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宅村

斯宅村

斯宅村位於諸暨市東南部,處會稽山南麓,東部接嵊州市,東南毗東陽市,屬典型的山區,距諸暨市區中心26公里,由螽斯畈,斯宅兩個自然村組成。斯氏古民居建築群就位於斯宅村內,目前成為斯宅村的金子招牌。斯氏古民居建築群,大宅之典範,民居之經典,氣勢之恢弘,雕刻之精美,十分罕見。 斯宅村擁有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46年張愛玲在斯宅小洋房過年、寫了異鄉記等,康有為給斯民國小寫過匾,國民黨中將斯烈是李宗仁的老師、斯勵在上海四一二政變中營救過周恩來,這個村曾走出100多名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斯宅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75
  • 郵政區碼:311800
  • 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東白湖鎮
  • 面積:10.46平方公里
  • 人口:2758人
  • 方言:諸暨話(吳語太湖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千柱屋下新屋華國公別墅,筆峰書屋,斯民國小等
  • 車牌代碼:浙D
  • 特色旅遊台門,古民居,古村落。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村情概況,歷史沿革,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榮譽,文物,景點,台門,書院,祠堂,其它景點,書香斯宅,文化事業,旅遊指南,地方特產,地方美食,交通,住宿,遊玩路線推薦,氣候與游季,地理位置,

村情概況

斯宅村位於諸暨市東南部,處會稽山南麓,東部接嵊州市,東南毗東陽市,屬典型的山區,距市區中心26公里,由螽斯畈,斯宅兩個自然村組成。現有農戶1023戶,戶籍人口2758人,以高山茶,板栗和香榧為主要收入來源。斯宅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村落始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村內至今完整保存的清代古民居建築有14處之多,被稱為斯氏古民居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千柱屋(斯盛居)、下新屋(發祥居)、華國公別墅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規模宏大,造作講究,保存完整,其中木雕、石雕、磚雕裝飾工藝更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研究我國江南地區清代民居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耕讀傳家在斯宅村流傳久遠,這裡不僅保留著從舊式私塾到族塾,新學的脈絡遺蹟,也走出了許多在文教,科技,財經,軍事等眾多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如著名古植物學家斯行鍵,教育家斯霞,焊接專家斯重遙,歷史學家斯維至,棉紡專家斯光霄等等。迄今為止,從斯民國小走出超過100名教授級人物,引起教育界的關注。
斯氏古民居建築群周圍被青山綠水環繞,風景盛好。由於這裡遠離城市,許多古蹟得以保留至今,值得一游。 為什麼在窮山僻水之間會建有如此規模和藝術的建築群呢?在千柱屋大門上方的磚雕可以找到答案:小船出去,賺到錢以後大船回來,並受到尊重。幾百年以來斯宅的祖先們就是遵循這一傳統,出外賺錢,將財富帶回家鄉蓋房子,將古代文明凝固在建築里流傳至今。
斯宅村有中學1所,完小3所,教師72人,在校學生1471人,2001年被紹興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高普九合格鎮鄉”。村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自來水飲用全面普及,86%的村通有線電視,程控電話達2572門,有醫院1所,分院2所,醫療服務點3個,床位12張。民政優撫進一步加強,47戶109個最低生活保障線對象得以落實。

歷史沿革

斯宅歷史悠久,建置沿革,屢屢有分合。古時這裡稱為上林,以五代乾祜二年(949)時在五指山所築造的上林院而得名,斯氏後裔現仍以“暨陽上林斯氏”自稱。《諸暨縣誌·山水》記載:“元嘉三年,母亡,居喪過禮。未葬,為鄰火所逼,恩及妻桓氏號哭奔救,鄰近赴助,棺櫬得免。恩及桓俱見燒死。有司奏改其里為孝義里,蠲租布三世。追贈天水部顯親縣左尉。”因此得孝子賈恩而命名孝義鄉。斯宅在宋至清代均屬孝義鄉,清以前有領都四,斯宅分屬四十二都和四十三都。民國初期設上林鄉以及至道鄉,1947年合稱斯宅鄉。1951年至1955年,分為上林鄉、斯宅鄉、小東鄉等三鄉。1956年至1958年期間,上林鄉與小東鄉先後併入斯宅鄉,並改稱東方紅公社。1981年10月又分拆為斯宅、小東兩公社,又於1983年間重新改為鄉。1992年5月斯宅小東兩鄉重新合為斯宅鄉,至2005年與陳蔡鎮一起並為現今的東白湖鎮。斯宅鄉自大革命起不少村落還為革命活動根據點,多個鄉鎮被紹興市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根據地鄉。
斯宅鄉包括有上斯、中斯、下斯三村。中斯村即為現在的螽斯畈村,村落和人口都相對較為集中,上斯大概包括上宅、張家塢一帶,下斯則有譚家、下宅、盟前畈台門、上泉村等村落。

