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黃氏大宗祠

黃氏大宗祠座落於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內,距城區18公里。其建於明代中葉,距今已有500多年,是珠海市最古老的宗祠群落。據《黃氏垂裕堂家譜》的記載,該祠堂群原用“蚝殼所建,系按照錀公按察使司衙門之跡興建而成”。深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閃爍著崇文尚武的眩目光環,凸顯著勵志勤勉的文人精神,為世人越來越神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斗門黃氏大宗祠
  • 建立時間:清同治至光緒丙子年間
  • 地理位置: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
  • 占地面積:669平方米
基本介紹,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相關景點,荔山村黃氏名賢祠,月軒黃公祠,相關人物,

基本介紹

黃氏大宗祠號稱垂裕堂,位於乾務鎮荔山村,建於清同治至光緒丙子年間(約1862-1876),是該村明代進士黃錀和清代廣西布政使黃槐森的家族宗祠。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中軸線左右對稱,占地面積669平方米。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頂,博古脊,石腳青磚牆,石包台,綠釉瓦當滴水,祠前置石獅一對。祠內外飾石雕、木雕、灰塑、壁畫等,屬典型的晚清嶺南建築。該建築對研究地方宗族源流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1年5月13日作為古建築群之一被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據《黃氏垂裕堂家譜》的記載,該祠堂群原用“蚝殼所建,系按照錀公按察使司衙門之跡興建而成”。錀公就是黃錀,也是荔山人,他是香山(即中山。斗門與珠海宋明時隸屬中山)自宋朝設縣以來第一個進士,官至明朝廣西的按察使司副使。
後至清朝同治元年,該村又出了一名進士黃槐森,官至廣西巡撫。槐森顯赫官場後,為“振興鄉風,光宗耀祖”,決定重建祖祠,於公元1875年動工。重建後的祠堂為三座,成一字兒排開,前有廣場後有花園,園林式的建築,建築技術非常精湛。

建築特點

祠堂群為三進兩院結構,占地面積4870平方米,建築面積2122平方米,規模僅次於珠海香洲的楊氏大宗祠,為珠海第二大。坐北向南,規模宏大,氣勢不凡。黃氏大宗祠居中,黃氏名賢祠及其附祠(祭祀黃姓歷代賢人)居右,月軒黃公祠(黃槐森家祠)居左。
重建後的祠堂,莊嚴雄偉,如虎踞龍盤;近看,巍峨恢宏,如巨峰雄峙。目光所及,皆高牆巨柱,挑檐畫壁,莊嚴肅穆。大殿里的木柱氣宇軒昂,鍍金的龍鳳楠木雕刻手工細緻精美;每一道石門頂端的石浮雕,雕刻的飛禽走獸與人物栩栩如生;柱與梁的銜接榫口準確嚴密,據說難以嵌進一根頭髮絲,可以說是“巧奪天公,天衣無縫”。仔細考究,其選料也與眾不同:砌牆的漿用檑爛的糯米飯混合石灰,粘力強。砌好的牆經過打磨,光滑如鏡,用手撫摸牆壁,有一種酸滑的感覺。地基與牆角選用條塊的花崗岩石,堅硬穩固。祠堂的樑柱、檁、椽、以及門、木雕、屏風等,都選用經久耐用、不怕蟲蛀的楠木,據考證,三間祠堂沒有一両杉木。

相關景點

荔山村黃氏名賢祠

位於乾務鎮荔山村,祀黃姓歷代賢人,遷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坐北向南,三間三進,祠前置石獅一對,占地面積1255平方米。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頂,博古脊,石腳青磚牆,綠釉瓦當、滴水,雕花封檐板,祠內外飾石雕、木雕、灰塑、壁畫等。祠堂右側有夯土牆附祠,前半部已毀,後重建,后座及石刻隸書聯尚存。2011年5月13日作為古建築群之一被核定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月軒黃公祠

位於乾務鎮荔山村,始建於清光緒丙子(1876)。坐北向南,三間三進,祠前置石獅一對,後有水井及夯土牆1堵,占地面積348平方米。硬山頂,石腳青磚牆,後堂鍋耳山牆,抬梁木架構,綠釉瓦當滴水,花崗岩石門框。石匾額陰刻“月軒黃公祠”,匾額由同治壬戌狀元徐郙書題,祠內外飾木雕、石雕、灰塑。該祠堂屬典型的晚清嶺南建築,2011年5月13日作為古建築群之一被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人物

黃槐森(1829-1902),字作鑾,號植庭,荔枝山人,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國史館編纂清史。後歷任山東道御史、雲南道刑科給事史、順天文武鄉同考監試官、文武會試監試官、考試漢學教司官;光緒初因丁母憂回籍;復出後,歷任四川川北道、雲南迤東道、貴州按察使、護理巡撫廣西布政使、護理廣西巡撫,升雲南巡撫,調任廣西巡撫。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辭官還鄉,次年正月病故。其於桑梓有創建和風書院等振文風善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