald Keith) | |
1905年至1909年 | 弗瑞爾 (Gerald Dudley Freer) |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 |
時期 | 在任時間 | 姓名 |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2017年迄今 | 哈莉瑪 (Halimah Yacob) |
2011年至2017年 | ||
1999年至2011年 | ||
1993年至1999年 | ||
1985年至1993年 | ||
1981年至1985年 | 蒂凡那(C V Devan Nair) | |
新加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 | 1971年至1981年 | 薛爾思(Benjamin Henry Sheares) |
1965年至1970年 | 尤索夫伊薩(Yusof Bin Ishak) | |
1962年至1965年 | ||
馬來亞大學 | 1949年至1961年 | 麥唐納(Malcolm John MacDonald)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 |
文化傳統
學校標誌
- 學校校標
元素 | 定義 |
---|---|
Open Book | 作為新加坡面向世界的知識視窗,可追溯到馬來亞大學的巔峰時期。 |
Three Rings | 象徵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三個焦點----創建、套用和知識的傳授,以及寓指全球大學的三個特點-----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同時也表現出Ring之間的相互關係---三大支柱。 |
Lion | 雄獅舉起爪子寓意國大人勇於開拓創新,對外來充滿無限嚮往;尾巴高高舉起象徵正直的品質和理想主義。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 |
- 百年校慶
校園生活
知名校友
名單 | 備註 |
---|---|
第二任新加坡總理 | |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夫人,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最大的企業—淡馬錫控股的執行長 | |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 | |
新加坡總統 | |
新加坡的第六位總統,也是第二位民選總統 | |
班傑明·亨利·薛爾思 | 新加坡第二任總統,新加坡的“婦產科學之父” |
馬來西亞第四任總理 | |
阿卜杜勒·拉扎克 | 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有“發展之父”之稱 |
林瑞蓮 | 新加坡工人黨主席 |
佘雪玲 | 新加坡政治人物,2011年大選參選政黨中年紀最輕的候選人 |
何明華 | 共青團福建省第十三屆委員會書記 |
新加坡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終身教授 | |
新加坡國父之一,前副總理、政治元老 | |
新加坡華人教授,國際機械工程和製造業領域著名專家,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 | |
黃永宏 | 現任新加坡國防部長 |
尚穆根·賈古瑪 | 前新加坡外交部長 |
黃根成 | 新加坡前副總理 |
陳民亮 | 雷蛇創始人CEO兼首席玩家 |
周俊成 | 新加坡航空行政總裁 |
北京理工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 | |
臨床科學和視網膜專家,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健康與醫學科學院通訊院士。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Tsinghua Medicine主任、講席教授。 | |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理學家、鄭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 |
(以上為部分知名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