歷史文化

斯宅,顧名思義,即以斯姓宅第建築而命名的地方。斯宅的歷史發展過程與斯氏宗族的發展關係甚為密切,斯姓的宗族史是其歷史發展的主線。當你看過《百家姓》,就會發現《百家姓》上沒有斯姓,但在諸暨現有按人口多寡為序排列的400 余個姓氏中,排行第25 位。據史料記載,“斯”本作“史”,其始祖為“史偉”。東漢建安末年,史偉以居地屬吳,應招賢之試拜博士,歷官廷尉。三國赤烏元年(238)三月,他見獄中關押犯人過眾,有冤者不少,未曾請旨,便赦免一批犯人。在朝廷有一官員以擅自赦放犯人為由,彈劾史偉,參奏文本送到孫權面前,孫權大怒,召史偉以死罪治之。史偉有兩子,長子史從,年方十六,幼子史敦,年僅十三,兩人聯名泣血上書,爭著願捐軀以代父身。恰好孫權之母吳國太舉辦七十歲壽宴,在滿朝文武官員中唯獨沒有發現史偉,問及侍從,便知史偉犯了死罪,急召孫權問明緣由。孫權將史偉擅自釋放犯人,有欺君之罪的事相告。而吳國太對史偉這個人十分器重、了解,相信其中必有緣故,便差人覆核,果然不出所料。便命孫權下旨赦免其死罪,官復原職。孫權也為史家兄弟兩人之孝義深受感動,喟然嘆曰:“子願代父,孝也;兄弟爭代,義也。斯孝子也。”當時的刑法規定,朝廷官員,犯死罪獲得赦免,須改姓。因此,孫權話音剛落,兩子連忙伏地謝恩,“史”改成“斯”,變成了御賜。後三偉辭官,攜子孫自魯國滋陽(今山東省兗州市)遷徙浙江吳寧(今東陽)定居,為斯氏開宗始祖。斯敦(226-304)為史偉次子,字友直,號崑山,受吳主旌為孝子,官議郎,並表其鄉。後人稱史敦為孝子公,現斯民國小門台上刻有康有為筆題寫的“漢斯孝子祠”門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於唐開元庚辰(740)從後侶村遷居梵德村。第二十二世斯德輿(765-830)為唐補國子監學生,歷官祭酒。第二十四世斯夢鐘(843-?),字時興,為唐中書舍人。其子斯德遂(864-?),字友迅,從東陽梵德村遷諸暨上林,為諸暨上林三斯的開宗始祖。據傳,公元 884年,年僅二十歲的斯德遂遊學到諸暨上林宋家塢(今東白湖鎮斯宅村譚家背後),見此地群山環繞,古木參天,青竹吐翠,泉水叮咚,微風吹過,陣陣幽香沁人心脾,風景分外秀麗。在幾棵大樟樹的濃蔭覆蓋下,建有三間茅屋,而整個宋家塢也只此一家,主人姓宋。家中只有父女二人相依為命,而其女年方十六,年輕貌美,聰明伶俐,長得亭亭玉立。可惜從出生以來,從未開口說話,其父以為她是個啞巴。斯德遂遊學到此,因口渴體乏,上門討茶解渴投宿。啞女見門外有客,,突然開口,叫父開門待客。其父甚為驚奇,見來者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相貌堂堂,舉止文雅有禮,便以賓禮相待。言談之中中,宋公越看越中意、越談越投機,便上樓詢問女兒,啞女在樓上早已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很有相見恨晚之意,便點頭應允。故宋公力求斯德遂做上門女婿,其意為啞女突然能開口說話,必定見至逸譽之人,今後必然夫妻恩愛、大富大貴。而斯德遂在山溝里蔓竄見到如此美貌之女,想是天作之合,便欣然同意。其事在《暨陽上林斯氏宗譜》里有詳細記載。而當年的宋家塢,歷經千年滄桑,早無舊跡可尋了。
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今仍有上宅、中斯畈、下宅三村。後來中斯畈村名的“中”改作螽,取“螽斯衍慶”之義,“螽斯”為有較強生命力、繁殖力的動物。以此為名,取子孫繁衍、人丁興旺之義。因此,自唐末至今,斯氏“在暨陽者,煙火萬家,稱為巨族”(1848 年修東陽《白石斯氏宗譜序》)。至今已有40 余代,歷1100多年,經久不衰。毫無疑問,斯氏為諸暨姓氏構成中較早的成員之一,在諸暨現有400餘個姓氏中,居第25 位,可謂源遠流長。在2000 年修繕華國公別墅時,發現一塊斷損楹聯的上聯“代父叩君恩,至性肫誠,傾動東吳殿陛”,值得慶幸的是,2004 年,在上泉村村民呂偉明處又找到彝了下聯,為“毀家紓國難,忠貞慷慨,壯扶南渡河山”,概括地反映了斯姓的由來和斯氏先人憂國憂民、保國衛家的崇高理念。又在2002 年 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螽斯畈村村民斯孝金,在土名叫松嘯灣倒地木星的自留地上勞作時,無意中發現上林斯氏始祖銖四公(斯德遂)和宋氏太婆、其子鋋六公和楊氏太婆的兩塊墓碑,碑石雕刻字跡清楚,文字工整,保存完好。這一發現有力地佐證了斯宅的地方沿革史。

