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慘案

斯德哥爾摩慘案

斯德哥爾摩慘案或斯德哥爾摩大屠殺(瑞典文:Stockholms blodbad、丹麥文:Det Stockholmske Blodbad),于丹麥軍隊成功占領瑞典斯德哥爾摩後,由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克里斯蒂安二世)下令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德哥爾摩慘案
  • 外文名:Stockholms blodbad
  • 或稱:斯德哥爾摩大屠殺
  • 丹麥文:Det Stockholmske Blodbad
介紹,瑞典政治角力,克里斯蒂安入侵,大屠殺,相關小說,後續影響,

介紹

慘案於1520年11月7日至10日發生;雖然克里斯蒂安二世曾承諾大赦,但還是下令屠殺,在11月8日甚至處死了上百人(大部分是支持斯圖爾黨的貴族和神職人員),故瑞典歷史上稱他為“暴君克里斯蒂安”。
此慘案導致瑞典人對丹麥人的長期憎恨,故兩國於之後接近300年都維持敵對狀況,互相想征服對方。儘管瑞典後來逐漸取得政治和軍事上的強勢(如成功占領斯科訥),但瑞典人還是以大屠殺中的受害者自居。

瑞典政治角力

這宗慘案除了是起源於瑞典國內兩派政治勢力──支持聯合(支持由丹麥主導的卡爾馬聯合)者與反對聯合(支持瑞典獨立)者──的角力,也是反對聯合者與丹麥貴族(即克里斯蒂安國王)鬥爭的結果。反對聯合者以小斯騰·斯圖爾(Sten Sture den yngre)為首,支持聯合者則以古斯塔夫·特羅雷(Gustav Trolle)大主教為首。

克里斯蒂安入侵

當時,瑞典選出小斯騰·斯圖爾為攝政,並把特羅雷視為通敵,而把他圍困在其Stäket堡壘中。克里斯蒂安二世於是出兵救援特羅雷。但他被斯圖爾帶領的農民軍隊打敗於Vedila,只得退回丹麥。他於1518年再次出兵瑞典,但都被斯圖爾於Brännkyrka擊退。1520年,克里斯蒂安率領法籍、德籍和蘇格蘭籍僱傭兵大軍再次入侵,終於取得勝利。
1月19日,斯圖爾於Bogesund戰役中負傷而死。丹麥軍隊遂長驅直進,直迫瑞典國會成員聚集的烏普薩拉。國會議員同意只要克里斯蒂安既往不咎,並保證依照瑞典法律和傳統來管治瑞典,他們便肯效忠於他。3月31日,克里斯蒂安和丹麥樞密院答應此項條件。
斯圖爾之遺孀Kristina Nilsdotter Gyllenstierna女爵得到瑞典中部農民支持,仍然在斯德哥爾摩頑抗,並於3月19日在Balundsås擊敗丹麥軍隊。然而,她在4月6日(耶穌受難日)的烏普薩拉戰役被打敗。
丹麥海軍於5月加入戰團,使斯德哥爾摩海陸兩路受襲。Kristina雖再頑抗了4個多月,但最終於9月7日向丹麥投降,條件是她會得到赦免。11月1日,雖然瑞典法律規定選舉國王,但瑞典的代表擁戴克里斯蒂安為瑞典世襲國王,並向他宣誓效忠。

大屠殺

11月4日,古斯塔夫·特羅雷於斯德哥爾摩大教堂膏立克里斯蒂安為王,克里斯蒂安按例宣誓只以土生的瑞典人管治瑞典。他於接著3天大排筵席。
11月7日黃昏,克里斯蒂安召開私人會議,於王宮邀請了很多瑞典領導人。11月8日薄暮間,拿著燈籠和火把的丹麥士兵闖入大堂,並押走了一些人。當晚,國王其餘的賓客也被囚禁起來。這些人之前都被特羅雷大主教列為國家公敵。
11月9日,以特羅雷大主教為首的議會,以異端的罪名判處被囚的人死刑。晚上12時正,反對聯合的斯卡拉和斯特蘭奈斯大主教被押解至大廣場斬首。其後,14名貴族、3名市長、14名鎮議員和20多個斯德哥爾摩平民都被溺斃或斬首。
翌日,有更多人被處死,估計共有82人被殺。有說克里斯蒂安為了向斯騰·斯圖爾報復,起出了他和其幼子的屍體焚燒,其遺孀Kristina和其他瑞典女貴族則被囚禁于丹麥。
克里斯蒂安向瑞典民眾公告,大屠殺行為是為了避免教廷禁罰,故是合理的。但他向教宗就殺害主教致歉時,只歸咎於其軍隊為了報復而擅自行動。

相關小說

在1948年出版、芬蘭作家Mika Waltari的歷史小說《Mikael Karvajalka》中,斯德哥爾摩慘案是一個重要情節。故事以當時身處斯德哥爾摩的年青芬蘭人Mikael Karvajalka的角度道出。

後續影響

埃里克·約翰松在斯德哥爾摩遇害後,他的兒子古斯塔夫·瓦薩逃往達拉納,尋求支持起義。當地人民得悉大屠殺的訊息後,都擁立古斯塔夫·瓦薩。他領導的瑞典解放戰爭取得勝利,擊敗了丹麥的軍隊。克里斯蒂安發動斯德哥爾摩慘案,原意是在鞏固卡爾馬聯合,最終卻導致瑞典獨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