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山工業園
- 外文名:fushan industrial park
- 業務:新一代電子信息等高端產業
- 辦公駐地:珠海市珠峰大道西1號
- 戶籍人口:93381(2014年底)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C
- 郵政區碼:519175
- 電話區號:0756
- 面積:152.53平方公里
建設背景,創新管理機制,創新舉措,數字富山,提升競爭力,人文富山,產城人融合,
建設背景
2009年1月8日,國務院批覆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為此,中共珠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關於整合園區資源、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確定了珠海“4+4+1”的工業發展格局,珠海市富山工業園是其中四個重點發展的園區之一。
創新管理機制
2017年7月1日上午,富山工業園召開幹部大會,宣布管委會領導班子任命決定,富山工業園管理體制調整正式實施。
為進一步推動富山工業園加快成為全市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平台,珠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富山工業園不再由斗門區管理,由市政府及職能部門委託管委會對園區內經濟事務和其他行政工作行使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園區經濟指標納入斗門區統計,財稅收益歸屬斗門區支配。
創新舉措
搭建數位化園區
探索搭建數位化園區和產業服務新模式,將園區企業的規模、產值、環保、安監等信息納入其中,實現覆蓋園區所有企業的數位化管理新模式。
“雙百”政策
在招商引資方面,園區緊把準入關,嚴格執行“雙百”政策(一平方公里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值均須達到一百億元),確保投資、產出、稅收等重要指標的良好增長勢頭,促進園區可持續發展。
數字富山
經濟指標
201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12.17億元,同比增長14.21%;工業企業投資35.32億元,同比增長56.71%;外貿進出口總額預計 55.27 億元,同比增長 27.92%。
2014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5.28億元,同比下降6%;實際利用外資6600萬美元,同比增長14.31%;外貿進出口完成96228萬美元,同比增長1.26%。其中裝備製造業產值109.56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46.63%;實現國稅收入10.2億元。
2013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2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同比增長22.6%;實際利用內資116817萬元,同比增長24%;實際利用外資8114萬美元,同比增長1.4%;外貿進出口完成96330萬美元,同比增長19%。
提升園區承載力
富山工業園圍墾吹填項目,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提升項目建設效率,在現有每天5萬立方米吹填量的基礎上,提升至每天10萬立方米,為富山工業園的升級發展提供優質空間載體。
提升競爭力
以西部生態新城為例,2017年起步區9個產城融合項目已完成投資4.13億元,完成年度計畫的127.08%。其中,富山新城科創中心項目加快推進方案設計、樁基礎設計等前期工作,高欄港區重點企業生活配套建設工程已完成方案設計與現場勘察等前期工作。
與此同時,富山新城工業園園區環境提升改造工程首期及起步區國小、幼稚園等全面動工建設,成為過去一年珠海園區加快補足短板,提升產城融合度的具體實踐。
人文富山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兩鎮境內有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74個文物景點中,既擁有環境優美,風光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也有歷史沉積深厚的人文景觀。
斗門鎮自南宋起稱潮居里,是歷朝都司巡檢駐地;民國時期是區公所駐地;1937年,珠海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組織小濠沖黨支部在斗門鎮誕生;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縣政府曾暫遷於此;建國後,中山縣八區、九區人民政府,斗門人民公社社務委員會駐地;建縣之始,曾是縣政府暫時駐地;1986年1月稱斗門鎮,鎮政府設於斗門墟。斗門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御溫泉渡假村、海拔581米,被譽為“珠江門戶第一峰”的黃楊山、氣勢宏偉的新金台寺、頗具旅遊和歷史研究價值的南宋皇族後裔趙氏菉猗祠建築群,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溫泉,一皇一將一家族”的獨特旅遊資源。接霞莊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30強,排山村被認定為“廣東省古村落”,斗門舊街被評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南門村榮獲“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稱號。鑼鼓櫃、煮菜茶、蝦米糍、鍋邊糍、趙氏皇族祭禮、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先後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後被評為省級中心鎮、廣東省旅遊特色鎮、珠海市名鎮試點鎮、珠海市宜居示範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生態鄉鎮。
乾務鎮是一個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前臨霧海,後枕乾峰”而得名,斗門縣第一條開元自然村——高田村在鎮內。清朝中後期,乾務鎮曾隸屬新會縣、香山縣。1950年,中山縣第八區區政府設駐乾務,1955年,改稱乾務區。1957年,撤區並鄉,乾務區分為白蕉、荔山、乾務三個鄉。1987年1月改鎮建制。2003年,乾務鎮與原五山鎮合併,稱乾務鎮。乾務鎮有“裝泥魚”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乾務飄色”入選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山村被評為廣東省第二批古村落。鎮內設立了珠海市首個“民俗文化博物館”,全鎮16條村均建有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建立飄色隊、佛家拳、醒獅隊等民間藝術團體,成立攝影、書法、美術等民間藝術協會,成功打造乾務鎮民間文化美食節品牌,現有國家、省、市、區級非遺名錄10個,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國家級生態鎮、廣東省生態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特級文化站、廣東省教育強區。
生態農業持續發展
園區地處南海之濱的“水果之鄉”、“海鮮之鄉”,兩鎮農業以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無公害蔬菜、無公害水產養殖為主,現有蝦蟹、香蕉、水稻、蔬菜等20個農業基地,農產品生產的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初步形成。水產養殖是支柱產業之一,兩鎮水產養殖面積4.877萬畝,鎮內的青蟹、重衣蟹、基圍蝦、水魚等水產品遠近聞名。2014年,兩鎮水稻播種面積3.08萬畝,總產量1.26萬噸;水產養殖面積3.11萬畝,水產品總產量3.91萬噸;水果種植面積2.77萬畝,總產量1.90萬噸。
幸福村居建設成效顯著
乾務鎮的夏村村、乾北村、網山村、虎山村,斗門鎮的八甲排山村、南門村為市幸福村居示範村。乾務鎮馬山村,斗門鎮上洲村為市生態村。乾務鎮乾東村、乾西村、新村、石狗村,斗門鎮大赤坎村為區幸福村居示範村。兩鎮依託資源優勢和幸福村居創建工作,推進網山古村落生態游、夏村生態旅遊、荔山黃氏大宗祠、南門村菉猗堂等文化旅遊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農民人均年收入為11692元,農民參加社保實現全覆蓋,繳費100%,繳費679元每月每人。兩鎮共有社區服務站、衛生站27個,各類景點12個,中國小17所,在校師生16050人。
產城人融合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打造珠江西岸裝備製造業基地以及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西部生態新城建設的戰略部署,富山工業園制定出台了《珠海市富山工業園產城融合三年行動計畫》(以下簡稱“行動計畫”),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計畫三年投資72.53億元,全力建設產城融合生態新城,全力打造裝備製造產業高地。