古村落保護

博物館裡的文物是靜態的,但這裡的歷史和風景是活的,找得到記憶中的鄉村生活。從2012年開始,諸暨按照“完整保護、適度改造、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要求,對列入保護名錄的20餘個村莊投入數十萬至數千萬元的資金,對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挽救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和記憶符號。保護古村落,最根本的是要保護“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將村莊真正建成鄉愁記憶的百科全書。
斯宅不僅保存著完好的古民居,同時還延續了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比如採茶葉、摘板栗、制番薯粉、做番薯燒酒、曬穀子等等,以傳統農耕為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古民居原生態的建築和文化沉澱著先人的智慧和結晶,為此加強斯宅古民居的保護,延續傳統文化命脈,傳承藝術精神,是今後能夠繼續發展古民居的重要保障。

榮譽

榮譽榮獲時間
第二批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2000年
第三批中國景觀村落
2012年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2013年
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
2015年
浙江十大最美鄉村
2016年
第六批省生態文化基地
2016年
全國第一批綠色村莊
2017年
全國生態文化村
2017年

文物

名稱建築年代類型保護等級公布時間
清代
台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
下新屋
清代
台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
華國公別墅
清代
家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
上新屋
清代
台門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
新譚家
清代
台門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
樂善好施坊
清代
石刻
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
斯民國小
民國
校舍
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
斯豪士、斯魁士故居
民國
民居
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
門前畈
清代
台門
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
牌軒門裡
清代
台門
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
居敬堂
清代
祠堂
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

景點

台門

斯宅村有千柱屋,下新屋,上新屋,牌軒門裡,新譚家,門前畈等台門,其中千柱屋下新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新屋和新譚家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1.千柱屋
千柱屋,又稱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築群中氣勢最恢宏的台門,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巨富斯元儒(1753--1822)所建之住宅。整座建築東西面寬108.56米,南北進深63.10米,占地面積6850平方米,建築坐南朝北,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以中軸線為中心,東西側各分設輔軸線兩條,計有八個四合院,各院之間設天井,前後樓屋,左右廂樓。千柱屋位於斯宅鄉螽斯坂村東首,距諸暨城關鎮30公里。建於清嘉慶年間,是當地巨富斯元儒私宅。占地6900多平方米,有屋118間,弄32條,內含10個天井。10個四合院分別冠以“雙槐堂”、“雙桂堂”等名稱,各自成章,院落之間又有廊檐相連,四通八達,使整個建築渾然一體。巨宅共有柱子近千根,故名為“千柱屋”。
巨宅造作講究,工藝精湛。大門五扇,正中大門上方青石浮雕大篆“於斯為盛”為米元章手跡。其餘四門均飾以磚雕,雕工精細,層次分明,內容多為歷史故事。環宅數十窗戶,窗欞均用青石透雕,花鳥蟲魚,栩栩如生,宅內門、窗、柱、梁、牛腿等雕飾十分華麗,都出自民間,建築工匠之手,使千柱屋成為民間建築雕刻藝術的瑰寶。
位於正屋天井照牆的“百馬圖”, 由21塊方磚合成,總長704厘米。其中所雕馬匹神形畢肖,人物形態各異,所描山水林木,細緻入微,自然得體。或枯或榮,或簡或繁,虛實相同,結構嚴謹,是罕見的磚雕藝術珍品。
2.下新屋
下新屋,又稱發祥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築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台門,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是斯元儒胞兄斯元仁的住宅。整座建築東西面寬59.4米,南北進深54.8米,占地面積3255平方米,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坐北朝南,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屋,大廳,座樓。三進之間各有天井相隔,中軸線內端左右兩側配置內廂房(大廳前的兩側與座樓前的兩側),外端左右兩側各築東西廊屋(外廂房)九間三弄,廊屋通過弄分別與門屋,大廳,座樓相連,形成相對封閉的格局。
3.上新屋
上新屋,又稱上新居,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與千柱屋一樣是斯元儒所建,東西面寬80 米,南北進深49.7米,總面積3360平方米。青石門額上和斯盛居一樣刻有“於斯為盛”四個九疊篆大字,取之孔子《論語》,予以寓意斯氏由此而興盛。上新屋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各有天井相隔,兩側設廂房,東西對稱,上新屋木雕、石雕、磚雕裝飾工藝精湛,門、窗、梁、璧、馬頭牆、魚池石欄上滿是雕刻。
4.牌軒門裡
牌軒門裡位於下新屋的正北方,是斯子驃(虎文公)的住宅,建於清雍正年間,東西面寬80 米,南北進深55米,總面積4400平方米。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各有天井相隔,兩側設廂房,東西對稱。
5.新譚家
新譚家,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南朝北,東西面寬80 米,南北進深49.7米,總面積3360平方米。新譚家共三進,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各有天井相隔,兩側設廂房,東西對稱。
6.門前畈
門前畈台門建於清嘉慶年間,整座建築由大房台門、二房台門、三房台門組成建築群,分別由斯繼榮的3個兒子斯靜淵、斯東山、斯志浦所建造。走進門前畈台門,時不時能發現保存完好的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有秩斯祜”“家敦仁讓” “世守稷讀”“稷讀家風”……這些古樸的石刻門額,折射出斯宅人耕讀傳家的風尚。“有秩斯祜”四個字為九疊篆,青石鐫刻,旁邊還有磚雕人物,並以石榴、佛手等圖案裝飾,上有魁星像。門前畈台門的天井也別具特色,都用細小的鵝卵石鋪砌。其中有一處天井鋪設的圖案,由10個“銅錢”組成,環環相套,非常精緻。

書院

1.筆峰書院
筆峰書院位於千柱屋南側松嘯灣(古松林立,山風吹過如虎嘯一般)內,為斯元儒子孫讀書之處,因書院背靠筆架山而得名。上山石路旁古樹名木林立,樹齡都在二百年至三百年,沿途而上有白玉蘭花樹,楓樹羅漢松黃檀,大葉冬青樹柳杉等。書院門口龍爪槐(左側為白象,右側為青獅)書院為三層樓的木結構樓房,原院前屋後廣栽奇花異草,四季飄香,其中房前有荷花池一座,只開紅花不開白花。書院東側小院為祠堂,院內天井地上用鵝卵石鐫有“八卦圖”。書院入口處為洪門,原為龍門,取望子成龍之意,後因避皇帝名諱改。書院內古時無樓梯,現有樓梯是文革時所造,原斯元儒子孫在此讀書時,早上大人用木梯子送小孩入二層樓讀書,中午僕人用梯子將茶飯送入小樓,晚上又用梯子將小孩接下樓,其間不許小孩下樓,可謂諸暨人“耕讀傳家”、重視教育的很好的物證。
2.華國公別墅
華國公別墅,當地人稱新祠堂,建於清道光庚子(1840)年,是後人為追念斯華國而建。它是一處學塾與家廟兼容的清代建築。該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大廳、後廳,左右兩側配置廂樓及附房。各進之間均設有天井。總面積為2806平方米。廳前道地外側有一半月形池塘,名曰泮池。在清規戒律很嚴的清朝,建造泮池是社會地位的象徵,沒有一定的級別是不允許建造的。
這一民宅建築群,實為後人追念斯繼榮而設的家廟學塾混合院落。斯繼榮酷好讀書,願為國培育人才,一直想建家塾。讓子弟肄業其中,然年高不能完成夙願。他的兒子斯志浦、孫子斯源清為他建造了這所學塾,並叫“別墅”,好像他還在人間。這種集家廟與學塾於一體的古建築,在全國也是罕見的。因建於象山之麓後改名“象山民塾”。如今在中廳山牆壁上,還保留有清光緒年間,曾就讀華國公別墅弟子的捷報10餘件。有學報即某某考取什麼學校,有官報,某某考中什麼。如東牆壁上的一張官報是斯名康中舉人。整個建築建於清道光庚子年,有三開間,三進,占地面積1800餘平方米。門廳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名泮池。歷來池塘或圓或方,半月形不但少見,而且不經恩準是不能建的。宅內有幾塊大型石雕花窗嵌於牆上,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曾有文物販子,出價數十萬元一塊,被斯宅人拒絕。廂房天井內有一惜字亭,當時凡寫過字的紙,要在這惜字亭燒毀,不可將寫過字的紙到處亂丟,可見尊重知識,尊重為知識付出的努力。
3.斯民國小
斯民國小創辦於1905年,由象山民塾發展而來,其前身為斯民家塾。庚子之變後,建造這所家廟兼家塾的斯源清“深感外人實行基教育侵略之國之迫在眉睫”,於光緒十三年(1904年春)改辦新式國小堂——象山民塾,慕名入學者絡繹不絕。校長斯蘭馨從長遠發展眼光看,提議發動斯姓全族辦學,校名改稱為“斯民國小堂”。在眾人的支持和贊助下,1919年新校舍落成,康有為題字“漢斯孝子祠”,規模之大為全縣國小之冠。1915年至1929年的106名畢業生中,3人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40餘人在各地大學畢業。百年來斯民國小人才輩出,載入中華名人大詞典有中國古生物奠基人、學部委員斯行健,著名兒童教育家斯霞,國際焊接專家斯重遙。另外,史學家斯維至,國民黨上將蔣鼎文,都先後在象山民塾,斯民國小讀過書。斯民校友遍布海內外,其中有巴西石油巨富斯子林、台灣浙江同鄉會名譽理事斯孝坤先生、私營企業家斯國勛先生等商界成功人士,有季英、斯夢飛、斯公才、斯杭生、斯張梅等學術界的精英,浙江武警政治部主任張建中、浙江日報《美術報》主編蔡景富等都為斯民校友。2006年斯民國小被評為浙江省百年名校。

祠堂

居敬堂
居敬堂,目前開闢為斯民博物館,居敬堂是暨陽上林斯氏第三十世(居中斯坂始遷祖)斯子驃(字虎文)公的宗祠、家廟。虎文公的祖父斯為美(字起萃)、父親斯廷琩(字羽侯)原來住在下宅棋盤街、高磡頭一帶,後因丁口日多,舊宅不敷居住,就到中斯坂另建新居。先由虎文公的叔父在中斯坂小濟橋頭建造了一幢房屋,就是現在的上中斯台門,建成後由其叔父使用。虎文公則另選現在牌軒門裡的宅基上建造了一幢三進五門的大宅,就是現在的牌軒門裡,大概是清雍正年間建成。從此虎文公一家就遷居到中斯坂新宅。後又因子孫繁衍,其孫斯元仁、斯元儒相繼在中斯坂建造了下新屋(發祥居)、上新屋、千柱屋(斯盛居)和筆峯書院等房屋。這些古民居現已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斯氏古民居建築群的一些主要建築。
居敬堂是清鹹豐、同治年間由虎文公曾孫斯湘浦(字廣文)為紀念其始遷中斯坂的功績而建立。清鹹豐庚申年任諸暨縣宰(即相當現諸暨市長)許瑤光可作《廣文斯湘浦傳》(見暨陽上林斯氏宗譜)記載;“……當置田東邑,以崇始祖祀。為高祖虎文公立家廟,歲時聚會,致敬宗睦族之義。……”我手頭尚有祖宗留下的《斯氏節烈合編》一書,該書由吳品珩題籖,傅振海作序、王繼香題辭,我祖父斯福求(穉湘)編錄,並由斯族名士耿周、省吾、鶴齡、夔磬、瀾興、資深、子謹、叔宣、芻詢、東臯、夙民等校的書中記載:《……昔先君曾為始遷螽斯祖諱虎文公建宗祠。……》上述資料均可證明居敬堂建造的史實。
居敬堂面積約3000平方米,分前後三進,大門南向,門樓3座,全系青石製作而成,飾刻人物、山水圖案,十分精緻。中廳設戲台,其東西兩側均為二層廂房,廂房樓上專供女眷觀戲。每逢盛年吉日,常在這裡作戲,非常熱鬧。後進為神堂,供奉著虎文公和歷代祖先的神位。廳上掛有十多塊匾額,均為虎文公後代所立。廳中正屋三間,為族中子弟學讀之所。該建築用材碩大,造作考究,木雕、石雕、磚雕均風格優美,裝飾華麗,是一座藝術性較高的古建築。
居敬堂建成以後,一直作為子弟教學場所。抗日戰爭初期,此處成為中斯坂初級國小。解放以後,此地仍為中斯坂國小,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神堂被毀,匾額被拆,連戲台也被拆除,一度曾作為中斯坂村農會辦公室,並先後辦過竹器廠和茶廠。後來工廠關門,這座精美的古建築就無人看管,任其荒蕪,以致造成三隻精美木雕的牛腿被盜,房屋破落,不宜悲乎?!

其它景點

1.樂善好施坊
摩崖石刻“樂善好施”坊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表彰了斯元儒募集2萬餘兩銀子賑災饑民、捐贈2千兩銀子修建考棚的事跡。由道光皇帝的欽賜匾刻建,壁上鐫刻楹聯“活十萬戶饑民不讓義田種德”,“庇廿四鄉學士允稱廣廈樹功”,還有《義士斯翊聖公坊記》碑記,介紹了斯元儒的功績和義舉。樂善好施坊於1985年被諸暨市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斯宅村

  
2.小洋房
斯豪士、斯魁士故居,又稱小洋房,斯宅上林溪旁屹立著一座被當地人稱為“小洋房”三層木結構樓房,小洋房建於1920年,是當時斯宅頗有影響的鄉紳斯豪士和他的弟弟斯魁士所建。斯豪士時任國民政府浙江省軍械局局長,斯魁士也在省政府任職。斯豪士思想更為活躍,他崇尚科學,積極支持康有為等的戊戌變法,並與康有為交往很深,托康有為題寫了斯民國小門台上的“漢斯孝子祠”五個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見。與斯宅其它古民居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的是小洋房沒有高起的馬頭牆,四周沒有精雕細刻的石花窗,規模也比其它幾處要小得多,但由於建築圖紙由外國專家設計,其中西合璧的風格,在整個斯氏古民居建築群中獨樹一幟。特別是它的窗戶,全用西洋式的圓拱門窗和鐵藝裝飾,並配有玻璃,這在當時的斯宅是絕無僅有的。小洋房前後分四進設三個天井,面房五間,主體為兩層,局部帶閣樓,後進為一層。該建築東西寬20.40米,南北長34.70米,占地面積680平方米。坐北朝南。南端起依次為前院、門廳、前天井、正廳、中天井、後廳、後天井、後進,其中後廳為建築的主體。前院設有矮牆,廳院之間各設卵石天井,正中鐫嵌八卦陰陽魚圖案。門廳灰瓦白牆,三合土地面,外邊緣有階沿石,方柱上紅漆,方面柱礎;用薄板作吊頂,內部上紅漆,外部白灰抹面;吊頂上置藻井,藻井內部上紅漆無紋飾。正廳面寬19.20米,進深12.10米,高兩層,局部有閣樓。正廳與前面廂房相連,有迴廊相通。正廳廊柱皆為方柱,其餘木柱為圓柱,下端為鼓型柱礎,三合土地面。二層前有迴廊,檐柱之間用欄桿連線,二層明間大門為排門,共六扇,左右次間稍間皆有排窗,明間和次間上部有閣樓,有老虎窗突出屋面,類似西方的哥德式建築。東西兩側設廂房,也是整座建築的交通樞紐,溝通了建築內外和建築內部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廂房兩側各建一座樓梯和一個側門。門廳上部置有八角藻井,門廳四角有垂花柱。過正廳為後廳,面寬與正廳一樣,進深只有5.40米,明間為排門,共六扇。兩邊次間稍間皆為連門排窗,三間之間用磚牆分隔。再過後廳便為後進,為後期建造,高一層,設有後大門,大門兩側設羅馬柱。整座房子內部為中國式的傳統結構,而外部按西洋式的設計構建。外觀保存完好,1950年以後,曾借用作原斯宅鄉政府辦公樓。
“斯宅在五指山下,村前大路通嵊縣西鄉,居民約三百家,且是好溪山……祠堂轉彎,臨溪畔一宅洋房,即是斯家,當初老爺在杭州當軍械局長時發心建造,前後花了兩萬銀圓,卻不用水泥鋼骨,只用本山上選木料,一式粉牆黑瓦,獸環台門,惟窗是玻璃窗,房間軒暢光亮,有騎樓欄桿,石砌庭院,且是造得高大,像新做人家未完工似的。我才來時,一問就問著了。”這是號稱汪偽政府第一筆的胡蘭成《今生今世》里的一段話,說的就是這座洋房子。
3.裕昌號
“裕昌號民間藝術村”位於東白湖生態旅遊區千柱屋南側500米處,占地6805.9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2004年由駱東先生建立。它的前身“裕昌號”是諸暨楓橋的一家百年老店。2002年“裕昌號”應紹興市政府、紹興市政協邀請,在紹興稽山園的“紹興百床館”、“越鄉婚俗館”、倉橋直街的“越藝館”、魯迅祖居的“越地民俗文化藏品展”等多處展示達六年。接待過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習近平李瑞環李嵐清尉健行張德江丁關根等中央領導人。參加了2001、2002年的兩屆西博會,其中“十里紅妝”主題布展被評為2002年西博會的三大亮點之一。經駱東先生20多年的蒐集整理,“裕昌號民間藝術村”已收藏有明清家具、竹器、錫器、繡品、陶瓷、石雕、牌匾、雜件、字畫等藏品萬餘件。目前“裕昌號民間藝術村”已初步完成“尊美堂”的布展和“清芬堂”的設計,其中“尊美堂”由明清會館和明清家具精品十里紅妝組成(指古越地民女出嫁時的所有嫁妝綿延十里),“清芬堂”主要展示精美的古代牌匾及斯宅籍著名畫家斯道卿的作品。

書香斯宅

從千柱屋後方出去是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道,小道兩側古木參天,老樹虬枝,黃檀、楸樹、羅漢松、龍爪槐,森然一片。沿小道拾級而上,穿過院子,便是一座三層木結構房屋,這便是斯元儒建造的筆峰書屋。
筆峰書屋與千柱屋同時建造,是斯家專門為子孫讀書而建的家塾。教室設在樓上,據說早先沒有樓梯,學生到教室上課須從竹梯爬到樓上,讀書時則撤掉竹梯,直到放學。學生白天讀書時是不許下來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安心唯讀聖賢書。由此可見斯家對讀書的重視,由此可見斯姓先賢的良苦用心。
現在書屋有了樓梯,那是後來建造的。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當英軍的炮聲炸開中國近代史慘烈的第一頁時,在遠離戰場的浙東山區斯宅,一座巍峨的知識殿堂卻在這一年聳立起來,這就是斯宅的另一所家塾:華國公別墅。這是一座集家廟和學塾一體的混合建築,這樣的建築也成了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保存完好。
斯老師說,華國公別墅主人斯華國乃斯姓俊彥,“酷好讀書,富而能教,見文士極相欽重,待塾師甚重禮節”。斯華國的子孫繼承了華國公的重教之風,代代相傳。20世紀初,斯宅的教育發生了一場革命,那是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興新學,結束了自唐以來的科舉取士和自明以來的八股科考制度,此舉被嚴復稱為無異於古之廢封建的“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其時,華國公後人、曾在四川、湖北當過知縣的斯仰止痛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亡國之禍,迫在眉睫”,憤而去職回鄉,正熱心於地方教育的他聞訊而動,不失時機地把設在華國公別墅的象山家塾改為象山民塾。學塾民塾一字之差,性質迥異,前者為家族學校,後者面向大眾,一字之改,歷經千百年的私塾一變而為新式學堂。
這是諸暨第一所現代學校,學校開風氣之先,實行男女同校。該校初創,便成“諸暨各鄉之翹楚,諸暨新學之濫觴”。
斯仰止的兒子斯耿周是在此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父子聯手,於1917年發起建造新校舍,這就是沿用至今的斯民國小。造學校要用大量的木材,發起者們看中了祖墳上的大樹,但要砍祖墳上的樹卻不容易,馬上遭到族中人的強烈反對。於是他們便以造祖先祠堂的名義勸說族人,化阻力為助力,砍了祖墳上的樹木,建造了學校。因此,校門口的匾額至今還是原來刻的“漢斯孝子祠”,學校主樓正中供奉的還是歷代祖先的牌位。
學部委員斯行健便是斯耿周的兒子。
漫步斯宅,面對山村重教的歷史,書香縷縷撲鼻而來。有對教育如此重視的斯姓先賢,有如此悠遠瀰漫的書香環境,歷代斯家子弟便在這世代桃源得其所哉,安心讀書,紛紛成材。

文化事業

斯宅村近幾年受到媒體的關注,相關介紹斯宅的記錄片不斷的拍攝,另外也成為了電視劇及影視的取景地,從而使這個村落受到外界的關注。比如電視劇《中國母親》,電影《天朝國庫之謎》、《西施眼》等在斯宅村作為取景地。
題目媒體播出日期
《走遍中國》千柱屋千般事
CCTV-4
2012年
《中國古村落》千柱屋
優酷
2012年
《經典傳奇》 千柱屋寶藏之謎
江西衛視
2014年
《記住鄉愁》斯宅村—百行孝為首
CCTV-4
2015年
斯宅古村宣傳片—盛世斯宅
騰訊
2016年
劇名主演上映時間
《天朝國庫之謎》
呂涼
1990年
《西施眼》
馬伊俐、王傳君
2002年
《中國母親》
歸亞蕾,陳龍
2006年

旅遊指南

地方特產

名稱簡介圖片
茶葉
石筧茶屬於綠茶,產於浙江紹興諸暨市境內的東白山麓。成名於宋代,南宋高似孫《刻錄》將石筧茶與當時進貢朝廷的日鑄茶、臥龍茶相提並論,後來成為貢茶。其成品茶的特點是外形挺秀,翠綠顯毫。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殺青、整形、初烘、復烘。
斯宅村

板栗
斯宅村是全市板栗重要產地,又是板栗良種“毛板紅”嫁接苗的主要供應地。
斯宅村

香榧
斯宅是諸暨的香榧的主要產地之一
斯宅村

藤羹
諸暨的傳統小吃,在諸暨某些山村里(東白湖,璜山,陳宅一帶較多)還能看到它的身影,冬季天氣晴好的日子,蒸藤羹在東白湖斯宅村是件熱鬧的大事,很多家庭都會製作。蒸藤羹時一件費時費力的活,有專職燒火的,蒸製的,烘乾的,搽生粉的,切絲的,盤團的,場面很是熱鬧。
斯宅村

年糕
諸暨年糕用糯米粉和普通大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先用紗布包裹經冷水浸泡,再放進蒸桶蒸熟,用專門的年糕機擠壓後,才成雛形,之後便是冷卻晾曬工作,但在很多80後的回憶中,很多人都等不到晾曬,就直接抓起剛從機器里出來的年糕大快朵頤,熱氣騰騰、米香撲鼻,嚼著也不粘牙,難得的美味。諸暨年糕的存放不同於其他年糕,它一定要浸在水裡,而不能幹放,因為成分的原因,乾放會導致年糕龜裂,而浸在水裡不會,只要勤換水就行,食用的時候,動刀都沒那么費力。由於諸暨年糕既有糯米成分又加入很大一部分米粉,所以做水煮年糕時不會糊化,撈起來的年糕,晶瑩剔透,吃起來糯滑有嚼勁。
斯宅村

線粉
線粉是當地的一種叫法,是用番薯粉製成的冬粉。
斯宅村

地方美食

名稱簡介圖片
葷豆腐
當地人稱西施豆腐為葷豆腐,葷豆腐是諸暨酒席特色菜,葷豆腐由豆腐丁、冬筍、木耳、生粉配製燒成,深得諸暨鄉民喜愛。在諸暨民間無論何種酒席,葷豆腐必為首道菜。
斯宅村

麻花
時令性美食,在即將到來的端午,熱衷吃“麻花”,並且衷於婆媳妯娌齊聚一堂,揉麵粉、擀麵餅親手製作,彼時男人們喝著清明採制的茶葉,小孩們圍在旁邊玩麵團,待到油鍋里撈起一隻只炸地金黃香酥的麻花,又是闔家分享的溫暖時刻。揉麵粉的時候一定要加土家鴨蛋,保證口感酥脆;麵餅擀好後整齊切成小正方形,再對摺為三角,這時講究的是刀功——沿對摺的邊刀刀切,小心不要切斷;然後才是手指靈巧:要把切好的條掰開固定好,像羽絡分明的翅膀,最後在尖尖的鳥頭上,用麥稈的斷面印一下,就有個圓圈表示眼睛,經過油炸後金黃璀璨,掰著吃特別有趣。
斯宅村

糖漾豆粳
時令性美食,農曆七月半,有蒸糖漾豆粳之俗,左鄰右舍相互贈送,一般都是甜的。農家婦女將米用水浸脹,磨成米漿,以赤豆沙加糖調製,一層層加熱蒸煮,厚達寸許,底面用白粳,切成菱形食用。
斯宅村

交通

1.公交
在諸暨客運站坐102路公交到斯宅村下車。
2.鐵路
到諸暨站下車後坐17路到諸暨客運站,然後在諸暨客運站坐102路公交到斯宅村下車。
3.自駕
走諸永高速到璜山出口下車,走里斯線到斯宅村。

住宿

當地的較小的旅館,是老式木頭房子,衛生條件還不錯。

遊玩路線推薦

  1. 經典線路:千柱屋台門-筆峰書院-下新屋台門-華國公別墅。
  2. 台門游:千柱屋台門-上新屋台門-下新屋台門-牌軒門裡台門-新譚家台門-門前畈台門-花廳門裡台門。
  3. 書院游:筆鋒書院-斯民國小-華國公別墅。
  4. 博物館游:居敬堂(斯民博物館)-裕昌號。

氣候與游季

這裡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氣候,溫和多雨,全年平均溫度16.4℃,春天和秋天為最佳旅遊時間。

地理位置

斯宅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